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2 17:33
九牧林为林姓重要分支之一,有“唐九牧林”与“宋九牧林”之分(但一般是指“唐九牧林”)。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林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县北螺村。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万宠公第二子林披公是“九牧林”开派始祖,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
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林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林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兄弟三人墓址俱在澄渚(乌石)后垄之原,即在莆田县福平山(今西天尾镇压林峰村),九丘九圹。
韬公之孙攒,唐德宗景佑、景默、景辉、景泰、景瑞、景元、景贞、景亨,分别为知州,与唐代九牧林同称“九牧林氏”、“九牧流芳”、“九牧传芳”,为闽林光辉一页,此处介绍唐代莆田九牧林。)
昌公字茂吉,乃万宠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于唐贞元间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仙游游洋,世称“游洋林”;其后裔居游洋后迁移漳州漳浦路下,由路下林第四房平和埔坪转迁台湾雾峰的支系,为开台望族雾峰林家。。
林披公,万宠公第二子,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生九子,名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兄弟九人皆官居州刺史(州牧),时称“九牧林家”(为与“宋九牧林”区分,称“唐九牧林”)。“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广、人才之多,堪称中华姓氏一大望族。
唐九牧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三教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宋仁宗题《林氏家庭》诗)。然而千枝一本,万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刚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林苇 九牧林长房
林藻 九牧林二房
林著 九牧林三房
林荐 九牧林四房
林晔 九牧林五房
林蕴 九牧林六房
林蒙 九牧林七房
林迈 九牧林八房
林蔇 九牧林九房
字敏树,唐建中初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议大夫,后迁西平太守、端州刺史。生三子:恕、应(前埭祖)、惠(出承林藻)。林苇兄弟九人死后合葬于莆田兴化城西尊贤里福平山之原,即今枫林积翠庵后。明刑部尚书、裔孙林俊曾题诗曰:“林显启周,百叶弥盛。自晋徙闽,实首钜姓。瀛高睦祖,三叶从政。笃生大宗,玄默允敬。作刺端州,宪宪有令。九侯并列,锡类衍庆。”
字纬乾,少时与诸兄弟及泉州名士欧阳詹,就读于“灵岩精庐”(今莆田县工业区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唐贞元初年(785年),林藻与弟弟林蕴上泉州九日山旅游,看至高士秦伴名相姜公辅游时留下的一首题刻。林藻很有感慨,后来林藻在度梨岭参加应试时,他写下《合浦还珠赋》:“彼鹄彼鹄,睨在坚目。取乃得速,公试合浦还珠。”他写后睡了一会儿,梦见神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醒来后,就修改为:“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粮站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裳看了后称赞说:“叙珠之来去象有神助。”因此题点了林藻。唐贞元七年(791年)登尹枢榜进士(与欧阳詹同榜),为闽中破天荒第一人。哥哥林苇、弟弟林蕴也明经及第,题诗:“昔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为。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梨岭联影飞。”林藻初授容州支使,后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府使。林藻善文,著有杂文一集。其嗣子林惠的后裔散居莆田、仙游、福州、长乐、连江、福宁(霞浦)、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岩和广东省潮州、梅州。地方志为其立传:“藻幼知书嗜文辞,耻为遐服农民。遂戒其弟蕴曰:男子穷达在人,岂有常耶!今所重者,明经进士而已。遂使其弟明经而自以进士取科。贞元七年中尹枢科进士及第。盖闽中在贞元前,未有文进者。初李公奇为是邦始兴庠序而独孤及为新学记云:曼胡之缨化为青衿。藻兄弟与其友欧阳詹闻而耻之。于是刻意进取。后十年藻登第,名动京师。闽中言进士第者始于藻也。初藻试《合浦还珠赋》成,烛下假寐若有人谓之曰:何不叙珠之去来。寤而修之,其辞甚丽。及第后谢恩,杜黄裳揖之曰:叙珠去来,如有神助。时论多美之,官至御史。”
