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街福

更新时间:2023-04-12 15:20

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

历史发展

起源

拦街福这个传承了100多年的温州特有的汉族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盛行,上世纪40年代后几乎销声匿迹。拦街福在温州究竟起源于何时,尚不得而知。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目为止。”由此可见,至少在清朝中叶,拦街福已在温州各地流行。

但根据历代诗人的吟咏,早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温州已出现拦街福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这首诗,表现了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

古代

温州拦街福,从清初开始,到清中后期盛行温州,世代传承。从清朝中叶至抗战之前,温州市区每年都举行拦街福活动。

南唐刘崇远《金华志》杂篇中曾载:“夜张列炬送神,小儿击鼓,制各式花灯,备极之致,炬若繁星,达旦而止。”可见温州拦街祈福,仍承古风。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温州诗人赵贻瑄在他的《存修斋诗草》(卷一)一书中,所写 :“花朝元夕事非遥,赛会重开斗富饶。荷芰彩为浮绿水,楼台绮结倚青宵。四郭人趁春潮至,比户全随腊炬销。同乐时来民父母,闲看万众拥河桥。”这首诗写了当时温州在举行张灯祈福时,在谢池一带,剪彩成芰荷,浮水燃灯,又结绮为楼台;郡城内外自三月初三至初十,沿街皆悬灯,连宵达旦以及当时永嘉县尊,不时巡行等情景。

嘉庆四年(1799),陈舜咨在《上巳夜观灯即事》一诗中,还明确提出:“龙桥祀福晚初四,陆海游人动地来。”龙桥,即今划龙桥。

嘉庆九年,永嘉举人张秦昌写有《瓯城灯幔记》:“吾瓯处浙东之僻陋,号海上之繁华,敬鬼之风习传乎驺氏。逐傩三月,揆法乎周官。每届上巳修褉之辰,辄仿太乙展灯之祀,烟方冒禁水不张,嬉木天以开火城,乃起厥俗,以迎神也……或见招乐部,建戏本,镣质为山负之鳌背,铜机引水,转以龙头。植参军之椿,绿衣秉简,逞侲童之伎;黄帽乘蹻,各征歌舞于帝江,用助喧阗于人海,则春城启而杂戏陈也。”当时在街头搭台招邀戏班,百戏俱陈,童子们穿着绿衣,手执竹简,上演参军戏。还有人黄帽乘蹻,作高跷之戏。有商家临街暗设水柜,用铜管引水上行,于灯幔下设一鳌头,口中喷水,日夜不停,即所谓的,铜机引水,转以龙头是也。

道光丁酉)十六年,黄汉在《瓮云草堂诗稿》中写的竹枝词《修褉吟》,亦着力描绘当年江城六街灯火,游人如蝶和结绮挂彩为台以及鳌山吐水等情景:“春风三月旧江城,锦洞天开夜色明。仿取永和修褉事,六街灯火绘升平。彩霞结绮化楼台,龙水鳌山处处开,赢得一时花月开,游人如蝶乱飞来。年前乐趣正无何,岂道今年乐更多。总是熙朝天子福,不妨闲谱太平歌……”在以上这些诗词中,虽未出现“拦街福”三字,但都突现了后来拦街福的特点。

到清同治年间,拦街福已在温州民间流行。其名称也明确出现在不少诗人的吟咏中。

于同治十一年(1872),郭钟岳在《东瓯百咏》其中“拦街福”条注:“春末赛神曰拦街福。仕女夜游,笙簧夹道。”其诗云:“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今夜出游新雨后,青泥污损凤头鞋。”

同治年间,方鼎锐在《温州竹枝词》其中“拦街福”条注:“赛会时,六街张灯,谓之拦街福。”其词云:“广市通街架采缯,城开不夜烛龙腾。笙歌闹过春三月,何用金钱去买灯。”

光绪八年(1882)修订的《永嘉县志》,才把拦街福正式收入志中“风俗”条,成为历史定论。之后,拦街福习俗又在不断扩大。在光绪短短的34年中,拦街福在温州各地举行了多次。

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十五日,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温州城内观看拦街福的情况:“温郡此日各处赛会极闹,鼓楼下玄坦庙挂珠囤,晏公殿巷保大洋行门首插竿竹约四五丈,上面用米斛串插成屏,两边结彩挂灯,下面临河之中,浮各色纸扎鱼灯,两边游人甚众,妇女尤多。”

民国

清末民初时,徐燮在《瓯括纪游草》亦载:“拦街福,拦街福,三月三日春光烁。张灯设彩斗繁华,赛会酬神丰酒肉,六街彻晓管弦声。到此详如不夜城。上元灯火尽灿烂,画阁珠楼睡不成。”其他从清到民国的诗人吟咏拦街福的还有:清余国鼎的《西峰诗录》、杨士炳的《蔚亭诗稿》、郑传笈的《东瓯观花祭记》以及杨淡风的《永嘉竹枝词》等等。

