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战斗机

更新时间:2024-08-02 16:14

米格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英语:Mikoyan Fighter)家族,是著名的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全称: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研制的战斗机系列。

溯源

米高扬公司,原称米高扬-格列维奇公司,是俄罗斯主要的飞机设计与制造商,由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建立,以生产米格飞机而闻名。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两人姓氏的字头合起来便是“米格”。他们设计的飞机就是世界闻名的“米格”飞机。

当时,苏联有九个主要的飞机设计局,而所有的总工程师们可以直接向斯大林汇报。航空人民委员会也敦促立即成立一个试验性的设计局来吸引年轻一代有才干的专家。而波立卡波夫设计局工厂的经理和总工程师向斯大林建议由米高杨来领导那个新的设计局,斯大林听后先是一楞:“什么?阿那斯塔斯(即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的兄弟?!”但最后他首肯了这个人事安排。米高杨本人没有想到他会被任命去作如此重要的工作,犹豫一会儿后同意了,但要求调格列维奇来做他的助手,这个要求被接受了。与此同时在1939年11月又调来了另外一些工程师加入这个队伍。新的设计局至此初具雏形。坡立卡波夫工厂被扩建了以便为新的设计局提供厂房。又经过其他的一些准备工作,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正式组建于1939年12月8日。

2006年,俄罗斯政府宣布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命名规则

米高扬设计局(米格公司)以命名严格而著称,其中米格-数字为基本形式。

1940年,米高扬格列维奇成功研制出了采用AM-35A发动机的新机型,弥补了苏联没有高速战斗机的尴尬局面,并命名为I-200。苏联空军迫不及待的将其投产,在此期间苏联飞机命名体系开始使用设计局的名字,而不再按飞机功能命名。(I-是俄文战斗机Istrebitel的缩写)同时,为了突出战斗机的特殊地位,战斗机以单数命名,所有其他飞机以双数命名。因此I-200改称米格-1,这就是米格系列战斗机的开始。

米格的正式写法为MiG,其中“i”是俄文中“与”的意思。米格设计局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局,例如拉沃奇金设计局一开始是由拉沃奇金、哥布诺夫、古德科夫三人合组的,所以早期该设计局的战斗机以拉格(LaGG-)命名,但设计局只挂了拉沃奇金一个人的名字,后来哥布诺夫和古德科夫退出后,其战斗机也更名为拉-(La-)。

更为难得的是,在1964年格列维奇以74岁高龄退休后,米高扬亲嘱米格设计局的下属,“我们的飞机过去叫米格,叫米格,永远还叫米格。”所以后来虽然总设计师几经更换,“米格”这一命名得以延续, 这带来的巨大的品牌效应和激励精神不容忽视。

在每一种新机型研发过程中,都会有一种实验型以I或Ye开头,定型后再正式编号。例如:

米格-15——I330——米格-17 米格-21——Ye-155——米格-23

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这一命名规则逐渐被打破。

后缀:P指Poiskovyy,意为搜索,指加装雷达型;F指Forsirovannyy,意为加力,指使用更大功率的发动 机的型号;M指装备有空空导弹的型号;SM指高空型;SN指对地攻击型;B指Bombardirovshti, 意为轰炸机,指轰炸型。

系列

米格-1

米格-1(MiG-1)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4.6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米格-3

米格-3(MiG-3)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航天英雄”。

米格-3战斗机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该机由当时从属于第一国家飞机工厂的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设计,但最初的设计思想则来自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K型机。在战争中,后期,当抢夺制空权变得更重要时,米格机开始建功立业,它特别适于5000米以上的空战,因此米格机通常进入国土防空军(PVO)服役,被用来拦截高空来犯的轰炸机和侦察机。

1939年初,欧洲已被法西斯德国的战云笼罩,面对德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苏联政府决定强化苏联红军特别是空军的力量。此时苏空军前线航空兵装备的歼击机主要是坡立卡波夫设计局生产的I-153和I-16,和当时德国梅塞施米特BF-109E比起来,这些飞机早就过时了。几个主要的飞机设计局都接到了设计原型机的命令,设计出的飞机要通过试飞竞争,选出最好的投入大规模生产。