字友直,唐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授归州巴东令,后迁任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无嗣,随任宗族之人后代为纪念尊其为始祖,居横州。
字擢升,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陆赘榜进士,初授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后迁任北阳县令、韶州刺史。生二子:凭、总(为石亭始祖)。
字若思,由明经擢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后迁任通州刺史。林晔有二子:悫(前街始祖)、志(双石、坑边始祖)。
字梦复,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复应贤良方正科,入蜀为四川节度使刘辟推官。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反,林蕴切谏。刘辟谋反失败后,林蕴被诏还京都,授予礼部员外郎,后又迁任邵州刺史。其子林愿为莆田竹屿、东井、马院、后田坑和惠安南埔、永春埔头、龙岩上杭、江西吉安、广东诸派始祖。《莆田地方志》为林蕴立传:“林蕴字梦复。曾祖玄泰瀛州刺史。祖万宠饶阳太守。父披太子詹事。兄弟九人皆刺史,号九牧林家。蕴曾应贤良方正科。曰: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贞元四年,以明经及第,授四川节度使皋推官。皋卒刘辟代之,有谋反。蕴晓以义,辟不听,复遣书切谏,辟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喊曰:危邦不居,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也惜其直,阴戒刑人将抽刀磨其颈欲胁之。蕴叱曰:死即死耳,我颈岂砺石耶!辟知其不屈,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刍荐之于朝,出为韶州刺史。”
字贤达,由林荐奏授孟陵主簿,迁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终于循州刺史。其子林孙为闽县始祖。
字大才,生於唐大历十四年乙卯(公元775年),以经明擢第,授循州兴宁县主簿、同州长史,后迁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其子林愈,为漈坑始祖,其后裔播迁闽县、龙溪、安溪虎丘等地。次子林会,讳大郎,仕唐武宗会昌(841-846)中兴右补充官差,充长莒银山大使。生长子行谊;次子行谦,仕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官至左武卫兵曹参军。赐紫金绯金鱼。行谦生长子林篆,小名万罗(古田谱载是{万罗}系林庥小名)?仕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官至信州(即今上饶市信州区)刺史。移居罗源。次子林符,仕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官至同(朝)散大夫,节度使。随父与伯父从宁德六都后阳转迁西乡石壁岭路旁。三子林休(庥),仕唐昭宗(昭宗无中和年号,应为僖宗中和二和)中和二年(882)明经及第。官至员外郎。迁居古田林洋(今改林峰村),其子林白眉为林洋林家开基祖。四子林彦彤,明经及第。后封银青光禄大夫。迁居古田温沙阳(今属屏南县长桥镇高溪村)。林会后裔分衍闽东各地以及罗源县、连江县、顺昌县岚下乡新源村池墩村、建瓯等地。
字延佐,四明处士。他有二子:长子林恩,次子林思(为仙游、长泰始祖)。
唐九牧祖祠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乌石古属仁德里澄渚村,为唐九牧林氏发祥地。澄渚古称“陈俞”,据明代名士俞钊(梯云斋记)载:“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又因延寿溪支流澄溪流经此地,故地名澄渚。
福建林氏开闽始祖林禄自晋代永嘉年间入闽开基以后,就以莆田为南方发祥地,在唐代和宋代,莆田林氏后代先后共有一门九兄弟登进士、任刺史,史称前九牧、后九牧。九牧后代,很多散居潮州各地。不单林姓,其他各姓莆田籍潮州官吏,也有很大一部分落籍潮州。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披,已是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55年),林披生有9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既,传说父与子任刺史(也称“州牧”)。这时林披已定居莆田。宋代,阙下林家八世孙林伋因官为晋江县尉,遂家霞州,生子林杞,历任康、淄、泰、雅州知州,生九子:林景渊、林景佑、林景默、林景辉、林景泰、林景瑞、林景元、林景贞、林景亨分别为知州,称“父子十知州”、“九牧林氏”“九牧传芳”、“九牧流芳”。
