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2 10:56
白云观,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
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白云山重建庙记》、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三清殿碑记》及三清殿的建筑特征分析,宋代时白云山就已有三清殿等道教建筑。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山道人李玉凤来双龙岭。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开始修建道观,真武大殿、三官殿、玉皇阁等庙相继开工建设。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铸真武大殿铜像及白云晨钟,建四道天门。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景真云、张真义、王真寿、刘真玄、马真供等持陕西布政司帖来白云山主持教务。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赐御制《道藏》4726卷,敕封真人洞为“白云洞”。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信士刘节、刘孔秀倡议兴建藏经阁。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九重阳节藏经阁西南梁挺生一茎三花灵芝草,故又称藏经阁为瑞芝阁。
天启年间(1624年-1625年) ,建东岳大殿;道士李守鹄从山西石楼山募化松、柏树三百余株栽于白云山上,至今存活16株。
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修三清殿,改三楹为五楹;维修三官殿、考校牌楼等。
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延绥守将王永强反清,占领佳县,战祸致白云山遗失《道藏》经书数十卷。
康熙五年(1666年),道士李守鹄等人赴山西石盘山抄回遗失的《道藏》。
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西道人杨继白游白云山,开仙人井。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山碑记出现,信士组织朝山会形成;复修真人像,创建静室。
雍正二年(1724年),国子监孙嘉淦倡导友人增修东岳大殿前殿及两配七十二司。
乾隆初年(1736年),超然阁失火,原址改建为官亭。
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关帝庙、东狱大殿、五祖祠、七真祠、药王庙、瘟神庙、朝圣门、白云洞、祠堂、上下乐楼、二天门、钟鼓楼。 .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三清殿、藏经阁、文昌楼、玉皇阁、三官殿、四天门、三天门、祠堂、白云洞、七圣楼、牌楼、官亭等。
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间艺人叶孙长绘真武大殿前壁画。
民国元年(1912年),文昌楼失火。
民国七年(1918年),白云山道士联合官吏乡绅,夺回教会,道教活动得以恢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游览白云山;因战火,御制《道藏》失落民间。
1949年,增置真武大殿石供桌。
1954年,重修彩绘乐楼、真武大殿、七真祠、五龙宫、观音殿;补葺官亭;建五老祠。
1959年,混元教被政府取缔;改白云山庙会为白云山物资交流会。
1963年,宗教活动被禁止,庙会自行解散,庙产收归政府,道士人任家畔生产队参加劳动。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申家湾中学教师集训会上,部分教师以破“四旧”为名,将白云山庙神像全部捣毁,政府委派高生桐住山管理道观。
1978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信士上白云山朝山。
1980年,成立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组,8名道士返山,恢复道教活动。
1981年,重塑五龙宫神像,县政府成立白云山宗教文物管理所。
1982年,维修神路;铸真武祖师铜像;复塑真武大殿、关帝庙、碧霞宫、四道天门神像;引自来水上山;架通高压线路;修通上山公路;一号古树、藏经阁正吻被雷击。
1984年,修养真楼;恢复“四月八”物资交流会;农历七月十七,真武大帝铜像开光。
1985年,修石牌楼;复修超然阁;恢复魁星阁羊道会。
1986年,复塑全山庙宇神像;重修东岳大殿左司;购置《道藏》等经典;农历元月26至29日,做祈祷世界和平清醮道场。
1987年,新建白云山山门及滴翠园。
1989年,建点墨廊;道士张明贵、康至功赴北京白云观受戒。
1990年,新置真武大帝前汉白玉栏杆。
1992年,建元辰殿;重修瘟神庙;农历5月23日,全山神像开光。
