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草海

更新时间:2024-09-23 13:35

威宁草海,长江支流横江上游洛泽河源头湖泊。位于云贵高原中部、贵州省威宁县城西。常水水面31平方公里,水深最大达9米,海面呈佛手形。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

位置境域

威宁草海,位于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城的西南侧。地处北纬26°49′~26°53′,东经104°12′~104°18′。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海面呈佛手形。水面最大时达45平方公里(建国初期)(一说48平方公里),最枯时20平方公里以上(一说19平方公里),常水水面31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1958年打通黑岩洞开发放水前,草海盆地黑岩洞以上集雨面积380平方公里。湖底海拔2170米。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5米。从湖边至湖心,底部比降为万分之一,蓄水量达1.4亿立方米。1982年,在黑岩洞上游12公里处,重新筑坝蓄水,恢复草海。新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127平方公里。坝以上设计水面为25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700万立方米(一说1.4亿立方米)。

形成变迁

形成

草海的形成,断层构造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北面的孔家山断层活动,造成羊角山(2519米)一黄梅大山(2384米)断块上升;南面么站断层、白岩箐断层,造成大龙槽梁子(2490米)、鸪鹧梁子(2559米)、石岗梁子(2783米)断块上升;西面得胜坡断层、水朝山一付家山断层,使乌蒙山(2854米)断块上升。而草海断块由相对下陷,四周被高山环绕,变成一个封闭型的断陷毓地。据钻探,草海沉积物厚达85.80米,证明中更新世以来,草海大幅度下降,在这下降过程中生成草海。草海生成的外部条件是河流的作用。草海原是一条较大的河流,发源于梅花山西坡,顺威水背斜轴部发育,由东向西流经金钟,南屯、六洞桥、陈选屯、保家、卯家营、朱戛等地,然后向东北进入乌木屯谷地,汇入羊街河,长约40公里。几十万年以来地质地貌及古水文网的变迁,已成干谷。河道遗迹的证据是河谷地貌形态及沉积物:金钟至威宁县城为一完整的河谷形态,谷宽约500米,深100~120米,两岸坡上有很多石灰岩溶洞,这些溶洞的发育方向与干谷方向一致,夸都河近期湖源侵蚀加剧,袭夺上源水流,破坏河流的原来形态;沿着这条古河道有很厚的泥炭沉积,长达几十公里,草海中央沉积物向两岸变薄,草海剧烈下降,沉积物沿河谷堆积,反映原始河谷地貌特征。因此,草海的雏形是一条古河道。中更新世后,得胜坡断层复活,西凉山上升,阻断了古草海河,就积水成湖。

岩溶作用在草海的生成和消长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草海北面为下石炭统大塘组上司段、摆佐组、中石炭统黄龙群、上石炭统马平群碳酸盐岩地层,地势较低,断层发育,溶岩作用强烈。羊街河溯源侵蚀速度快,地下水便顺着小海一周家营断层溶蚀发育地下通道,成了草海外流的途径。平时多余的湖水沿通道外泄,地下河起着调节湖水的作用。在地壳处于活动时期,地壳上升,地下水流速度加快,溶蚀加强,湖水大量外流;当外流量超过补给量时,湖水干枯,湖泊消亡。从草海的沉积物可以看出草海曾多次经历这种过程。

变迁

草海生成的历史只有20万年左右,可以划分为生长、消亡、复苏、人为放干、新生几个阶段。

中更新世末,地壳运动增强,断层复活,大多数地面上升,古草海河被阻断,河流缺少出口,草海河段积水成湖。由城东的南屯、碗厂至保家、陶家海子20余公里范围内,成了碧波万顷的湖泊。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湖中水草丛生,死亡后,茎叶沉落湖底,堆积成一层层的泥炭。摹海周围的森林、草地中,生长着各种牛、马、鹿、麂、剑齿象等数量非常多的动物。古人依靠这些资源,创造并使用打制石器,过着渔猎生活。晚更新世末,草海地壳一度上升,湖面变小,河流作用曾一度恢复,在上更新流泥炭、粘土层上,沉积陈选屯一带的河流相砂、砾层。同时,沿大桥至樱桃洼子一线,岩溶强烈发育,湖水逐渐沿落水洞向湖外流出,汇入羊街河。全新世开始,草海瓮地进一步下沉,东海与西海下降幅度不等,东部下降幅度较大,湖浪侵蚀作用加强,波浪冲击两岸山坡,湖岸不断后退。这是草海全盛时期,湖面宽阔,湖水最深。湖中水草繁茂,岸上树木葱茏,林生和水生动物极多。在草海上层泥炭中,据C14绝对年龄测定,只有三千多年。

