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0 10:03
思弘一道,哲王於豳(1)。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2)。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3)。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4)。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5)。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6)。
仲尼之世,王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7)。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1)。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2)。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3)?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4)。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5)。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6)。
(1)古公亶dǎn甫:亦作“亶甫”。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追尊为太王。亶,忠厚、诚信、实在的意思。积德:积累仁政或善行。垂仁:施仁爱。垂降仁爱。思弘:思想弘扬。一道:道家天一为尊的思想。专一天道也。唯我为一为大。哲王:贤明圣哲的君主。豳:豳州。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同“邠”。今陕西郴县。
(2)太伯仲雍:《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后成为礼让天下的典范典故。王德:王者之德行。行施:犹施行。行使布施。断发:截短头发;剪断头发。人之发肤授于父母。短发意为不孝。文身:纹身。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花纹或图案。意喻野蛮。
(3)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遗贤:遗留下来的贤人。让国:礼让国家。礼让王位。不用:不采用。不听从;不采纳。饿殂cú:饿死。首山:首阳山。陕西省周至县首阳山。
(4)智哉:智慧啊。山甫:即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相彼:任宰相辅助那。宣王:周宣王。杜伯:为杜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领主。周宣王大夫,无辜被杀,死后魂射王于鄗。累:累及。拖累于。圣贤:圣贤的大王。指周宣王。
(5)齐桓: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赖得:依赖着。仲父:春秋时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杨倞注:“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管仲。竖刁:春秋时齐桓公的宦官寺人貂谀事桓公,颇受宠信。桓公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无亏,齐国因此发生内乱。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6)晏子平仲:名婴,字仲,习惯上多称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兼仁:兼有仁义。与世:举世。随着人世。与世沉浮,随波逐流。沈德:亦作“沉德”。谓丧失道德。未必:不一定。思命:思虑自己的性命。当崔杼杀死齐庄公时晏子临危不惧怒斥于他。不怕死也。
(7)仲尼之世:孔子的时代。春秋时期也。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王国:称王于国家。有说‘主国’。主持国政,为君:为了国君。随制:随着制度。按照制度。随便制度。扬波:掀起波浪。比喻内心激荡。有说‘扬彼’。使官:使用官员。使臣。“扬波使官”与“随制饮酒”意思差不多。在官职、体制之内施用权力,催动内心扬起波澜以完成此官职之责。概乎此意也。
(1)自惜:自行怜惜。自己怜惜。薄祜hù:薄福。祜,大福。夙贱:早年卑贱。夙,旧,平素。罹:遭受苦难或不幸。三徒教:三徙教。指孟母为教育孟子而三迁之事。孟母三迁的典故。过庭语:犹‘过厅语’。过庭:《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以喻长辈的教训。父对子的教育,古代称“庭训”。
(2)抽裂:抽肠裂肤。崩裂;割裂。自以:自以为。自然以。所怙:所依靠。怙hù:依靠,仗恃。亦为父母的代称。《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一介:一个。多指一个人。多含有藐小、卑贱的意思。用于自称为谦词。介,耿介。是时:这时势。其: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表示诘问。通“岂”,难道。与:相与。相处;相交往。共同;一道。
(3)守穷者:坚守贫穷而操守之人。贫贱:贫穷卑贱。惋叹:惋惜哀叹。悲夫:悲叹之词。夫,语助。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乞活:乞讨苟活。安:哪里。睹:目睹。
(4)於:往,去。和、与、跟。穷:穷尽。琅邪:亦作“琅琊”。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倾侧:倒向一侧,倾斜。虽欲:虽然想。竭:竭尽。欣:欣喜。公:主公。公卿。有解释为天子。天子是人皇,不能称公。公应是指诸侯。不详所指。似乎此公应是楚地的诸侯。归其楚:归还他的楚地。
(5)快人:爽快、痛快的人。在魏晋的口语中,“快人”也有“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的意思。应是诗人自诩。由:由此。因此。有说‘日’。抱情:怀抱着情意。不得叙:不能叙述。显行:彰显德行。显露行迹。绪:余留的,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功业,遗业。
(6)随:随愿。如愿。难处:难相处。将何照:将用什么照亮。何以面对。光曜:光耀。光彩荣耀。喻日月。释衔:消除心中的怨恨愤怒。不如雨:雨有止时愤懑无期也。
古公亶甫积德行义,因广施仁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古公亶甫迁徙到豳地以后,成为受大家爱戴的贤明君主。
他们来到南方之后,尊重当地的风俗,剪断了头发,在身上刺上了花纹。
伯夷和叔齐是古代的圣贤。他们互相让国,不为世用,饿死在首阳山上。
仲山甫是多么地有智慧啊,他辅佐周宣王,从而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为什么杀害杜伯,就会损害周宣王和仲山甫君臣的好名声呢?
