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9 11:52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而礼仪则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曾经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礼仪文化灿烂夺目,别具一格。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婚姻关系,《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才会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才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才有父子,有了父子才有君臣,有了君臣才有上下。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伦关系,都是要从男女夫妇这一对关系开始的。所以,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是伦理关系的基础,是万物之始,是理之根本。
婚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 / 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先秦时期的婚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纁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巨大变化,要完全回归到先秦的婚礼是不可能的。但是,适当吸取古代婚礼中的合理内核,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婚礼,则是很有必要的,也完全可以做到。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先秦浑厚、两汉大气、两晋风流、六朝风采、唐风倾国、宋明流韵。每一时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既一脉相承,又各有韵味。而现代人复原传统汉民族婚礼,则大致将其归纳为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婚礼、以魏晋唐为代表的唐制婚礼和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明制婚礼
周制婚礼秉承周代仪制,身着周制婚服(玄端),古典幽雅、庄重肃穆;唐制沿袭周礼,气势宏达;由于当时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整体形式上也比较活泼。明制婚礼则承袭明代礼仪,身着明制婚服,女着凤冠霞帔,华美多姿。
总而言之,这几种婚礼形制,注重的都是婚礼的礼字,整个婚礼进行下来,既庄重又喜庆,没有喧嚣的吵闹、无聊的逗乐、庸俗的笑话,更没有拿新郎新娘寻开心的低俗游戏。
周制婚礼仪式包括醮子、亲迎、妇至成礼、见舅姑等程序,由赞者、司仪、执事等数人主持整个婚礼仪式。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 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
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
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
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取“黄昏举礼之义”。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 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唐代也是如此。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阿胶、干漆象征长久永固;合欢、嘉禾象征共同分享幸福;九子蒲、朱苇象征心胸可屈可伸;等等。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后,先拜猪枳和炉灶,再拜天神地诋、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新娘三日庙见之后,才开始“执妇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厨房,操烹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结束以后,就有闹洞房,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含有双方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当时称为“合卺”。
合卺结束,新郎新娘又对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时一大群妇女开始撒金钱,称为“撒帐”。所撒钱一般为六铢钱,上面刻有“长命富贵”字样,每十文缚条彩条,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
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唐制婚礼礼服——雍容大气
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饰以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青质连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开放绚丽的大唐气象大大发展了襦裙这种美丽的服制。钗钿礼衣就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使它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颁布的 “武德令”规定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士庶女婚也可着钗钿礼衣。
明制婚礼仪程主要有: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喜宴,次日拜父母等
特点:上午举礼,喧闹奢侈,大规模喜宴,挑盖头(有说为满族习俗),闹洞房(契丹习俗),着汉服。