米格组建伊始,年轻的设计师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1939年12月,他们提交了I-200歼击机的设计方案,方案迅速得到了中央委员会,航空人民委员会和空军的批准,研制工作展开了。到1940年3月30号,设计局的这头一个作品已经造出了原型机,1940年4月1号,原型机首飞成功。在1940年12月,该机被授予生产编号:米格1。第一架生产型的米格1于1941年四月进入苏空军服役。

1941年2月,这些与生产型米格-1战斗机被移交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同时移交的还有一批改进后的米格-1战斗机,这些飞机后来被称为米格-3。1941年3月13日,米格-3在试飞中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飞行员A·艾卡托夫丧生。4月,又有两架米格-3投入国家验收试飞。由于重量增加了256千克,米格-3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I-200略有降低。米格-3海平面最大速度为495千米/小时,7,800米高度时最大速度640千米/小时。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857千米,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1,000千米。

米高扬对试飞结果很不满意,他与发动机总设计师亚历山大·米库林进行了协商,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达到了1,000千米的航程。但是交付给战斗部队的米格-3仍存在很多问题,工厂的技术人员不得不来到部队机场解决问题,并发现了飞机武器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为了找到一个替罪羊,设计人员将罪过推到了苏联空军科学研究院的头上,该院的几位专家因此而被解职,研究院主任亚历山大·菲林则被内务人民委员会逮捕后枪毙。菲林在苏联航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苏联第一位飞行员出身的设计师,并试飞过所有被送到苏联空军科学研究院的新型飞机。他还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螺旋现象的专家。此外他还和米哈伊·格罗莫夫、I·斯普林一起驾驶图波列夫ANT-25RD创造了持续飞行75小时的纪录。他在被逮捕时担任研究院领导还不到三年时间,他的死对苏联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截止到1941年1月,第一飞机厂已经制造出150架米格-3战斗机,而在1940年第四季度,该厂一共生产了100架米格-1和20架米格-3(米格-1从第100架开始被称为米格-3,而其结构则在生产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到1941年3月28日,苏联军方共接收473架米格-3,其中270架装备空军部队,工厂存放200架,还有三架坠毁。很多试飞员认为双翼飞机飞行员很难适应高速的米格-3的飞行特点,他们很容易进入螺旋。试飞员古洛斯基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在4天的飞行当中,我进行了7次紧急迫降,其中有两次我差点就见了上帝。”对于有丰富经验的试飞员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操纵米格-3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1941年春天成了苏联空军的事故高峰期,并且大部分事故都与米格战斗机有关。然而伴随着事故的增加,飞行员们也逐渐掌握了驾驶这种飞机的技巧。

米格-9

米格-9(MiG-9)是苏联战后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发,采用仿制的德国BMW003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每台静推力800公斤)。米格-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1946年3月原型机出厂,4月24日首飞成功,成为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并不成功,共生产了约1,000架,服役时间不长,1952年米格-15服役时就退役了。

参数

研制过程

苏联在是否直接仿制德国的Me262He162喷气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这时苏军已经缴获了相当数量的德国飞机和发动机的整机和部件,可以拼装一定数量的飞机,缴获的技术资料和工装也足够开始仿制生产,但这样将扼杀苏联自己的设计。最后,在雅可夫列夫等人的坚持下,决定自己研制。

除了面子问题,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德国设计的工艺要求太高,在德国备件耗尽后,苏联的工艺水平不足以自己大批制造,仿制也难以保证质量。由于苏联自己研制的喷气发动机在进度上赶不及,高层决定先用缴获的德国Jumo或BMW喷气发动机,然后设法从英国进口“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在40年代末或50年代初过渡到苏联自己的喷气发动机。高层同时决定,米高扬和苏霍伊用BMW003(苏联编号RD-20)集中于双发战斗机,雅可夫列夫和拉沃奇金用Jumo004(苏联编号RD-10)集中于单发战斗机。