三千年以来,威宁一带高原已上升至现在的位置。羊街河的溯源侵蚀有增无减,大大增强抢夺草海湖水的能扯沿龙家院子断层、小海一周家营断层发育许多地下通道,东海湖水顺大桥的龙王庙落水洞和锁簧仓前落水洞大量流出,草海变成干海,成一个无水盆地。

《威宁县志》记载:威宁“城西、南、北三面俱有海田、广袤数十里,在昔可耕。明洪武二十八年诏卫兵屯田其中,于是凿中、北边、南边三河以灌溉海田数千亩”。明代的草海瓮地,既可耕又可牧。明天启二年(1622年)威宁土知府安效良“叛乱”,人民逃散,河渠失修,田园荒芜,成了荒地。草海何时干涸,无文字可考。

《威宁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七月(1857年8月),落雨四十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笳地内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舷地。大水涨至城南斗姆阁门外,以今大桥为界形成南北两海(南海又称东海,为草海丰体部分,北海又称西海、下海子)。三年之后,至清咸丰十年庚申,水忽大涨,两海遂汇为一,名曰草海。”

1958年,综合治理草海计划规定:开发草海的原则及方式是,以蓄洪为主,排水为辅,综合利用水利资源。但具体执行却违背这一方针。对地质地貌未作细致调查,盲目施工,在石灰岩地层上开凿渠道,最深处达5米余,大大降低了地下水位,湖水迅速渗漏,日渐消失。

1970年,有关部门重新提出排水涸地,扩大耕地面积的计划,“向草海要粮”。1971年开工,加深、加宽1958年所挖的排水渠道,投入8000多个民工,耗资130多万元,大干两个冬春,修一条长达13.5公里的排水渠,炸开节洪闸,放草海的水,仅余水面几千亩,沼泽地约二万亩,涸出早地五千亩,能旱涝保收的只1300亩。放海要田后,春旱加剧,夏季低温,秋雨连绵,冰雹增多,地下水位降低,流量减少,许多古井忽然干涸,草海细鱼减少,鸟类减少,气候干燥,尘土飞扬,空气中含菌浓度增高。云南省的昭通、会泽,四川省的沪州以南发生旱情,要求恢复草海呼声越来越高。

1979年春,贵州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派省革委副主任秦天真率领一批科技人员前来草海实地调查。1980年7月省政府作出恢复草海水面的决定,1981年工程开工,蓄水高程为2171.7米,蓄水2700万立方米,水面恢复25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大气降水是其丰要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充足,出露地表的泉水有20多处。水质良好、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

草海盆地的地形趋势,西、南、东三面地势较高,自盆地中心向北逐渐降低,成为草海湖毓的泄水方向。海水由大桥向北偏东经13.5公里的明渠,流至黑岩洞,进入地下为伏流,至松林又流出地表为明流,成为洛泽河的上游干流。

上游

草海主源为六洞桥河,发源于乌蒙山脉杨梅山北麓,西北流入草海上海子,集雨面积127平方公里。草海北边称下海子,有耿家屯、干海子、杨湾河汇入,总集雨面积420平方公里。草海蓄水常年不断,但受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的影响,羊关山至黑岩洞间形成地下通道渗漏,在北部罐子窑附近罗锅井出露,洪水则经黑岩洞排洪隧洞泄入山溪,汇于白水河。据《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此河道已成干谷。

下游

洛泽河,上源白水河、洛泽河为横江最大的一条支流(一般作为正源),发源于贵州西部边缘威宁草海,为一湖源河流。自河源下行120公里至大湾子入云南彝良县境,经彝良县城至洛泽河口注入横江。楼家湾子至大湾子段,长34公里,为云贵界河。流域跨云、贵两省,河流全长156公里,落差1509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84.5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426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6‰。

洛泽河在贵州境内称白水河,为洛泽河上源,其在威宁金钟区源流段称六洞桥河。六洞桥河源于乌蒙山脉杨梅山北麓,西北流入草海,经威宁城至大桥北流,至黑岩洞潜入地下,至罐子窑出露于地表,洪水则经排洪隧洞沿溪流下流至罐子窑汇合,东北流至羊街折西北流,至圭家折西流,至恒底河口下折西北流,至大湾子入滇境。羊街至梭家湾子段为威宁、赫章两县界河。

自然资源

浮游植物

草海浮游植物由8个门类的藻类组成。

绿藻门45属:

农藻、四鞭藻、盘藻、球粒藻、实球藻、空球藻,球囊藻、胶藻,胶球藻、多芒藻、小球藻、四角藻、纤维藻、卵囊藻、并联藻、肾形藻、葡萄藻、胶网藻、盘星藻、栅藻,十字藻,空星藻、丝藻、链丝藻、双胞藻、辐丝藻、鞘藻、双星藻、转板藻、水绵,膝接藻、榛形鼓藻、柱胞鼓藻、新月藻、柱形鼓藻、宽带鼓藻、凹顶鼓藻、角星鼓藻、鼓藻、棘接鼓藻、瘤接鼓藻、角丝鼓藻、园丝鼓藻;

蓝藻门15属:

微囊藻、隐球藻、隐杆藻、腔球藻、束球藻、色球藻、平裂藻、蓝纤维藻、须藻、眉藻、鱼腥藻、螺旋藻、颤藻、席藻、鞘丝藻;

硅藻门16属:

直链藻、小环藻,园筛藻,脆杆藻、针杆藻、布纹藻、双壁藻、辐节藻、舟形藻、桥湾藻、异极藻、曲壳藻、窗纹藻、榛杆藻、菱形藻、双菱藻;裸藻门4属:裸藻、扁裸藻、囊裸藻、袋鞭藻;金藻门4属:鱼鳞藻、黄群藻、棕鞭藻、锥囊藻;甲藻门4属:裸甲藻、光甲藻、多甲藻、角甲藻;隐藻门2属:蓝隐藻、隐藻;

黄藻门1属:

黄丝藻。共91属。

年平均细胞数868.7万个/升,生物量2.644毫克/升。数量,蓝藻门占71.08%,隐藻门占11.26%,绿藻门占8.83%,硅藻门占4.64%,金藻门占2.79%,裸藻门占0.97%,黄藻门占0.299%,甲藻门占0.126%。生物量,绿藻门占28.91%,硅藻门占23.5%,裸藻门占13.47%,隐藻门占11.31%,金藻门占9.5%,蓝藻门占9.16%,甲藻门占3.7%;黄藻门占0.37%。

水生植物

草海水生植被的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37种,隶属于20科、26属。挺水植物有水葱、藤草、水莎草、李氏禾、菰、菖莆,大多为水陆两栖的植物。浮叶植物有两栖蓼、荇菜、耳菱。漂浮植物有萍、紫萍。沉水植物有光叶限子菜、菹草、竹叶眼子菜、龙须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微齿限子菜、茨藻、黑藻、海菜花、狐尾藻、黄花狸藻、金鱼藻。

1984年调查测定,草海水生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以3月为最低,9月最高。每平方米实测年平均值鲜重579.25克,干重50.25克。9月每平方米实测平均值鲜重1309.66克,干重106.93克。多种类型的水生植被及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虾、鸟类提供良好的生长、栖息、繁殖环境,又可提供大量的食料、饵料,是有效保护冬候鸟及发展淡水养殖业的物质基础。荆三棱的块茎及水葱、蘸草、水莎草的根状茎是黑颈鹤越冬生活的主要植物性食料。光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龙须限子菜、黑藻、海菜花、金鱼藻、狐尾藻、球状轮藻、钝节拟丽藻,为食草性杂食性鱼类成鱼阶段的基本饵料。挺水植物水葱、蘸草、水莎草、李氏禾为马、牛牲畜的良好饲料。沉水植物光叶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竹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菹草、黑藻、狐尾藻、茨藻、金鱼藻及荇菜、泽泻、茨菇、水葱是猪的优良饲料;水葱、麓草又是发展手工编织业及造纸工业的原料。

底栖动物

(一)软体动物

中华圆田螺胀肚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绘环棱螺卵萝卜螺耳萝卜螺椭圆萝卜螺凸旋螺

(二)甲壳动物

木场渔乡蚌虫秀丽白虾

(三)寡毛类

瓢体虫、毛腹虫、印西头鳃虫、尖头杆吻虫、苏氏尾鳃蚓、前襄管水蚓、多毛管水蚓、淡水单孔蚓、中华颤蚓,霍甫水丝蚓、秉前环毛蚓、球肾白线蚓。

(四)蛭类:

日本医蛭丽医蛭

(五)水生昆虫

细蜉蝣,淡青鳃、业州瘦虫忽、瘦虫忽红蜻,水黾、田鳖甲,松藻虫、小划蟮、治大黾蝽,胖龙虱、黄边龙虱、豉甲虫、沼棱虫、治牙虫、尖音蚜虫,水叶岬、巨石蛾、粗腹摇蚊、前突摇蚊、小突摇蚊、多足摇蚊、隐摇蚊、长跗摇蚊、环足摇蚊、雕翘摇蚊。

