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

更新时间:2024-10-26 17:12

海南省,(HainanProvince)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市;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6个自治县、市辖区10个。常住人口1043万人。海南主要使用的方言有海南话、黎话、临高话等十种。

名称衍变

左传中记录:“喜公四年济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使兴帅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也。”这是古籍中最前发现“南海”二字移作地域之用。当时齐国所持地区为北海,也就是如今的勃海地区,楚国的领土在黄河以南之两湖地区,周秦之后,则变为南北对立局面,主要原因是荆楚江淮地区,物产丰富,强楚发展南方,故楚使有“南海”之称。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条:“三十三年发诸赏逋亡人,赘婿要人,略取陆梁地,置于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以商遣戍”,“南海”二字又第二次出现,而且正式用于名郡。

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根据考古工作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200处遗址和历史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岛,并有人类活动。

在唐虞三代,海南岛被称为“南服荒徼”(徼:边界)。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地区开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末汉初,海南岛属南越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平定了南越。次年即元封元年,以其地设置了九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销儋耳县,并入珠崖郡。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撤销珠崖郡,改为朱卢县(又称朱崖县),隶属合浦郡。

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吴大帝孙权派兵平定交州;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兵3万远征珠崖、儋耳,复置珠崖郡,属交州。

晋武帝平蜀后,建宁太守遥领交州,珠崖郡隶交州。晋太康元年(280年),撤销珠崖郡,区域并入合浦郡,同时将朱卢县改为玳瑁县,玳瑁县、朱官县隶属合浦郡。不久,废珠官县,合浦郡遥领今海南境。

南北朝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复置珠崖郡,不久撤销。齐沿袭宋置。南朝梁大同(535—546年)中,以儋耳故地立崖州,隶属广州都督府。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统领义伦、感恩、颜卢、毗善、昌化、吉安、延德、宁远、澄迈、武德10县。大业六年(610年),析珠崖郡,增设儋耳郡、临振郡2郡,增设临川、陵水2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在海南岛上设崖、儋、振三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827年),崖、儋、振8州隶属岭南道,并析置州县及更名。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于琼山郡南境置忠州,不久遂废。五代时,海南属南汉,改琼山、昌化、万安3郡为州,撤销宁远郡。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撤销琼州曾口、颜罗2县,儋州富罗县,振州延德、临川、落屯3县,万安州富云、博辽2县,在海南岛上设立5州14县。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平南汉。第二年,变动行政区划:把和琼州毗邻的崖州并入琼州,领琼山、临高、乐会、舍城、澄迈、文昌6县;把崖州之名移到唐代宁远郡地(今三亚市),领宁远、吉阳2县;儋州领义伦、昌化,感恩3县,万安州领万安、陵水2县。宋高宗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废昌化、万安、珠崖三军为县:昌化为宜伦县,万安为万宁县,珠崖为宁远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在海南岛设置琼州路安抚司,隶属湖广行中书省。至元十七年,隶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改为琼州路军民安抚司。增设定安、会同2县。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不久,升定安县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隶广西行中书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吉阳军改为崖州、南宁军改为儋州、万安军改为万州,降南建州为定安县,隶属琼州府。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升琼州为琼州府,改隶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复置琼山县。正统五年(1440年),裁撤崖州、儋州、万州3州附廓宁远、宜伦、万安3县行政建制。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巡视“万里石塘”“石星石塘”“万里长沙”(即今南海诸岛)。

清初沿袭明置。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升崖州为直隶州,改万州为万县。琼州府和崖州直隶州均隶属广东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隶属崖州直隶州万县管辖。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都督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琼崖崖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设琼崖道于琼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岛。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设琼崖绥靖委员会公署于海口。1935年,广东省分设9个行政督察区,海南为第九区,专署设海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侵略者。1946年,广东省府设省府琼崖办事处和第九区公署于海口。1949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改海南为特别行政区,公署仍在海口。

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和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管辖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群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海域‘’6月,海南特别行政区将16县划分为3个区,每区设立行政督察专员;8月1日,成立海口市政筹备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在榆林设立行署;5月,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政机构在海南全部解体,海南解放。12月,广东省将海口市划为省辖市。

1951年4月22日,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驻海口市。1962年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从海口市搬回通什镇办公,受广东省和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双重领导。

1968年4月5日,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成立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72年10月1日,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又恢复为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1日起,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5月19日,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市);同月31日,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归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1986年5月31日,海口市升格为地级市。1987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9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27日,国务院工作协同广东省和海南建省筹备组完成海南省省界划定,绘制海南省地图等工作。

1988年4月13日,设立海南省,简称“琼”,省会设在海口市,海南省管辖3市16县。1997年3月12日,撤销东方黎族自治县,设立东方市。2001年7月16日,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

2002年10月16日,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2012年6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

2014年1月25日,三亚市设立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2015年2月19日,儋州升格为地级市。至此,海南省管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8个市辖区。

2020年4月18日,民政部发布公告称,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至2022年底,海南省管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是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岸线总长1944千米,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气候

海南省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22.5-25.6℃,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西部沿海约1000毫米)。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太阳可照时间长。海南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5℃-25.6℃之间,中部山区略低于23℃,南部、西部略高于25℃,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由中部山区向沿海递增,沿海高于内陆,南部高于北部。最冷月在1月份,中部山区月平均气温16.5℃左右,全岛最低,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出现今7月,月平均气温西部的东方为29.2℃,为全岛最高。

海南岛年极端最高气温,北部约39.0℃,中部约37-39℃,西部与西南部沿海低于36℃。一般出现于4、5月或6、7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于1月份,也有在2月或1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中部山区低于5℃(白沙最低3.6℃),大部分地区为6-8℃,南部沿海稍高于10℃。

海南岛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水汽来源充足,降水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

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

海南岛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出现于5-10月,干季为11月-翌年4月。雨季降水约占年雨量的80%。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超过100天,最少的东方为87天,琼中194天为最多,在雨季各月雨日约12-22天,旱季则不到10天。

地质

海南省是个典型的海洋群岛省,由于海南在地质上处于板块构造学说所揭示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一印板块的交汇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自地质史上的中元古代以来,经历了中岳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第四纪冰川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造成雷琼之间多次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成为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上的“大陆型岛屿”,并分别留下各自的构造形态。海南省的大地构造单元,以东西向的九所一陵水构造带为界,此界以北至王五一文教断裂带之间地区属于华南褶皱系五指山褶皱带;此界以南的三亚地区和南海海域广大地区属于南海地台;王五一文教断裂带以北至琼州海峡属于雷琼断陷。

海南省的地层发育较全,自中新元古界至新生界第四系,除蓟县系、泥盆系、侏罗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分布。综合地层分区为:九所一陵水断裂以北属华南地层大区的东南地层区,其中九所一陵水断裂和王五一文教断裂之间为五指山地层分区,王五一文教断裂以北为雷琼地层分区的海口地层小区;九所一陵水断裂以南为南海地层大区,包括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在内的广大海域和近岸大陆架,其中海南岛的陆地部分为三亚地层区。

