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2 20:05
染料蓝草是指可以制造靛蓝染料、用于染布的多种植物的统称,跟花卉兰草不可混淆,二者外观、科属、成分、名称完全不同。其实蓝、蓝草是古代的叫法,近代民间一般都统称其为蓝靛。
凡可制取靛青(即靛蓝)的植物,均可统称为“蓝”。蓝草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称“土靛”。十字花科的菘蓝为二年生栽培植物。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地。爵床科的马蓝则为灌木状多年生草木,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现江浙地区也有引种。靛蓝的粗制浮沫即中药青黛,蓝草的根即著名中药板蓝根,其果为中药蓝实。它们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炎等传染疾病。
靛蓝色泽浓艳,亮丽而不妩媚,凝重而不失自信,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出土的历代织物和民间手工艺品上都可以看到靛蓝朴素优雅的丰采。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用蓝草染就的天然植物纤维织物及制成品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成为时尚流行的一个重要部分。
靛蓝是由吲哚酚氧化而来,因此凡是含有游离吲哚酚、吲哚甙的植物均有可能用以制靛。其实自然界中含有吲哚甙的植物远非五种,它们分布在以下科、属的多个不同的种之中:
爵床科的马蓝;
远志科的远志;
兰科的鹤顶兰和虾脊兰。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性喜潮湿略有阳光之处,染色使用部位是叶片,在日本也叫做阿波蓝、吴蓝。繁殖方法可使用种子于三月底四月初播种即可,也可以使用蓼蓝的茎直接播插于土壤的繁殖方法。种子的采收以十一月开花部位已经变成褐黑色时为佳,采收后要晒干,并置于树胶袋中,然后放在冰箱中冷藏至隔年春使用。在采摘叶片后,新叶片会由茎节处,再冒出新芽。因此可大量繁殖于培养土的盆栽中,使用完后,亦可使用茎部繁殖。但是要注意施肥,没有施肥的话,叶片会逐渐变小。蓼蓝叶含靛(Indiican)、黄色素、鞣质,根部含葱类成分。
大菁(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
或称之为山蓝、马蓝、山青、大青,是属于爵床科植物,日本也叫做琉球蓝。主要产地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居多。如苗族的深蓝色或黑色的染料,同时也是台湾使用中的染色材料。繁殖方法是以阡插法为主,性喜潮湿和阴凉之处,冬天12月-1月之间会开淡紫色的小花。叶子含有靛,靛经氧化后,就成为蓝色的色素“靛蓝”。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
在中国古代称之槐蓝、大蓝、大蓝青、水蓝、小青、小菁、本菁、园菁、台湾蓝、印度蓝、青仔草、野青靛,是属于豆科多年生灌木,以种子来繁殖的,种子是豆夹状,羽状叶、锥状赭粉红色的小花。分部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曾是印度早期对欧洲的输出品,木蓝的英文叫做indigo和印度的英文indian是很接近的,也和印度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菘蓝(Isatis tinctoria L)
又叫做茶蓝、板蓝、中国大青、中国菘蓝,英文名是Woad。是属于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顶生黄色小花。主要产于欧洲的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中国则产于黄河流域和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北方地区,其根部就是治SARS的中药配方板蓝根。叶片类似波菜或橄榄菜,花开在业片中央,染色部位为叶片。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Isatan B)、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Glucobrassicin-1-sulfonate)、靛蓝(Indigotin)
除了以上蓝的种类外,另外尚有以下11种植物可以提炼出蓝色的染色色素:
1.埃及木蓝又叫做那塔木蓝,属于豆科,产于东非。
2.关节木蓝,属于豆科,产于印度、阿拉伯、西非国家。
3.野木蓝又叫做蕃菁、南蛮蕃菁,属于豆科,产于中美洲。
4.阿拉伯木蓝,属豆科,产于印度、阿拉伯、西非诸国。
5.银木蓝,属于豆科,产于东、北非。
6.瓜地马拉木蓝,属于豆科,产于中美洲。
7.卡罗莱纳木蓝,属于豆科,主要产于北美。
8.欧洲菘蓝,属于十字花科,主要产于西班牙地中海沿岸。
9.矛荚藤,属于豆科,产于西非。
10.芙蓉蓝,属于萝摩科,产于马来西亚、印尼。
11.靛蓝木,属于夹竹桃科,产于印度。
《齐民要术》记载: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一宿,漉去荄,内汁于壅,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挟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糨粥,还出壅中,蓝淀成矣。
时珍曰:淀,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握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搅刘浮沫,掠出阴干,渭之靛花,即青黛,见下。
气味:辛、苦、寒。无毒。主治:解诸毒,傅热疮,小儿秃热肿。止血杀虫,治噎膈。
发明:时珍曰: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
中国古代的制蓝技术:关于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采蓝的古文献出现得很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的采摘记载,另外在《荀子》的“劝学篇”里亦有“青出于蓝”之说法。至于种植和处理技术上的记载,以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宋的宋应兴《天工开物》、明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较为齐全。其主要的说明如下: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於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甕中盛之蓝淀成矣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叉倍矣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刈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人日用药也。”