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这一段是蒹葭从风的描述。按照周礼来结婚,不知何时成了我的梦想。或许如汉服的理想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那些诗经相伴的下午,在那些梦回春秋的午夜,在那对仪礼中诘拗难懂的字句的探究中,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它与我血脉相连,不可撼动。幸运的是,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共工的梦想,更是汉服运动里许多兄弟姐妹的梦想,没有兄弟姐妹们,我们孤掌难鸣。 尤其要感谢的是: 青松白雪——从对婚服制式的讨论,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慢慢出炉,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化到请柬的措辞,他都付出了无数心血。虽然他人远在澳大利亚,但竟然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我们(德纲夫妇,时间夫妇以及我们)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我们昏礼的赞者,其中冗杂与辛劳,现在想来,仍如昨日。 万佛朝综——周制汉服的制作者和唐制小礼服的设计者和制作者。饶是有丰富的汉服制作经验,她毕竟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却为了设计裁剪我们的衣服熬过数个不眠之夜。 碧野黄花和她的幸蕴婚礼企化公司——碧野黄花和我们很早就有了联络,她一直有志于做一个纯粹的汉式婚礼。我们的在婚礼上所用的一切道具,背后的屏风、名叫“下卷”的汉式几、盥礼用的尊,同牢的漆盘、耳杯、爵,这些只有在古装剧和博物馆里才能一见的东西,都在她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 蒹葭从风——和碧野黄花第一次见面时,她手中就有厚厚一叠打印版从风写的华夏昏礼流程。没有她事先的详细考证,我们的准备工作要繁复许多。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也是她学业之余所写。 安然——在祭夏时认识了他,在市的隐者。但他也积极帮助我们这些俗世中人。一早他就穿着他的褙子到了我家,不多言,只帮忙。晚间筵席,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为昏礼增色不少。 谢谢大家 —— 摽有梅
2008年5月24日上午,扬州古城的瘦西湖畔,一支喜气洋洋的画舫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缓缓前行。画舫上一对璧人红男绿女,身着唐制婚礼的钗钿礼衣,脸上满是幸福甜蜜。这正是具有唐代婚礼特色的全国首场身穿唐制汉服的唐韵婚礼。
唐韵婚礼的特色是注重仪礼、蕴含文化、动静相宜,礼乐相合。华丽富贵的锦绣霓裳,传承千年古城悠远历史的婚俗。新娘梁煜婕出身古城扬州,从小华夏文化的家传身教,让她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婚礼,重修寻求回那份消失已久的华夏传统。得到先生的支持,他们邀请了好友一起设计了红男绿女唐韵大婚服,届时8月有余。从小熟悉扬州的人文历史的她,婚礼以周礼为基础借鉴了唐代婚礼的风格,融合了扬州的人文风景举办了这场唐韵婚礼,其中将扬州风景、风俗、美食和扬州特色的曲艺文化等相为融合在这场婚礼中,再现盛世中扬城婚礼的别样风情。
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轻吟的古乐和着淡雅的烛火,在黄昏漫天的霞光中,身穿凤冠霞帔的女子端坐凤辇款款而至,男子身着麒麟补子官服风度翩翩,翘首相盼,红地毯旁的数十个“女官”、“武士”和“侍女”擎起了灯笼,随着韵律翩然起舞……不宴客、不收礼,一场如戏剧般美丽、庄重的华夏汉风婚礼缓缓拉开了序幕。
在位于南岸的重庆金阳映像古街,黄昏中的婚礼一如漫天的晚霞,宁静而深远。伴随着悠扬的箫声,四川小伙郭睿和丰都姑娘杨雁粤喜结连理,除了新郎和新娘,来宾们也恰到好处的身穿着飘逸的汉服,仿佛回到遥远的古代。
“新娘身上穿的就是凤冠霞帔,太美了!”新娘乘坐凤辇出场,一身大红锦袍华丽动人,蓝色的霞披刺绣着凤凰,更显得雍容华贵。新郎腰间的补子绣着象征官服的麒麟,威风凛凛。
两人都爱好汉文化在这场特别的婚礼中,最被感动的无疑是新郎和新娘了:“那些掌灯笼的舞者和侍从的扮演者,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也是汉文化的爱好者。”新郎新娘都是80后,新郎郭睿是四川南充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是彭水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没想到,因为传统文化,他竟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
“那是2006年3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花朝节,在一个QQ群友组织的庆祝活动上我一眼就看上了她。”郭睿对4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新娘杨雁粤比新郎小四岁,是丰都人,从重师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在天涯、红袖添香等网站写小说,至今已经写了9本作品,在网络上,网友们都亲切的喊她“鬼城才女”。
“我们都喜欢传统文化,平时的交流话题也都是关于传统、关于历史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甚至因为一些历史观点的不同而小吵小闹。”杨雁粤说,“是传统文化做了我们的媒人。”
婚礼像国学课堂“我们觉得一个民族就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婚礼。”新郎郭睿和新娘杨雁粤都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我们希望办一场真正华夏汉风的中国婚礼。”
“这也是一堂生动的国学课。”见证了婚礼全过程的大学生李玉感慨
“为凰丽色,为凤求枝,佳偶天成,今始连襟……”赞者(主持人)悠长的声音中,一对穿着汉式大婚服的小夫妻登场,男子戴冠,女子绾头,几个穿着汉服的观礼者点缀在人群中。昨日,九台一对小夫妻,搞了一场周制汉服婚礼,全身的佩戴都是他们自己精心淘来的。 沃盥(guàn)礼、同牢礼、合卺(jǐn)礼、解缨结发礼、执手礼、三拜之礼过后,二人结成秦晋之好。
第一次见识如此庄重的周制汉服婚礼,200多位亲朋好友惊叹:“这汉服比婚纱、西服果真好看得多!”