1993年,省政府公布白云山为第二批风景名胜区,景区由白云山、黄河、香炉寺、凌云塔等组成,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建立“四有”文物档案。
1994年,榆林地区道教协会在白云山成立,张明贵任会长。
199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道教组举行祈祷世界和平道教科仪。
1998年,白云山会馆、全真楼、白云广场全面动工;改造建成日月坛;建成玉皇阁九龙壁;完成神路两侧75度裸露石岩绿化及古树复壮工程;建成东升桥。
2001年,修登科路及登科亭,五龙宫失火。
2004年,悟道壁建成,重新硬化日月坛广场。
2005年,举办建观400周年庆典活动。9月21日,白云山道观交由道教民主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
2006年,建成白云山会议中心、论道亭,维修面线上山公路、白云山会馆、双龙阁,庙区全面彩绘,新绘五龙宫、藏经阁壁画,白云山天一广场奠基。9月26-28日,白云山论道会举行。
白云观,又名白云山庙。位于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东距黄河西岸1公里。
系典型的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雨量不足,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0.2℃,年平均日照2710.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6.6毫米。
白云观建筑群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排列在三条平行的轴线上。木牌坊、五龙宫、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真武祖师殿、三宫殿、藏经阁、超然阁、玉皇阁、三清殿、元辰殿、魁星阁为第一轴线,也是白云山建筑群的主轴线,高耸于白云山主峰;真人洞、七圣楼,三圣祠、碧霞宫、东岳殿为第二轴线;乐楼、关帝庙、财神庙为第三轴线。三条轴线上的宫、殿、楼、阁、厅、堂、庑、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典雅神奇。
白云观建成之初,没有道教音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张真义等,持陕西布政使司帖来白云山总领教务,期间,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授于佳县白云观道士。北京白云观地处京都,道教音乐受宫廷音乐的影响,具有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特点。清代康熙年间,白云观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充实了白云山道教音乐。
在长期深入民间演奏中,道士们又吸收佛教音乐、晋剧、唢呐、民歌中的优美曲调和独特演奏技巧,逐步形成和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道教音乐可分为三类,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经韵曲调是道士念诵经书的曲调,又称经歌,乐曲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拖声较长,反复连绵。根据不同的经卷内容,配以不同的曲调,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赞真武祖师经》、《赞玉皇大帝》、《群仙来临》等,营造出神仙、帝君来临时的庄严肃穆气氛;《三祭茶》、《见灵》、《哭五更》等,则是祭奠亡灵时悲哀婉切的曲调。笙管音乐清脆悦耳、灵秀优美,管子、海笛演奏主旋律,笙则配以和声,主要用于经韵曲调的伴奏和念经间隙的间奏。打击乐则富有陕北民间吹打乐的特色,高亢激越,吹打和谐统一,一般用于前奏、间奏和结尾,也有迎送之用。打击乐器主要有小鼓、小镲、铙、钹、云罗、铛铛、二饼子、木鱼等。
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曲目繁多,威严庄重的有《西方赞》、《经堂乐》、《扑灯蛾》、《清江引子》、《狮子岭》、《上南坡》、《春风百草生》等;凄凉伤感的有《千身佛》、《纱窗外》、《读书人》、《柳青娘》、《万年红》、《挂金锁》等,还有极富时代特色的《绣荷包》、《三十里铺》、《陕北人民想念毛主席》等。
清代中叶,是白云山道教音乐的全盛时期,不少道士在吹奏技法上精益求精,为白云山音乐的发展作了不懈努力。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道士牛合有、张复礼对音乐十分重视。清末乐手高永安培养的两个吹管能手:乔至博吹得花哨优美,申元亨则以功夫见长。为练功夫,冬天,申元亨吹一阵,把手伸进冰窟窿冻一阵,出来搓热再吹,每天晚上,从五龙宫到正殿几经往返,吹的管音能传至数里之外。马至发(小名同同)继承了师傅乔至博的风格,并有创新,同是一支《西方赞》曲,他有三种吹法,势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至今,白云山的音乐仍然保持了马至发的风格。
