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1 16:11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是一类化学性质高度活泼的化合物,属于细胞毒类药物,又称生物烷化剂(Bioalkylating Agents),在体内能形成碳正离子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如DNA、RNA、酶等)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抗肿瘤活性强。
烷化剂又称烷基化剂 , 是最早问世的细胞毒类药物, 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也可用于恶性肿瘤特别是小细胞肺癌所致的上腔静脉综合症 。 常用的烷化剂有环磷酰胺 、 氮芥 、 噻替哌 、 环已亚硝脲、 马利兰(白消安)、 氮烯米胺 、 甲基苄肼等, 其中环磷酰胺是临床中应用最多的烷化剂在各类抗肿瘤化学药物中,烷化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和最大家族之一的抗肿瘤药物。自1942年应用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以来,烷化剂已成为肿瘤化学治疗药物中最主要的一类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的共同特点是分子结构中细胞毒性成分,即分子中含有烷基,通常含有一个或两个烷基,因此分别称为单功能或双功能烷化剂。这些烷基通常可转变成缺电子的活泼中间产物,这些产物与细胞的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中含有的电子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酸基、磷酸基等)共价结合,发生烷化反应,使这些细胞成分在细胞代谢中失去作用,从而使细胞的组成发生变异,影响细胞分裂,致使细胞死亡。本类药物与其他抗肿瘤药相比,很少产生耐药性,包括烷化剂之间或是烷化剂与非烷化剂之间均较少发生交叉耐药,且程度较轻。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本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氮芥类药物作用机制脂肪氮芥碱性较强,在生理pH时,先生成亲电性的高活性乙撑亚铵正离子,极易与细胞中的亲核中心起烷基化反应,氮芥类主要通过在DNA上鸟嘌呤结构中7位发生烷剂化,与DNA交联,使DNA失活。
芳香氮芥碱性较弱,不能象脂肪氮芥那样生成乙撑亚铵正离子,而是失去氯离子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与细胞中的亲核中心起烷基化反应。
盐酸氮芥(ChlormethineHydrochloride)
化学名: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盐酸盐盐酸氮芥是第一个在临床中使用的抗肿瘤药,仅对恶性淋巴瘤有效,选择性差,毒性很大。
为了提高氮芥类药物的选择性,降低毒副作用,试验并研究了多种方法。
①制成芳香氮芥,减小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降低其活性,提高选择性。例如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②应用氨基酸、嘧啶、甾体激素作载体,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例如美法仑(Melphalan)是用苯丙氨酸为载体设计的,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等。将美法仑结构中苯丙氨酸部分的氨基甲酰化,称为氮甲(Formylmerphan),毒性低于美法仑,可以口服给药。
③将氮芥基团磷酰化,由于磷酰基的吸电子作用,使其成为体外无活性的前药。从中筛选出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氮芥类药物。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是环磷酰胺的类似物,两者作用机制相似,抗瘤谱不完全相同。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化学名:P-[N,N-双-(2-氯乙基)]-1-氧-3-氮-2-磷杂环己烷-P-氧化物一水合物。
性质:
1.环磷酰胺含一分子结晶水,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失去结晶水即液化。
2.环磷酰胺可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遇热更易被水解。注射剂为其灭菌结晶或粉末,溶解后应尽快使用。
3.环磷酰胺是一个前药,由于氮芥部分上连有一个吸电子的环状磷酰基,降低了烷基化的能力,体外几乎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在肝中被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氧化生成4-羟基环磷酰胺,通过互变异构与醛型平衡存在,在正常组织中氧化为无毒代谢物,对正常组织无影响。而肿瘤细胞中缺乏正常组织所具有的酶,不能进行上述转化,代谢物经β消除产生丙烯醛、磷酰氮芥及其水解产物氮芥。三者都是较强的烷化剂。
用途:环磷酰胺抗瘤谱较广,毒性较其他氮芥类药物小。对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均有效。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异环磷酰胺也是前药,体外无活性,需在体内经代谢活化后发挥药效。体内代谢途径与环磷酰胺相似。抗瘤谱与环磷酰胺不完全相同,临床与尿路保护剂美司纳(Mesna)配合使用,以减小对尿道刺激引起的毒性。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
氮芥类药物是通过在体内转变成乙撑亚胺中间体发挥烷化剂作用,乙撑亚胺的磷酰胺衍生物,可提高抗肿瘤作用及减小毒性,用于临床的例如替哌(Tepa)用于治疗白血病。塞替派(Thiotepa)在体内代谢成替哌而发挥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等。
磺酸酯及多元醇的衍生物是一类非氮芥类的烷化剂。甲磺酸酯是较好的离去基团,生成碳正离子或与生物大分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进行烷基化,例如白消安(Busulfan,又称马利兰Myleran)化学名为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临床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临床应用的多元醇类药物主要是卤代多元醇,这类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形成双环氧化物而产生烷化作用。例如二溴甘露醇(Dibromomannitol)、二溴卫矛醇(Dibromodulcilol)等。