宣传汉文化办周制汉服婚礼
新郎王子木,29岁。新娘李柏杨,28岁。两人都是九台人。
王子木和李柏杨是大学同学,大一时,女孩一首《听海》俘获了他的心。大学毕业,新郎到韩国留学,后来,他又把女友李柏杨也接了过来。
留学的日子,两个人经常去参观韩国的各个博物馆,“在韩国,很多文物书籍,都是汉语记录。”两个年轻人,越看越兴奋,那种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极其强烈。
可是想想,两人心里又有巨大的失落感,“看到韩国对传统文字、传统服饰的继承和保护,我们觉得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今年4月,他们决定办一场周制汉服婚礼。
婚礼所用物品都是淘来的
今年6月23日,两人回国,开始投入到婚礼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来。
两人为搜集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跑遍了长春的婚纱影楼,没有找到侍女服饰,他们联络了吉林汉服协会,同袍(汉服协会会员彼此称呼“同袍”)扶摇为他们提供了侍女服饰。
两个人的大婚服在网上定制。新郎头顶的冠,联络了河南一家专门为影视剧做配饰的厂家定制。鞋子,云南买到的。新娘的头饰是在网店买到的。婚礼用的各种器具多数从网上淘来。
最难买的是信物木雁,国内根本没有卖。两人托韩国的同学买了寄回国。
长春的汉服同袍前来祝福
周制汉服婚礼的主持人,被称为赞者。40岁的秦世伟,婚庆主持做了9年,这么复杂的婚礼,让他心里多少有些没底儿。
小夫妻为了让整个仪式顺利完成,带着双方父母、两个妹妹特意彩排了五次。秦世伟每次都拿着主持稿,跟着彩排。他说,这也许是一辈子都不能再遇到的婚礼形式。
因汉服婚礼与吉林汉服协会结缘,协会里的扶摇带着四位同袍来参加婚礼,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汉服,发给年轻的男孩女孩穿。
扶摇说,汉服婚礼大家也参加过,但是这一次新人准备得最齐全,仪式礼节也最准确,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已经很成功了!”
周制汉服婚礼全过程
-迎亲前
7月19日,7时,九台市王子木家中,妈妈给儿子穿好大婚服,戴头冠。父母一起为他正冠。随后,在亲朋好友的观礼下,行教子礼。父亲送儿子一杯酒,叮嘱他,从今起经营自己的家庭,要夫妻恩爱,孝顺父母。随后将信物木雁交到儿子手中。新郎手捧木雁下楼。
-迎亲
到了新娘家。新郎上楼,跪拜老人,送上信物木雁,为老人奉茶。小屋里的新娘头发已经绾好。喝过茶后,李父唤出女儿,李母为她戴上发簪。小夫妻跪拜,谢过父母,饮过酒,下楼。
-至男方家
车队到男方家,新郎新娘手牵大红花下车,进新房。跪拜过父母,给老人敬茶,坐福。新人的老姨将簸箕里装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一把把扬向两位新人。吃过象征“早生贵子”的四果,婆婆送来甜汤,两人你一口我一口,愿生活如甜汤,甜蜜幸福。
-婚礼仪式
10时,周制汉服婚礼仪式正式开始。200多位亲友把婚礼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的汉服婚礼,一辈子也见不到几次。”
两位新人在表妹扮作的侍女陪伴下出场。赞者读诰文,随后新人行沃盥礼,洗双手,表达郑重之情。
行同牢礼,吃碗里同一种肉,同一种饭,表达新人从此合为一家。
行合卺礼。卺是指葫芦。侍女拿过一个剖开的葫芦,新郎新娘各饮瓢中苦酒,表示新人从此同甘共苦。喝完,将葫芦对到一起,新娘用红线系住葫芦。
随后,新人行解缨结发礼,新郎新娘相互剪下一缕头发,新娘用红线将头发扎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新人为对方佩戴玉佩,而后行执手礼。最后行三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
大学时相恋 两人先后赴韩国留学
