更新时间:2023-10-30 00:34
《三百年前话榕城》艺术作品是用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创作者依据《福州府志》等有关史料和现存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三百年前旧福州”历史画卷,并经三年时间实地考证,力图用微画雕方式再现三百年前榕城全貌。M264杜陵石《三百年前话榕城》作品侧重旧榕城的诸多人文景观,而“S360掘性杜陵石 《三百年前话榕城》”则以焦点透视法精细雕刻了作为福州市树的榕荫古韵,并透过枝叶繁茂的古榕,近距离地把三百多年前遗存下来的福州于山、乌山胜景以立体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榕树和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这些史料只片言只语散记在某些书籍中,对近代福州景观所留存下来的照片或画稿也所见不多。
一幅“三百年前的榕城”画卷为我创作《三百年前话福州》艺术作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素材!
从那以后我在闲暇时便走访福州大街小巷,以寻觅那时代留下的“旧榕城”蛛丝马迹……
夏日的福州,晚饭后入睡前的那段时光是最热闹的。即使是整日在家里泡空调的人,也往往要打开家门,往室外走出。波映柳拂的西湖公园,自然吸引很多人的脚步。在西湖楼,在西湖荷亭,那里几乎每夜都有人在吹拉弹唱。总觉得二胡、笛子、琵琶合奏出的乐音,会在夏夜里织出一片清凉的古韵,为我的心田遮阴。
福州西湖位于西北部湖滨路的,处卧龙山下,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所凿,方圆十数里。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制《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可见三百年前福州西湖柳丝泛绿,桃花似火,榕树遮天。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湖心亭。碧波如镜的湖面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煞是好看。
从台江码头到洪山桥,临江的那条步道常是人们散步的好地方。那里江中有座凉亭里,江上不时有船只掠过,往上掠去的,会把我心绪牵引到上游大山深处;往下掠去的,又把我的心绪牵引到不远处的东海。这里的江水是随着潮汐升降的,海上的潮起潮落,也会在江岸两边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也留下数百年来榕城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福州城内三山鼎立,处于市区,进出方便,山不高,登顶容易,总觉得那是造物主专门赐给福州人用来散步的。我常去散步的乌山、于山,楼阁峥嵘,树茂花艳,还有许多古遗迹,尤其那参天榕树不由得让你产生创作的灵感。来这里散步,可从于山这面坡上登顶,穿过雄伟挺拔榕树林,在九仙观处看宋、元、明、清历代碑刻,而后登上于山顶,但见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或从乌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山再小也有自己的基本高度。整天在市区的楼屋间穿来穿去,陷身于没完没了的俗务,我们很需要把自己稍稍垫高,离天空近几分,这样可能会看清自己的所在,不至于迷失得太远。幸运的是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山,它们总是以自己的低调与坚毅,让我们懂得怎样抛去心头的轻狂与虚妄,使自己的步子更为坚实。
经常出去散步,终于悟出福州是个值得散步的地方。这里不只是水能传情,山可亲近,那些至今留存下来的古街古巷,也会不时向我们投来温存的目光。曾经孕育出许多时代精英的三坊七巷,它的夜晚也和寻常街巷一样从容平淡。走进民居深处,那里的巷子因为窄小而显得悠长,拐弯的时候不经意撞见一个气质如兰的女子,她拖出的身影也会把我的眼球拖去好远。有时我还去上杭路,那里有一段细小的古巷,地上铺的依然是当年的卵石与青石板,让自己的脚板在上面轻轻拍打,感觉那是在与古人通电。现代社会有太多的消夜方式,但总有那些恋旧的老福州,不改当年的喜爱与痴迷。他们怡然自得的神情告诉我,幸福未必是花样翻新的猎奇与刺激,内心里有所系念,有所坚守,寂寞也热闹,孤独也泰然。
作为一座古城,福州是一本意蕴无穷的书。书中所有的字所有的标点,也许你都读过,但这未必意味着你懂得这个城市。悟出一本好书的妙处,往往是在天长日久的随意翻动之中。散步在给我心灵放松的同时,也让我在不经意间发现这座城市的更多内蕴。生活的诗情与处世的智慧,也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得到了。
创作《三百年前话榕城》艺术作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做为福州人,何不把三百年前之榕城用立体画面再现出来,为福州这段历史留下一些印迹呢?
