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0 18:38
容美土司,为元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由田氏世袭。位于今湖北省鹤峰县、五峰县等地。容美土司是鄂西最大的土司,从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代至大三年(1310),到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经425年。明代时下辖椒山玛瑙长官司、五峰石宝长官司、石梁下峒长官司和水尽源通塔坪长官司,清代初期容美陆续吞并了这些小土司,并自署了一大批文武土目。其鼎盛时期辖地东与荆楚地区相接,西连巴蜀,向南经过溇水、澧水可达洞庭湖区,北与文化经济发达的江汉平原相邻,所辖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到容美土司末期,雍正皇帝仍然认为:“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
容美土司古称容米,又称柘溪,是容米部落的后裔。“容米”,据土家族语言学家考证,为古土家族语“妹妹”的意思。从这个语言信息中可以推断,容米部落是一个以女性为首领的部落,或者说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特点的原始部落。这个部落是古代巴人廪君种的一支,最早出现在长阳县资丘镇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以后,容米部落沿天池河而上,从今日的五峰,逐步深入到今日鹤峰一带,建立了第二个容米洞,史书称之为“新容米洞”。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元至大元年(1308),史书上始有记载。容米部落处于“世外桃源”的境界长达1600年以上。
容美土司,从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至大三年(1310),到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之雍正十三年(1735),历经425年,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容美土司的兴起时期,从元至大三年(1310),到明嘉靖元年(1522)计212年,中央王朝变换了两个朝代,14个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8代11位司主。其间,建立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加强和密切了中央王朝的关系,司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迁徙和动乱,可用之兵由1000土兵达到3000土兵左右,疆域比元末扩大一倍以上,由一个不见史志的洞蛮部落而发展成为施州卫的四大土司之一。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容美土司逐步走向鼎盛的时期。从明嘉靖元年(1522)开始,至清顺治三年(1646)田玄病逝为止。其间,中央王朝变换了6位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5代7位司主,共历时124年(1522~1646)。在这其间,汉语、汉文化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儒、道、佛学说逐步深入,封建地主经济开始出现,以田九龄、田宗文、田楚产、田玄为代表的田氏诗人群形成,可动员兵丁在七千名以上,土司控制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公里,是容美土司的鼎盛时代。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容美土司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时期。从清顺治三年(1646)田玄去逝至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止。其间中央王朝经历了南明隆武、永历等4个皇帝,清朝顺治、康熙、雍正3个皇帝,土司经历了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田炳如、田旻如3代6位司主,历时89年。明末清初朝代交替,风云变幻,容美土司在南明、大清、“西山寇”、吴三桂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挣扎生存,特别是遭受“一支虎”移居容美和“刘体纯胁裹万民北渡”,两次浩劫,容美元气大伤。田舜年、田旻如诸司主当政其间,虽竭尽全力,力图再造容美之盛世,文治武功亦取得较大成就,仍无法挽回容美土司衰亡之命运。