五指山地层分区及三亚地层区共有7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老第三纪有昌头组、长昌组、瓦窑组,分布在琼东北的长昌盆地、琼西南的白沙一乐东盆地西南部局部地区,为陆相碎屑岩、油质页岩、褐煤沉积;新第三纪分布在海南岛西南沿海地区,岩石地层单位有佛罗组及望楼港组,属海相碎屑岩沉积;琼东北的蓬莱发育有基性火山岩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有石马村组及石门沟村组。

南海地层大区的莺歌海盆地有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等5个岩石地层单位,属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火成岩即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的高温熔融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前者称为侵入岩,后者称为火山岩。海南岛上侵入岩的面积达1.2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岛国土面积的36.6%,时代为古生代长城纪、泥盆纪至中生代白垩纪,尤以二叠纪最为发育,分布也最为广泛,岩性从镁铁质岩到中性岩、中酸性岩一酸性岩,60%以上为二长花岗岩;海上近岸的七洲列岛、白鞍岛、大洲岛、洲仔岛、娱支洲岛、东洲西洲、西玳瑁洲等岛屿的岩石,都属于侵入岩。海南岛上火山岩面积约4600多平方千米,占全岛国土面积的13.6%,其中中生代早白垩世火山岩系陆相双峰式火山岩,覆盖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新生代中新世一第四纪火山岩,地表覆盖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海上近岸的邻昌岛、东锣岛、西鼓岛也属火山岩覆盖。海南岛许多矿产,包括铁、铜、铝、铅、锌、金、银、鸽、锡、稀土、水晶、萤石、蓝宝石、红宝石、铝土矿、钻土矿、砂钛矿、沸石等,在空间和成因上均与岩浆岩有密切联系。

地形地貌

海南省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是个大陆岛,平面呈椭圆形,地貌总轮廓似穹隆状。即以海拔最高的中部五指山区为中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顺次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平原组成围绕中央山地的层圈状地貌。全岛可分为4个层圈:一是中心山地带,以五指山为核心,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面积占全岛面积的25.1%。二是环山丘陵带,围绕中心山地分布,海拔高度100~500米,多数在300米以下,面积占全岛的13.1%。三是台地阶地带,海拔100米以下面积占全岛的43.3%,四是沿海平原带,面积占全岛的11.7%。

海南省管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海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浩瀚的海域中,分布着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3组由珊瑚礁组成的特殊岛屿(只有西沙的高尖石例外,是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岛)。按其高度和水深可划分为岛屿(露出海面较高又由植被覆盖)、沙洲(露出水面较低且易受侵蚀)、暗礁(在海面之下但较浅,退潮时可露出水面)、暗沙(处于较深的水下礁体)和暗滩(处于更深的水下礁体)5类。西沙、中沙、南沙3组群岛共由已命名的岛礁248座,其中露出海面的47座,合计面积约12平方千米。其主要特点是低平而细小,主要地貌形态是环礁,即由礁盘四周的环形礁体(多数由缺口)和中央潟湖所组成,也由少数卓礁、点礁、块状礁和宝塔礁等。西南中沙群岛是中国现代生物礁相岩层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

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在地质史上不断向东、西两边扩展,残留,的陆块碎片,有的成为海底高地,有的下陷成为海槽,形成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3层环状结构。最外一环是大陆架,包括岛弧向海盆陆缘以远的岛缘陆架,大陆架深度一般为0〜150米。由大陆架和岛缘陆架往内一环是陡峭的大陆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约4000米。

水文水利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2022年,全岛有河流3526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的有197条,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有95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南渡江发源于昌江王下乡霸王岭,斜贯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等市县至海口入海,全长353千米,集水面积7066平方千米。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流经琼中、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市县至昌江昌化港入海,全长243千米,集水面积4990平方千米。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均发源于琼中,流经琼中、万宁等市县至琼海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78千米,集水面积3692平方千米。

南渡江

南渡江,又称南渡河,古称黎母水。是中国海南岛最大河流。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南部的南峰山开始,干流斜贯海南岛中北部,经过333.8千米里程,落差703米的跌宕,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等市县,最后在海口市美兰区的三联社区流入琼州海峡。流域面积7033平方千米。成为孕育海南人民的生命之河。

昌化江

昌化江是海南省第二大河流,它发源于海南琼中县黎母山林区的空示岭,横贯海南岛的中西部,河流自东北向南经琼中、保亭,在乐东县转向西北,流经琼中、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市县,最后从东方市穿过昌江县的昌化港西流入南海,在入海口冲出一个广阔的喇叭口。昌化江干流全长232千米,流域面积5150平方千米,总落差1270米。

万泉河

万泉河是海南的“母亲河”,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全长163千米,流域面积3600多平方千米。万泉河也是革命摇篮,哺育了红色娘子军并见证其精神历久弥新。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南省1105座水库中,有大型水库10座(松涛水库、大隆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陀兴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红岭水库、戈枕水库),中型水库76座,小型水库1019座,其中小(1)型水库308座,小(2)型水库711座。海南省总库容111.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1.65亿立方米,设计年供水量64.37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26千立方米。

截至2024年5月,海南省全省11个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完成年度投资逾11亿元,总体超额完成阶段计划。

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在海南岛儋州市区东南20千米处,跨儋州、白沙两市县,是享有“宝岛明珠”盛誉的高山天池。松涛水库位于南渡江上游,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中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库区面积达144平方千米,水库中有岛300多个。总库容量为33.4亿立方,它把南渡江上游两岸1400平方千米地区的雨水蓄存起来,通过各级渠道联结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组成统一的灌溉系统,浇灌着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万宁水库

万宁水库始建于1977年的军田水库位于海南省万宁市龙滚河上游,总库容404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12万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保护着下游人口3万多人口及高速公路、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基础设施。作为饮用水水源,军田水库解决了北大镇、山根镇、龙滚镇及东兴农场、东岭农场等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饮水及开发旅游项目用水问题。

土壤

海南属热带地区,地表风化壳有三类:第一类是钙壳;第二类是铝壳,广大台地区可见到铝质积聚层;第三类是铁壳,这是海南主要的风化壳,呈红色风化层,胶结成为硬盘,比黄白色铝壳硬得多,分布也比钙壳和铝壳广。这些风化层经漫长的成土过程,形成砖红壤、赤红壤、黄壤、燥红壤、新积土、滨海沙土、石灰土、火山灰土、紫色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珊瑚沙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海南砖红壤面积2721.87万亩,全省19个市县均有分布,占陆地总面积的51.26%,占土壤总面积的63.85%,是海南省的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地区年平均气温23〜24.5℃,年降雨量1400〜2700毫米,210七年积温8200~9000℃。成土母质母岩为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及浅海沉积物。

