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悬帖

更新时间:2023-05-16 15:40

《忧悬帖》与《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纵24.8厘米,宽41.8厘米。亦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忧悬帖》原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为轴装。

法帖信息

【名称】忧悬帖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草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双钩廓填墨迹

【形制】轴装

【规格】纵24.8厘米

【字数】3行,17字

日本前田育德会藏。

法帖内容

释文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①,故旨遣取消息②。羲之报。

注解

①首行“忧悬不能须臾忘心”句:“忧悬”:忧思挂念。“忘心”:忘怀。王羲之尺牍中有“弟佳宁善,然复忧之不去怀”句(载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344页)。

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图。遣:遣书(发信)。王羲之书帖中有“音问转复难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问,还愿具告”句(《右军书记》,371页),以及“贵奴差不?想不成大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也”(《右军书记》,374页),“聚散人理之常,亦复何云?唯愿足下保爱为上,以俟后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过江问”(《右军书记》,377页)等帖。

大意

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意欲遣书发信以获取你的近况。

书法赏析

单字写法

《忧悬帖》“不能须臾忘心”的“臾”的写法,列举:

1、战国末年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臾”字(日甲135,出土于湖北云梦县);

2、西汉时期的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于湖南长沙)的“腴”字的右偏旁;

3、马王堆帛书《明君》(出土于湖南长沙)“庾”字的下偏旁。

由上述三项与王羲之“臾”相比较,写法多与楚地文字相合。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卷十四“臾:从申从乙”,可备参考。

行气章法

邱振中分析《忧悬帖》的行轴线趋向平稳,与王羲之《姨母帖》相似,但各段轴线吻合严密。“忧悬”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缜密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稳重中平添生动之致。王羲之早期作品中,单字轴线倾斜大都不超过6度,以接近垂线者为多。

行轴线的呼应,是王羲之作品极重要的一个特点。《忧悬帖》一、二行之间,都表现出配合:后面一行轴线的波型与前一行轴线的波型相似,但细节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构成上动人的效果。

王羲之作品章法构成的丰富变化和巧妙配合,而成为生动而又高度统一的杰作。他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构成,这不是在形式层次着意使用各种技巧所能做到的。

情感是影响随机显现最重要的变量。《频有哀祸帖》、《丧乱帖》与伤逝有关,因而作品中顿挫分明、摆动强烈的折线,与《孔侍中帖》(含《忧悬帖》)、《得示帖》轴线线型颇有距离。细心审读文辞,感情节奏与轴线线型,与整个轴线图,存在着一种默契。

王羲之这些作品标志着轴线承接所达到的新的高度。邱振中评价“单字轴线连缀系统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终于使工整化与反工整的自由书写统一了起来。王羲之成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轴线承接的各种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集中的表现。这不是一种简单的会合,而是沉入深心,再同心理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自如运用。王羲之暗示着对线结构把握能力的理想状态。” 《忧悬帖》章法的动线特征:汉字每个单字,都可画出一条直线,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倾侧的方向,同时把字分成感觉上份量相等的两个部分。画出的直线称为单字的动线,以确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忧悬帖》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动线在书法作品中连续不断出现直到终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乐属性——旋律。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无声而有形的旋律。

法帖收藏

皇室收藏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2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帖》与《丧乱帖》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账目。

法帖递藏

《频有哀祸帖》在明治时代出现于东京上野的古书店,其后分别为冈田信之(1825-1885)与其子冈田正之所有,再经冈田正之之子冈田震之手,1927年为前田侯爵收购。1941年将手卷改裱而成轴装。

收藏《频有哀祸帖》的日本前田育德会位于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日两国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相关阅读

《忧悬帖》是单独成帖还是《孔侍中帖》的一部分,有以下两种观点:

1、日本学者认为《忧悬帖》是单帖。“《孔侍中帖》后三行,日本学者又称为《忧悬帖》”(转引自刘秋增、王汝涛、刘锡山编著《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日本富田淳说,丛帖墨迹“以前一直被介绍为收有三通断续尺牍:一通《哀祸帖》(三行),二通《九月十七日帖》(按:亦称《孔侍中帖》)(三行),三通《忧悬帖》(三行)”(富田淳《关于日本现存之〈丧乱帖〉〈孔侍中帖〉〈妹至帖〉》载《书法》杂志,2006年第5期)。

2、根据唐代褚遂良《右军书目》(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5,91页),《忧悬帖》应属于《孔侍中帖》。“九月十七日”相当于《右军书目》载“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行因孔侍中(八行)”。《右军书目》是褚遂良于内府整理王书之际,对法帖原本所作记录。《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容庚《王羲之及其墨迹》、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等均以《孔侍中帖》并称,无《得示帖》单帖。

富田淳撰文《关于日本现存之〈丧乱帖〉〈孔侍中帖〉〈妹至帖〉》,根据日本所载文献,亦认为《忧悬帖》应属于《孔侍中帖》。富田淳转引太田晶二郎的《关于王羲之〈孔侍中帖〉特别是接于其前之帖》(1981年)的论述:江月宗玩(1574—1643)于《墨迹之写》鉴定记录,1616年野村屋新兵卫持墨迹之时,法帖后半部“知领军疾后问”之“后问”二字,原位于行尾,即“知领军疾口口(按:“口”表示残损,字不识)后问”。“‘知领军疾’之下有损伤,藏者对此介意不堪,而将‘后问’二字往上移动”。富田淳据上述《墨迹之写》所载文献,从而认为《忧悬帖》是《孔侍中帖》的一部分:“实际上收有二通尺牍:即《哀祸帖》(三行)、《九月十七日帖》(六行)。若《九月十七日帖》为六行,以‘羲之报’始,以‘羲之报’终,符合王羲之尺牍之书式,此点亦可作为旁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