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2:05
《积雪凝寒帖》为《十七帖》第五通尺牍。草书,6行,64字。这是王羲之在冬天里写给朋友周抚的一封信。这个冬天寒冷,积雪未化,五十年来未曾遇见。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起与朋友二十多年的友情,不禁产生悠悠之情。王羲之在书写用笔上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
褚遂良《右军书记》有录文。收刻于《二王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积雪凝寒帖》写于积雪凝寒的严冬,当时寒冷之状,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见过。根据文意知此信写于王羲之五十七八岁许。收信人是一位阔别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抚。二人虽时有书函往还,由于山河阻隔,书信联系并不便当,故信中说:“希望明年夏秋之际,能够再得到您的来信。”这样的联系,当然不解“阔怀”。“阔怀”即远怀之意。
《积雪凝寒帖》从拓本来看,多方笔,如“计、廿、顷、十所”诸字,而且方笔落笔处多处于字的左偏旁,如“顷、信、何”。这样的用笔特征,在墨迹中可以得到验证,如《丧乱帖》中的“顿、乱、临”等字,《频有哀祸帖》的“切”字等。“方笔特征”是王羲之书法雄强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书创作上广纳百川、博观约取的一个结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书论》中说“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结合王羲之“又之洛下,见蔡邕《三体石经》”的叙述,可以窥出王羲之取法的广泛。从出土的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来看,秦隶多逆入平出,楚竹书则切笔外转,则王羲之的方笔运用是在东汉隶书的基础上,取法自古文(六国文字)——楚文字。
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中叙及“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相比圆笔,方笔技巧更为复杂,或落锋切翻、或揭腕抢入、或外逆翻回、或振笔快入,不一而足,这些特征在王羲之墨迹中都可寻见。“方笔是逆锋过来以后增加一个向下切的动作,然后再铺毫进入行笔阶段”(胡抗美《〈十七帖〉之我见》),这个逆锋包含着一个弧线的顶锋动作。
《积雪凝寒帖》的“下问耳”如同《侍中帖》“侍中书”三字一样,笔势贯注而下,三个字作一个字来写,形成字群字组效果。《积雪凝寒帖》整体风格与《十七帖》第二十二帖《诸从帖》类似,同为六行,行间节奏都较散淡,不缓不急。两帖都以单字为主,只是最后两行上部加快书写速度,稍纵即收。《积雪凝寒帖》最后四字“如何可言”字形字势与《旦夕帖》极为相似,均为由大及小。
《积雪凝寒帖》用笔方圆兼备,方处锋棱可截铁,圆处婉转若飘带。但自然调和。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羲之《积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莹润,骨肉和畅,有法有致,最为合作。”
清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证》考证《积雪凝寒帖》时认为王羲之由于受其伯父王敦器重,王敦的府僚周抚,也因此对王羲之特厚。324年(东晋太宁二年)周抚随王敦叛乱。王敦败,周抚逃入西阳蛮。324年10月免其罪,时王羲之为秘书郎,同在建康。后周抚为王导起用。“为江夏相,监沔北军,镇襄阳,历守豫章,代毋丘奥监巴东军,刺益州”。计王羲之与周抚自325年至349年分别二十六年(按:按包世臣所举年代,仅为24年。祁小春纠正为351年,《迈世之风》484页,台湾石头出版社,2007年版)。“‘悠悠如何可言’,盖指此。”
王羲之与周抚的交往,324年王羲之时为会稽王友,非“秘书郎”,周、王二人是否相见无确切依据。王羲之所任会稽王友之职在内宫,负责4岁司马昱的教育引导和陪护。按包世臣所述,周抚是有罪方赦“自归阙下”之人,此时与王羲之见面无可能,因此325年不是两人阔别之始。330年周抚因失守襄阳免官后退居武昌,王羲之334年亦至武昌为庾亮参军。周抚在公元330~336的五、六年间生活在武昌。“以周抚与王羲之的关系推断,二人在武昌见面可能性相当大”。后王羲之于340年任江州刺史,不久赋闲居家,直到348年入朝为护军将军。而周抚则于346年前一段时间任豫章太守。江州、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与南昌,两地不仅相距不远,而且都靠着潘阳湖,以水路为主要交通的古代,两地往来非常方便。既然周抚与“右军特厚”,两人在这一段时间也会见面。
根据上述分析来推论,王羲之与周抚阔别廿六年的起始时间为334年-346年至360~373年。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