清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雍正帝将原容美土司地,加大隘关以外近关50里内之山羊隘地(原属湖南省慈利县麻寮千户所部分)和原属长阳县之渔洋关地,设置一州、一县,州定名“鹤峰”,县定名“长乐”(后改名五峰),至此,容美土司政权宣告灭亡。
容美土司地处楚之西“南徼”。东联江汉,西接渝黔,南通湘澧,北靠巴蜀,境内山岳连绵,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00多米,最低在200米以下,是武陵山脉东段的中心。其疆域控制面积元末约2000平方公里左右,明末清初鼎盛时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的大部分地区,巴东县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恩施县、建始县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至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其控制疆域缩小在四关四口(东百年关、洞口,西七峰关、三岔口中,南大崖关、三路口,北邬阳关、金鸡口)之内,总面积亦在4000平方公里上下。
乾隆六年版《鹤峰州志》载:“查土民共一千九百二十一户(1921户)、男妇共一万零三百六十七名口(10367人)。”又顺治十三年(1656)田既霖向清朝投诚时是率领所部兵二万,改土归流以后容美土司主要被划归鹤峰州、长乐县,因此明末清初时其境内人口约为两万余名。
容美土司在元称黄沙寨千户、容美军民总管府、容美宣抚使司,在明称容美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宣慰使司,清沿明制,称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明洪武七年后,容美土司下辖家乡寨、五里白崖、椒山玛瑙、石梁下洞、五峰石宝六个长官司;永乐定制后下辖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四个长官司,崇祯十三年后五峰、石梁、椒山、水浕源四长官司升安抚司;石宝、下洞、玛瑙、通塔坪四个副长官司升长官司。另外,容美土司私自设立的长官司、指挥司、土知州、千户、百户、参将、洞长等多达27个。
明代时容美宣抚司下辖四个长官司:椒山玛瑙长官司、五峰石宝长官司、石梁下峒长官司、水尽源通塔坪长官司。四个长官司都是洪武七年(1374)初置,后废,永乐五年(1407)复置。明末清初都升任安抚司。其世系、疆域等情况如下。
(一)吞并境内土司
进入清朝,容美土司及其下辖土司陆续归降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清朝“换给湖广水浕司土官唐镇邦、世袭印信”。顺治十三年(1656),容美土司田既霖才投诚。在明清易代和吴三桂之乱中,容美土司逐渐强大,并肢解、吞并了下辖的四个长官司。
水浕司唐继勋因反击容美而流离外地,田舜年于是让唐镇邦之子唐世熙的儿子唐迂隆继承了通塔坪长官,而以田圆南为水浕安抚使。
五峰司唐福谦,曾随水浕司唐继勋、石梁司唐公廉共同反击容美司,唐福谦还将儿子张彤弨做唐继勋的女婿,待张彤弨死后,田舜年遂让张之纲的女婿田耀如承袭了五峰安抚使。而张氏宗祀由深溪石宝长官张琏奉祀。石梁司唐居仁与唐公廉反击容美司,唐居仁死后唐公廉被田舜年所杀,于是让唐居仁的外甥田焜如承袭了石梁安抚使,而唐氏宗祀由下洞平茶长官唐公正奉祀。康熙四十七年(1782)八月,清朝“湖广故五峰安抚使田燿子田鸣南、故石梁安抚使田焜子田辅南,各袭职”。
水浕司长官刘沛龙、刘跃龙都是容美司女婿,因此得以继续承袭。康熙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清朝“以故湖广椒山安抚使刘元敏子刘跃龙、袭职”。
据康熙二十九年(1690)《百顺桥》碑刻记载,原来的四个安抚司被吞并、肢解的情况如下:
(二)土舍阶层与文武官职
土司境内有“土舍”阶层,相当于汉地的“士绅”,分为五种:干办舍人,负责“主文字及京省走差”;土官舍人,有一定的职品和职官,地位比干办舍人高;护印舍人,掌握中央王朝颁给土司印信、号纸或符的土舍,是土司境内最为权贵者之一;把事舍人,是土司私自任命并具有一定管理职权 的土舍,把事舍人无职官和职品, 但管理一定数量的土民,是土司社会治理的末端;普通土舍,无职无权,却生来为土司权贵,容易转化为土目。