他的五个儿子又争权夺利,致使齐桓公死后无人收敛,尸体腐烂后生出的蛆虫爬到门外。
晏婴广积善德,而且 具有仁义的品质。
他在世上保持高洁的德行,从没有考虑过要做一些迎合君主的事情。
孔子生活的时代,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称霸的局面。
管仲平定西戎有功,周天子用上卿之礼招待他,他只接受下卿之礼,
饮酒时不越制度。君子听说后,高度赞扬管仲。
真可怜啊,我的福气太小,生来低贱,又孤苦零丁,无依无靠。
我从小既没有受到孟母三次搬家那样的教诲,也没有受到孔子过庭而问的父教。
不能伸展雄心壮志让我感到抽肠裂肤般的痛苦,因此,我想起了父亲的境遇。
虽然我只怀有一个很小的愿望,然而,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不能显达的人处于贫贱的地位,真是让人伤心叹息,泪流如雨啊。
我流泪而悲伤啊,为了乞求活路而奔波,那情景真是不堪目睹啊。
我愿将心中的憾恨倾诉给上天,是因为隐居在琅邪的父亲突然遭到杀害。
虽然想为国家竭尽忠诚,但未能成功。令人欣喜的是,在董承的护卫下,天子又回到了洛阳。
这件事虽然大快人心,但有令人叹息的地方。我没能参与到迎接天子的行列,因此,对天子的忠 贞无法表达。
有心建功立业,协助天子教化人民,谁知道却不能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
我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这种叹息将难以停止。
现在,我将用什么样的光辉惠泽于人民呢?我所含的忧愁永远没有尽期,还不如总有一天会停下的雨水。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古公亶甫积德行义,因广施仁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古公亶甫: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是他的称号,后被尊为“太王”。甫,一作 父。垂仁:施仁爱。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载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 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思弘一道,哲王 于豳——一心想着发扬光大后稷、公刘广施仁政的治国方略,古公亶甫迁徙到豳地以后,成为受大家爱戴的贤明君主。弘:发扬光大。一道:同一道理,此指广施仁 义的治国方略。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豳:地名,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哲王:贤明的君主。以上为 第一解。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太伯和仲雍都有王者仁义的德行。太伯:古公亶甫的长子。仲雍:虞仲,古公亶甫的次子。当时,太伯和仲 雍得知古公亶甫准备把王位传给他们的弟弟季历,进而将王位传给季历的儿子姬昌,于是,二人离开国家,来到南方的荆蛮之地。《史记·周本纪》中说:“长子太伯、 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太伯、仲雍让国的德行流传百世。他们来到南方之后,尊重当地的风俗,剪断了头发,在身上刺上了花纹。断发文身:剪断头发,在身体上刺花纹。这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以上为第二解。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伯夷和叔齐是古代的圣贤。伯夷:殷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孤竹君死后,因与其弟叔齐互相让国,弃国逃走。《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他们互相让国,不为世用,饿死在首阳山上。殂:死。首山:首阳山,旧说不一,在今山西运城永济南。以上为第三解。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仲山甫是多么地有智慧啊,他辅佐周宣王,从而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山甫: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他辅佐宣王革新政治,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相:辅佐。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为什么杀害杜伯,就会损害周宣王和仲山甫君臣的好名声呢?何用:为什么。杜伯:周宣王的大臣,无罪被杀。累:连累。圣贤:圣君贤相。这里指周宣王和仲山甫。以上为第四解。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齐桓公称霸,依靠的是管仲。齐桓:齐桓公。赖:依靠,依赖。仲父:指管仲。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后来,齐桓公任用小人竖刁,他的五个儿子又争权夺利,致使齐桓公死后无人收敛,尸体腐烂后生出的蛆虫爬到门外。竖刁:齐桓公宠信 的宦官。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临终时的遗言,任用竖刁等奸佞之辈,致使朝政出现混乱的局面。《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 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以上为第五解。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晏婴广积善德,而且 具有仁义的品质。晏子:晏婴,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的大臣。《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 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抗拒)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他在世上保持高洁的德行,从没有考虑过要做一些迎合君主的事情。与:从,随着。沈德:潜德,保全德行。一本沉浮。以上为第六解。