海南赤红壤总面积510.08万亩,占海南省陆地总面积的9.6%。分布于海南岛东部400-700米,西部400~800米的高丘低山上,是海南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之一。分布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8〜20℃,≧10℃的积温为6500-7500℃,年降雨量1800-2600毫米。在这种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的水热条件下,促使岩石的风化、淋溶、累积强烈,植被更迭十分活跃,其富铝化作用比亚热带地区的红壤强,比热带砖红壤弱。

燥红土面积131.9万亩,占陆地总面积的2.48%。分布于海南岛西部的昌江、东方、乐东、三亚4县市。燥红壤的分布地区,由于五指山的屏障作用,阻碍东南季风的进入,形成“焚风”,春末夏初吹来的干热风使海南岛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干燥异常。导致这些地区具有热量高,酷热期长,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气候特点。该地区的年平均平均温度为24〜25℃,干湿季明显,一年内旱季长达七个月,年降雨量700~1000毫米,年蒸发量则为降雨量的2〜3倍。

新积土面积58.2万亩,占陆地总面积1.1%。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北门江、文澜江、昌化江、陵水河等大、小河流的两岸及中下游平原地区。全省各市县均有分布,以东方、乐东面积较大。本省新积土的形成主要是由河流冲积泛滥引起的。

自然灾害

海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有热带气旋、暴雨和高温灾害、干旱灾害等。2022年,海南省还发生低温阴雨、清明风、大雾、高温、气象干旱、雷击和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事件,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热带气旋、暴雨和高温灾害年景正常,干旱灾害年景较好,气候年景属正常年景。

暴雨

2022年,海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有16次,较常年偏多5次,位居历史第二偏多年。其中非台暴雨过程有11次,但强度总体偏轻,全国因暴雨洪涝及次生灾害造成2000人次受灾。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平均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

2021年10月8日,第17号台风“狮子山”(热带风暴级)在海南琼海沿海登陆,具有近海生成、移速较慢、华南风雨强等特点,共造成海南等其他省份34.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10月13日,第18号台风“圆规”(台风级)在海南琼海沿海登陆,是自2016年台风“莎莉嘉”以来登陆海南的最强台风,具有体态大、移速快、大风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粤琼等地降雨与前期重叠,造成海南与其他5省(区)20.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2024年9月6日,第11号台风“摩羯”(超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9月6日16时20分在海南文昌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以上(6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15百帕。文昌17个镇均受到强烈的暴风袭击,受灾损失非常严重。截至9月7日,预计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

地震

2022年,海南岛及近海(18.0°—20.3°N,108.2°—111.5°E)发生1.0—1.9级地震30次,2.0—2.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3月24日海南东方近海2.2级地震,岛陆年度最大地震为7月31日海南乐东1.9级地震。海南岛及近海地震活动频度虽低于2021年,但也为近十年以来较高的地震活动水平。

1605年7月13日晚9时至11时,琼北发生了一场7.5级地震导致陆地陷没成海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致72个村庄一夜之间沉陷海底,死亡3300多人,成为稀世罕见的“海底村庄”,中国内唯一的地震陆陷成海遗址。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截至2022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2068.6mm,折合降水总量708.0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3.8%,相应频率19.4%,属偏丰年;地表水资源量356.1亿m3,折合年径流深1040.4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3.7%;地下水资源量100.3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8.4%,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7.730亿m3;全省水资源总量363.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3.7%。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54.62亿m3,比上年末减少3.33亿m3;全省供水总量和各部门实际用水总量均为45.58亿m3,比上年增加0.57亿m3;全省用水消耗量23.62亿m3,占用水总量的51.8%。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44m3,比上年增加3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6.9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7.9m3,按202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72.4m3、22.1m3,分别比上年下降0.4%、12.0%。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2%。

土地资源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51.87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人均土地约0.44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收获2~3次。

按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他地。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31.36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20.51万公顷。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截至2022年,海南省土地总面积351.13万公顷。按用途分,农用地305.13万公顷,其中,耕地48.75万公顷、园地121.82万公顷、林地116.1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8.45万公顷;建设用地28.48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5.0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2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0.34万公顷;未利用地17.52万公顷。

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截至2019年1月,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70种,其中已探明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59种,产地487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海南岛周边海域已探明的天然气田主要有崖13-1、东方1-1、乐东15-1等。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4处,主要分布于儋州、东方、文昌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24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1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6处、小型1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已探明宝石大型矿床1处,位于文昌境内。富铁矿分布于昌江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31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一。已探明铝土矿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莱地区。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琼中、三亚、乐东、白沙等市县,花色品种主要有崖县红、翠玉红、翠白玉、四彩花、玫瑰红、芝麻白等。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有发现。

海产资源

海南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千米,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澡类等20多种。海南岛的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

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纯净的海水和丰富的矿物质以及传统的匠人工艺造就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海南岛盐。海南已建有东方盐场、莺歌海盐场两个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中国三大盐田之一。两大盐场生产总面积约5万多亩,年产盐量约4万吨。

生物多样性

海南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稻,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芝麻、茶叶等。热带水果种类繁多,主要有芒果、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火龙果、柑橘、橙、柚、菠萝蜜、红毛丹等,2022年累计引进冰淇淋果、手指柠檬、燕窝果、马梅果、榴莲、释迦、榴莲蜜等优良品种或种质资源450余种,推广种植面积达4666.67公顷。蔬菜有100多种,其中空心菜、四棱豆、番薯叶、五指山野菜等为特色蔬菜。热带作物资源丰富,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胡椒、咖啡等。

海南省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49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2022年,海南省野生维管束植物有4689种,其中乔木723种,灌木1246种,草本2315种,藤本405种。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7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海南苏铁、葫芦苏铁、坡垒等10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17种。

海南省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可入药的植物约2000种,药典收载的有500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四大南药包括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海南省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

截至2021年12月,海南省林地面积3424.86万亩、海南省森林总面积3296.44万亩、海南省森林蓄积量16112.88万立方米。2022年,海南省森林覆盖率62.1%,森林蓄积量1.6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3208万亩。全省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4万亩。

截至2022年8月,海南省陆栖脊椎动物有698种,其中两栖类46种,爬行类113种,鸟类455种,兽类84种。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162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等30种,二级保护动物132种。1998年5月公布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共记录了4个纲、32个目、77个科、320种动物。320种动物中,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发现历史上没记录过的鸟类14种。

海南省有一级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29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32种。其中,哺乳纲15种,鸟纲121种,爬行纲13种,两栖纲2种,昆虫纲9种,蛛形纲1种。

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牛黄、穿山甲、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蛤壳、牡蛎、石决明、海龟板等近50种。