湖中优势种类是中华圆田螺、铜锈环棱螺、耳萝卜螺、前突摇蚊,多足摇蚊、水叶岬。全湖年平均每平方米腹足类有101.6个,每个重42.0760克;水生昆虫(幼虫)有59.9个,每个重6.3554克,寡毛类有22.8个,每个重0.3742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明显,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增加4侪。草海水质的生物指标数值测算结果表明,孽海水体未受到污染。

浮游动物

草海浮游动物155种,隶属7纲12亚纲22日79属。其中原生动物40属66种,轮虫14属43种,枝角类9属25种,挠足类16属21种。总平均个体数为13596.4个/升,其决定类群原生动物,占93.3%;总平均生物量为4.7718毫克/升,其决定类群为挠足类,占总生物量的70.3%。数量的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春秋两季较低。大部分都可作为鱼类饵料。

鱼类

草海共有9种鱼类,分属3目4科8属。

(一)鲤形目,鲤科4种:鲤鱼、鲫鱼、贝氏餐条、麦穗鱼;鳅科2种:泥鳅、黑斑云南鳅。

(二)虾虎鱼目,虾虎鱼科2种:普栉虾虎鱼、波氏栉虾虎鱼。

(三)单肩目,青鲋科:青锵、青翻鱼的种类贫乏,江河的逆流侵蚀中断草海与江河的联系,江河鱼类不能迁入湖内,而湖内原有的一些鱼类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消失。草海的多次干涸,使需要大水面的鱼类在草海绝迹,也是造成鱼类减少的重要原因。没有凶猛肉食性鱼类,是小型鱼类大量繁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小型鱼类组成的“威宁细鱼”,年产量达1.5万公斤。根据草海各类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按最低值估算,草海每年可产鱼达432吨。

鸟类

草海滋育着142种鸟类。其中留鸟77种,冬候鸟49种,夏候鸟9种,旅鸟7种。按分布环境可以分为:

(一)居民点及农耕地鸟类。

草海周围85个居民点及1883亩农耕地,家燕、雀、黑头金翅雀为优势种,苍鹭数量也较多。

(一)水域鸟类。

1.游禽:有鹞鹛口,鹧鸥科2种;雁形日,鸭科17种;鹈形日,鸬鹚科1种;鸥形目,鸥科1种。

2.确涉禽:有鹪形目,鹂科4种,鹬科l1种,反嘴鹬1种,鹳形目,鹤科1种,鹭科7种,鹦科2种;鹤形目,鹤科3种,秧鸡科3种。

普通翠鸟蓝翡翠、白顶溪鸲、白鹊鸽等亦活动和觅食于水域或沼泽地。鹰、隼中不少种类亦以水域和沼泽为主要觅食场所。

(三)灌丛草坡鸟类。

草海四周森林被砍伐后,有不少次生灌丛和草坡。鸟类以山麻雀、黄臂鹎、灰眉岩鹨、红嘴相思鸟为优势种。在灌丛草坡中还有三五成群的雉鸡活动。

(四)针阔叶混交林鸟类。

针叶树以云南松、华山松、柏树为主,阔叶树是滇杨、滇桤木和栎类植物。以大山雀为优势种。常见有红嘴相思鸟黑枕绿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山斑鸠珠颈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乌鸦、白颈鸦也常栖息在针阔叶林的树冠顶部。

草海及其四周53平方公里范围的142种鸟类,隶属16目36科,占全省鸟类417种的34.1%。灌丛草坡和针阔叶混交林内的鸟类,多为林业害虫的天敌。水域沼泽中有雁鸭17种,数量在5万只以上。草海有48种鸟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要保护的鸟类,占协议中要保护的候鸟227种的21.15%。草海的翅鼻麻鸭针尾鸭罗纹鸭赤膀鸭赤颈鸭琵嘴鸭赤嘴潜鸭红头潜鸭、自眼潜鸭、凤头潜鸭、草原鹃、游隼白头鹤,是贵州仅见于本区或其他地区少见的种类。白鹳、黑颈鹤、白头鹤、游隼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随着草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已有三对白鹅来草海越冬。黑颈鹤在草海越冬的数量逐年增多;已达300多只。1985年又在草海发现了白头鹤。草海鸟类的种类繁多,是进行鸟类研究,特别是对珍禽黑颈鹤的饲养、驯化、繁殖研究的良好基地。