米格-15

相关背景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2月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据统计,米格-15各型飞机生产总数超过了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后又向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批提供,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苏朝方面的主力战斗机。米格-15是米格设计局扬名立万的标志性机型。

米格-15(MiG-15)战斗机,绰号:柴捆;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制的高亚音速单座歼击机、也是苏联第一代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于1946年开始设计,1948年3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开交付空军使用。米格-15主要有两种改型:米格-15比斯和双座教练型乌米格-15。该机不仅在苏联使用,波兰捷克还曾进行仿制,中国在建国初也购买了米格-15飞机。米格-15飞机1954年停产,各型生产数量超过16000架。米格-15机翼中单翼,25%翼弦处后掠角为35度,下反角2度。机身是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构件主要由纵向大梁、长桁和横向框架组成,采用机头进气方式。改型的米格-15比斯换装一推力26.46千牛(2700公斤)的BK-1发动机。

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参数

米格-17

米格-17(MiG-17)战斗机,绰号:壁画;是从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乌干达等。如今,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技术参数

研发过程

在米格-15的使用经验和米格-15LL的试飞应验基础上,米格设计局开始对米格-15作重大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伊-330,定型后称为米格-17。粗看起来,米格-17和米格-15不容易区别出来,基本布局相似,发动机也是克里莫夫VK-1。米格-17的机翼前缘具有一个转折,内翼段后掠大一点,为45度,外翼段后掠小一点,为42度,所以在苏联被称为“镰刀形机翼”。机翼上翼刀由米格-15的两对增加到三对,机尾下根据米格-15LL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腹鳍,以增加大迎角下的方向安定性。外观上看不出来的是操纵系统,有米格-15的无助力机械操纵系统(实际上就是连杆和钢缆)改为液压操纵系统。米格-17具有米格-15的基本优点,但操纵性和高空性能得到改善。

米格-17在50年2月1日首飞。最初的试飞很顺利,但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伊瓦什琴柯在俯冲中失事,失事前没有征兆,伊瓦什琴柯也没有发出故障或求救呼叫。检查事故现场和残骸没有发现任何原因。几个星期后,试飞员塞多夫在飞机几乎失控的情况下侥幸安全着陆,检查结果发现,机翼上的副翼差不多被撕碎了,难怪横滚失去控制。大量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这是机翼的气动弹性发散引起的。机翼结构应该重量轻但刚性大。重量和刚性是一对矛盾,在实际中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就是设计的艺术。为了减轻重量,米格-17的机翼的刚性偏低。实际上,米格-15就有这个问题,所以特别高速的时候容易失稳。机翼刚性不足时,副翼的动作在产生滚转力矩的同时,会造成机翼变形,产生反方向的滚转力矩。换句话说,以左机翼为例,在机翼后缘的副翼下垂产生向右的滚转力矩时,整个左机翼被向前扭转,机翼前缘实际上相对于整个机翼反而下垂。由于机翼的面积比副翼大很多,实际上可以克服副翼的作用而产生向左的滚转力矩。这样造成和飞行员的意图相反的控制动作,难怪要造成失事。这个问题速度越高越显著,飞机可以在瞬时之内失控。在特别加强了机翼的刚性后,米格-17的高速机动性大大改善,成为亚音速战斗机中的佼佼者。

1951年开始,米格设计局展开在米格-17上加装机载雷达的工作,基本型升级为米格-17P,52年克里莫夫对VK-1发动机加装加力,米格-17升级为米格-17F,加力的VK-1F发动机的推力达到2,275公斤,使米格-17的爬升和高空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气动设计的局限,最大速度没有什么提高。装备雷达和加力发动机的米格-17PF最终成为米格-17的主要型号。