截至2022年,海南省有101个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39个(国家级5个、省级20个、市县级14个);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3个、省级4个);森林公园20个(国家级5个、省级11个、市县级4个);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海洋公园2个;湿地公园12个(国家级7个、省级5个)。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2年12月,海南省行政区划市级4个(地级市4个)、县级25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5个、县4个、民族自治县6个)、乡级218个(街道22个、镇175个、乡21个)。

地级市: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儋州市。

县级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

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

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重要城市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千米。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海口市名胜古遗繁多,有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的古代军事遗址——明代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琼籍名贤王佐而建于1567年的西天庙,为纪念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冼英而始建于1602年的新坡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名臣丘濬始建于1495年的丘濬墓园和琼籍清官海瑞而始建于1589年的海瑞墓园,为传播文化、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1710年的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纲、李光、胡铨、赵鼎而始建于1889年的“五公祠”等。200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口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亚又称“鹿城”,位于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黎族自治县,西接乐东黎族自治县,北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临南海。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1987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2014年2月,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2015年1月,三亚市新设立的四个区正式挂牌成立。

全市辖海棠、吉阳、天涯、崖州4个行政区,陆地总面积1921.4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226平方千米,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黎族原始制陶等7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钻木取火等1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

三沙市于 2012年7月24日正式揭牌成立,隶属海南省,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位置最南、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及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三沙市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素有“世界第三黄金水道”之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来是中国人民开展贸易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

儋州市(含洋浦经济开发区)地处海南岛西北部,毗邻北部湾。陆地面积339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十分之一;海岸线300公里,约占全省六分之一,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市县。下辖三都、干冲、新英湾3个办事处,那大、白马井、木棠、新州、东成、海头、中和、光村、南丰、和庆、王五、峨蔓、雅星、兰洋、大成、排浦16个镇,319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近百万,约占全省十分之一。

2023年,儋州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下同)增长11.9%,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规模全省第二。工业增加值238.3亿元、增长28.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稳居第一。贸易细分领域主要指标分别迈上“百亿、千亿、万亿”级台阶,服务进出口140亿元、增长57.2%,规模全省第二;货物进出口1076亿元、增长13.1%,规模全省第一;大宗商品贸易10867亿元、增长24.3%,规模全省第一。洋浦经济开发区获评全省首个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洋浦保税港区入选中国外向型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12月31日24时,全省有户籍人口总户数2714000户,总人口9844392人。其中:男性5116107人,女性4728285人;17岁以下2280151人,18岁至34岁2435739人,35岁至59岁3567421人,60岁以上1561081人;出生88427人,死亡47924人。年内,全省户籍迁入130920人,迁出65490人。

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常住人口1043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46%,提高0.97个百分点。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554万人,女性人口489万人。从结构看,0-15岁人口205万人,16-59岁人口664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75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乐东等自治县和三亚市、东方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据2022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显示,海南省少数民族成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174.04万人,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17.68%。汉族8103902人、占总人口的82.32%;黎族1542256人、占总人口的15.67%;苗族82384人、占总人口的0.84%;壮族43374人、占总人口的0.44%;回族19760人、占总人口的0.20%;其他少数民族52716人、占总人口的0.54%。

语言

海南居民语言种类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10种。

此外,还有三亚市、陵水县等沿海渔民使用船上话,港口、铁路、矿山、国有农场职工使用白话、客家话、潮州话、浙江话、云南话、福建话等。

海南话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全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在不同地方,海南话语音和声调有所不同,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

宗教信仰

海南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

截至2022年,海南省信教群众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156处;依法成立和登记宗教团体21个;经认定备案教职人员420名。

佛教在唐代就已经落户海南。天宝七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就因台风在振州(今三亚)大蛋港登陆,被安排在振州大云寺,促成大云寺的复兴。据记载,至道光年间,海南已有寺庵86所。解放初仅海府地区尚有寺庵17所,僧尼50余人。解放后,佛教在海南的发展较为缓慢,“文革”期间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佛教在海南获得较快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在海南历史悠久,宋代传入,信徒众多,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多数民间信仰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看,海南民间民俗活动,所信奉的神灵,大都源自于道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反封建迷信运动中,海南道教受影响较大,呈衰弱之势。2006年4月,定安文笔峰玉蟾宫重建开放,是海南合法的道教场所。

伊斯兰教是在唐宋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海南的,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世居于三亚凤凰镇的主要来源是唐宋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途径海南岛因各种原因驻留的波斯、阿拉伯和宋元时期从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后裔。散居在海口市的穆斯林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的外来人口。海南省除海口、三亚外,其他市县只有少量穆斯林。

天主教于明崇帧三年(1630年)传入海南,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在海南传播的历史较长,解放前,群众称为“洋教”,由外籍神父充任主教。

基督教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入海南,分别在海口、临高、儋州、琼海等地建立四大教堂。1934年成立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管辖海南全岛及雷州半岛讲海南话地区的传教。解放后,天主教、基督教的外籍神职人员离境,堂会活动由中国籍神职人员或虔诚教徒主持。在党和政府团结、争取和教育下,海南的天主教、基督教界人士积极响应全国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号召,开展了“自养、自治、自传”(简称“三自”)爱国运动,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1954年1月成立海口市天主教三自革新委员会,1954年7月成立海口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文革”期间天主教、基督教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天主教、基督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基督教已成为海南省信徒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宗教。

经济

综述

截至2023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7551.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4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448.45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4595.33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0:19.2:60.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58元,同比增长8.0%。

参考资料来源:

海南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非农产业占比提升了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4%,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4+3”立体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六成。三张“零关税”清单持续扩容增效,新增交通工具及游艇商品等22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在加工增值30%免关税政策的加持下,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船籍港政策便利度提升推动更多国际船舶入籍洋浦港,航线持续加密。海南国际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

2024年以来,国家移民管理局先后出台扩大59国人员免签入境海南事由、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入境海南144小时免签等政策,海南自贸港出入境便利政策始终保持全国最优。2024年以来,通过免签入境的外国旅客23.85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6.5倍,占外国旅客总数的80%以上,利用免签入境成为外国人来琼的主要方式,政策优势红利持续释放。

第一产业

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得到培育——热带水果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在做优做精芒果、龙眼等大宗水果的同时,大力发展莲雾、火龙果、木瓜等特色水果,冬季瓜菜已成为海南省农业支柱性产业。从进口水果,到引种国外苗木,再到本土驯化实现产业化种植,越来越多的全球“新奇特优”热带果蔬“落户”海南。

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近年来,海南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引进国外优质热带瓜果种质资源,同时把优质的海南热带水果销往世界各地,打响海南品牌。因为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海南是中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产区。三亚芒果、三亚莲雾等特色农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

截至2023年,海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4.9%。从内部行业看,种植业产值1354.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蔬菜(含菜用瓜)播种面积413.55万亩,产量632.90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9%和4.5%。水果收获面积337.61万亩,比上年增长3.4%;产量592.69万吨,比上年增长5.2%。林业产值10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橡胶产量34.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牧业产值324.00亿元,比上年增长7.4%。猪肉量42.12万吨,比上年增长24.4%。禽类肉量30.29万吨,比上年下降3.8%。渔业产值5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7.6%。水产品总产量177.24万吨,比上年增长4.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0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第二产业