民国十一年(1922)农历三月廿八日,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载:“晚饭后,闻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后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至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予急挤入人丛中,随流拥至铁井栏口,始行脱险。”

民国十六年(1927)杨青在《永嘉风俗竹枝词》中也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犹有拦街福好看,南街初一乐盘桓。城西初二笙歌沸,南郭初三灯火攒。”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廿三日,据《浙瓯日报》载:“本埠南大街拦街福,游人起冲突,带入警所,排解了事。”

1938年抗战期间,拦街福停办。

到1947年,温州民间自发组织了一次拦街福活动,不过那次时间是在5月份,持续不到15天。

1948年由于战乱,拦街福再次停办。

1956年,农历二月初一,温州再次举办拦街福活动,盛况空前。这次拦街福虽然在全市热闹了几天,但因准备匆促,缺乏充分酝酿,活动没有全面规范,导致民俗原貌无法全面重现。不久之后,拦街福被批为迷信活动,从此就停止了。

现代

拦街福在许多老温州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上世纪中后叶,拦街福已逐渐淡出温州人生活。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2年举行拦街福,探索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民俗结合。

2001年夏,由温州市孟庆江叶大兵林剑丹胡珠生张思聪等人,向市长提出“恢复举办拦街福”的建议。温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结合五马街新街开街仪式,恢复拦街福活动。

2002年,拦街福活动在五马街区、蝉街、人民广场及连接上述三个街区的府前街进行布置。这次拦街福活动,从4月19日开始,在人民广场举行了开幕式。从上午起,活动街区水泄不通,至晚上九时,当日参观人数达20万。次日上午,因游客过多造成了温州市区交通的过分拥挤,形成不安全因素,原定19到21日的拦街福提前结束。

2007年拦街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9年的2月25日至3月8日,拦街福活动在市区世纪广场南首锦江路举行。

2010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以“盛世瓯越、文化温州”为主题的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在温州锦江路拉开大幕。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将延续至3月28日,共持续13天,每天上午9时到晚上9时开放。

2012年拦街福举办时间从2月22日延续至3月4日,活动除了在锦江路、世纪广场、温州市科技馆、温州博物馆等地点展示外,还在鹿城区七枫巷设置分街区,以便市民就近参与这一传统节日。

旧俗

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从寓意“康乐安宁”的康乐坊到寓意“争取第一”的第一桥,主要街道依次举行拦街福。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拦街福队伍行进的时候还有火流星开道。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三月初三迎东岳神也是旧拦街福的活动内容之一,主题是祈福、禳灾和驱疫。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同时搭台唱戏,在门口放置“龙喷水”等等。到晚上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过去庞大的拦街福队伍几乎占去了整条道路,看热闹的人和表演队伍几乎都挤到一块儿。表演队伍经过温州市区时,临街的三楼阳台的位置早早被主人以及各自的亲朋好友占据,一般市民很难上去。关于拦街福活动的盛况,温州市市地方文献《张棡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晚饭后,闻本晚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立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而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由于人群相当拥挤,以至于有人被挤落下河,当年拦街福的活动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火流星

为了给后面的节目“开道”,拦街福打头阵的人会甩出“火流星”,路人怕被烫到,纷纷避让。“火流星”是用铁丝编成的篓,里面装上木炭,两个铁丝篓分别系在一根绳子的两端。打头阵的人拿着绳子边走边甩,风声呼呼,将篓内的炭火吹得通红,远远看去像两个火球,大家就知道拦街福过来了。

花祭

那时家家户户会在门前摆出漂亮的鲜花和盆景,名曰“花祭”,让人怎么看都觉得不过瘾。富裕人家还会摆出精致又高大的锡制蜡烛台,相当气派。不少家住郊县或外地的群众,纷纷赶到城里的亲朋好友家做客,一饱眼福。

龙喷水

旧拦街福活动中的“龙喷水”很有意思。活动期间,有的临街商店会在店里摆上木雕的龙头,龙口中能喷出水来。龙头后面用铜管接到一个暗柜,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水压上来。《瓯江竹枝词》中有诗云:铜机引水转龙头,鬼伢虚空喷玉虬

戏台唱戏

为了吸引市民的目光,商人们可谓大费周章,在店门口搭个小型戏台唱戏就是其中一招。这些戏班子一般是各个商家出钱请的,京剧、昆腔、乱弹纷纷亮相,弦管竞作,歌声盈耳。观众蜂拥而至,生意自然兴旺起来。据说不同商家之间还会“斗戏”,一家戏台唱得好,拉走了客源,另一家戏台就变着招数更加卖力地唱,力求争回客源。

