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更新时间:2024-08-25 21:02

宜都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宜昌市代管,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区域面积1357平方千米。宜都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截至2022年10月,宜都市辖1个街道、8个镇、1个乡,另有1个矿区;市人民政府驻地陆城街道。2022年,宜都市常住人口为35.8万人,城镇化率60.44%。

历史沿革

7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

秦代,县域属南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治所在今陆城,隶属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佷山3县,“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时县域属吴。

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4县。

晋代,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3县。东晋太和年间,夷道改名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4县。西魏时,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4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县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陈天嘉元年(560年),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

隋朝,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代初年,县域仍置宜昌、夷道2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年),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

宋代,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属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宜都隶属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

民国初年,宜都县属湖北省荆南道。民国十年(1921年),属荆宜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4区,有集镇13个。民国二十一年(1930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隶属宜昌专区。

1955年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同年11月,经宜都、长阳协商,报宜昌行署批准,以清江为界,将宜都县红花套区的柳津乡和石门乡的向溪乡、黄吉乡及蔡河乡一部分地区划归长阳县,将长阳的斗笠山划归宜都县。

1962年10月22日,恢复枝江县制,隶属宜昌专区。

1987年11月30日,撤销宜都县,设立县级枝城市,隶属宜昌地区。

1998年6月11日,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宜都市辖1个街道、8个镇、1个乡:陆城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聂家河镇松木坪镇枝城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王家畈镇潘家湾土家族乡,另有1个矿区:松宜矿区。宜都市人民政府驻地陆城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之间,区域面积13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最高点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38米。西南地势高竣,群山连绵,高程在250-800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40%。东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平畈。

气候

宜都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7℃,一月最低平均气温4.6℃,七月最低平均气温28.1℃,无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大暴雨强寒潮。

水文

宜都市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45千米。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33千米为长流河。渔洋河(又名汉阳河)自五峰县入境,流径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个乡镇,于五眼泉镇和姚家店镇交界处注入清江,为清江支流,市内河段60千米。除此以外,还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陈家河、尖岩河、干沟河等44条大小溪河。

土壤

宜都市境内土壤共分为红壤土类、黄壤土类、黄棕壤土类、石灰岩土类、紫色土类、潮土土类和水稻土土类7个土类,18个亚类,64个土属和183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宜都市水资源年均总量8.2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19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1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16立方米/人。全市总供水量1.84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8183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0.0219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宜都市土地总面积135482.83公顷,其中西南山区面积63228.57公顷,占46.67%;中部丘陵面积55926.18公顷,占41.28%;沿江平原岗地面积16328.08公顷,占12.05%。全市耕地面积22206.99公顷,占60%耕地分布在市域东北部的长江流清江下游和渔洋河沿岸平原、岗地。其中水田8753.73公顷,占耕地的35.59%,主要分布在市域缓丘陵和沿长江、清江、渔洋河地带;旱地13379.22公顷,占耕地60.08%,集中在市域的中部。林地72186.61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的西南山区。

植物资源

宜都市森林植被分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清江流域低山丘陵樟、楠、栲、毛竹、松杉、柏木林小区,同时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在境内也广有分布。活立木总蓄积量256万方,森林蓄积253万方,森林覆盖率64.12%。全市共有森林植物78科,192属,479种,其中乔木415种,灌木58种,木质藤本6种。主要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栓皮栋等,主要经济林树种有柑橘、板栗、乌柏、油桐等,引进树种12个。植物群落为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境内水生植物共65种,隶属26科47种。

动物资源

宜都市有兽纲重点保护动物4目10科16种,代表物种有斑羚、大灵猫、花面狸、赤腹松鼠、野猪等,占全省重点保护42个物种的38%。16种兽类中受国家II级保护的有4种,省级保护的有12种;鸟纲重点保护动物10目20科35种,代表物种有白鹤、鸳鸯、大小杜鹃、红嘴相思鸟、家燕等,占全省重点保护151种的23%,35种鸟类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有自鹤1种,II级保护的有6种,省级保护的有28种;两栖爬行纲重点保护物种3目5科11种,代表物种有中华大蟾蜍、乌梢蛇、银环蛇、丽纹龙蜥等,占湖北省重点保护42种的26%。