黑颈鹤,威宁人叫鹭鹅、黑脑壳雁鹅,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科学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1876年),它栖息繁殖在环境条件严酷的高原草甸沼泽湿地中,幼体成活率低,种群新添量不多,野生种群数量十分稀少,被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国际公约中规定的亟需挽救的濒危物种。

黑颈鹤于每年10月中、下旬迁来,翌年3月中、下旬离去,在草海越冬期为5个月,迁来和迁离的早迟在12天左右。黑颈鹤性机警但不畏人,易于接近,更不怕放牧的家畜、家禽,常见与猪、牛、马、鸡、鸭一同觅食和嬉戏。每天清晨大雾还笼罩海面时,夜宿的鹤群就逐渐扩散,7时半日出后,鹤群在空中几经翱翔,就各自分散觅食。中午ll时左右回到沼泽中休息,下午约15时又开始第二次觅食活动,日落时才陆续归来,夜宿在背风的沼泽中或湿地里。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时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喜吃地下部分,同时也兼吃少量的动物性食物。经剖检发现鹤胃中有荆三棱的块茎、玉米粒、萝卜、胡萝卜的叶相块根,马先蒿的茎和叶,马铃薯块,绿色植物的残渣和螺壳。草海是黑颈鹤自然种群数量最大、密度最高(16.7只/平方公里)的栖息地。

灰鹤,是草海鸟类中优势种之一。每年9月底陆续迁入草海,越冬迁出最晚日期在翌年4月上旬,在草海越冬期约180天。草海是贵州灰鹤最多最集中的越冬地。在草海冬季栖息的灰鹤约2200只左右,主要以植物为食,特别喜食荆三棱、玉米、马铃薯、胡萝卜和萝卜。据剖检得知,灰鹤越冬期胃内食物比例为:植物性食物占68.9%,动物性食物占1%,各种砾石占30.1%。灰鹤越冬期喜集群活动,常与黑颈鹤及其他冬候鸟共栖。灰鹤越冬离开草海时的集群队列壮观,常是分期分批进行。每一集群多有数百只,少也有近百只,结集在空中盘旋鸣叫,几里之外都看得见,听得见。

治理开发

咸丰年间,水西道奇克慎,因盘石阻碍,放水自寻出路未遂,《威宁县志》说:“光绪十九年(1893年)。总镇苏元瑞开浚(草海)大著成效,惜未竟全功而去,无人后继,今则河道淤塞如旧矣。”1942年,贵州省曾作为“草海排水工程”列入水利建设计划,并由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派测量队,经过了三个月的测量、设计,绘制地形图等前期基本工作,但仅测量而止,未见实施。

建国后,威宁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根治草海。除害兴利,党和政府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于1951年特令西南水利部、农林部委派人员会同贵州省农业厅、毕节地区及威宁县政府实地详细勘测,此次勘测在于了解草海一般农、林、水情况。就水利方面,侧重于草海的河流及排水情况,后1954年再次勘测,但当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暂未根本治理。

防洪排涝

草海的真正开发治理工程,是从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省投资开始举办的。当时的宗旨是“以蓄洪为主,排水为辅,综合利用水利资源,尽可能照顾到各国民经济部门的利益”。按照这一精神,初步拟定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1)把草海修建成一个面积为25平方公里,蓄水72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首先在草海下游的饲养场至大桥修一围堤兼环海公路。其次在围堤外边的六洞桥、康家海子、薛家海子三处挖拦山沟三道,全长25.06公里。最后在大桥处修一节制闸,以控制水量,保证发电站水量需要。

(2)从大桥到黑岩洞修一排洪渠,全长13.5公里,最大泄洪量22立方米每秒。

(3)在黑岩洞修一大排洪隧洞。原设计隧洞长339.5米,后因地质原因改为长272米,比原设计短67.5米。为使这项工程和其它工程一样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故将其包给治淮委员会建工局机械二队:在隧洞出口下游约500米处建一发电站,可利用落差28.5米,可发电720千瓦。

(4)在杨湾桥修一土坝,坝高13.5米,坝长372米,底宽57米,顶宽3米,边坡1t2,库容3600万立方米,后因计划庞大,力不从心,此工程没全部完工而半途而废,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效益。排洪后,东山、白马、保家、小山和草海等几个公社可扩大耕地15000余亩,免涝20000亩,草海水面仍保持在48000亩左右,达到了排洪蓄水的初步目的。