米格-19

米格-19(MiG-19)战斗机,绰号:农夫(Farmmer)的气动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脉相承,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起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超音速,后来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换装更大面积的全动式平尾,顺利达到了设计要求。量产型的米格-19机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而米格原型机早就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米格-19先后有多达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米格-19的主要型号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中国产的米格19的国内型号叫做歼-6

背景

1950年,苏联政府命令米格设计局研制一种飞行速度能够超越音速并且航程要大于该设计局以前研制的所有战斗机的飞机。在此之前,虽然单发的米格-15LL和一些米格-17的试验型号可在短时间内作超音速飞行,但是它们都无法持续保持这个速度。于是米格局提出了SM-1双发超音速战斗机的验证机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如何持续进行超音速平飞和超音速飞行所带来的操纵问题,正是这项计划最终导致了著名的米格-19战斗机的诞生。

武器系统

米格-19的标准武器是翼根处的两门N-23型23毫米机炮和机鼻右下方的一门N-37D型37毫米机炮。其中N-23机炮是由A.纽德曼和A.A.日茨特研制的,每分射速850发,N-37D毫米机炮射速为每分400发。米格-19去掉760升副油箱后,其翼下挂架可携带50Kg-250Kg范围内的炸弹。此外该机还可挂载带8枚S-5无制导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巢。S-5火箭弹有两种型号,S-5M是空对空火箭而S-5K是对地攻击火箭。

此外前苏联曾在一架红色编号420的米格-19上试验了另外一种武器配备方式,即在机翼前缘安装了一个挂架挂载S-5火箭巢。虽然苏联最终放弃了这种方案,但是后来民主德国和中国空军分别在其米格-19“农夫”C和歼-6战斗机上采用了这种挂架。另一架红色编号406的米格-19还进行过在翼下副油箱位置安装特种挂架挂载S-21210毫米火箭弹的试验。

米格-21

米格-21(MiG-21)战斗机,绰号:鱼窝(Fishbed);是前苏联米格设计局在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6年6月24日前苏联航空节时参加莫斯科土希诺机场的飞行表演,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飞机开始在高尔基市的索克尔制造厂量产并进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军。米格-21战斗机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现至少还有20个国家的空军还在使用它。在米格-21数十年服役生涯中,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重要改进。

主要型号参数

F型(白天型截击机)

PF型(有限全天候型)

PFM型(PF的改进型)

MF型(多用途型)

BIS型(较新的多用途型)

研发过程

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拥有大量改进型号。

主要型别有:

米格-21F安装一台R11F-300发动机;米格-21PF安装一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

米格-21PFS是PF的改进型;

米格-21FL是PF的出口型;

米格-21PFM是PFS的改进型;

米格-21PFMA,PFM改进的多用途型;

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

米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

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

米格- 21SMT,MF的改进型;

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安装一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

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大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中国获得自主生产授权后,在1995年到2006年内进行了大量生产,既歼-7。预计还将继续服役。

米格-23

米格-23(MiG-23)战斗机,在服役的那个时期,米格-23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战斗机,所以它的服役数量也是非常的大。作为从米格-23发展来的先进战斗轰炸机,米格-27的原型机在1971年2月18日完成首飞,72年共生产了24架。飞机最大载荷40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1.7马赫。

米格-27

米格-27(MiG-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B,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米格-27采用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座航两侧装有防弹钢板,可以在粗糙的野战机场起降,可以执行对地攻击的空战两种任务,属第2代战斗机。该机曾经出口华约多个国家,印度也于1980年代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7,并购买了该机的生产许可。

米格-25

米格-25(MiG-25)截击机,绰号:狐蝠(Foxbat);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截击机,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5“鹰”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仍为世人推崇。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米格-29

米格-29(MiG-29)战斗机,绰号:北约命名为“拉明”L。后北约正式命名“支点”(Fulcrum)。是前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