白云山道教舞蹈是道士们在做道场过程中所做的动作。“舞施食”最具代表性。
施食是超度亡灵的法事。施食时,设经堂供台,对面设天坛(用剪纸装饰而成,又称大塔,意即供天神居住之所),众道士配合法师诵唱《三阳施食经》,舞者随着诵唱节拍缓缓起舞。舞蹈舒展大方,现存“舞施食”共八段。
第一段,拜天尊。先由法师起道白领诵《三大天尊来临法食会经》,然后众人一同诵唱经文。
第二段,赞三宝(即三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诵唱《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第三段,赞天尊。舞者动作同第二段,只在每次停顿时,由笙管乐队奏一个曲牌,舞者配合音乐节奏叩拜神灵。
第四段,敬香偈。诵唱《太平护国天尊经》。舞者持香敬香表示上香,用云手、兰花指等手势,跳八字舞、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表示焚香进献。
第五段,敬甘露。舞者手持水盏,动作同第四段,结尾以单腿旋地舞、云手变兰花指收立。表示要把人间最美的甘醇献给众神享用,祈盼他们降福人间,禳灾度厄。
第六段,消灾苦。诵唱《大罗三宝天尊经》,这段舞蹈虽由云手、兰花指、立舞、蹲舞、单腿旋地舞等组成。
第七段,奉请十天尊。诵唱《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舞时,法师在供台后以舞蹈动作将10个小塔按10个方位(上、下、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安放在八卦盘中,舞者以舞蹈动作向10个方向叩拜,表示敬请十方天尊各守不同方位,以庇护人间免受灾难。
第八段,赞五供养。唱《五供养经》。舞者分别做出代表香、花、灯、茶、果的五种手势,配以舞蹈动作,表示给诸神上供,以感谢他们不辞劳苦,降临人间消灾免难。
白云山道教的剪纸艺术与陕北民间剪纸不同,道士们不是用剪刀将纸剪成某种图案,而是根据需要,把一叠纸(五色麻纸或彩色有光纸)置于木墩之上,用板筝、挖筒、龟背、旋眼、荞麦刺等特制工具,将纸打制成一定的吉祥图案,称为“吊挂”,有“二龙戏珠”、“福寿双全”、“喜鹊寒梅”、“吉庆有余”、“加官进爵”等许多名目。再饰以书有祝词的长垂吊,悬挂于经堂、天坛之上,起装饰和烘托气氛作用。
白云观举行斋醮等重大仪式时,一般要设天坛。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麻纸染成五色(或用彩色有光纸),120张整齐地叠在一起,然后用特制工具将其打制成吉祥图案,并沿着划定的线路将纸打通,使每张纸展开后成为二米多长的花带。最后将120条花带穿入竹(木)条圈成的圆环之中,匀称散开,四周再饰以五色纸制作的飘带,顶部加五色纸制成的宝盖,吊在空中,就形成了两米多高的剪纸花塔,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根据需要,还可多层连接成数米、数十米高的大塔,给人以伟岸、高峻之感。
道教焰火既有渲染气氛,又有驱邪荡魔之意,是斋醮仪式的最后一项内容。
白云观道士能自制焰火,主要构件有向阳城(制约1米多高的木框,四周用纸裱糊后,彩笔绘成城墙图案,顶部间钉木条,用以安装花筒、花炮、引信等)、斗子(用木片制成,形如斗,固定在1米多高的木杆顶端,作用与向阳城相同)、摇鼓、转灯、猴子洒尿(以燃放过程中的图案而名之,下同)、幡灯、对联灯、花盆、火树、鱼龙变化、葡萄跌架、龙抓不孝妇、狮子滚绣球、日月灯、帘子灯等,与筒花、起火、炮打灯(花炮里安装灯蕊,炮响后,冲向空中的灯蕊缓慢燃烧下落)、清灯(一种缓慢燃烧的火药引信)等按一定顺序排列,燃放过程中形成各种图案。
焰火制作有半架、大架、全架之分,供举办斋醮者选择。
半架,是在一个一米多高的木架上放4只斗子、一座向阳城,筒花、起火、炮打灯、清灯若干,配两个腰鼓之类的构件即成,燃放规模小。
大架,是树立一根五六米高的木杆,在离地2米左右起交错间置6条木板(亦称花板),每条花板上密集摆置筒花、起火、炮打灯、清灯等构件,用引信按一定程序相连,两端置对联灯、转灯、猴子洒尿、狮子滚绣球、日月灯、帘子灯等构件,燃放规模较大。
全架,是在大架的基础上增加花盆、花树、鱼龙变化、葡萄跌架、龙抓不孝妇等。一个全架要耗费花炮数千至数万只,引信十几至几十斤,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制成。
白云山现存明、清、民国及当代壁画1300余幅,是白云山最有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描绘道教神话故事的连环画,有色彩艳丽的大型工笔画,有中堂、条幅式的山水风景画,有色调淡雅的花草水墨画。据有关专家考证,白云山壁画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大都为明清之作,技法纯熟、保存完整、色彩明晰、个性突出,是全国少有的传统文化遗产。三清殿现存壁画110幅,多为明崇祯十六(1643年)年绘。其中《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是迄今发现的全国道观中同一题材绘制较早、保存最完整、系统、清晰的壁画。