海南省第二产业可分为工业类和建筑类。

截至2023年,海南省工业增加值86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6.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7.6%,股份制企业增长17.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2.6%。

在八大工业支柱行业增加值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8%,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1.3%,石油加工业增长2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5.8%,医药制造业增长10.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5.7%,汽车制造业增长66.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6%。

2023年,海南省建筑业增加值592.70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单位416个。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46.71万平方米,下降0.8%。

第三产业

海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聚焦四个方面,分别是旅游业、消费行业、医疗健康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

2023年,海南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7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0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9.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金融业增加值4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房地产业增加值6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4.6%。

2023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经营地分,城镇零售额209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乡村零售额4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21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7.6%;餐饮收入35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6.6%,化妆品类下降7%,金银珠宝类增长51.8%,日用品类增长31.6%,通讯器材类增长46.9%,汽车类增长5.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3%,粮油食品类下降1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43.8%。

2023年,海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23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742.05亿元,增长2.8%;进口1570.72亿元,增长22.4%。货物进出口逆差828.67亿元。服务进出口总额45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服务出口210.25亿元,增长15.6%;服务进口247.92亿元,增长44.3%。服务进出口贸易逆差37.67亿元。

截至2023,海南省全年全省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29.52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0.69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67.35亿元,增长9.5%;非税收入233.34亿元,增长4.6%。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6937.60亿元,比上年底增长7.2%。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16286.67亿元,增长6.8%。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233.73亿元,增长40.5%。

2023年,海南省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45.26亿元,比上年下降0.4%。年底境内上市公司28家,与上年一致,年底股票市价总值3113.88亿元,比上年下降15.2%;证券和期货交易总额40982.25亿元,比上年下降38.3%。

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7%。按地区分,海口经济圈投资增长5.4%,三亚经济圈增长5.9%,儋洋经济圈下降21.5%,滨海城市带增长0.4%,中部生态保育区增长9.5%。年末建设项目5678个,比上年末下降2.5%,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701个,下降10.9%。

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170.73亿元,其中住宅投资841.6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办公楼投资73.93亿元,比上年下降3.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4.63亿元,比上年下降12.1%。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9090.6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034.11万平方米,下降2.3%。全省房屋销售面积899.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7%;销售额149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6.0%。

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29.52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0.69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667.35亿元,增长9.5%;非税收入233.34亿元,增长4.6%。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7.33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6937.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16286.67亿元,增长6.8%。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233.73亿元,增长40.5%。

截至2023年年底,海南省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45.26亿元,比上年下降0.4%。年末境内上市公司28家,与上年一致,年末股票市价总值3113.88亿元,比上年下降15.2%;证券和期货交易总额40982.25亿元,比上年下降38.3%。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0年,海南省共有11个重点园区。分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综合保税区等。

江东新区位于海口东海岸区域,毗邻琼州海峡,总用地面积约298平方千米,分为东部生态功能区和西部产城融合区。其中东部生态功能区包含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部产城融合区包含临空经济区、滨海生态总部聚集中心、滨江国际活力中心、国际文化交往组团、国际综合服务组团、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组团、国际高教科研组团。

江东新区东起东寨港(海口行政边界),西至南渡江,北临海口东海岸线,南至绕城高速二期和212省道。江东新区分为东部生态功能区和西部产城融合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9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部产城融合区,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40.2%;非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78平方千米,占总规划用地面积的59.8%。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于2013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被赋予九条优惠政策,园区试点发展特许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医美抗衰等国际医疗旅游相关产业,旨在聚集国际国内高端医疗旅游服务和国际前沿医药科技成果,创建国际化医疗技术服务产业聚集区。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已有29家医疗机构开业运营,20家医疗机构在建或筹建,乐城与20个国家和地区170多家药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截止2024年8月23日,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共落地特许药械430种,其中特许药品158种,特许医疗器械272种。2024年已获批数量为54个。惠及患者7万余人次,成为海南自贸港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的一张靓丽名片。

洋浦经济开发区位于海南西北部洋浦半岛,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国务院1992年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由外商成片开发、享受保税区政策的国家级开发区,是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首批绿色园区。

总面积174.24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7.64平方千米。洋浦园区东至新英湾、南至洋浦湾、西临北部湾、北以省政府批准土地规划界线为界。总规划面积为114.78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74.20平方千米;东方临港产业园东至西环高速公路、南至通天河北侧、西至海边、北至八所港。总规划面积为39.38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15.76平方千米;临高金牌港临港产业园东至马袅河,西至西港大道,南至县道(金牌港段),北至海滨。总规划面积20.08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7.68平方千米。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是海南自贸港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园区总规划面积85.42平方公里,是海南自贸港唯一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重点园区。海口国家高新区在全国386个国家级园区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名第30名,2020年在全国参评的157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7位。

海口综合保税区是海南首个综合保税区及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是由原海口保税区于2011年3月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2020年6月,被列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 园区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充分发挥“自贸港+综保区”叠加优势,大力发展免税品、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加工、先进制造、融资租赁六大产业,着力打造“四中心两基地一总部”——免税品仓储分拨中心、进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区域性国际物流配送中心、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功能性总部。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位于三亚市西部,总体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是三亚市培育产业转型新业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自贸港建设新标杆的重要增长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深海南繁创新型的科技新城,搭建深海、南繁、热带农业科研和种质资源中转四大平台。重点承接新兴产业,培育深海科技创新、南繁科研育种、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与中转、海洋渔业生产等五项核心功能。

三亚中央商务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十三个重点园区之一,园区构建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为主导,以专业服务与文化休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总规划面积450.8顷,含凤凰海岸、东岸、月川、海罗四大片区。当前明确“4+2”产业体系,即重点构建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为主导,专业服务与文化休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文昌国际航天城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地处海南岛东北部,东、南、北三面沿海。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园区,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基地、航天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保障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昌国际航天城是中国首个具有商业性质的滨海航天城,拥有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根据中央“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依托海南文昌发射场,推动建设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指示批示,航天城正加快推进发射区、高新区、旅游区“三区”联动发展,加快构建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及“航天+”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开放型、国际化、创新融合的世界级航天城。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13个重点园区之一, 是推动“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重要平台。园区规划范围12.72平方公里,“多规合一”开发边界面积1059.42 公顷,总建设量不超过37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承载国际教育功能,二期主要承载教科产城融合发展功能。按规划, 一期建设用地350.49公顷,2022年6月达到入驻办学条件。

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软件园

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是在2015年国家提出“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由“省、市、区三级政府+民营企业”模式启动共建的产业园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是自由贸易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试的“孵化器”,是以数字贸易、智能物联、金融科技和国际创新四大产业链为主导的数字经济产业专业园区。