N-亚硝基的存在使该氮原子与邻近羰基之间的键变得不稳定,在体内分解生成亲电性基团,破坏DNA的结构。此类药物有较强的亲脂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适用于脑瘤、转移性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恶性淋巴瘤,主要副作用为迟发性骨髓抑制。用于临床的例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洛莫司汀(Lomostine,CCNU,环己亚硝脲),司莫司汀(Semustine,me-CCNU,甲环亚硝脲),尼莫司汀(Nimustine)等。
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
化学名:1,3-双(2-氯乙基)-1-亚硝基脲,又称卡氮芥,卡莫司汀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被分解。卡莫司汀有较强的亲脂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适用于脑瘤、转移性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恶性淋巴瘤,主要副作用为迟发性骨髓抑制。
例如达卡巴嗪(Dacarbazine)化学名为5-(3,3-二甲基-1-三氮烯基)-咪唑-4-甲酰胺,为红棕色粉末。遇热、光和酸均不稳定。在体内代谢产生甲基叠氮离子使DNA甲基化。主要用于黑色素病和何杰金氏病的治疗。
肼类也属烷化剂,例如盐酸丙卡巴肼(ProcarbazineHydrochloride)化学名为N-异丙基--(2-甲基肼基)-对甲苯甲酰胺盐酸盐。经体内代谢生成具有烷化作用的叠氮化合物,对DNA进行烷基化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主要药物有顺铂、奥沙利铂等。
顺铂
顺铂属于细胞周期的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由于癌细胞较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合成更为迅速,癌细胞对本品的细胞毒性作用就更为敏感,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的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等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有较好疗效。与长春新碱、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联用,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成骨肉瘤等均能显效。顺铂配合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食管癌等疗效突出,对肝癌和软组织肉瘤也有一定疗效。顺铂为强蓄积性药物,易产生肾毒性,消化道反应较常见,部分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但停药后7~14天内可恢复。
此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可产生高活性的烷化基团。烷化基团化学性质活泼,可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从而影响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产生DNA链内和链间的交叉连接,干扰转录和复制。还能使核苷酸发生配对错误,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或引起细胞死亡。烷化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伤静息期和分裂中的细胞,但大多数药物对增殖细胞的活力更强。
烷化剂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由于其存在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可引起许多显著的毒副反应, 故研究其损伤作用的机理, 对于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应用该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烷化剂类具有烷化基团,可直接作用于 DNA, 导致 DNA 功能的缺 损和改变,从而引起机体的病理反应。烷化剂所致损伤与其作用的剂量、时间及个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其损伤作用机理可 能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可逆性损伤阶段 ,可通过 DNA 的修复及细胞的增殖等过程加以修复,避免突变的发生; 第二是 局部失控阶段,此时 DNA 已不能完全修复这种损伤作用, 出现局部组织和细胞的突变,有的可通过细胞凋亡等途径加以清 除,有的失控后出现突变、癌变和畸变,这时表现为局部损伤; 第三是完全失控阶段, 表现为细胞大量被杀伤,出现广泛的细胞 坏死,细胞基本生命活力无法继续进行,胚胎生长发育停滞, 机体某些部位出现严重损伤。第一阶段是在药物作用时间较短 或剂量较低情况下出现的,基本上无异常表现; 第二阶段药物作用的剂量和时间在局部引起了突变和畸变, 而这些变化或在机体免疫监视等作用下被清除,或被保留下来 ,成为可遗传的突变; 第三阶段是药物作用强度或时间达到足够的程度, 导致不 可逆的损害,细胞大量被杀伤后, 组织或机体的正常功能已无法继续维持。烷化剂药物作用具有广谱性, 不仅可作用于肿瘤 细胞,而且也影响正常细胞; 不仅对体细胞有作用,而且也影响生殖细胞; 不仅影响外周免疫细胞的功能, 也作用于中枢系统, 这可能正是该类药物抗肿瘤、免疫抑制等治疗作用与致癌、致畸、致突变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并存的原因所在, 根本原因可 能与烷化剂类对 DNA 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有关。DNA 是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核心, 其结构与功能的缺损或破坏可能引起 细胞一系列功能的失控,最终导致机体的损伤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