王子木今年28岁,李柏杨比他小一岁。两人是大学同学,上学时就相互产生了好感,后来发展为恋人。王子木去韩国留学时,李柏杨留在了国内。等到王子木在韩国把学校的事情安顿好,并且找到了工作,李柏杨才到了韩国与他会合。
王子木的父亲王国章说,他们家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对婚礼也都非常支持,“婚礼有中国传统特色,我们也非常欣赏。”
没有婚纱西装,没有香槟酒塔,昨日,江阴一对新人身着爵弁玄端婚服,一言未发完成多项复杂的传统华夏周制汉婚礼仪,在众人面前幸福完婚。
这是继上个月江阴文庙百人汉服成人礼仪式之后,由江阴延陵汉魂汉服文化协会组织的又一场汉服礼仪。仪式全程庄重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华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据江阴汉服协会会长徐晓声表示:“随着我市汉服运动十多年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江阴市民重拾传统华夏文明观念,近年来,随着我们协会多次成功举办的集体成人礼、开笔礼等传统仪礼活动后,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捧,此次周制汉婚是江阴地区首次严格按照周礼汉婚仪式进行的传统华夏婚礼,整个仪式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大仪程,数十个小仪程,本人有幸担任了这对新人的赞礼。”
婚礼全程新人不说话 气氛庄重严肃
红色的背景屏幕、古典的地毯,舞台中央一个案几上摆放着鼎炉、匜(音yí,古代汉族礼器之一,用于沃盥(guàn)之礼)、酒爵、编钟等青铜器样的器物,身着汉服婚服的新人分别跪坐在案几两侧,徐会长担任的赞礼正在主持两位新人进行沃盥礼,这是6月13日18时38分,记者在江阴某酒店见到的情景。
这场婚礼中,新娘新郎的服饰格外引人注意。其中新娘的玄端礼服分为内外3层,重量近10斤,领口袖口均有丝线绣花,腰配玉质禁步;新郎头戴爵弁,展现了华夏礼服的雍容典雅之美。
婚礼从18时18分开始到结束,将近50分钟,一对新人全程一言未发,整个仪程全是在“赞者”的引领下,行拜各种各样的礼节。一对新人先后行了对席礼、沃盥礼、同牢礼、合卺(jǐn)礼、解缨结发礼、拜堂礼等多种仪礼。
这场婚礼的司仪不像其他婚礼司仪一样诙谐幽默,而是手持竹简抑扬顿挫地宣读和解释各种礼仪,婚礼现场也没有主婚人、证婚人、亲属发言等环节,婚礼气氛严肃而庄重。
整个仪式研究一个月
“你们应该隔间的空间再大一些”、“这个动作一定要慢些做”、“将葫芦合并时要再稍微高一些”,16时20分,婚礼开始前两小时,徐晓声会长还在不断地向新人及侍者演示一些动作做法。
徐会长告诉记者,“整个婚礼流程由新郎、婚庆公司、酒店方面以及我会多名社员共同研究策划了一个多月才完成的,当时新人提出要办周制婚礼时,我们感觉压力也比较大,周制婚礼是华夏婚礼的原型,以后的汉族婚礼都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敬为气韵,追本溯源,成为真正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所以我们几个人在查阅史料的同时,还不断地向专家求教一些礼仪的动作等等。婚礼光是彩排走场就进行了两周。”
观礼亲友感觉像在看电影
“感觉挺好的,像是在看一部大片,参加婚礼的同时还长了见识。这样的婚礼,我们到场的宾客肯定一辈子都忘不了。”应邀来参加婚礼的胡先生告诉记者。
新郎的好友封先生则表示,“之前我就听说这场婚礼会别具一格,没想到这么特别,太震撼了,跟穿越回秦汉时期似的。”
据新郎陈先生介绍,由于他与妻子都非常钟爱华夏传统文化,也是江阴地区较早参与汉服运动的同袍,这次在江阴汉服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使用庄重肃穆的周礼,圆了新郎一个汉服婚礼的梦想,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传扬华夏古典文化,重视传统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