园区分为一区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和二区复兴城国际数字港。一区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位于滨海商业圈的万绿园、世纪公园、滨海公园三园交汇核心位置,占地78.6亩,建筑面积8万㎡,重点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和互联网产业生态链。二区复兴城国际数字港位于海口文体和行政生活圈的西海岸南片区,规划面积256.8亩,总建筑面积约90万㎡,计划总投资100亿元,整体定位于打造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先行区、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区、国际数据服务示范区。

东方临港产业园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是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当前,东方临港产业园正逐步形成以石化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海南自贸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奋力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园区。

临高金牌港开发区是海南自贸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将打造成为立足自贸港、面向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的开发型、共享型、智慧型、绿色型、低碳型全产业链示范园区。该项目的建设将推动临高县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临高县和金牌港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22所,增加1所;博士学位教师数3781人,增加330人;在校学生29.14万人,增加1.64万人;全年招生9.69万人,增加0.57万人。普通高中142所,增加7所;专任教师1.66万人,增加665人;在校学生21.54万人,增加1.08万人;全年招生7.56万人,增加3829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7%,提高0.8个百分点。普通初中396所,减少14所;专任教师3.19万人,增加1618人;在校学生41.57万人,增加1.04万人;全年招生14.19万人,增加3932人;初中毛入学率104.8%,提高1.1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7所,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13.13万人,增加3019人;全年招生4.71万人,减少593人。普通小学1294所,减少64所;专任教师5.81万人,增加468人;在校学生87.06万人,增加1569人;全年招生14.24万人,增加5913人;小学毛入学率102.9%,提高0.2个百分点。

医疗

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27个,卫生技术人员1384人,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167791人,报告死亡人数89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444.6人每10万人,死亡率0.86人每10万人。

科技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的濒海发射场,具有纬度最低、射向范围宽、运载效能高、运输限制少、落区安全性好等特点,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

2023年,海南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挂牌入轨运行,成立三亚海洋实验室作为崂山国家实验室运行机构,海南量子基地开工建设,新增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全省首批20家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家首批省级资源库馆数据中心。出台《支持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44家。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9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433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部省联动项目3个。组织实施首批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项目122个,启动实施第一批海南省“南海新星”科技创新人才平台126项目,全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数1850件,新设立院士工作站3家,选派“三区”科技特派员169人。省科技厅等共9部门印发了《海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遴选12家单位推广试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3.28亿元,已投产的18个新药创制品种完成产值16.6亿元。举办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新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个,国际科技合作区域覆盖53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7个;文化艺术馆57个,比上年减少10个;公共图书馆24个,数量与上年持平;博物馆47个,比上年增加3个。全省广播电视台20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50%和99.53%,均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75.91万户,比上年减少2.56万户。

2023年,海南省3个作品荣获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4个项目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推进大型文博设施建设,省图书馆二期建成投用,省非遗中心建设完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500多场,惠及群众超20万人次。全省9个村(社区)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被评为全国“三下乡”示范项目。

体育

截至2023年底,海南省组织参加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取得3金、2银、6铜的成绩。成功举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环岛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300多场。“村VA”成为海南群众体育重要名片。琼中女足成功“冲超”,成为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首支进入足球超级联赛的球队。

媒体

截至2022年,海南省有公开出版报纸16种,其中省级党报1种、地市级党报2种、都市类3种、行业专业类3种、高校类3种、广播电视类1种、教学辅导类2种、文摘类1种,报纸平均期印50.6万份,总发行收入13726万元;有图书出版单位4家,出版图书4361种,增加489种(增加12.6%),其中新出1394种、重印2967种,总印数6301.72万册,总印张11.46亿印张,收入总码洋15.49亿元;有电子音像出版单位2家,出版物发行量1.19万张(盒),总发行金额181.31万元;有印刷企业286家,工业总产值14.03亿元,其中超过5000万元规模企业2家。

2022年,《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重返狼群背后的故事》《山海情》在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2022“新时代乡村季活动”中,入选2022“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消息类作品《海南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行政案件昨开审》、典型报道类作品《〈“海底森林”守护者黄晖:一抹朝晖照珊瑚〉系列报道》获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截至2022年,海南省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0家,其中省级播出机构1家、地(市)级播出机构4家、市县级播出机构15家;有广播频率27个,电视频道27个,移动电视频道1个;卫星地球站1座、省级广播电视发射台(站)6座、市县级广播电视发射台20座;网络广播电视台1个,互联网视听服务机构10家。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45%、99.48%。全省建成9个县级应急广播系统平台,覆盖74个乡镇,860个行政村(含农场、社区)。

全省有线电视注册用户125.95万户,网络宽带接入用户58.1万户,数字高清电视用户89.26万户,双向交互用户45.79万户。IPTV用户197万户、网络视听平台付费用户29.5万户。全省有数字影院109家,银幕674块,票房收入2.29亿元,减少42.03%,观影人次537.65万人次,减少45.45%,场次75.55万场,减少30.23%。

社会保障

2023年9月起,海南省将各市县(三亚除外)城市低保提高至69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640元/月。年底全省共有3.2万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较2022年底增长0.49%;14.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较2022年底增长2.10%;2.4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较2022年底增长3.56%。

环保

截至2023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9.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优级天数比例为83.6%,良级天数比例为15.9%,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0.5%,无中度及以上污染天。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O3浓度为108微克/立方米,SO2浓度为4微克/立方米,NO2浓度为6微克/立方米,CO浓度为0.7毫克/立方米。与2022年相比,主要污染物O3下降4微克/立方米,PM2.5、PM10、SO2、NO2、CO浓度持平。

全年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规模8.86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城镇污水管网494千米,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2.3%,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2%。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12800吨/天。开展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试点,推进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截至2023年10月全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为67%。

交通

综述

海南省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岛内岛外交通连通水平显著提升,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以环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港口、机场为支撑,跨海轮渡和油气管道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环岛运行、内外联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支撑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2023年,全省道路水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6590.6万人、43.6亿人千米、35097.3万吨、11700.6亿吨千米,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0678.6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外贸吞吐量4131.3万吨,同比增长8.4%。内贸吞吐量16547.3万吨,同比增长10.3%。

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27.9万标准箱,同比下降16.3%,其中,集装箱外贸吞吐量完成56.9万TEU,同比增长7.5%。集装箱内贸吞吐量完成270.9万TEU,同比下降20%。旅客吞吐量完成1943.9万人次,同比增长63.3%。滚装汽车完成536.4万辆,同比增长43.2%。规模以上港口(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9864.5万吨,同比增长9.7%。

公路

通车里程达1.7万余千米,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环岛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公路网已建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动脉,县乡村道支干相连,贯通东西南北、辐射全岛的公路网络。2022年底,海南省公路总里程达41686.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98.9千米,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里程3579.4千米,农村公路里程36708.5千米。