军队分为中、左、右、前、后五营,其长官为“副总兵”,皆由土司田氏亲属担任;其次为副将,由异姓亲信担任。各营有“旗鼓”一人,国有征伐,则为大将,生杀在掌,然平日亦布衣草履,跨驴而行,绝不类官长也。五营之下,设四十八旗长官;旗下各有守备、千总、百户等,名为军官,趋走如仆隶。在司境各地,还设有指挥使司、安抚司、长官司、洞长、土知州、经历堂经历、巡边经历司、贴堂经历司、副经历、参将、千户、百户等大小官员。雍正年间,四川提督黄桂廷就曾上奏弹劾容美土司私设官员:“康熙十九年犹私给川民向继洪游击牌委,僭列太保职衔;又康熙四十九年给向世明游击牌委,雍正五年给向中虔游击牌委。夫川民非其所辖,何得滥给牌委?……越界滋扰,所差之人有副将、千把之称,滥假名器,任意妄为。”
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田氏为容米部落受姓后之沿袭。第一代土司为墨施什用(元至大三年被授予黄沙寨千户),第二代土司为田先什用(元至正十年被授予容美洞等处军民总管府总管),第三代土司为田光宝(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授予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军民宣抚司事),到末代土司田旻如共传承15代、23位司主。容米部落的首领开始没姓氏,后来渐以祖先之称谓而受姓,因其先祖墨施(或称墨色什)之“墨色”在土家语言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故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田墨施什用(1311年前后在任)
田先什用(1324~1330年前后在任)
泰定元年(1324)十二月,夔路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九洞为寇。泰定三年(1326)四月,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纠结十二洞蛮攻击长阳县,湖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都不花招降,田先什用等五洞降,余发兵征讨。至顺二年(1330)七月,怀德府洞蛮二十一洞田先什用等,以方物来贡、归还所虏生口八百余人。
田光宝(洪武年间在任)
丙午年(1366),田光宝归降于朱元璋,朱元璋以其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事。
吴元年(1367),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以田光宝掌司事。
明洪武五年二月,改羙洞军民宣抚司为长官司秩正六品,以光宝为长官”。
田胜贵(永乐年间在任)
为田光宝之子。
田潮美(?-1457年在任)
为田胜贵之子。
田保富(1457-?年在任)
为田潮美之子。天顺元年(1457),“命湖广容美宣抚司宣抚田潮美子保富代职,以潮美老疾也”。
田镇(在任时间不详)
田保富之子。
田秀(?-1505年在任)
田镇之弟。田镇继承宣抚使职位后,无嗣,兄终弟及,田秀继承宣抚使。
田世爵(1514-1556年在任)
字廷器,号龙溪。田秀之第七子,乳名七哥俾。正德九年(1514)正式继承宣抚使。嘉靖年间田世爵、田九霄父子率土兵前往东南抵抗倭寇。
田九霄(1556-1562年在任)
号后江,田世爵长子。年少时即随父亲田世爵前往东南抗击倭寇。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因黄家山大捷,由胡宗宪提请承袭宣抚使职。
田九龙(1587-1593年在任)
字子云,号八峰、田世爵之次子。于万历年间袭司职主政容美。万历三十七年卒,年38岁。
田楚产(1593-1625年在任)
字子良,号郢阳,九龙嫡长孙宗愈之子。因兄弟争袭,田楚产携妻子出亡忠峒十余年,上台乃檄楚产回司袭职。
田玄(1625-1646年在任)
字太初,号默颠,楚产长子。“田氏诗派”首位土司诗人。1625年主政容美,曾因 率领数千士兵勤王有功,而由宣抚使晋升为宣慰使。因悲惋明廷灭亡,1646年忧愤而率。年65岁。
田霈霖(1646-1648年在任)
田玄长子。字厚生,号双云。1646年至1648年主政容美。明崇祯年间,曾亲率数千人马征战护藩有功,乃授其父田玄为宣慰使,一如远祖田光宝之旧,时永历元年丁亥,“一支虎”由清江奔入容美,乘其不备,抢劫库藏宝玩,并掘发祖墓,霈霖遭此横祸郁愤暴蹶而卒,寿39岁。
田既霖(1648-1657年在任)
田玄次子,霈霖之弟,字夏云。顺治十三年(1656),向宁南靖寇大将军阿尔津以所部兵二万投诚。
田甘霖(1657-1675年在任)
田玄第三子,字特云,号铁峰。1658年,田甘霖终被困于巴东,经数年困居和软禁之后,几经辗转,于1662年回司续职,康熙十四年(1675)病逝,年63岁。
田舜年(1675-1703年在任)
田舜年(1639-1706),字韶初、眉生,号九峰,田甘霖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袭职,二十八年(1679)进京受康熙皇帝召见。在其任内,容美土司在各方面达到鼎盛。康熙四十五年(1706)赴省请求以三子田曜如替换已经袭职的长子田炳如,不料被总督石文晟拘禁,于六月冤死狱中。
