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7 02:48
《妹至帖》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
妹至羸,情地难遣①,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②。
①妹至羸,情地难遣:“羸”,(因病)衰弱,《国语·周语》:“此羸者阳也。”注:“弱也。”“情地”:处境,置身之地。②须旦夕营视之:“营视”:看顾,照看。
《妹至帖》与其它王羲之墨迹本(唐摹本)用笔不尽相同,此帖书风畅达、圆劲。
由于是《妹至帖》草书,线条的中部运动较快,与行草和行书书作品《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帖不同,由于草书和行草书的结体和速度不同,行书和行草作品更注重点画中实。例如,《妹至帖》发笔处除“情”字外,多露锋圆势反手写成,不似《丧乱帖》等帖那样方圆变化多端。收笔处多回旋变正手,如“至、情、地、遣、言、所、旦”等字,而这种变化在《频有哀祸帖》仅两处,计有“悲、增”二字;《孔侍中帖》(含《忧悬帖》)稍多,计“九、旦、想、能、忘”五字。
同为草书,《妹至帖》与刻帖《十七帖》草书诸帖相比,许多字的写法和笔法相合之处较多,如“难”字的起笔与《朱处仁帖》“遂”字的起笔相似,“言”的笔势与《天鼠膏帖》“膏”字相同;“妹”字的结体与《胡母帖》的“妹”字一致;“旦”字欹侧变化亦与《旦夕帖》(《都邑帖》)同。
谷川雅夫撰文介绍:“《妹至帖》十七字墨色鲜艳,是摹搨技术极其精湛的双钩填墨本。其中,第一行‘情’字和第二行‘夕’字飞白的填墨技术也与《丧乱帖》、《孔侍中帖》一致。此外,第一字‘妹’,因原本已遭虫蚀而破损。”
《妹至帖》纸质为灰色纵纹白麻纸,与《丧乱帖》、《孔侍中帖》用纸相同。
《妹至帖》的制作年代当为公元712年至756年唐玄宗在位时期。但保存良好,谷川雅夫认为“这是因为此帖多年来一直被贴在‘手鉴’上的缘故”。
富田淳撰文介绍《妹至帖》:“被贴在‘手鉴’上”的“手鉴”,是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鉴定家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比较资料。
《妹至帖》曾收于手鉴,并被切断成二行十七字,然后与《丧乱帖》、《孔侍中帖》运用同样纸张、同样技法制成为王书响拓本。源高名(914-982)《西宫记》中有醍醐天皇驾崩记录。据载,祔葬品中有王羲之书法三卷,即《乐毅论》、《兰亭序》、《羸》等三卷,原本此三卷并非原迹,醍醐天皇于917年(延喜十七年)借览保管于宜阳殿的“累代书法”,并令人模写之。富田淳表述:“有人指出,此处所见之《羸》或许是指《妹至帖》”。若《西宫记》记载是指《妹至帖》,《妹至帖》则也许亦与《丧乱帖》、《孔侍中帖》同样,是于公元710年至794年奈良时代舶载来日本的王羲之帖之一。因收于手鉴,保存状态良好,在探讨向拓本技术上亦为珍贵材料。由于中国历代著录不见此文,作为王羲之研究的新资料甚为重要。
1973年在日本五岛美术馆“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公开于世。 2006年3月12日在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中展出。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唐代摹本《妹至帖》,2007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进行拍卖。《妹至帖》是唐代摹本,创作于7世纪或8世纪,1973年发现于日本一名家流传下来的手鉴中。《妹至帖》起拍价2000万元,叫价经2100万至2200万后无人继续喊价。由于该价位尚未达到拍卖底价(拍卖底价预计在二千四百万元左右),最终导致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