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话

更新时间:2023-11-15 15:24

山西话,分为晋语中原官话汾河片。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方言分类

“山西话”包括中原官话汾河片与晋中晋北晋语还有广灵冀鲁官话

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丰富。”共分六片。

⑴中区方言:包括太原、清徐、榆次、太谷、文水、汾阳、交城、祁县、平遥、孝义、介休、寿阳、榆社娄烦、灵石、盂县阳曲阳泉、平定、昔阳、和顺、左权等县市的方言;

⑵西区方言:包中区方言括离石发音、中阳、交口、柳林、临县、方山、岚县、静乐、兴县、石楼、隰县、大宁、永和、蒲县、汾西等县市方言;

⑶东南区方言:包括长治、潞城、黎城、平顺、壶关、屯留、长子、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阳城、陵川、高平等县市方言;

⑷北区方言包括:大同、阳高、天镇、怀仁、左云、右玉应县、山阴、繁峙、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朔州、平鲁、浑源、灵丘神池宁武五寨、岢岚、保德、偏关、河曲等县市方言;

⑸西南区方言: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乡宁、吉县侯马、沁水、夏县、闻喜、垣曲、稷山、新绛、绛县、襄汾、临汾、翼城、浮山、古县、洪洞、霍州等县市方言。

⑹东北区方言:只有广灵一个县的方言。语音特点晋语,指的是以山西为中心、中国北方有入声的方言。什么叫入声?语言学家说:入声是古汉语调类之一,以辅音(p/t/k)结尾,发音比较短促,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有些方言(如吴语、粤语、晋语、闽语等)还保留着入声,韩语和日语也保留有入声(日语称“促音”)。但ptk三个辅音韵尾在各种方言里保留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广州话),有的只保留pt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或者只保留t(南昌话),有的合并为一个喉塞音[?](晋语和吴语),有的方言只有入声调类,无辅音韵尾,入声字表现的只是调值的不同(长沙话)。从语音学上说,入声是:声门紧闭造成对气流的阻塞,在连续的语音中形成一瞬间声音的突然静止或突然爆发。

文化特点

音律感

有资料记载:山西话继承了汉语的古韵,“平水韵”就是出在临汾地区。因此,山西人学习古汉语比北京人容易,因为北京人只能发出四个声调,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而山西话里有。山西话还保有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跟上”;家里穷困叫“家寒”。由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山西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成分,是中国研究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活化石。有关专家提出,要保护这一汉语言的“活化石”,“山西的方言就像山西地下的煤一样非常丰富,山西方言的开发也如同煤一样,还有好多没有发掘出来。”

形象性

听起来特别生动,这也是“山药蛋”特立中国文坛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那些民间的小调,生动感人,久唱不衰,一曲“五哥放羊”更是在山、陕、蒙、冀广为流传。

方言举例

太原话是“晋中方言”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动作类

圪瞅:略微看一看。圪游:游手好闲,如:“他圪游惯咧,甚也不待做。”圪挤:①闭住眼睛,②在人群里硬挤。圪纠:蹲。圪离:①挠别人痒处,使其发笑。②用刀割。圪夹:夹。圪挠:挠。圪尥:跷(起)。

衣物类

袄儿:上衣。夹袄儿:夹袄扶。絮袄儿:棉袄。主腰儿:一种裹肚。衫子:单上衣。套衫:贴身穿的内衣。袍子:中式长衣服。大夹祆:夹袍。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腰腰:贴身背心。

车子类

车儿:旧式大车、轿车等的统称。车子:旧称洋车,即自行车。车车:儿童车。明车:大车。单辕辕:一个牲口拉的车。二套手:两个牲口拉的车。地猪:独轮小车,又称拨浪车。脚马:车轮,又称轱辘。

人称类

婆姨:妻子、已婚青年妇女。汉:丈夫、成年男子。婆姨汉:夫妻。娃娃:孩子、自己的子女。小子:男孩、自己的儿子。盘头闺女:未婚少女。妮子:闺女、丫头、婢女。蛮妮子:专指丫头、婢女。老婆:老年妇女。老汉:老头儿。

方言趣事

⒈在一次军演中,一山西指挥官看到情况,说了句山西话:“迁灭有外土娃娃,圈都鬼饿各就哈!”(前面有个小土坑,全都给我蹲(躲、趴)下)。

⒉一个山西人去北京饭店吃饭,问:给我六十(馏上)一笼包子,七十(沏上)一壶茶,八十(剥上)一头蒜,服务员问:吃这么多,你们几个人?答:九十(就是)一个人。

⒊当年宋美龄阎锡山的夫人吃饭,宋问:“您想吃什么”。阎夫人答:“们不饥”。意思是我不饿,宋美龄没听说过这种鸡,就问厨师,厨师也不知道,然后就让采购员到处找,也没找着,只好去问阎锡山。阎会长才告诉他们是'我不饿'的意思。另外,阎锡山夫妇都是五台人,五台话也说我为'们'。

名人学说山西话

林永健

之前说起山东人林永健,您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但是2005年春节晚会《装修》中男扮女装操着天津口音说:“干吗呢?干吗呢?”的演员,您就会笑着说知道了。当然,要提起林永健,您肯定不会陌生了,因为他就是操着满口“山西话”的喜耕田……从《吕梁英雄传》中的王怀当,到《喜耕田的故事》中的喜耕田,再到《文化站长管文化》中的刘宣委,以及《喜耕田的故事2》,林永健这位山东大汉四次来晋拍戏,与山西有着不解之缘,连他自己都说,“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里,林永健操着一口地道的“山西话”,不仅让山西观众感到亲切,而且让很多人都以为林永健是山西人。其实,林永健会说“山西话”,完全得益于《吕梁英雄传》,正是因为这部戏给他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关,他才能在更多反映山西题材的影视剧中现学现卖。

在林永健饰演的许多人物中,方言几乎成了他塑造人物性格的招牌,因此在《吕》剧中,他就成了边说日语边说“山西话”的翻译官。不过他怎么能学啥像啥呢?林永健自己给出答案,那就是要深入生活,“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去逛农贸市场,观察生活在各个角落里的普通人,听他们砍价、聊天,不知不觉中就学会很多东西。”林永健说了,他很喜欢山西方言,“实在、利索,非常好听!”

杜淳

51号兵站》中硬朗机智的地下党“小老大”杜淳,此次携手苗圃在其主演的2009年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中变身命运多舛的晋商田青。为了能够更好的诠释这个角色,杜淳拼命学习山西话。

“额奈呢!(我爱你)”杜淳一边笑一边迫不及待地展示他的学习成果,“山西话很有特点,拐弯的音比较多,所以把握住语音、语调才是重点,不过晋中和晋南的话也有不少区别的。”杜淳说,“这部戏地域性很强,如何让山西人认同,对我来说最为重要。”于是杜淳刻意多与剧中的山西演员接触,向他们讨教学习山西话的诀窍,“虽然这次《走西口》并非同期配音,但语言是理解角色的重要一环。”

此外杜淳还上网查资料、看书了解晋商文化,拍摄《走西口》前就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杜淳笑着表示,“希望到时候观众看完《走西口》后,能把我当成真正的晋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