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话

更新时间:2022-05-06 18:08

金乡话,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城区居民使用的一种方言,属吴语太湖片。全国使用金乡话的人口仅3万左右,音系与周边地区相比有显著区别,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

溯源

据金乡地方志记载,现今金乡人的祖先有很大一部分为明代戚继光部队在金乡的驻军。明嘉靖年间朝廷在金乡设立军事卫所,迁出原来城内的全部居民,改驻明朝军队,修建城垣清肃倭寇。这支部队多为戚家军中浙北籍军士组成,其中宁波籍的最多,还有部分来自苏南、皖南一带的士兵,使用的方言属北部吴语浙江倭乱平息之后,驻守金乡的戚家军全部在当地解甲归田,所以历经数百年后,金乡城内居民使用的语言仍保持有北部吴语(即吴语太湖片)的特点。

语言学家考证,金乡话被认为是由北部吴语官话苍南方言长期混合使用后形成的一个方言岛。

音系

声母

金乡话有声母28个(包括零声母):

韵母

金乡话有韵母36个(包括两个自成音节的辅音

声调

金乡话有单字调7个,列表如下:

说明:

声母[z ]是清音浊流

声母[ ]代表跟它后边的元音同部位的浊擦音。

声母[n]在齐齿呼撮口呼音节里用舌叶抵住上齿龈后部,在n、l之间。

零声母的[u]和以[u]开头的复韵母,实际读音为??[ ]。??

阴平调的调值介于44、55之间。

⑥阴去调是高降,也可记作52。

连读变调

说明:

①划“-”的表示这种组合不变调。

②偏正式、联合式词语中,阳去后面的音节并非都变调,如“旱干、洞头、自由、大个、病痛、肾脏、寿命”等词语的后字都仍读本调,规律不明。

③变调11、22实际较短,分别为1、2,也可以看作是轻声。

发展历史

浙江福建沿海方言中,至今留有戚家军的影响,较为集中、完整的要数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的金乡话。

金乡镇是浙江省苍南县直属镇,居县境东端,西距县城23.3公里,北偎鳌江南部平原,东、南、西群峰拱护,东北、东、东南距海各5公里。

金乡古称瀛洲。晋太康四年(283年),瀛洲属始阳县,后属横阳(今平阳)。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称金舟乡。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置金乡卫,从此金乡成为军事卫所。康熙八年(1669年)废卫为镇,仍为军事建制。民国初改为行政建制。新中国成立后属平阳县。1981年苍南设县,金乡划归苍南,现为县直属镇,辖城区和老城、湖里、郊外3个乡级办事处,7个居民区共61个行政村,计有人口7万余人。

金乡话区域仅限于城区(明清时期军事建制卫、镇城),人口约3万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金乡卫城时,原有居民迁至城外,城内驻卫指挥使及其所属官兵。嘉靖中后期,戚继光温州沿海留下部分官兵在金乡卫屯田,成为今天金乡城区居民的祖先。民国版《平阳县志》卷十九记载:“金乡一卫,前明指挥部属居焉。初时用其乡之语,后与土语相杂成金乡话。”金乡话就是当时戚家军留驻官兵所用的各地方言(北部吴语成份较多)和官话、当地方言长期混用而逐渐形成的,只在金乡镇城区内(约3万人)使用。

语音对比

金乡话基本上属于吴语,具有吴语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鼻音韵尾只有[ŋ]1个,声调分7类等。

金乡话还具有北部吴语吴语太湖片)的一些特点:“宝报豹套保抱桃好”等效摄字,金乡话读[ɔ]韵,与定海、镇海等地的北部吴语相同;金乡周围的苍南吴语读[œ]韵;浙南闽语白读多为[o][a]韵。“丹班滩斩三山产”等山咸摄字,金乡话读[ε]韵,与嘉兴、湖州等地的北部吴语相同;金乡周围的苍南吴语多读[ɔ]韵,浙南闽语读[an]韵。

金乡话有鼻化韵,如“帮忙方党汤桑康葬”等字读[ã]韵,“抢墙匠央”等字读[iã]韵,与嘉兴平湖等地的北部吴语相同;苍南吴语没有鼻化韵,这些字分别读[o]和[ie]韵,浙南闽语虽有鼻化韵,但这些字不读鼻化韵,分别读鼻尾韵[ ]和[i ]。

金乡话入声调比较短促,入声韵带喉塞韵尾[ʔ],与北部吴语相一致,而不同于苍南吴语和浙南闽语

金乡语虽属吴语系统,但明显地比四邻方言接近北方话

1.“巴爬麻拿茶叉把马怕骂沙炸”等假摄开口二等字,金乡话都读[a]韵母,和北京话相同;周围方言有的读[o]韵母,有的读[e]韵母,个别读[ ]韵母。

2.“加家价架假介解交教”等古见母二等字,金乡话读[ʨ]声母,和北京话相同,周围方言都读[k]声母。

3.“牙雅咬眼言”等部分古疑母字,金乡话读零声母,和北京话相同,周围方言读[ŋ][ȵ]或[ʔ]声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