有一幅“三清”出巡图,画有一只麒麟驾着伞车,车内一银须老人拱手端坐,两边各肃立三位侍者,驾着白云前行,前面跪着一名接驾者,手举笏板恭迎。老者面容慈祥,年纪大的侍者目不斜视,年轻的两名侍者则左顾右盼、神态各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真武大殿存有真武祖师修道图壁画77幅,后殿大型壁画,绘制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横23.4米,纵3.74米,面积87.5平方米。主要描绘了道教诸神朝拜真武大帝的宏大场面。全画绘星宿、神王、天丁、力士76尊,画像分上下两层,下层像高1.5米,与人的视线持平,上层则有所缩小,构图近大远小,主次分明,排列有序,画像形态各异,须发舒展,衣冠华丽,宗教色彩浓郁。前殿画面由60幅小画组成,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榆林名师叶孙长重绘。描绘了真武祖师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赐福等神话传说。每幅小画都有题记,说明画的主要内容。小画之间,绘山石、树木、花草相隔。从整体看,60幅小画浑然一体,是一幅山水景色中有人物活动的大画,技法高超,规模宏大。
水神庙的4幅壁画绘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保存完整,画面笔法细腻、色泽明快,人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圣父圣母祠有壁画25幅,山水花鸟情趣雅致,景色迷人,富有诗意,北墙西侧为《问路图》,再现了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东侧为《三老对饮图》,反映了“三教同源”、和睦相处的全真道教义。
玉皇阁二层壁画8幅,为《三十二天帝朝玉皇图》。三十二天帝手持笏板,各具情态。三十二天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及四梵天,三十二天帝即为三十二天的主宰者。
关帝庙关羽征战故事的连环画故事情节独特,为国内外其他道观中少有,它与五祖、七真、药王殿壁画同为1923年画师刘凤恺所绘。
元辰殿壁画绘于1997年,长41.8米,高4米,面积167.2平方米,由河北画师王凤岐所绘。
白云山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石刻、木雕、琉璃雕和泥塑工艺中。
石刻
耸立于白云洞前的石旗杆,是白云山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雕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沉重的旗杆压的石狮腰背深驼、四爪撑开,眦牙咧嘴,双目突出。石象则显得很有力气,四蹄回收、稳卧莲台、额纹深皱,惟妙惟肖。
真武大殿院内御道石刻龙盘,雕刻于1956年。由民间艺人张嘉谋所雕。龙盘直径1.5米,三条蛟龙腾云驾雾,左右两条蛟龙捧一颗宝珠敬献于正中从天而降的蛟龙口中,形象逼真。
真武大殿院内有一组汉白玉栏杆,刻于1991年,长9米,高1米。七块栏板正面刻有福禄寿三圣、李白醉酒、画龙点睛、关公夜读《春秋》、王植观棋、老子观井、陶渊明爱莲等一个个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栏板背面为吉祥图案,主要有万寿图、喜鹊登梅、凤凰朝阳、松鹤同春等。八根望柱上蹲有麒麟、小狮、猴子等,栩栩如生,有声有色,趣味横生。栏杆由陕北绥德名匠马天相先生刻制。
元辰殿的石刻天地楼。高4.9米,直径1.75米。底座为三头石象,焚香炉驼在象背上,炉的正面刻有“八仙庆寿”的神话故事,背面则为“双龙戏珠”吉祥图案。小楼座在焚香炉上,为二层六角方亭,下层以反映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六组图案,分别是“福神”、“禄神”、“寿星”以及“天官赐福”、“麻姑献寿”、“刘海戏蟾”等,上层则以“凤凰牡丹”为内容。
木雕
白云山木雕艺术主要体现在木匾和龙柱上。悬挂于真武大殿前殿的五龙捧圣匾,以体现龙的气势为主,共雕彩龙二十条。匾雕于清康熙年间。
三官出巡匾为当代作品,悬挂于三官殿的梁架上,由民间艺人康忠武制作。它以三官大帝为中心,四周环侍着天将、侍从、日游神、知府、衙役、罪犯等各种人物。三官大帝威严端凝,天将刚劲剽悍,侍从眉清目秀,日游神展翅飞翔,知府虔诚迎驾,衙役目瞪口呆,罪人惊惶失措。
琉璃雕
主要出现于建筑物的屋脊上,以藏经阁最为华丽。琉璃脊长15米,高近1米,在朵朵盛开的莲花衬托下,两条彩龙在云中飞腾,前为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和两位磨拳擦掌的金刚。屋脊中为太公楼,太公楼上立有狮象宝瓶、日月山叉,姜太公手执打神鞭立于楼中。山墙上嵌有彩色琉璃雕——《日月凤凰》。
泥塑
白云山泥塑艺术主要体现在造像、匾额、木柱和前檐上。多为当地民间匠师所塑,主要有榆林的万德雄及其传人,河南的齐太成,北京的文乾刚、方东亮,延安的高瑛,佳县的郑进升等。最能反映古代泥塑艺术的作品要数东岳大殿的三皇宫牌额。