仲尼之世,王国为君——孔子生活的时代,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称霸的局面。仲尼:孔丘,字仲尼。王国:指诸侯之国。君:君主。
随制饮酒,扬波使臣——管仲平定西戎有功,周天子用上卿之礼招待他,他只接受下卿之礼,饮酒时不越制度。君子听说后,高度赞扬管仲。制:礼制,周代的礼 乐制度。扬波:当作扬彼。使臣:一作使官。据《左传·僖公十二年》,管仲平定西戎保护了周王室的安全,周天子用上卿之礼款待他,管仲遵守礼制,只受下卿 礼。为此,君子称赞他。以上为第七解。
诗具有咏史的品质。在这首诗中,诗人一是赞美了开创周王朝基业的古公亶甫,表明以德服人的政治 态度;二是在赞扬太伯、仲雍、伯夷、叔齐等让国的品质时,提出以古人风范律己的思想;三是用周宣王、齐桓公任用小人之事,思考其身亡国乱的经验教训;四是 通过赞扬晏婴、管仲,表明尊奉汉室、谦虚礼让的政治态度。其中,暗寓了诗人以晏婴、管仲自居的心意。也就是说,咏古的目的旨在抒写情怀。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真可怜啊,我的福气太小,生来低贱,又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祜(hù):福。一作佑。夙:旧,平素。罹:遭遇困难或不幸。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父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故曹操有出生低贱之叹。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我从小既没有受到孟母三次搬家那样的教诲,也没有受到孔子过庭而问的父教。三徙教:孟母为教育孟子三次搬家。相传孟子幼时, 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搬家,让孟子得到了好的学习环境。此指母教。过庭:路过庭院。孔鲤从庭院中走过,其父孔丘(孔子)令其学《诗》学《礼》。《论语· 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 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 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此指父教。以上为第一解。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不能伸展雄心壮志让我感到抽肠裂肤般的痛苦,因此,我想起了父亲的境遇。抽裂:抽肠裂肤,形容十分痛苦。怙:依靠,这里指父亲。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虽然我只怀有一个很小的愿望,然而,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一介志:很小的愿望,自谦之辞。曹操青年时代曾有“欲为一郡守,好 作政教以建立名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愿望,但因受权贵排挤,被迫辞官回家。介,同芥,极小的东西。以上为第二解。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不能显达的人处于贫贱的地位,真是让人伤心叹息,泪流如雨啊。惋叹:悲叹,叹惜。叹,一作欢。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流泪而悲伤啊,为了乞求活路而奔波,那情景真是不堪目睹啊。安:一作要。以上为第三解。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我愿将心中的憾恨倾诉给上天,是因为隐居在琅邪的父亲突然遭到杀害。天穷:当作天穹,即苍天。琅邪:郡名,地在今山东胶南诸 城一带。董卓之乱时,曹嵩避乱琅邪,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杀害。倾:倾倒,此喻曹操父亲曹嵩遭受杀害之事。左:山左,指东方,时琅邪在曹操据守之地的东 面,故称。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虽然想为国家竭尽忠诚,但未能成功。令人欣喜的是,在董承的护卫下,天子又回到了洛阳。欣:喜 悦。《左传·昭公元年》:“诸侯其淮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初平(汉献帝刘协年号,190—194)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兴平(汉献帝 刘协年号,194—196)二年,董承等诛董卓,并护送汉献帝东迁,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196—220)元年七月,汉献帝回到洛阳,受到诸侯的欢迎。 以上为第四解。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这件事虽然大快人心,但有令人叹息的地方。我没能参与到迎接天子的行列,因此,对天子的忠 贞无法表达。快人由为叹:一作喟然以惋叹。快人,使人欣喜。由,同犹。一作曰。为叹,为之叹息。曹操因不能亲迎天子以表忠心,为之叹息。《三国志·魏志· 武帝纪》:“(建安元年),太祖(曹操)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有心建功立业,协助天子教化人民,谁知道却不能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显行:大德行。这里指建功立业。天教人:用天子的政令教化万民,这里指实现政治抱负。绪:前人未竟的事业或功业。以上为第五解。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我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这种叹息将难以停止。处:停止。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现在,我将用什么样的光辉惠泽于人民呢?我所含的忧愁永远没有尽期,还不如总有一天会停下的雨水。光曜:喻恩泽。曜, 一作耀。战国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孝行》:“爱敬尽于事亲,光曜加于百姓。”释衔:解除忧愁。衔,含。以上为第六解。
诗前三解自述身世和失志不遇的痛苦,读之,催人泪下。四五解由其父惨死引起的悲痛入笔,先言侍父已无机会,再言迎君侍驾时遭受误解。第六解写因壮志难酬带来的愁绪,有心报国,然无法了却心愿,这种欲罢不能的情感借助于抒写矛盾心理坦露出来。可谓是感人至深。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