悬灯猜谜

商家另一个迎客妙招是悬灯猜谜。许多店铺将特制的宫灯悬挂在店门口,灯上挂有谜语,让行人来猜,谜语一般涉及温州的街道巷弄、地方小吃等。行人如猜对谜底可获得商家自备的礼物。商家一般卖什么就会给什么,几块年糕、几个水果都是奖品。

笑话卖糖

过去有位叫银洪的卖糖师傅很有名,他说的笑话大家都爱听,每回有人来买糖,他都是先说个笑话把人留住,然后说到一半打住,提醒大家先买点糖,不买就不接着说。本来不想买糖的人都自觉掏了口袋。

除了会做生意的卖糖师傅,一些居民也趁着拦街福赚点外快。一些房屋门口有空地的居民,就把空地圈出几块,临时租给摊贩卖小吃或销售打折商品等。

现代习俗

拦街福活动有虎娃闹春拦街祈福、老城故事场景再现、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拦街福摄影大赛、美食购物活动、温州农家特色产品推介、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等。因为拦街福活动还在恢复过程中,所以每年举办的时间地点都有所不同。

特色美食

拦街福活动街道两旁张灯结彩,各有不同的店铺一字排开,出售包括地方特色小吃、全国各地小吃、零食,同时,还举行了“温州民情风俗展”。人民广场开辟为美食小吃广场,160个摊位集中了温州传统的名点小吃,如长人馄饨、矮人松糕鱼丸灯盏糕等,还有来自外地的各种特色小吃。

文化活动

活动广场中还设置了旧时拦街福的保留节目——戏曲斗台。场上靠近搭两个戏台,两个剧团同时在各自台中演出,有京剧越剧木偶戏等,相互吸引观众。并组织少儿文艺、武术、腰鼓高跷旱船等表演项目踩街巡游

工艺展览

拦街福在五马街口搭起大牌楼,设置了台阁、中秋小摆设、首饰龙、档龙珠灯走马灯福禄寿三星造型等大型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还在广场周围设置了七米多高的米塑寿桃山、以及用木头雕成的凳板龙和极乐世界、大灯笼等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

在温州民间文化展示区,展示了龙头船、龙灯、十二月令绸塑瓯塑瓯绣彩塑宝塔、细纹刻纸和各式各样的米塑,还有乐清细纹刻纸黄杨木雕洞头贝雕等温州传统手工艺品。现场还能看到温州传统婚俗、年俗的场景再现。

民俗传说

传说唐代穷秀才温琼曾寄居温州一座庙中苦读。有一天读书至深夜时,他听到窗外有两个疫鬼在窃窃私语,商量要在水井里投毒。第二天早上,温琼守在水井旁边,把头天夜里听到的事情告诉前来挑水的市民,大家当然不信。温琼见众人仍要取水,大喊一声:“我来以身试水”说罢纵身跳到井里。当他被人们捞起时,已全身发蓝,中毒而亡。温琼后被封为忠靖王,为泰山神所属的元帅,俗称“温元帅”,即东岳神。

争议

建城纪念日

2013年,温州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从准备阶段转入了正式申报的新阶段,温州建城时间将向前推至东瓯王国封立之时。确定哪一天为建城纪念日,温州市专家学者主要有两种意见。

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应把建城纪念日定为农历二月初一。因为农历二月有温州民间最大的民俗节日之一“拦街福”。二月初一为“拦街福”活动之始,至三月十六日结束。温州各街巷通衢,设醮禳灾,祈天降福,是拦街祈春取福之意,故名“拦街福”,亦名“平安福”。那时各种民间活动云集,看戏购物,热闹异常。而且,东瓯王祭祀活动、东瓯王巡游仪式,也可以放在建城纪念日一起举行,糅合进南戏文化节、温州傩戏,有利于打造出温州百姓的民间“狂欢节”。

封建迷信

政协第九届温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案:建议温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对印刷、销售带有封建迷信内容的日历加大打击力度,倡导科学、杜绝迷信。

该提案答复中有这么一段话:温州的拦街福等原来带有很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活动,经过时代的扬弃,很多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所以实际工作中对封建迷信的界定十分复杂。

小吃一条街

在一些网友的心目中,“拦街福”等同于“美食街”。对于“吃味”过重的疑问,也有人认为,“拦街福”就是要让大家“吃吃、嬉嬉、看看戏”,除了民俗展示,小吃是“拦街福”的一大元素。承办方表示,每届“拦街福”,他们都尽可能地挖掘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元素,给大家以新鲜感,所以这几届小吃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跟往届相比,其实小吃摊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各地美食在“拦街福”受到欢迎,说明小吃在“拦街福”很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命力。“小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有存在的价值,但不宜喧宾夺主。”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邱国珍认为,小吃能够吸引一些喜欢美食的年轻人,但是应该警惕过多的商业行为冲淡“拦街福”的主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