这次工程为综合开发治理草海,于1958年由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草海水利工程指挥部”,副县长马武兴任指挥长,张恒成任副指挥长,从全县13个区1个镇抽调3600多水利大军和县、区、公社干部50多人,民工1400多人全面施工。自1958年3月21日动工至同年11月30日竣工,基本上按期完成的项目有:

草海防洪排涝工程,经过1958年、1962年、1970年的几次修建,投工229万多个工日,国家投资134万多元,修了从大桥至黑岩洞全长13.5公里的排洪渠,打通长272米的黑岩洞,在杨湾桥修建蓄水3622万立方米的水库。1972年竣工,取得显著的防洪排涝效益,消除城关、保家、东山、白马、小山乡两万余亩耕地的水患,草海周围开垦耕地1.5万多亩,减轻海边一带几万亩土地的涝灾程度。

排洪渠工程:渠道全长13.5公里,底宽11米,但杨湾桥以上底宽8米,边坡1:1,比降1/5000,最大泄洪量22立方米每秒。其中有4公里左右渠道为老河床,断面和底部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沿渠线无较大建筑物,仅有一座人行桥及一座公路大桥,即张家坪公路桥,是由威宁公路段与指挥部共同担负工程费用,并由公路段负责施工。人行桥系由群众自办。沿渠道两边的拦山沟入水口,因劳力不够,未动工。工程于1958年3月21日开工,8月14日完工,用去245430个工日,完成土方407210立方米,石方43710立方米。

黑岩洞隧道工程:原设计长为339.5米,计划用人工开挖,为增加工作面,中间开挖两个竖井,一号竖井深27米,二号竖井深24米,但因未掌握地质资料,进出口及竖井大部分是浮土,施工不便,财力、物力增加,进度慢,后经研究决定改线,从老洞旁重开一新洞,长272米,底部为矩形,宽4米,高2.5米,上部是半径2米的半圆。设计流量36立方米每秒。此工程包给治淮委员会建工局机械二队完成,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1958年8月22日导坑开工,12月底完工。

围堤兼公路、拦山沟工程:为确保一定蓄水和生态平衡,在海边较高而凹出的地方修一围堤。围堤有三道:一是六洞桥围堤,二是康家海子围堤,三是薛家海子围堤。全长6公里,围堤兼公路长8公里。围堤完成后,据上级精神,不能将水放出,致使水位过高,不便施工而暂时停工。但围出的水如不能流入海内,将成为海外小海,后采取拦山沟的措施,沟的断面是随有水面大小而定,最大底宽2米,最小0.8米,全长25公里。

综合开发治理草海工程的兴建,洼改治涝面积二万余亩;草海水面仍保持在4.8万亩左右;消除了城关、保家、东山、白马、小山等公社沿海一带几百年来的水害;草海周围垦殖增加耕地1.5万亩;除恢复了大片可耕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外,大大减轻了沿海一带几万亩土地的涝灾程度,并为下游大片农田的灌溉储备了丰富的水量。这和建国前草海平均两三年就要泄洪一次,周围村民受灾惨重的情形,恰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1958年以后,由于工程连年失修,渠道、隧洞等建筑物,垮塌淤积现象日趋严重,致使工程排洪不畅,倒流淹没耕地七千余亩,工程效益逐年降低。沿海农民要求再次续修草海水利,排除水害发展生产。遵照中央“以整修为主,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方针,1962年,县成立了以副县长张本仁为主,组织受益的城关、小海、羊街、么站等四个区,抽调区干部2人,公社干部12人,大队干部30人,生产队干部60人参加的整修领导机构,国家投资四万元,补助粮食3万斤。1962年2月草海整修工程第二次全面开工,以区为工区单位,采取划段、划方包干以及“三定”(定质、定量、定工期)、“三包死”(任务、口粮补贴、工具费用)的施工方法进行抢修,历时78天,到4月底竣工,全部工程实做土石方37110立方米,用去劳动工日39600个,工程质量通过验收,基本符合标准要求,达到了排水通畅,减除涝灾的预期效果。

杨湾河水库工程:在杨湾河筑一均质土坝,坝高13.5米,坝顶宽3米,底宽57米,坝长372米,边坡1:2。另有一根设计用作发电的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内径0.8米,最大泄洪量5立方米每秒,和放水闸,分为3个闸门,宽1.5米,高1米,顶部为半径0.75米的半圆,闸顶可通汽车。采用木闸门。在坝右边有一溢洪道,底宽5米。库内有效库容3500万立方米,死库容100万立方米:用去143111个工日,完成土方111130立方米,石方168000立方米,混凝土40立方米。