预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

1、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

2、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

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卫星曾从试习基地拍摄到该机的照片,

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米格-AT

米格-AT是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和法国斯耐克公司等联合研制的高级教练机,由俄罗斯米高杨设计局负责全机的制作与组装、系统整合与后勤支援,另外RSK公司负责销售,斯耐克公司提供发动机,塞克斯塔公司提供航电系统。双方为能共创双赢,俄方出资68%,法方出资32%。俄罗斯空军计划用米格-AT取代现正服役的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米格-AT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2年法国公司参与合作。1996年3月21日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该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据俄专家评估:与米格-29相比,米格-AT的机动性要稍胜一筹,在近战中也更占优势。由于米格-AT采用了西方规格的航电系统,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飞行员既会操控米格-29苏-27,也能操控幻影2000台风F-15F-16F-18F-22等当前世界各型先进战斗机。这使米格-AT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米格-AT机身长12.01米,高4.62米,翼展10.16米,最大起飞重量在6吨左右,最大飞行速度为900公里/小时,飞行距离可达3000公里,极限飞行高度近1.6万米。在作为歼击机使用时,该机可以配备一门20毫米机关炮、两个非制导火箭吊舱(或两枚轻型航弹)以及两枚空对空导弹。

它采取前后串列的座舱设计,采用下单翼常规T字形尾翼布局。两台引擎被安装在机翼上部。它的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与先进战斗机相同的线传控制。主翼采用低单翼直线翼型。机翼接近机身处改向斜前方伸展。为能提高升力,机翼前缘有高升力条板,后缘有双重缝翼。它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这使得它的推力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高级教练机。它还有几个惊人的地方,如机翼攻击角上限与F-16相同,可达25度。它的7个外挂点可载武器达两吨,只有俄罗斯的另一款高级教练机雅克-130可与之媲美。它装有多功能雷达,搜索距离达60公里。

米格1.44

米格1.44在1999年1月12日,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在莫斯科城郊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研究所基地,向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尤利.马斯柳科夫和国防部长伊格利.谢尔盖耶夫以及部分国家驻俄罗斯使馆的空军武官司和国内外记者,展出了MFI第五代多功能歼击机(俄罗斯的歼击机分代,与西方习惯有所不同。俄称的第五代,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并向媒体宣布:集25年俄罗斯航空科研和制造结晶,可与美国F-22战斗机抗衡,并符合21世纪战争要求的MFI多功能歼击机将于2月底升空试飞。

研制背景

鉴于80年代初美国作出研制ATF先进技术战斗机的计划,前苏联也拟定出关于歼制第五代歼击机的秘决定。之后,前苏联政府责成航空工业部和空军联手完成这项秘密任务。为此,前苏联航空工业部和空军召集一些从事军事航空装备设计工作的大型设计局,就新型歼击机的外形设计和结构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最终向俄罗斯空军提交了MFI多功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设计代号1.42)。此前,该方案已顺利地通过国家委员会的论证。1989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对MFI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随后,便开始了首架MFI的生产。MFI歼击机的总设计师是拉季斯拉夫.别利亚科夫;主任设计师是格里戈里.谢多夫。在MFI多功能歼击机的最后研制阶段,主任设计师是尤利.活罗特尼科夫。

1994年初,MFI歼击机组装完毕并被运往茹科夫斯基。1994年12月,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试飞员罗曼诺夫.塔斯卡耶夫驾驶该机在茹科夫斯基格罗莫夫飞行试验中心机场跑道完成了快速滑行。但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研制工作被迫搁浅。此后,尽管联合企业就MFI的经费问题向其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过多次,但最终也没能解决。1998年初,莫斯科“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新上任的总经理格里戈里.涅莫夫和总设计师米哈依尔.科尔茹耶夫十分重视MFI的研制;在筹集了少量经费的情况下,又重新启动了该机的研制工作。

