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9 21:18
台湾歌仔是流行于台湾省各地的传统戏曲剧种,与福建南部的五句落板、锦歌等曲种有着历史渊源关系。明天启年间,漳州人颜思齐带领 4万多人到台湾开荒,明末郑成功又率领数万漳州、泉州军民收复台湾,都曾把锦歌作为乡音传入台湾。从此,逐渐结合当地的“采茶”、“褒歌”、“车鼓”、“竹马”等民歌曲调,发展而成民间说唱风格的新曲种。
台湾歌仔所唱曲调称歌仔调,它的主要曲调为“七字仔调”(七字一句,四句一节)和源于锦歌的“四空仔”。另外还有“大调”(或称“倍思”)、“台湾杂念仔调”,也都源于锦歌。教唱歌仔调的地方叫“歌仔馆”。每逢婚丧喜庆或节日演唱歌仔调的乐队叫“歌仔阵”。书肆刊刻的唱本叫“歌仔册”。歌仔的唱词,用台湾语言声韵写作。开头都有“引子”,起静场的作用。演唱到高潮之处留“关子”以吸引听众。结尾处叫“煞尾”。大部分歌仔是文化不高的说唱者编写的,既是唱给人们听的曲艺,也是在市民、乡民中流传广泛的通俗读物。歌仔的题材广泛,有历史题材、民间传说故事题材、武侠故事题材、宗教故事题材,也有知识性的作品。
传统曲目《陈三五娘》、 《山伯英台》、 《吕蒙正》、《郑元和》称为“四大套”;《孟姜女》、《妙常怨》、《安童闹》、《井边会》、《昭君和番》、《董永卖身》、《金花看羊》、《雪梅思君》称为“八小折”。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有《台湾民主歌》、《工场打铁歌》、《农场相褒歌》等。还有一部《杨本县过台湾歌》长达 6集,叙述一个姓杨的知县,于清光绪年间奉旨到台湾寻找国宝的故事。其中叙及郑成功的事迹和雾社起义等历史事件,并描述了台湾的山川、地理、风俗习惯等,具有史料价值。早期的歌仔册都是木刻本,由厦门会文堂、博文斋等书肆刻印后运销台湾,后来则由当地的竹林书局、捷发书店铅印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