水电工程

黑岩洞电站工程,在排洪渠尾有28米落差利用。相距渠尾500米处建一720千瓦发电站。渠尾筑一拦水小坝以调节电站用水。电站引水渠500米,内设一压力前池,三根直径0.8米,壁厚0.1~0.15米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水头落差28.5米,最大流量3.5立方米每秒,电源可输威宁县城及附近地区。此工程用去62550个工日,完成土方8260立方米,石方5655.8立方米,混凝土34.9立方米,可惜未竟全功,工程半途而废。

排水造地

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在当时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县革命委员会提出“开发草海排水造地规划”,得到贵州省革命委员会的重视和支持,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指示要省水电厅派人协助县革委,进一步调查研究,落实规划。

(1)渠首溢流堰:堰高1.2米,长54米,断面为前壁垂直的梯形,顶宽0.5米,采用50#浆砌块石砌筑,为减少侧墙工程量,平面上将堰布置为门形,三面进水(即正面堰与侧面堰相结合);消力池取1:100底坡,在与排洪渠连接处,设拦鱼网。

(2)排洪渠:尽量利用1958年开挖的排洪渠,使新渠槽嵌在老渠槽中,尽量不动和少动已有的主要建筑物。

(3)尾部黑岩洞隧洞:前渐变段长35米,隧洞长272米,尾部明渠143米,共450米,原隧洞宽4米,侧墙2米,上为半径2米的半圆,由于原隧洞开挖在断层边缘,岩石破碎、软弱,这次加深采取逐渐缩小梯形断面,增加稳定性,同时在施工中要求支护,保证安全。

(4)公路桥,设在大桥附近,跨度10米,由于当地石料开采方便,又可以充分利用渠槽开挖的块石,确定采用单跨石拱桥。

1970年开始施工,经过两年多的大搞“围湖造田”,费工2百多万个,耗资一百三十多万元,1972年完工,工程结果,草海仅余水面几千亩,虽扩大了五千七百亩耕地,但基本保证收成的仅一千三百亩,其余均为无法利用的泥坑和沼泽,事与愿违,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从此,珍稀禽鸟远走高飞,鱼类在“竭泽”中濒于灭绝,生态上和经济上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生态治理

1970年代,草海被人为地侵占缩小而逐渐促使其消亡以后,出现了明显的地方性生态失调、气候反常、候鸟远迁、土壤沙化、灾情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滋长等恶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春,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草海问题的提案,决定恢复草海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并派副省长秦天真率专家来到威宁,对名存实亡的草海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1981年11月,下达了正式文件,由省设计院、省水利厅两家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指导。威宁县人民政府成立了“草海恢复蓄水指挥部”。为保持湖面,畅泄水流,减少淤量,按省设计院设计,省水利厅审批的工程方案,又恢复筑坝,初步蓄水高程为2171.7米(海拔高程),蓄水量为2700万立方米,恢复草海水面25平方公里,投资12万元。这项工程,已于1982年7月全部竣工。

经过长时间的干涸后,草海又重新积水成湖,到草海越冬的鸟类逐年增多,特别是黑颈鹤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濒于绝灭的草海鱼虾又逐渐增多。特别是1984年1月21日,省人民政府决定草海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草海环境保护处和草海生态观测站,进行了草海的环境保护和旅游规划以后,草海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好转,草海的恢复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来草海旅游、考察的国内外人士逐年增多。

流域概况

草海集水区域,西起西凉山(海拔2854米,东经104°5′),东至羊角山(海拔2519米,东经104°20′),南至大龙槽梁子(海拔2490米,北纬26°46′),北至营盘山(海拔2360米,北纬26°59′),面积达380平方公里。

草海属白水河流域,位于威宁、赫章一带滇东北高原延续部分。地势西南高,北部低,最高点陆家大营海拔2835米,最低点为大湾子河谷1190米。由于溯源浸蚀尚未深入,高原面保存得比较完整,地面起伏和缓,丘陵和盆地广泛分布,高原外围为高中山区,山岭上部宽阔平缓,中部为平缓斜坡,下部为陡坡谷地。

社会经济

白水河流域有人口36.65万人。耕地55.99万亩,田1.35万亩。牧业较发达,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4,有万亩以上的成片草场14片,总面积达72万亩。畜牧业以羊、猪为主,威宁火腿、羊毛地毯为其主要畜产品。农业则因地势差异而各不相同:2000-2400米地区农作物以玉米、洋芋、兰花籽、甜菜、黄梨、苹果、核桃等为主;2400米以上地区仅能种植洋芋、荞麦、冬籽、兰花籽;1800米以下谷地以水稻、玉米、烤烟、水果为主。威宁荞酥是当地特产糕点。工业有小型电力、机修、采矿、食品加工、轻手工业等。交通以公路为主,川滇东路干线经过流域内,滇黔铁路从流域边缘外经过。