1996年开始收集资料,历经二年时间反复拟稿,终于于1998年创作完成了“M264杜陵石《三百年前话榕城》”和“S360掘性杜陵石 《三百年前话榕城》”两件作品,前者用散点透视构图法鸟瞰三百年前之榕城,力图展现当年福州人文景观;后者则用焦点透视法精心刻画“千年古榕”,雄伟挺拔的榕树下有亭有阁以及当年福州郊区一带的生活场景…
作品利用杜陵石丰富色彩,参考《福州府志》等有关史料和现存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三百年前旧福州”历史画卷,并经三年时间实地考证,力图用微画雕方式再现当时榕城全貌,把三百年前旧榕城的诸多人文景观以立体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确属难能可贵。
光依玉树秋相媚,开尊明月满西湖
福州西湖位于西北部湖滨路的,处卧龙山下,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所凿,方圆十数里。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制《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可见三百年前福州西湖柳丝泛绿,桃花似火,榕树遮天。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湖心亭。碧波如镜的湖面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煞是好看。
宋丞相赵汝愚在西湖建澄澜阁,先是子城有九楼,今皆不可考,独西湖楼遗址犹存水浒。明徐中行《西湖对月东游》诗:“千山雨后片云无,一棹风前兴不孤。入座词人高北斗,开尊明月满西湖。光依玉树秋相媚,寒照冰心病欲苏。此地夜游经几度,未知何客得骊珠。”
今日西湖楼那里几乎每夜都有人在吹拉弹唱。总觉得二胡、笛子、琵琶合奏出的乐音,会在夏夜里织出一片清凉的古韵,为我的心田遮阴。
满城绿荫,繁花不断
福州,别称榕城。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移知福州,即令编户浚沟七尺,植榕绿化。数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福州气候适宜,温暖湿润,繁花不断,四季常青。在这片繁华似锦的热土上,古榕虽老根蟠结,却翠色依然,和福州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一起勃发着生命的绿色!
数百年来,福州市郊山地曾普种茉莉花和向日葵,福州茉莉花茶为最著名的产地之一,而福州的葵花子也常当做礼品被旅居海外华侨带到世界各地,福州人爱种玫瑰花,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植着玫瑰 。谢肇淛《集越山庵》诗曰:“严城高控万松间,草结团瓢竹映关。一片落花林外路,数声啼鸟雨中山…”。现代诗人徐林在一首《三山缱绻几千秋赞》诗中描述了这段人文历史,赞曰:
《三山缱绻几千秋赞》
这里有榕树,
这里有玫瑰,
这里有向日葵,
这里,冬天的草地还开满鲜花。
这里的老人跟榕树一样健壮,
这里的姑娘像玫瑰那般美丽,
这里孩子的眼睛比向日葵更明亮,
这里,人们的智慧开放着有如鲜花!
用用如此概括的通俗语句和优美的抒情来歌颂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实不多见。
明府城残墙,当年颇为壮观
现存五一广场北的明府城残墙,当年颇为壮观。是它将福州城区与城南茶亭(今福州茶亭公园)、洋头口
明王恭建谯楼镇海楼,为防倭寇入侵
屏山(今辟为屏山公园)是福州三山之一,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镇海楼屡遭毁,幸亦屡获重修。凭楼南望,于山、乌山交护左右,白塔、乌塔掩映其上,蔚为春花竞艳,秋月留香,南门之秀气郁然锺焉。复引目延眺,闽江清波横漾,若玉带蜿蜒,东注向海,时有渔舟唱晚,洋舸遥徕,江海之豪气廓然蕴焉。
今已融入福州四中校园的大庙山越王台、高台和石阶,以及台上祀神碑是当年重要景观,台东的登高石依稀可见,台南侧米芾大庙山西南,江洲上特有的吊脚屋是南国水乡居民的生活区。石构的白马桥、木筑的彬德桥点缀着泽国的韵味。大庙山东南连着中亭街的是一大片商贸繁华区,这便是今天正在改造的仓霞棚屋区。作为交通要道的龙岭顶石阶将仓霞码头与洋中亭驿道连接通往吉祥山北麓。在这片景区中彩气山、张真君庙、染布埕尚历历在目。
吉祥山、横山、文山、金斗山等几座小山包,以及吉祥山上的武圣庙(1931年因开公路拆除)是三百年前福州的重要地段。许多文史书都说台江找不到横山,只知在横街、横巷附近。从鲁克斯先生复制的景观图上看,横山就在吉祥山之南,是一座黄土坡,大街越山而过。大街两旁种植番薯和少量水田,生活在那时代的福州人几乎一年中有大半年以番薯为主食,生活十分清苦。
清康熙开海禁后,街区商贸繁荣
今天的南公园附近有一地名称河口,明朝中期为方便海上贸易开凿人工运河,河口一带始有新港。清朝康熙年间开海禁后,尽管这里对外贸易十分繁华,但沿街一带仍流浪着许多苦力和乞丐。画面上可看到江中停泊着几艘番船。路通桥、小万寿桥,以及桥附近的阿育王塔是当年较为繁华的区域。古驿道通往吉祥山构成今天国货路原始面貌。从南公园通水部门的道路西侧便是柔远驿。
掘性杜陵石石质脂润,微透明,色泽丰富,作品巧妙地利用色彩,以初山微画雕独特的技法刻画了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树,这种榕树在在被称为 “榕城”的福州有数千棵,它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经成过无数次强台风袭击,依然叶茂如盖,四季常青。透过浓荫蔽天的古榕,作品其一面精细地雕刻了于山景观,而另一面则把乌山丰富的历史积淀展现在我们面前。古榕下一幅牧牛图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三百年前福州市郊农民生活场景,给我们留下深遂的思索空间…