矿产资源

宜都市已发现矿种有5大类23种,矿床(点)109处。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12种,矿床32个,包括大型矿床4处,占3.7%,中型矿床14个,占12.8%,小型矿床14个,占12.8%,零星矿点77个,占70.7%。已查明资源总68687万吨,非金属62505万吨,占91%。全市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172.4亿元,人均潜在总值4.47万元。水泥石灰岩、煤、方解石、重晶石、建筑石料等矿产,是宜都市主要开发利用的矿产。

人口

2022年,宜都市户籍总人口为378462人,居民总户数为147725户。在户籍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93102人,乡村人口18536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0%、49.0%;男性190303人,女性18815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3%、49.7%;18岁以下人口为47174人,占12.5%;18—34岁人口62002人,占16.4%;35—59岁人口163099人,占43.1%;60岁及以上人口106187人,占28.1%。

2022年,宜都市常住人口为35.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44%。

2022年,宜都市人口变动中,出生1537人,出生率为3.86‰;死亡3610人,死亡率为9.07‰;全年人口机械变动情况为:迁入258人,迁出1044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宜都市生产总值为900.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8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79.93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349.52亿元,增长2.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7.9:53.3:38.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3.0%、-1.0%、9.4%、-2.0%、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1665元。

2022年,宜都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4%。在全部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2%;第二产业占比为64.0%;第三产业占比为32.7%。按投资用途分,建安工程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69.3%,设备购置占比为29.1%,其他投资占比为1.7%。

2022年,宜都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2亿元,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可比增长21.1%。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23亿元,可比增长2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20亿元,增长22.1%。

第一产业

2022年,宜都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50亿元,同比增长4.4%(按现价计算)。其中,农业73.57亿元,同比增长2.1%;林业5.46亿元,同比增长9.6%;牧业31.17亿元,同比增长9.0%;渔业3.28亿元,同比增长17.8%;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8.01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6%、4.5%、25.7%、2.7%、6.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4.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

2022年,宜都市粮食播面32.00万亩,粮食总产量9.69万吨,粮食总面积同比增长0.07%,粮食总产量同比下降1.83%。 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油料13.40万亩,同比增长4.81%;蔬菜9.66万亩,同比增长1.46%;至年末,茶叶、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13.02万亩、32.76万亩。

2022年,宜都市水产品产量6850吨,淡水养殖面积为1.45万亩。化肥施用量(实物)4.10万吨,化肥折纯量1.45万吨。

2022年,宜都市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支出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

第二产业

2022年,宜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全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321.49亿元,同比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管理权限)。

2022年,宜都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6.66亿元,同比增长19.5%;营业成本834.17亿元,同比增长18.2%;利润总额92.59亿元,同比增长30.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46亿元。

2022年,宜都市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70.11亿元,同比增长1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309.2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35.81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22年,宜都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26.8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含现房和期房)56.54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3.0%,其中住宅54.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7%;商品房销售额27.17亿元,同比上升21.6%,其中住宅25.6亿元,同比上升17.2%。

2022年末,宜都市电话用户数为38.48万户;全年累计订销报纸、杂志482.35万份;累计完成邮电业务营业收入24817万元(邮政分公司数据不在县级统计)。

2022年,宜都市旅游服务企业共接待游客463.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53.86亿元。

2022年,宜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63亿元,同比增长4.1%。按规模分,限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01亿元,占比达32.4%,其中限上法人单位完成39.20亿元,同比增长38.5%。

2022年,宜都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1.21亿元,同比增长49.2%。

2022年,宜都市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

2022年,宜都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5.19亿元,比年初增加52.1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20.09亿元,比年初增加44.43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43.75亿元,比年初增加51.69亿元,其中,金融机构住户贷款余额66.48亿元,比年初增加6.77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77.27亿元,比年初增加44.92亿元。