而潮汕林氏,也喜欢以“九牧世家”炫耀门庭,常把这四个字镌于门额之上,以此表明自己出自“九牧”派下。
那么,潮汕林氏和“九牧”到底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
虽然早在林披之前,福建晋安林氏已有人入潮,但大量移居潮州还是在“九牧”之后,由于“阙下林家”声名大震,出现了莆田林姓人纷纷外出为官的盛况。这时,家族系荣昌盛,人口也十分兴旺,在莆田被看作平常之辈的,到了外地就成了凤毛麟角。因此,这批人便“出仕为官,随处落籍”。既沾了家族之光,又能到外地寻求发展,自立门户,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来说,现居潮汕的“唐九牧”后代的林姓人,大都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之后。元代至正年间,世居福建莆田的林得实,携眷来潮州做了一名小官,落籍海阳华窖乡。其长子林呈双,于明洪武年间到海阳县(今潮安县)盐灶港头创乡,次子移居揭阳鲁湖,三子移居海阳县中外莆都。据考证,他们系“六牧蕴公之后”。在族谱上标自己是“六牧”林藻之后的还有泰国著名侨领林伯岐的先祖澄海南砂、董坑二姓林氏,至于明代以后由福建莆田直接移居为潮州者。他们自然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了。
自莆田迁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人马,他们虽不是林披旗下的了孙,但有也资格称“九牧世家”。因为福建莆田林氏后代也另有一支“九牧世家”。他们是晋安林氏的莆田开基祖林茂之后,传至八代为林欑,为著名大孝子,派下称“阙下林家”,为莆田林氏望族,林欑传至林杞。林杞生有9个儿子,皆成进士,也分别担任刺史知州。此时已是宋代,故称“宋九牧”,以区别于“唐九牧”。今居潮安仙庭和揭阳东林、山下、秦厝头、蛟龙、桐坑、东浦、北坑、三洲、霖田等地的林姓乃“宋九牧”之大牧,曾任惠州刺史的林景渊的后代。“宋九牧”的另一儿子名居安者,“官至清光禄大夫,移官来潮,占籍澄海蓬州”(饶宗颐《氏族志》手稿本)。
总之,潮州林氏如果不是“唐九牧”之后,便是“宋九牧”的裔派,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现今居住潮汕的林姓人,当然有资格把“九牧世家”高镌门额之上了。
唐天宝间,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林披自北螺村迁居澄渚;唐大历间,披公第六子林蕴与其兄弟林藻在澄渚草堂埔构筑书堂,“为游戏藏修之所”,并与晋江名士欧阳詹等在这里切磋学问,励志攻读,澄渚书堂成为八闽第一私学。林披治州事十载,勤政惠民,志尚高洁。他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以诗礼传家。披生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九子,个个俱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宋王琳《梯云斋记》语)。藻、蕴九兄弟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州牧),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唐九牧林家”。披公即为唐九牧林氏之开基祖。林披与其兄弟林韬(阙下林祖)、林昌(游洋—雾峰林祖)去世后合葬“澄渚后垄之原”,即在今祖祠东北部坡地处。三墓并列,坐癸向丁,窀穸相连,故名“三台拱曜”。墓南原有《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铭》,铭文为林蕴所撰,立石于唐敬宗宝历年间,五十年后黄巢兵过被毁。
唐九牧祖祠原为唐九牧大宗苇公派下奉祀披公之墓祠。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埭房知府林鸣盛、材行房知府林及祖主持重建,并绘睦州(披公)、九侯(九牧兄弟)像于其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韬、披、昌后裔三房合心捐资追祀万宠,合祀韬、昌。祠门前矗立清代重修祖祠碑记(今存)。祖祠历经百年沧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濒临圯坏。1986年乌石族人与莆林热心人士发起重修,得到广东宗亲的鼎力赞助。至1990年,祠堂与东侧里社均已修复。
祖祠坐北朝南,宽20米,进深16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祠门与东侧里社门毗连并立,歇山顶燕尾翅脊。祠貌古朴端严,为明代建筑形制。祠门上方石额题祠名“九牧祖祠”,据考为明成化进士莆阳著名学者周瑛书迹。左右两旁悬挂堂联:“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按:“五廷魁”指唐九牧后裔元、明、清三代出了五个状元,即仙游籍元至元状元林济孙、元至正状元林亨、莆田籍明永乐状元林环,明嘉靖广东潮州籍状元林大钦,清道光广东吴川状元林召棠)。传世堂联为:“世业托三山,叶茂于今传奕叶;宗祠开九牧,云祁从古肇梯云。”原有明代林茂达撰题祠联:“派分九牧大宗,忠孝文章深启佑;祠占乌山正脉,衣冠科第世联绵”。堂上高悬主匾题为“澄溪毓庆”。原有一古匾题额“木分榆溯本”,为清光绪举人林兆骐题撰。堂中供奉万宠、韬、披、昌及九牧昆仲列祖画像。厅堂左右上方各悬挂“状元”、“探花”牌匾,厅墙上镶嵌巨幅林氏《族范》(明刑部尚书林俊撰)以及九牧后裔林默(妈祖)、林环、林文(明宣德年间探花)、林俊、林润(明万历年间铁面御史)、林兆恩(即龙江先生,“三教合一”创始人)等列代名贤传略竖匾。