三皇宫牌额悬挂于东岳大殿,长3米,高1.6米,底座为泥塑的彩云,云雾间一字型排列着三座三滴水重檐歇山式建筑,上层为三清宫。下层的三皇宫中,天皇坐于宫前,卷曲长发披于双肩,怀抱八卦太极图,左侧的神农,身披树叶制作的帔肩、围裙,手持草药,双唇微开,神态自然;右侧的轩辕皇帝着朝服、戴珠冠,一手举于胸前,一手握着玉带立于宫前,神态庄重,衣纹流畅,身后是宫娥彩女、文武百官。十六个人物造型优美,形象逼真。
白云山文物记载了历史,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政治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发挥了宗教文化的功能,对于丰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白云山碑刻与壁画,所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暨儒、释、道三教精华,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地域文化、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开发白云山旅游事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云山庙观以神为中心,开展各种具有特定含义的祭祀活动,以寄托人的精神信仰。
白云山建观初,祭祀活动只在观内进行,次数较少,项目单调。活动时间除每月正常值司和初一、十五敬香、上供、诵经参拜外,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初一至初八、九月九这三次庙会期间。清光绪年(1875~1908)以后,活动次数增多,形式多样,祭祀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有:建醮、超度亡灵。
建醮,俗称打醮,在佳县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道士求丰祈福的大型祭神活动。按规模大小又分为大醮和小醮,一般要进行三四天,基本活动是熏坛、起经、出幡、迎供、谒庙行香、撒路灯、上表、观灯、上十供、放赦、扬幡、转九曲、放大典焰口、放焰火、醮止。打醮的主要目的是修设清斋,答谢天地;祈愿顺星呈祥、五谷丰登、民安国泰;禳瘟解厄,人口平安;利济孤魂,普福康宁。打醮最初只在观内进行,后来逐渐发展到乡村。在白云山会所属的四十八社(大的一村一社,小的两三村一社)轮流打醮,每年一社(村)一次大醮,30年为一周期,超度亡灵,也叫做道场,是死者家属约请道士到家设坛祭祀亡灵,向天地水三官忏悔罪愆,超度亡灵脱离苦海、早升天堂的一种法事。
活动内容主要有诵忏、放施食、做法事(即做道场),包括摆灯、游莲、破地狱、沐浴、过金桥、绕灵观灯、六向意、起棺、还贯等。规模较大者还增加出幡、上表、扬幡、上十供、跑马放赦等。其形式与打醮相似。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小的当天下午起事,半夜结束;规模大的三昼二夜。观内道教大型活动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初一至初八、九月九这三次庙会期间。尤以四月庙会为盛,内容全面,仪式庄重肃穆,除三次大型庙会综合活动外,各庙还有单独祭祀活动日:玉皇圣诞(正月初九)。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三清节:冬至日,敬奉元始天尊;夏至日,敬奉灵宝天尊;二月十五日,敬奉道德天尊。东岳大帝圣诞(三月二十八)。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初三)。魁星阁羊道会(七月二十一)。
另外,祈祷世界和平清醮道场,祈祷世界和平道教科仪庆(香港)回归活动,则是新时期宣传世界和平、爱国爱教,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新仪式。
新中国成立前,白云山道观一直由信士自发组织的朝山会和以道士为主的道会共同管理。
1955年,从保护文物的需要出发,由佳县人民政府出面,成立了白云山总会。
1957年5月30日,白云山道观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庙会组织停止活动,县政府又派人常住自云山,管理白云山的文物古迹。
1981年,白云山道教恢复后,佳县人民政府为更好地管理白云山,设立了白云山文物管理所(后相继更名为白云山管理办、白云山管理处、白云山管理局)。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5年9月21日,白云山道观由道教民主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
2008年6月,白云山道教音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榆林到佳县,以前走的是S302省道,80多公里的路开车要走2个小时,现榆林至佳县高速公路已正式开通,仅需4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榆林所有景区、景点均处在公路网的辐射覆盖范围内,12个县区有11个通高速,村村通公路。302省道可至佳县白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