【名称】S360掘性杜陵石 《三百年前话榕城》
【材质】掘性杜陵石
【规格】9.5×9.5×2.0㎝
【技法】微画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98年
【编码】S360
榕荫古韵
走在福州街头,到到处是盘根错节古榕树,榕树便成为福州古城风貌特征之一,这些榕树冠大干粗,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它在水边霸踞一方,在悬崖峭壁挺立招展,它不畏寒暑,不怕台风,数百年来一直陪伴着这座城市蓬勃丛生,蓬勃丛生,福荫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人。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这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相传,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这株榕树。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然而在盛产寿山石的福州,我们却很少见到雕刻榕树的艺术品,据说,因为榕树树冠扩展很大,呈广卵形或伞状,且具奇特板根露出地表,宛如栅栏.有气生根,细弱悬垂及地面,入土生根,形似支柱;枝叶稠密,浓荫覆地,雕刻成品难度极大且十分费时。作品“S360掘性杜陵石 《三百年前话榕城》”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不惜费时耗工,用特制的刻刀为我们刻成了几棵古榕树,在画面上留下了三百年前的活标本,有过多少代人在此纳凉,又有多少文墨客在此吟诗作赋…
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
于山位于福州市区东南五一广场北侧。战国时期有于越族居此,故名。 相传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炼丹,又名九仙山。最高处是为鳌顶峰.于山现存有万岁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塔(福州白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题刻百余处。山上树木参天,古榕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遥拜皇帝地方,现为福州市博物馆。大士殿东邻“护国寺”,西接“真龙庵”。定光塔坐落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层八角型白塔,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建造的。历经千余年依然屹立在白塔寺旁。
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作品从榕荫下向于山仰望,透过浓密的枝叶,把上述古迹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更显三百年前之于山古韵幽雅。
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
崇妙保圣坚牢塔”。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净光塔”。千百年来屡次被毁又屡屡重建。
作品中一老者正坐在乌山凌霄台旁,遥望着榕城的湖光山色,他在想些什么呢?也许这位三百年前的古人感叹这座古都“千古兴亡、百年悲笑”,而一时登临吧!
古榕下,一幅牧牛图
三百年前,榕城很多街道还只是零星散布在水田、园地之间,常可见到农夫背着犁耙赶着水牛横街而过。由于可耕水田较少,种植山地的番薯成为他们的主食之一。耕牛是农家重要劳动力,耕牛有水牛和黄牛两种,水牛力气巨大,拉动耕犁较有力,故比黄牛更贵重。宋朝刑法对私自宰牛或盗牛处以极重的刑罚,这刑罚一直沿用到耕地的农具广泛采用机动车后。福州有句俗话形容品行不端的人:“小时偷葱,长大盗牛”,说明盗牛是很大的罪。
农家能拥有一头牛便在当时算“富足”之家了,更多的农户因租不起耕牛就只好用人力来拉拖犁耙以翻耕田园。
水牛皮厚,被毛短而稀疏。汗腺不发达,因而热的调节机能差。性喜水,常在池塘中浸泡、打滚,借以散热。画面上展现一农天坐古榕荫下看护着在水塘里浸泡的一只水牛,看来这水牛刚犁耙归来,池塘水不深,水牛显得很疲态。
有首民谣为耕牛抱不平呢:
谁不说咱苦耕田,
吃草干活还挨鞭。
哪是情愿做劳役,
缘于鼻子被人牵。
初山,曾用名邵山,出生于福州马尾朏头村,现已退休居福州市鼓楼区。 八十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微观雕刻艺术的研究,走出一条用现代画技巧来表现文化、历史、社会、人生和科普知识的初山微画雕技法。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每个作品都流露出鲜明的个性。其作品文化底蕴深厚,深受艺术爱好者推崇和喜爱。 近期作品有《神女雕》、《三山缱绻几千秋》、《岁月雕》、《虎踞龙盘话古城》、《闽都八面对》、《白牡丹养生瓶》和《三十年前话闽江》等。(详见初山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