截至2023年1-12月,道路运输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4307万人、39.4亿人公里、7773.8万吨、45.3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4.9%、39.9%、13.6%、14.7%。

铁路

海南省已建成的铁路有海南环岛快速铁路(海南西环快速铁路、海南东环快速铁路)和粤海铁路海南西环线(包括八所支线和石碌支线)。

海南环岛高铁全长653千米,其中东段308千米,西段345千米。环岛高铁全线途经12个市县,设31个车站。

从北到南,由西至东,海南环岛高铁连接着海南岛东西部沿海市县,形成3小时同城交通圈,覆盖了全省超八成人口,有效衔接海南高速公路网、“四方五港”等主要交通基础设施,与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琼海博鳌机场三大岛内机场实现空铁联运、高效换乘。

海南西环线正线全长345千米,设计为双线Ⅰ级电气化客货共线铁路,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高铁经过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6个市县。全线共设16个车站,高铁开通后将极大方便全岛市民群众出行。

航空

海南已建成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琼海博鳌机场、三沙永兴机场、东方大田机场、儋州西庆通用航空机场等多个机场,未来将利用试点开放第七航权的政策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截至2023年,海南省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完成4712.5万人次,同比增长122.8%;其中境外航线旅客吞吐量完成60.3万人次,同比增长27804.3%。全省民航货邮吞吐量完成27.2万吨,同比增长43.7%;其中,境外航线货邮吞吐量完成7412.3吨,同比增长31.7%。

截至2024年,春节黄金周结束,海南省快速增长的游客在国内“遥遥领先”。海南控股旗下海南机场集团所属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琼海博鳌机场岛内三大机场共保障航班8677架次,运送旅客164.45万人次。其中,美兰机场保障航班5227架次,运送旅客92.95万人次,日均同比2023年春节分别增长30.53%、51.43%。凤凰机场累计执行航班3,037架次,运送旅客65.1万人次,平均客座率高达93%。博鳌机场保障航班起降413架次,运送旅客近6.4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45.42%、90.63%。

水运

海南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海口港八所港洋浦港三亚港四个港口为最大。其他主要港口还有:清澜港铺前港新村港潭门港白马井港博鳌港、新盈港。

截至2024年,海南省现有84个万吨级生产性泊位,3206艘船舶、总载重吨1643万,其中国际航行船舶192艘、总载重吨1215万。全省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69条,外贸航线25条,内贸航线44条。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约10%,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约20%,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同比增长均约10%。“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累计登记船舶46艘,总载重吨超531万,入籍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全省新增及更换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100%实现清洁能源化,处于全国领先位置,道路运输领域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汽车4.2万辆,占全省客运车辆的81%。

2021年在市域交通方面,海口将谋划大运量交通的建设与衔接,划三条“市域快线”放射状轨道网,全面覆盖澄迈老城、文昌铺前和美兰科技新城等周边重点功能区;谋划第二绕城高速,缓解城市进出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全域提升县道公路建设水平,规划县道里程471.9千米,县道线路达到30条。南海大道、海府路等功能提升至一级主干路,进行快速化改造,满足城市组团中、长距离联系交通服务。远景规划5条城市轨道线路,总长约为183千米。

截至2020年10月10日开通运营,三亚轨道交通示范线累计安全运行120万列千米,运送乘客超300万人次,开行列车近15万列次。

文化

综述

海南的历史,是以大陆移民为主体,结合黎、苗、回族和明清以后东南亚异族因素,彼此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其中,以黎族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贬官和中原移民文化为主体,建构出海南多元文化,在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独具特色。截至2024年,海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98项。海南省著有四大名菜: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和乐蟹。因海南,由各种民族所组成,习俗文化颇多,有闹元宵、椰子节、冼夫人文化节等。除此之外海南省有不可移动文物42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7处。

饮食

海南菜即琼菜,历史悠久、源流众多,即便自20世纪20年代从粤菜这一大菜系中逐渐独立出来算起,它也已在饮食江湖中走过百年时光。百年间,琼菜保留了“清鲜”的主体风格,但菜式和烹饪技法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调整演变。从“琼八珍”到“四大名菜”“十大名菜”,再到层出不穷的新式琼菜,琼菜的变迁记录了时代之变、生活之变。

海南四大名菜为: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和乐蟹。

习俗

闹元宵

在文庄路东面打铁巷和府前街这一路段,元宵十五是公祖的生日,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活动,俗称“行符”。首先,要在街坊四邻当中挑选出十多名8岁到14岁的男丁,两人一组,一前一后抬着公像到家家户户去拜年,除了抬公的,其余的男丁负责敲着铁锣开道。每到一家,供桌上要插上香烛,摆上水果、清茶。公像一字排开放好,随着鼓乐响起,全家男女老少,包括外嫁女、女婿、外孙子女,逐个三跪九拜,叩拜完毕,抬公的男丁要将公像举高过头顶,全家人在族老的引领下,从公祖屁股下钻过,绕三圈,俗称“钻公祖屁股”,以求保佑全年平安顺遂。

冼夫人文化节

冼夫人,是公元六世纪活跃在广东、海南一带的女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在粤西、海南,乃至海外华人中拥有广泛信众。冼夫人信俗已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装军巡游’是一种民间自发举行的纪念活动,通常都是由各村轮流主办。”许公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冼夫人“爱国爱民、勇敢坚强、扶危济困”,在民众心中享有崇高威望,深得他们的爱戴和敬仰。

妈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

天后祀奉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妈祖尊为海上女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只,人们以母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敬而亲之、亦神亦人的神只,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已700多年,集中展现了海口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和妈祖文化。2009年,中国提名的“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祭兄弟公”也称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琼海一项极具民俗色彩的活动。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和108位潭门渔民有关。“108兄弟公”祭祀仪式从明朝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通常被分为三种模式,远航启程前的祭祀通俗叫“做福”,也就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远航归来后的祭祀通俗叫“洗咸”;逢年过节和航船到达某新海域时的一般拜祭通称“做兄弟公”。这三种形式的祭祀仪式虽过程大同小异,都是以肉、饭、酒贡祭拜“108兄弟公”,然后焚纸钱和燃鞭炮等,其中最为重要和隆重的就是“祭兄弟公出海仪式”,主要包括在“108兄弟公”庙里和渔船上,船主向“108兄弟公”祈祷等仪式过程。据潭门渔民介绍,为了纪念108位兄弟,近几十年来,潭门人在每个村子里都建起了庙,意味着“潭门人出海就是兄弟,遇事要互相帮助”,现已成为潭门一种独有的海洋文化。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是流传于海南省的以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为基础,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等织造缝合而成的民族服饰。黎族的主要聚居地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终年高温,日照时间长,雨水多,空气潮湿。因此,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当地环境的着装方式: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时期,有些地方的黎族人民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紫甘蓝(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

