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7 11:52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校级重点研究机构,是在汪道涵先生和王大中校长的创议下,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于1999年夏决定成立的,李希光教授任主任。20余年来,中心在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国家软实力建设、公共外交策略、公共品牌研究、新闻发布制度与实施效果评估、危机传播管理、新闻改革和新闻教育、一带一路与全球传播、巴基斯坦文化研究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科研实力和大量的实践经验。中心已形成政策、学术、媒体多边互动的研究构架,被政界、学界和传媒界视为中国在国际传播和舆论研究方面的新型智库,在一些重要决策上参与咨询。
1.建议并参与国内政策的形成;
2.设计并参与全球议程的形成;
3.创造能转变为政策的新思想;
4.为新政策提出论点和论据;
5.具备出思想的人才、充足的经费、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以及变思想和建议为政策的机制。
汪道涵评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是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和实施做出重要贡献的“国际舆情研究机构”。
作为高层次智库,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攻的研究方向为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与健康传播。
政策研究覆盖意识形态、国家软实力、“一带一路”建设、健康中国规划、食品药品安全、涉疆涉藏安全、社会舆情预警等诸多领域。
《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李希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谁蒙上了你的眼睛?——人人必备的媒介素养》(李希光,法律出版社,2013)
《初级新闻采访写作》(李希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软实力与中国梦》(李希光主编,法律出版社,2013)
《舆论引导力与文化软实力》(李希光、顾小琛,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大数据》(郭晓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对话西藏:神话与现实》(李希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李希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疾控部门媒体沟通教程》(李希光、王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走出媒体污名——中国艾滋病新闻作品集》(李希光、肖黎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发言人教程》(李希光、孙静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政府发言人15讲》(汪兴明、李希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控烟报道读本》(李希光、周桓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人权报道读本》(李希光、郭晓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李希光、周庆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艾滋病报道读本》(李希光、周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找故事的艺术》(李希光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为记者》(孙静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新闻学核心》(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全球新传播》(李希光、孙静惟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下一代媒体》(李希光、孙静惟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媒体的力量》(李希光、赵心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跟我去楼兰》(李希光、包丽敏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
《变形的新闻屋》(李希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创建和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核心教学环节。李希光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负责人。李希光教授大力倡导并推进“学在路上”、“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新闻教育理念。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核心本领,运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寻找陌生人的故事。
“大篷车课堂”自1999年创建以来,李希光教授累计带领超过500名清华大学学生,用自己的双脚、双眼寻找真相,并用自己的思维去解构当代媒体和学界关于生活在亚洲边地上的人的“神话”。李希光借用了古代商人和朝圣者的“大篷车”概念指导这个充满思想火花的课堂,他说,希望通过这个课堂训练学生用理性的分析方法看待不同的文化与人类,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摆脱大众媒体刻板成见的束缚去搜寻异国他乡的故事。
“大篷车课堂”是一次共同的探索,是由好奇心驱使的开阔眼界的旅行,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高其与人交往和叙事写作的能力。无论是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戈壁沙漠、北方草原、乌苏里江、贝加尔湖,还是在西伯利亚铁路、呼麦故乡、楼兰古城、犍陀罗发源地、佛祖诞生地,学生们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阅读,并在写作前进行头脑风暴,旅行结束时需完成每日的采访手记和一篇特写作品。
对于李希光教授倡导的新闻实践教学,已故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斯坦福大学传播系教授WilliamWoo如此评价:“李希光的课程对我来讲一直是重要的,我在斯坦福大学自己开设的课上,引进了李希光在教学上的许多原理。他的‘动手式教学法’超过了我所知道的美国任何新闻学课程。”英国BBC资深记者、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HugodeBurgh说:“我惊叹地发现,李希光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和欧洲古老哲学家的教学方法与富有魅力的实用技能的美好结合。李希光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得到亚里士多德和孔夫子的认同。”
“大篷车课堂”2014年迎来十五周年纪念,学生作品达千余篇,已汇编成《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一书,于2015年1月面世发行。15年来“大篷车课堂”出征20余次,这本书选编了其中14次并分为上、下册:“走向塞外和漠北的草原丝绸之路”、“走向西域和藏区的佛教丝绸之路”。
上册包括7处:
荒原列车去漠北(2014年夏蒙古)
远逝的唐努乌梁海(2012年夏图瓦)
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2008年夏俄罗斯)
远征乌苏里江珍宝岛(2005年秋黑龙江)
塞北凤凰城(2005年春北京)
长城脚下得胜堡(2004年秋山西)
科尔沁的诱惑(2003年秋内蒙古)
下册包括7处:
穿越法显海上求法之路(2013年夏斯里兰卡)
探访玄奘西天取经地(2012年春巴基斯坦)
喜马拉雅无媒体生存(2010年夏尼泊尔)
沿着古长城走丝绸之路(2009年夏甘肃)
坐着火车找寻香巴拉(2007年春西藏)
重走藏区红军雪山草地路(2002年夏四川)
罗布泊里探楼兰(2000年夏新疆、内蒙古、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