祠堂内今存书题“乌山”(正面)、“种槐”(背面)椭圆形碑刻(高77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碑为青石质,书楷阴刻,正面下方刻五言绝句一首,诗云:“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落款为“端州”。(按:“端州”即唐九牧长房一世祖林苇,唐时曾任“端州刺史”。)
祖祠内现存一方唐代大石砚,砚长91厘米,宽54厘米。形制独特,造型生动,砚边沿开有水沟,砚池中雕刻一只小龟。砚侧有一出水孔。石砚刻工粗放,古朴大方。据《莆阳比事》记载,蕴藻兄弟以独孤及《新学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铭砚泉石,刻志业文”。晋江名士欧阳詹自泉山诣莆,初与藻蕴肄业于灵岩精庐,后于福平山筑福平书堂,与藻、蕴兄弟共同研读,此石砚为他们共用的文房四宝之一。今置于澄渚乌石祖祠内的大石砚为唐代原物。
祖祠前有一千年古井,泉水清冽,井台下方有墨池号“螃蟹迎湫”。井旁今存一石碑,上书“砚泉”二字,落款亦为“端州”。旁边还有一宋代石孟,题款:“宋天圣间丙寅林穆之造”。
乌山诗碑、唐代大石砚,砚泉墨池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为唐九牧诗礼名家遗存的珍贵文物。
祖祠东侧原为乌石里社,现奉祀天后林默娘。
九牧祖祠以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而闻名于世,世人美其名曰“丹凤之穴,应龙之潭”。
祖祠附近有梯云斋,为唐贞元间观察使李琦在澄渚兴学时所创办之八闽首所公学。至宋代澄渚书堂和梯云斋皆废,后由林蕴九世孙林安中于南宋建炎改元之冬重建,林洵美、林仲仁等才美学硕之士则“自著书说”讲授于书斋中,澄渚文教之风复盛。
“唐九牧林”根在泉州莆田县、枝衍九州、世界各地,据考证、唐九牧林”为开基祖和派生于“唐九牧林”的林氏支脉主要有“福建浦城林氏、石狮玉山林氏、石狮东圆林氏、永春枣岭林氏、平和崎岭林氏、龙岩适中、上杭林氏、厦门锦里林氏、锦园林氏、台湾淡水林氏、湖北黄冈林氏、安徽金寨林氏、海南琼州林氏、山东荣成林氏、山东文登林氏、广东揭东锡场林氏、韩国海东林氏”等等,“龙岩适中、上杭林氏”、“韩国海东林氏”是“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林蕴的后裔,单这一分支就有“唐九牧林”族人120多万。在记载闽台关系的70多部主流族谱中、从福建迁台有具体姓名者达4000多人,“唐九牧林”自古家族显贵、多人杰名士。四海共仰、拥有2亿信众的“海峡和平女神”妈祖(林默)、在我国南方以及南洋一带、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一教信仰创始人林兆恩(林龙江),此二圣贤皆为莆田“唐九牧林”后裔。在科举时代,中华林氏有文科状元十名,其中就有五名状元来自“唐九牧林”,分别为:元代林济孙、林亨、明代林环、林大钦、清代林召棠,即“唐九牧林”“三代五廷魁”。倡建红泉义学的林国钧、革新名臣林积仁、捐资兴建“木兰陂”的林从世、明大型类书《永乐大典》编修林环、贤能君子林长懋、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林俊、力撼权奸严世蕃的林润、江南道监察御史林凤毛、林节高父子、燕台十才子之一的林尧英等等,这些名留青史的名贤皆是“唐九牧林”后裔。到了近现代、“唐九牧林”又源现了当代,著名科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林兰英,爱国华侨、印尼首富林绍良,上海市政工程总工程师、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的总设计师林元培等等,“唐九牧林”后裔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皆有所建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依然活跃在我国的各条建设战线上,在各自领域为共和国的发展默默贡献着,在唐九牧林”的发祥地、莆田西天尾镇乌石村,有座古香古色的仿宋建筑、大门边挂着一副对联:“世界九牧发祥地、湄洲天后始祖家”,它就是世界“九牧祖祠”。“唐九牧林”始祖林披就安葬在离祖祠不足二十米的平地上,陵墓保存完好、规模庞大,和其兄“阙下林”韬、其弟“游洋(雾峰)林”昌的陵墓相连、称“三台拱曜”。每年都有很多的林氏后裔来此寻根谒祖,这其中不乏台湾同胞,“邓林之竹发千寻,总有一本,黄河之水泻千里,究出一源。千支万派,自我鼻祖视之,未尝不犹然一家人也。” 天下林氏一家亲,同根同源的姓氏渊源、姓氏文化,在促进台海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互信,尤其是加深台湾民众对祖地的认同感、有着独特作用,有责任和条件、在服务全国统一大局的高度和层面上、做好姓氏文化文章,打好“根”文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