交通运输

宜都市交通便捷,属于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宜华、陆渔一级路、宜张、宜岳高速宜都段建成通车,水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2022年末,宜都市公路里程到达数为3642.9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632.30公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末,宜都市有各类学校34所,在校学生30411人,在编在岗教职工259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6680人,初中在校学生7676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814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0%;中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91%。全市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有51.41万平方米,其中教室、图书阅览室、室内体育用房、心理辅导室、其他公共教学用房面积有19.25万平方米,占37.4%。

科学技术

2022年,宜都市各类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548人(在编口径)。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3.18亿元,同比增长24.4%(可比增速)。

文化事业

2022年,宜都市有文化馆指导的馆办文艺团体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10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171个,有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45个,馆藏图书56.97万册(公共图书馆20万册,乡镇文化中心36.97万册。

2022年,宜都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100%。

体育事业

2022年,宜都市举办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活动26次,参加活动1万余人次。全年获得省以上运动奖牌34块,其中金牌13块。

医疗卫生

2022年,宜都市有卫生机构244个,床位2530张,执业(助理)医师1962人。

人民生活

2022年,宜都市城镇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942元,同比增长7.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705元,同比增长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1.5%。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86元,同比增长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21元,同比增长9.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1.2%。

社会保障

2022年,宜都市有278723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其中140211名职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127076人,机关事业单位13135人),138512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2435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其中有617名职工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129万元;54203名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职工各项保险待遇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69万人。

2022年,宜都市有884户、1305人享受城市低保,有3321户、6010人享受农村低保。农村社会救助总人数9684人。年末各类收养性单位25个,床位2920张,收养各类人员1024人。

环境保护

2022年,宜都市完成植树造林1.96万亩,零星植树176万株。森林蓄积量为44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6.38%(与2021年相比,园地从森林口径剔除)。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宜都地名的含义一说是宜都地理位置重要,“宜于建都”。认为宜都地处楚蜀咽喉,当荆益要冲,古称楚之西塞、西楚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古战场。一说是“宜都”是由“夷城”、“夷都”演变而来。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城市标志

宜都市城市标志是2008年3月7日在宜都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如下图所示。

宜都市城市标志的主体图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小写“y”“d”为基本设计元素,将两者进行连笔设计处理,有机地形成了以下主体图形含义:

(一)一只冲天而起、展翅高飞的鸟儿的形象图形,代表了宜都“守信敬业、融合厉行”的城市精神,同时也寓意宜都已进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良好发展时期及作为湖北省县市社会经济发展领头雁的良好风貌。

(二)两条曲线相交形态代表了长江与清江相汇宜都——体现了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滨江城市特点,暗喻宜都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紧紧与时代融合、共进。

(三)两线将方形标志外形分割成不规则的三部分,在平面空间里自上而下配以不同颜色象征:蓝色代表蓝天,寓意宜都的循环经济;绿色代表自然,寓意宜都山川秀美;黄色代表价值,寓意宜都是投资创业的黄金宝地。整体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寓意宜都市宜商、宜居、宜业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四)扬起的“翅膀”或翻腾的“浪花”形态也暗示了宜都澎湃、强劲、持续的发展动力,是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弄潮者。

(五)主体图形后的背景图形是以绿色为主体的水墨晕纹,有山水宜都,人文汇集之意,象征宜都秀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内涵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配合展翅腾飞的白鸟或两江交汇、中流击水壮景的主体象征图形,形成一幅优美激越的风情画面,也暗示了“水汇两江秀,业聚宜都兴”的城市风貌。

市树

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会议决定命名香樟为宜都市市树。

市花

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会议决定命名紫薇为宜都市市花。

文物

城背溪遗址

城背溪遗址,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五组,核心区面积36.7亩,文化层厚约2米,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列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著名人物

王永彬(1792-1869年),字宜山,枝城镇石门坎人,晚清学者。

贺炳炎(1913-1960年),生于宜都市松木坪江家湾村,在战争年代失去了右臂,人称独臂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守敬(1839-1915年),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

曹廷杰(1850-1926年)谱名楚训,字彝卿,祖籍宜都县,后迁居江北高殿寺(今属枝江),爱国学者。

朱语今(1916-1988年),本名朱裕,五眼泉镇麒麟山人,编辑出版家,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创建者之一。

李启斌(1936-2003年),生于宜都市高坝洲镇,天文学家。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