流域为贵州的高寒山区、平均气温10.6℃,最高32.3℃,最低-13.8℃;平均年降雨量950毫米,是贵州的少雨区之一。

地质地貌

草海地区,地质上属上扬子褶皱带威水迭陷褶束。地质构造较复杂,出露地层以石炭系为主,并有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坚系、第四系地层出露,二迭系地层中玄武岩分布面较大,兰迭系、侏罗系、白里系只在局部地区出现,第四系湖积层和残积层仅在湖区周围出现,草海附近出露有局部前寒武系辉绿岩。高原面岩溶发育,多岩溶湖泊和洼地,草海是最大的一个。地下矿藏有煤、草炭、铜、铅锌、铁、石膏等。

草海四周为平缓丘陵,其外则是山密重迭,呈现不同高度台地的多层地貌。草海处于威水背斜转折端,系北东、北西、东西向主要结构面的交接复合部位,背斜轴线弯曲,起伏呈拱形,两侧倾角平缓,核部地层为石炭系下司段。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羊关山以南为补给蓄水区,羊关山以北为广大强岩溶地区,是草海的主要排泄区和主要渗漏地段。草海周边有多处清泉供人畜生活用水,也补给草海水量。草海外围还有一大串岩溶湖泊和洼地,相互贯通,形成高原岩溶系统。

草海湖盆周围属高原缓丘(溶丘)地貌,地形平缓开阔,地面起伏极小。环湖周围为平顶或深圆状岗丘,相对高差在50米以下,海拔2200~2250米,是属于湖瓮中最低级的剥夷面。缓丘间忿地或洼地彼此连片,第四系覆盖层比较深厚,其间形成数层有价值的泥炭资源。

气候

草海地区的地带性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冬干夏湿气候。特征是光能丰富,冬暖夏凉,干湿分明。太阳光照,1951~1980年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5.4小时,年平均相对日照为41%,为贵州全省光照之酋。最多达2000.3小时,最少为1546.2小时。太阳光能总幅射,年平均为111.5千卡/平方厘米。最多年为124.2千卡/平方厘米,最少年为94.2千卡/平方厘米,地势较高,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为17.7℃,冬季以1月气温最低,平均温度1.9℃。每遇阴雨,常出现0℃以下的降雪凝冻天气。晴朗时气温常高于0℃。夏季多晴天,较暖和。多年极端最高气温仅32.5℃,大多数年份在29℃以下,没有稳定的长期。炎热的夏季天气特征。

年均降水量为950.9毫米,最多年份达1436.5毫米,最少年份为655.9毫米。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的分配,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之分。从11月到次年4月,平均总降水量只有113.1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2%。晴天多,风力强,蒸发量大,春旱频繁。5~10月,多年平均总雨量为837.8毫米,占年总雨量的88%。以5月下旬到7月初的雨量多而集中,常有大雨或暴雨。7、8、9三个月雨量适中,多三晴两雨,是旅游的最好季节。

土壤

草海盆地的土壤,大部分为高原黄棕壤。海拔地势高,温度低,相对湿度大,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pH值为5.0~6.0,故其酸度较大,土壤中粘粒下秘作用明显,具有粘化现象。土壤质地粘重,通透性较差。有机物质没有充分分解,故其含量较高,有一定肥力。土壤剖面呈棕色,自表层到深层表现出不同的物理特性。自0~20厘米的表层土壤,为小团粒状的灰棕色轻壤;20~40厘米则为小团粒状的黄棕色轻壤;40~100厘米左右,则为块状的灰棕色重壤。

草海盆地中的高原黄棕壤,在一些盆地、洼地和缓丘坡地上,多已开垦为旱作耕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养麦、小麦、小黑麦、甜菜作物;栽培苹果、黄梨、桃、李等果木;生长或培植栓皮栎、滇锥栗、滇青冈云南樟滇杨、滇朴、云南松、华山松等林木。在土壤较薄、坡度较陡的山地或丘陵,多为草坡。湖周围的邻近区域,发育着湖泊沼泽土。在高出常水位的湖滨地带,能栽培作物的多已成为肥沃的旱作土壤。在一些低洼地区,也属湖泊沼泽土,现已逐渐成为耕地。潮湿或常被水淹的湖徐淤泥,发育着泥炭化的沼泽土。

现任领导

省级河湖长:时光辉(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委政法委书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