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4 20:56
释文
【名称】天鼠膏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材质】纸本墨拓
【规格】2行,16字
《十七帖》丛帖第9通尺牍。《右军书记》著录,《十七帖》、《鼎帖》收刻。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所附《十七帖疏证》:“天鼠即今飞鼠,毛赤而尖,苍白,似黑狐,蜀产也。”
天鼠,兽名,即猞猁孙,亦作“失利”、“失利孙”,又名土豹。野猫的一种。毛皮极贵重,可为裘。“取天鼠熬膏用以治耳聋,应是当时民间偏方。”
《天鼠膏帖》“天鼠”二字字形相同,均上疏下密,主笔呈三角形。用笔爽利劲挺,“天”字一撇不作掠笔,一捺也不作磔笔,而是将力直贯到底,揭腕外旋,覆腕顶笔作长点,瞬间翻笔,落点写下一字。“鼠”字笔势同样勾挑点按,长戈短戟,风樯阵马。不过由于刻本的不同,三井本(僧权全本之一)的与上野本、上图本(僧权不全本)等不尽相同。例如三井本“鼠”字的戈勾为圆势。上野本、朱释本等的“耳聋”末笔一竖为顿笔出锋,而三井本的则为弧笔出锋。
《天鼠膏帖》的“膏、治”二字,体现出折与圆、疏与密和抑和扬的多重互补关系。“膏”字承接了“天鼠”的折笔与上疏下密的特征,但到“治”字却上密下疏。“治”左偏旁与右半部分应为两笔,王羲之却以宽厚的笔触,圆弧外拓,一笔书写,丝毫未作停顿,显出浑厚态势;也有意与“天鼠膏”三字多折、多点的内擫之势拉开关系。
《天鼠膏帖》两行字上下部分点画多匀称疏朗、仪态多姿,中间部分点画均长线开合、明丽畅达。两个“验”字各有姿势,一个开,另一个合;一个左低右高,另一个则左高右低,尽视行气,随意生发。
《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安”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帖》“要”字下部的“女”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安”字中的“女”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勒”(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区别在于《远宦帖》“女”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勒”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女”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勒”后左转压毫行笔。
《十七帖》中许多帖,例如《药草帖》、《旃罽胡桃帖》多提及药物。这与王羲之服食有关。“王羲之在服食与服丹的同时,就要服用各类药草,以抵止副作用的产生。这类药草,在尺牍中也有具体的记载,如旃罽帖、胡桃帖、药草帖、来禽帖(以上《十七帖》)、狼毒帖、黄甘帖所提及的旃罽、胡桃、青李、密柑、苹果、菊、狼毒、樱桃、来禽、日给藤等药草。羲之即要在山中寻找药草,又要在自己的园子里种植药草。”(梁少膺《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
《告姜道帖》刻帖后半部分有一处言及王羲之“吾近患耳痛”。关于王羲之身患各种疾病,从他的尺牍中多有反映,如“头痛”、“齿痛”、“腹痛”等。通过《天鼠膏帖》还可知他患有“耳痛”病,故很关心天鼠膏治疗耳聋是否有效果。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