田炳如(1703-1706年在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从田舜年所请,承袭宣慰使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田舜年请废黜田炳如。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朝廷以“革职宣慰司土司田炳如暴戾虐民,抗不赴审,应枷责佥妻安插内地”、“容美司土司著田旻如承袭”。
田旻如(1707-1733年在任)
九峰公之次庶子。号碧峰。1707年因田舜年骤死一案被康熙帝钦定袭任司职。主政容美27年。雍正十一年(1733)“改土归流”,清军压境,于是自缢于平山万全洞,容美土司至此覆亡。
容美土司原本只是西南地区一个普通的宣抚司,经嘉靖年间宣抚使田世爵率领族人前往东南随胡宗宪抗击倭寇,战术上得到历练,文化上受到洗礼,从此在文治武功上走向鼎盛。
嘉靖年间,宣抚使田世爵及其子田九霄、田九章等在胡宗宪军中报效,胡宗宪说:“容美兵,精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但初未谙险扼,今授以布伏邀击之法,则为全胜之技。”“至于先年王江泾之胜,则永顺土官彭荩臣之功;清风岭并乍浦之胜,及剿徐海,则容美土官田九霄、九章之功。”
万历年间平播之战中,容美宣抚司土舍田宗武,率领土兵两千人奉调参战,有功蒙赏。
天启年间,宣抚使田楚产在平定奢安之乱中战功卓著,其死后崇祯皇帝追赠其为宣武将军、诰封其妻为恭人。在留存至今的“奉天诰命碑”中这样写道:“尔田楚产,乃湖广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玄之父,秉性忠勤,沉勇机略,操行廉洁以禔躬,延揽贤才而训子,驭众严肃兼威,惠以施仁,怀我恩荣,帅苗夷而向化。囊以奢安二酋悖逆,尔能效顺尽忠,洒血誓师,以身报国,深可哀怜,既捐勇烈之躯,宜重崇褒之典,是用赠尔为宣抚将军。”
在清康熙帝平定吴三桂之乱时,宣慰使田舜年输忠效力,但也引起了朝廷的提防。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说:“土司田舜年,前于云南用兵时,输诚协济、殊有禆益,此去可奖励用之。苗人归附之后,探其巢穴,仍加谨慎堤防,不可以彼归顺,遂忽视之。”
容美田氏诗人群的形成,是容美土司的一大亮点。自田九龄始,至田舜年止,历时200多年,连续6代,涌现10位诗(文)人(含田楚产),创作各类诗词3000多首(今存有380题、524首),于清康熙年间汇成《田氏一家言》。这不仅在土家族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亦是绝无仅有的。这其中以田玄的诗作成就最高。现转抄部分诗作于下:
其一
飞光悲腊尽,一夕尚今年。
坐叹龙髯杳,谁攀羲辔还?
旧恩难遽释,孤愤岂徒悬!
纵说青阳好,笙歌辍市廛。
其二
儿童未解意,柏酒过相劳。
曾饱谁家粟,难看改岁桃。
酸心听画角,优枕厌铃鼗。
逆数经年过,惊蓬转泛舠。
其四
遗人辞故主,拥鼻增辛酸。
矢志终身晋,宁忘五世韩。
趋新群动易,恋旧抗怀难。
何事都门下,尚多不罢官。
其六
隔宿分新旧,斯时匪往时。
闲心嗟过客,冷眼盼残棋。
虚抱三闾憾,谁将木一支。
许多慷慨意,寂寂压双眉。
在非常落后的土司制度下,出现“容美田氏诗人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自田世爵当政以后,全面接受了汉文化,一面把汉文化同容美部落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一面与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汉族文人“同文同伦同轨”,“以文会友”、“以诗会盟”,蔚然成风长达200多年;其二,自田世爵“严课诸男,有不嗜学者,叱犬同系同会”始,田氏历代均以“饱读诗书”为荣,“能诗善文”为乐,求知好学成了田氏的家风;其三,容美地处“西南胜境”,巫黔奥区,山水清奇,民风古朴,巴文化底蕴丰厚,加之明末清初,“烽烟四起”,惟容美为一方“净土”,无疑是诱发田氏诗人和各方名士盎然诗情的重要因素。总之,容美田氏诗人群及其作品,是土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发扬光大。文学是不朽的,它不会随着土司制度的消亡而消亡。
容美土司时期,戏曲演艺文化十分兴旺发达,剧种百花齐放,有苏腔、昆曲、楚词秦腔。特别是南剧、柳子戏更具地方特色,是容美土司时的戏曲艺术奇葩。以致于号称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照耀当时文坛的双星,北方之星孔尚任的名曲《桃花扇》竟在容美盛演不衰。全司戏楼林之,演员阵容庞大而精良,即在全楚亦称上乘。
容美土司是一个比较开明开放的土司。历代司主运用各种“合法”手段,如进贡、赏赐、求学、征调等,和“非法”手段如派出间谍、坐探等,冲破中央王朝的重重封锁,走向开放,学习、推广、普及汉语、汉文,制定诸多条款,吸引外地文人墨客,技艺商贾,百工之人,进司讲学、传道、游历、经商,而且“官给衣食,去则给引”;愿留者即“分田授室;久居者许以女优相陪等等,因而出现了“出山人少进山多”的良好局面。