“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壹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乾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本草纲目》制靛的方法是:
“染材,〔别录曰〕蓝实生河内平泽。其茎叶可以染青。〔宏景曰〕此即今染襟碧所用者。以尖叶者为胜。〔恭曰〕蓝有三种。一种叶圆茎二寸许。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岭南太常。名为木蓝子。陶氏所说。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甚青者。本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为淀惟作碧色尔。〔颂曰〕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别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为淀。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葳马蓝是也。又扬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买菜。土人连根采服。治败血。江甯一种吴蓝。二月内生。如蒿。叶青花白。亦解热毒。此二种虽不类。而具有蓝名。且古方多用吴蓝。或恐是此。故并附之。另外在〈草部〉蓝淀项目里,记载著:染材,〔时珍曰〕淀。石淀也。其渣沉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乾。谓之靛花。亦青黛。见下。”
以上的古法均是属於生产性的制靛方法,主要是将蓝叶制成固体的靛状,方便搬运、保存和贩售,现今的大陆或台湾也尚有少量贩卖蓝靛。
贵州种植蓝草并用以染色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贵阳府志》有贵州盛产蓝草的记载。《黎平府志》记有蓝靛的制作方法:“蓝靛名蓝草,黎郡有两种,大叶者如芥,细叶者如槐。九月、十月间割叶入靛地,水浸三日,蓝色尽出,投入生石灰,则满地颜色皆收入灰内,以带紫色者为上。”蓝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不及1米,叶互生,7月开花,9月间收割。从蓝草中提制的靛,由木蓝属植物蓼蓝、菘蓝、马蓝、吴蓝等的茎、叶发酵制成。收割靛叶后将其放入缸内或木桶及土坑均可,加冷水约60公斤,每隔两天翻动一下,浸泡6—7天,然后将靛叶捞出,将生石灰置于瓷盆内,再注以缸内蓝靛水,待石灰溶化后倒入缸内,用竹竿搅动1—2小时,隔夜后靛凝结沉淀,舀去上面的水即成。大约5公斤靛叶用石灰1公斤,可出干靛1公斤。在贵州民间,蓝靛草除了用作染料外,还有著辟毒除虫的药物作用。
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启灌蓼蓝”。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
在《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不过可以用来制作蓝色植物染料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等等。
东汉时期,马蓝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就有专业性的产蓝区。文学家赵歧路过此地,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马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以种蓝染绀为业。”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换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蓝草的种植、造靛和染色工艺,进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他在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在靛蓝染色方面,书中指出:“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其最佳者为标缸。”
据江苏的《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详细记了小暑前后、白露前后可两期采集蓼叶,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形如淤土,故称“土靛”。在“州志”中记载民间制靛的简单过程,足以说明蓝草的种植和蓝印花布的生产在当时物产中的重要地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他取“蓝水”为人治病,认为“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路边青含黄酮类;蓼蓝全草含靛甙、黄色素及鞣质;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及靛蓝等;草大青及马蓝叶均含靛蓝。都有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特别是用蓼蓝(Polygonumtinctorium Ait.)制成的“板蓝根”中成药,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普遍使用。
在台湾早期的蓝草种植大都是以山蓝为主,山蓝又叫做大菁,曾经也是早期销往大陆的台湾产品。主要采集地区分布在北部的阳明山、坪林和猫空、三峡一带山区,中部地区是在苗栗、日月潭、埔里、溪头、阿里山、奋起湖等山区,尚可发现其踪迹。在清末民初之际,因为茶产业的兴起,加上化学合成染料的进口,导致山蓝的产业迅速萎缩,以致于消失。也因为经济价值的消失,大菁被野放至以上区域,台湾各地所推广的蓝染活动,就是以这些被野放的大菁作为主力的。
蓝的染色使用,在国外也出现的很早,如印度在西元一世纪时,在一份航海的纪录文件中,就出现有利用海上运输蓝靛的纪录了。在南美安地斯山纪元前3-4世纪间的印加人的遗迹中,出土有染上蓝之棉布。纪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的debe所出土的木乃伊之裹尸布里,就检验出含有蓝之色素。早期的埃及称蓝为“indicum”,也存在于纪元200年左右叙利亚地区所发现的盾牌上,被当成涂料。欧洲的商人早在13世纪时,就已经引进欧洲各国,在当时的英国还曾经把蓝靛当成是“恶魔的药”,立法限制使用。15世纪后,蓝靛也被当成是绘画的颜料之一。蓝靛就是靛花,靛花就是国画颜料中的花青。蓝素溶在水中时,是呈现绿色的状态;当出水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后,才改变色相为蓝色。而靛花则是靛水经过搅拌起泡后,让泡沫上的蓝素充分地接触到空气的氧才由绿转成蓝的色相。将变蓝的泡沫集中,干燥后,就是一般国画颜料的花青。蓝所染出的色相,按照宋应星的说法有翠蓝色、天蓝、月白、草白等四色。这四色直接是以蓝靛的深浅控制,所染出的色相,并不混合其他的染材进行重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