设计特点

MFI能歼击机(即米格1.44,下同)是一种“鸭”式气动布局。主翼为后掠三角翼;采用V型双垂尾。这种气动布局在俄罗斯喷气战斗机设计史上是个创举。由于MFI多功能歼击机上装有16块控制舵面,因此该机能象鸟一样在空中飞行。MFI的动力装置由两台AFI-41推力矢量发动机组成。AJI-41发动机的推重比为11,能保证飞机在空中以不同飞行速度实施机动,可在不必打开加力的情况下作长时间的超音速巡航飞行。此前,AJI-41发动机曾装在图-16空试验平台上进行了常规试验;装在米格-25空中试验平台上进行了非常规试验。装有该发动机的米格-25的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2000公里,飞行高度超过20000米。

为隐身需要,MFI多功能歼击机的发动机采用了可调S型进气道;同时,进气道内有吸波涂层。飞机机身、机翼和全动水平鸭翼使用了碳纤维和聚合物材料。由于该机机身表面也采用了吸波涂层,对机载雷达元件进行了屏蔽;同时采取了可降低红外特征的技术,将武器置于机身内部;因此俄方称其隐身性能可与美国的F-22战斗机相媲美。MFI多功能歼击机装有带相控阵雷达开线和对方向图实施电子殷描的第四代脉冲我普勒雷达。该雷达可保证飞机与敌目标进行远距空战;并能同时对6个以上敌目标实施攻击。此时,MFI可充当空中预警指挥机的角色,将剩余的攻击目标交给其它战斗机完成。当这些战斗机对敌目标攻击时不必打开机载雷达,由MFI对发射的导弹实施制导。MFI装有可实现“发射后不管”的第四代远距空空导弹和远距空面导弹,还保留了30毫米口径的内埋式航炮。其外部挂架可携带俄罗斯空军作战飞机使用的任何型号的导弹和炸弹。

MFI了国内生产的液晶显示器;装备了由机载系统、新型抗荷服、抗荷座椅组成的飞行员抗过载设备;其机载电子设备重量轻,性能可靠。

发展前景

尽管MFI多功能歼击机的优异作战性能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和普遍关注,但是,生产该机的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严重阻碍了MFI的研制工作。二是该机研制经费缺口较大。俄罗斯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总设计师米哈依尔.科里茹耶夫称,要使MFI拿到生产许可证书,必须要完成1000小时的试验。为此,需要生产8-10架试验样机。米格和莫斯科飞机生产联合企业从空军得到了约26万美元的研制费用,而每架MFI的价格约为7000万美元,也就是说,要生产10架试验样机共需七亿美元。在俄罗斯经济形势恶劣的情况下,俄政府要拨出这笔巨额费用十分困难。而政府若不拨款,研制计划就可能告吹。基于上述原因,“米格”航空工业联合公司已开始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

米格-31

米格-31(MiG-31)高空高速重型截击机,绰号:捕狐犬(Foxhound)是苏联米格和莫斯科飞机联合生产企业(MAPO-Mig)在米格-25MP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1975年原型机首飞,79年投产,82年形成战斗力。米格-31战斗机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属机身,整机的50%采用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的轻质合金,其余为复合材料。该机用于取代苏联空军的米格-23和苏-15,主要用在辽阔的苏联领空上,特别是在缺乏地面预警雷达支援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独立截击敌飞行器,目标包括最初的高空高速轰炸机到最先进的低空亚音速巡航导弹。

米格-31重量大、速度快、载弹多、截击能力强。尤其是功率强劲的相控阵雷达十分犀利。传说米格-31的前身米格-25的雷达在地面开机的话可以煮熟一千米外的兔子,可想米格-31雷达的功率之大。该机的研制背景是,1970年代起美军开始装备多种新型作战飞机及空地武器,包括SR-71超音速高空战略侦察机、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BGM-109“战斧”及AGM-86B巡航导弹等。这些武器的能力与特点与以往的美军相应型号大为不同,特别是新型战略轰炸机及其携带的空地武器突出了超低空高速飞行性能,并具备先进的地形跟踪或地形回避能力,使得已装备的苏军防空截击机探测与攻击这些目标的难度大幅增大。