苗族服饰

苗家男女的传统服饰均采用经过染制的黑蓝色布料缝制而成。棉布、染料均取于自然,刺绣图案丰富精美:满心纹、八角纹、蝴蝶翅膀纹、一世卍纹,大多源于自然。制作一整套苗族传统服饰,从纺织、刺绣、染色、蜡染、晾晒到缝制,体现着这个民族独特且智慧的生活美学。他们用最古老质朴的方式,传承着向往自然、淡泊的族群记忆。苗族服饰所用染料是用蓝靛等植物的叶、石灰、火灰、清水、米酒等,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先在白棉布上用加热的熔蜡汁画上几何图案,然后将整块布料放置于蓝靛染料中着色,待布料完全着色后,在阳光下晾晒风干,最后将布料用开水浸泡褪蜡,美丽的白花——即“冰纹”慢慢呈现在黑蓝色布料上。在苗族人心中,蝴蝶被尊称为“蝴蝶妈妈”。蝴蝶图案自然成了苗族服饰中最流行的纹样之一。

黎族织锦

黎锦包括织锦与绣品,广义来讲,包括贯头衣(上衣)、筒裙、头巾、花帽、花带、挂包、织锦、龙被(即“崖州被”)、壁挂等纺织染绣工艺品;狭义来讲,黎锦在历史上被称为“崖州被”,有的地方又叫大被,素有“广幅布”之称。黎锦从汉代起就是进贡的珍品,其传统织锦刺绣纹样原始拙朴,具有丰富的寓意。

据统计,黎锦织物上的图案共有160多种,归纳起来可分为六种类型纹样:第一类是人形纹,第二类是动物纹,第三类是植物纹,第四类是日常生活工具纹,第五类是直线、平行线、曲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几何纹样,第六类是汉文字所组成的花纹图案。其中,前三类是黎族妇女最常用的图案。从色调和构思上看,她们不只是单纯地模拟自然景物进行设计,而是通过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加深了图案的抽象化。黎族织锦的构图,主要由母体图案组成,母体图案多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其他纹样在母体图案之中。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承载着上万年的历史文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落笔洞原始人类的钻木取火技艺渊源颇深。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钻火板和钻竿(或弓木)两部分组成。在取火过程中,操作者将钻火板固定于脚下,然后将钻竿置于钻火板上的小孔中,以双手搓动钻火棒或弓,借此将机械能转换成热能,从而擦出火花。火花顺着槽口落下,点燃准备好的易燃材料。一旦易燃材料开始冒烟,立即将其拿起并吹风,以助火势,最终点燃火焰。这种通过摩擦产生火花的生活智慧,不仅是生存之需,更是黎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的黎族集聚区。2006年,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

海南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海南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2008年,海南公仔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公仔戏”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早在元代时,公仔戏就已经传到海南,海南人民经过仿效、吸收,又经过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演绎出当地的历史与民间故事。用于表演的公仔(偶像)头部大约30至40厘米,以木头雕刻,上半身以藤竹编织肩膀,两手用木刻成,下半身用幔布遮盖,以靴、鞋代脚,偶身插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者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仔头部和身体内还设有机关,让眼睛能随意转动,嘴巴能上下闭合,舌头能伸缩自如。

琼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琼剧历史悠久,已存在近四百年,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琼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剧是在明代海南流行的杂剧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广东梆黄,兼收了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琼剧是现在存活剧种中保存宋元以来戏曲遗音的为数不多的剧种之一。

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凭借它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欢快活泼的节奏,相传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北宋大文豪苏轼谪居儋州时常为“夷声彻夜不息”而感动,曾用“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记述了儋州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清朝末期,儋州调声艺术愈发完善。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春节和中秋节(中秋节被定为儋州调声节)前后,儋州调声的浪潮便在城乡间此起彼落。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崖州民歌有明显的佛教“斋歌”和唐诗格式影响的痕迹。唐代佛教传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亚市崖城镇(即古崖州)建有大云寺,崖州民歌的嗟叹调就出自“斋歌”,当与寺庙中的念诵吟唱有一定关系。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常见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张生歌》《孟丽君》《驻春园》等。

地区象征

海南省省树为椰子树、黄花梨树木。

椰子树

椰子,棕榈科椰子属常绿乔木,学名可可椰子。植株高大,可达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通常膨大成圆锥体或葫芦头,常有簇生小根。花果期主要在秋季。15世纪葡萄牙探险者见到椰子时称其为“coco(鬼脸)”,其学名即由此而来。

黄花梨树木

海南黄花梨(黎)中文学名降香黄檀,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原产地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因其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始终位列五大名木之一,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海南光温条件良好,非常适合三角梅生长,2013年三角梅还被正式确定为海南省省花。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已在澄迈县建立了三角梅种质资源圃;中国热科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已建立2个三角梅种质圃,收集品种资源620多个。三角梅花语: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进。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7月,海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00多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名,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0多名。

文物

截至2022年11月,海南省有不可移动文物42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7处。

地方特产

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116个地理标志产品,包括1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4件地理标志商标。主要分布在海口、保亭、儋州、东方、乐东、陵水、澄迈、万宁等8个地区。产业分布为水果类42个、畜禽水产类27个、蔬菜类17个、粮油类9个、药材类7个、杂类14个。2021年以来,共新增18件地理标志商标。

海南岛海南自汉代开始种植椰子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全球椰子产量86%集中在东南亚国内99%的椰子种植在海南。截至2021年海南省椰子面积和产量年末面积36323公顷收获面积28202公顷总产量20308万个。椰子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和健康脂肪。无论是椰子水、椰子肉还是椰子粉,都可以作为美味的食材。

2006年,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兴隆咖啡正式成为海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4年,“海南岛盐”正式获海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莺歌海盐场位于乐东县黄流镇金鸡岭,背靠尖峰岭,东邻三亚,地处北纬18.5°,靠近赤道,日晒充足、气温高,生态环境宜人,是海南岛最大的海盐场。

莺歌海老盐晒制必须历时100天以上。过程中需要经验丰富“老盐工”准确把握卤水蒸发量和新鲜饱和度,结晶池卤水的深度,并及时调整每日动卤(松盐)的最佳时间和次数。最终总结为“新、深、长”结晶工艺,即“新鲜饱和卤水”“深水晒制”“长期结晶”。收取老盐也非常讲究一般分二批次操作,第一次收取颗粒合格的老盐,剩下的当普通海盐收集,一般情况下是收七留三,即收取七分左右的老盐,留下三分左右当作普通海盐。最后,在陀地上经过暴晒、风化、沉淀5年,再转至高温仓进行10年以上长时间驻藏,最终结晶为一粒粒饱含匠心的莺歌海老盐。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10月,海南省其中5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34家、3A级景区28家、2A级景区18家。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截至2024年6月,海南省省级友好城市名单:

著名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