容米土司直接脱胎于容米部落,长期处于“世外桃源”的生活状态,所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相对滞后。容美土司的社会形态是以封建农奴制为主体,兼有奴隶制成份,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的某些痕迹,在其中期以后,封建地主制经济开始出现;农耕经济发展缓慢,直到土司末期,在土民生活中仍未占到主导地位,土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狩猎、渔猎和自然采集;军民合一、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残破肢体的“神判”与肉刑,农奴与土司贵族的阶级对立贯穿于土司社会的整个过程。
“容美精兵悍甲诸部”,是容美土司“富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容美土司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与农的旗长制度,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丁训练,寓于狩猎、渔猎的生产活动之中,平时养成了不畏强敌,勇于拼搏的精神。加上土兵编队以旗为基础,以部落为单位,父子兄弟同时上阵,前仆后继,格外强悍,在多次的奉调抗倭或“平叛”战斗中,屡战屡捷,多次受中央王朝的嘉奖。
在处理周边关系上,容美土司采取了订约结盟、联姻和亲等手段,使周边环境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虽其间有些摩擦,但为数不多,这些作法为容美在诸邻司的“领袖”地位奠定了基础。
至清康熙年间,只有湖南的桑植土司、永顺土司、保靖土司和四川的酉阳土司与容美土司势力相当,而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下辖的忠峒土司、唐崖土司、散毛土司等土司只能“仰其鼻息”。容美土司主动扶持其他土司失势土官,从而笼络了众土司,康熙四十二年(1703)文人顾彩游历容美时,就有许多土官寄居容美:忠峒土司田雨公系田舜年女婿,其弟争袭,于是出奔容美;忠孝土司致仕田宽庵因不满其儿子,也出奔容美。明末时,施南土司应袭覃懋粢、东乡五路土司应袭覃绳武幼年丧父,皆由容美土司田玄抚养成人、回司袭职。
康熙十六(1677)至十八年,田舜年坐镇司西晴田洞,“报桑人(桑植土司)欺侮之仇,平溪洞负义之仇,雪东乡(东乡五路土司)以完(缺)先世未了之恨”。十九年(1680)夏,永顺土司彭廷椿、散毛土司覃勋麟等共同讨伐容美,被田舜年打败。容美曾邀约施州各土司合击永顺,散毛土司覃勋麟则不许邻近土司出兵,容美于是出兵征讨,覃勋麟固守官寨月余,眼见散毛将因水尽而败时天降大雨,容美遂撤兵。
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月,宣慰使田旻如率兵越过桑植土司入侵永顺土司,因永顺有所防备,转而假道于忠峒土司,劫掠白崖洞长官司、洗罗等地男女百余人,并将一半俘虏交给忠峒作为酬劳。此时,永顺势力弱于容美,只得忍气吞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八月十五,容美土司与桑植土司决定结束长年的征战,在边界会盟,并在石壁上刻下“山高水长”、“亿斯万年”八个大字以示后人,从此双方再无战事。
容美土司也积极与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建立良好关系。明天启元年(1621),宣抚使田楚产就铸造了一尊通高185厘米、重达365千克的大日如来佛铜像,送给施州卫的官员。
《容美纪游》(书籍),系清代文学家顾彩撰写的康熙四十二年游历容美宣慰司的日记。
《寻访古桃源》(纪录片),是根据清代文学家、诗人顾彩受容美土司王田舜年的盛情相邀,在容美(今鹤峰)游历过程中创作《容美纪游》的故事为线索,沿着顾彩当年线路,拍摄的一部大型纪录片。
《探索发现:土司洞穴探秘(上、下)》(CCTV-10科教频道纪录片),系记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考察容美土司三大洞府:屏山万全洞、九峰桥万人洞、太平情田洞的纪录片,分为上、下两级,共记72分钟。
《容美土司史料文丛》(古籍汇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湖北省列入《“十三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古籍重点项目出版规划》的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