苏联防空军希望米格-31在米格-25的基础上,能装备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增加下视/下射能力,增大航程,并改善飞行性能,以完成拦截上述目标的作战任务。米格-31沿用了米格-25优良的总体布局,改进和更新了进气道、发动机、起落架、雷达、机载设备、燃油系统和材料,对机翼形状、副翼、襟翼等也作了改进。双垂尾作了重新安置,尾喷管从垂尾后缘向后延伸。加强了机体结构强度,可承受较大的过载。但作为重型截击机,机动性无法与空优战斗机相比。

米格-33

米格-33(MiG-33)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参数

米格-35

米格-35(MiG-35)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机型,在俄罗斯的分级中,被列为4.5代战斗机,唯一的原型机是利用原先供应米格-29M2的验证机机身经过三次改进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超过了原先的分类标准。俄罗斯正在为该机寻找海外市场,印度阿尔及利亚为最大的潜在客户,该机预计2009年开始量产。

三大亮点

米格-35是高性价比米格战机。从作战性能来看,米格-35足足跨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造价也是相对便宜,因此赢得了“高性价比米格战机”的美名。还有三大亮点:

首先,该机具有一定隐形能力。其机体采用了大量吸收雷达波材料,远程雷达很难发现它,同时还改写了米格战机隐形能力不佳的历史。

其次,机载航空电子系统先进。新战机不仅配备了“智能化座舱”,原先的机械仪表板已被更为先进的液晶屏所取代。

第三,空战的武器系统有所增强。新战机可以装配最新的机载武器系统,包括RVV-AE空空导弹和“牛虻”空对地导弹。

雷达系统在莫斯科的Phazotron-NⅡR公司正在对甲虫(Zhuk-MAE)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的两部原型样机进行组装,目标是装备米格-35战斗机

米格-35战斗机装备了全新的相控阵雷达。武器:2x100公斤(220磅)炸弹,两个化学战剂/燃烧剂播撒装置或六枚直径为82毫米的RS-82非制导火箭弹。

技术参数

仍处于发展过程中,下面是列出的初步信息,可能会发生改变

米格-29和米格-33比对

MiG-33的气动外形与MiG-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改进有:

一、修改了边条形状,增大了副翼、前缘襟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积,水平尾翼前缘带锯齿;

二、采用了CⅡY-915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

三、升高了座椅位置,使飞行员向下视野从1.5度增大到15度,座舱内采用了多功能显示器;

四、修改了进气道、辅助进气门结构,加大了机背高度,在这些空间增设的油箱使燃油量增大了1445升;

五、换装了新型H-010“甲虫”雷达和多样化的武器装备,在充分保留并发展了MiG-29卓越空战性能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地面和海面目标的攻击能力;

六、换装了增大推力的PⅡ-33K发动机。

游戏中的米格

在红色警戒:尤里的复仇中,苏军的英雄鲍里斯可以通过红外系统召唤空中打击,执行者便是米格战机,在鲍里斯达到三星后,召唤战机数更可达到四架。

在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1中,苏联对地战机为米格23(脆,贵),在CG动画中表现为米格29,但它们都是制空战斗机,并非攻击机

命令与征服:将军及资料片绝命时刻中,米格1.44是中国阵营的主力空中战机,具有空地通吃的超强本领。核武将军拥有的核米格加成,使米格在夺取制空权或者轰炸地面部队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红色警戒3中,苏军的主力战机便是米格战机,具有强大的对空能力,缺点是血量较少。

在锁定皇牌空战中收录了多种米格战斗机(米格-19、21、23、25、27、29、31等)玩家可驾驶米格-29A和米格-29S两种。

在模拟空战游戏《鹰击长空》(HAWX)和《壮志凌云:保持锁定》(Top Gun: Hard Lock)中会出现多种米格战机(米-21、23、29、33等),主要作为敌人出现,在壮志凌云中,玩家也可以驾驶该型战机。

在《战机世界》1.60版本,苏系将会添加米格战机新线(从伊17分支出去,5-10级战斗机),米格3、伊210、伊220、伊250、米格9、米格15、米格15比斯、米格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