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水卿

更新时间:2024-06-16 18:04

钱水卿(艺名泉清)号墨乐斋主人。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书法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融各家之长。2005年度被《中华新闻报》等媒体评为文艺界十大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访名人。出版有《钱水卿书法集》、《钱水卿硬笔书法集》、《钱水卿国画作品集》等。

人物简介

钱水卿(艺名泉清)号墨乐斋主人,1945年生于河南省新密市(隶属省会郑州),大学本科毕业。

钱先生修习书法坚持50年临池不辍。在国内外获得金银铜奖50多次,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2005年度被《中华新闻报》等媒体评为文艺界十大新闻人物。其作品和书画艺术小传入编《中国硬笔书法史》、《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名家精典》、《东方之子》、《世界文艺》、《中国名家》、《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华人卷》第一卷、《世界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博览》、《国粹奖艺术大典作品集》、《中国书画藏典》等大量文献和丛书。

出版有《钱水卿硬笔书法集》和《钱水卿书法集》。

艺术成就

钱水卿(艺名泉清)号墨乐斋主人,中共党员。2005年度全国文艺界十大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访名人。

出版有《钱水卿硬笔书法集》和《钱水卿书法集》。《钱水卿国画作品集》也正在筹印之中。

钱先生自幼喜爱书画,五岁起就坚持写字画画。当时家境贫苦,无钱购买笔墨字张,就以树枝石槐为笔,大地为纸进行书画练习。八岁入小学就已能认并能书写二千多汉字。十一岁时就为乡亲写春联。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中,临颜、柳楷书字帖。

1965年起就专心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如《兰亭序》、《圣教序》、《书谱》、《千字文》,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1995年,先后拜田英章、启功、刘炳森为师,在当代三位大师的指导下,坚持努力,经常从早写到晚,入迷如痴,书法从理论到技法上有了飞跃的突破,融古今书法大家之精髓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雅俗共赏,受到了专家和社会收藏家的好评。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曾评价说:“中国书法有百家,百家书法各不同,水卿书法看到百家之外的东西,同时有百家之内的精华,在字的结构上有新意,不随波逐流,重功力、重灵性的发挥和自然的表现,是水卿书法的最大特色。望水卿先生不急不躁,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引领书法艺术更好的发展。”

1980年以来,作品在参加国内外大奖中荣获金、银、铜奖50多次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郑州、西安、烟台、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展出,受到广泛赞赏。1998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作了专题报道采访;2005年被中华新闻报等十余家新闻媒体共评为“文艺界2005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其书法作品被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及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收藏。艺术生涯和书画作品入编《中国硬笔书法史》、《世界华人书法作品选集》、《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词典》、《当代书法名家大辞典》、《当代书法名家精典》、《世界名人录》、《中国书法家博览》、《国粹奖艺术大典作品集》、《2007书画收藏指南》、《中国书法藏典》等权威书籍。“2007年影响力财富论坛”及“2008年杰出华商财富领袖暨第七界外交官之春”大会组委会特邀是以书法家身份参加大会的唯一代表,其用隶书创作的“和谐盛世,共创辉煌”、“财富天下,宝聚中华”巨幅作品被两个大会永久收藏。2008年3月,应邀赴日本参加“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东京展”,并荣获国际金奖,被组委会授予“中日文化交流使者”荣誉称号。出版有《钱水卿硬笔书法作品集》。2008年7月在台北市图书馆参加“2008中华之光海峡两岸书画联展”并获得海内外一致好评。2009年8月被聘为国礼特供艺术家。2009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钱水卿书画集》在全国发行。2010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特为上海世搏会出版发行《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国礼艺术家十六人集》,钱水卿为六位入编的国礼书法家之一。为世博会特别创作八幅丈八巨幅作品,2009年10月书法作品入编文化部《中国书法十大名家》。

作品风格

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先后拜师于北京欧阳中石田英章刘炳森启功大师。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行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钱水卿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烟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在国内外获得金银铜奖50多次,并传播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2005年度被《中华新闻报》等媒体评为文艺界十大新闻人物,在公众和社会上享有盛誉。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诸多知名书法家,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在当代知名书法家的群体里,钱水卿这个名字备受瞩目。他的作品不但蕴含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从深厚笔蕴中显现俊健的神韵,他的书法艺术不仅为中国书法重新迸发新的活力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的艺术成就也为世人所推崇。

自古道书如其人,钱水卿平和、清雅、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在作品中充分流露。其作品处处散发出稳健、灵动、飘逸的气息,书风浑然拙朴,蔚为大家。其行书追求中宫收紧,左右开张,雄健而灵动,苍劲而生气;其隶书笔划纵横,简洁老辣,酣畅淋漓妙趣横生

每一幅作品,都充分展现了筋骨与血肉的相互依存,师古与创新的相映成趣。品读钱水卿的作品,每一幅都点划精到,格调高古,清雅秀逸。其个性鲜明,老到大气,形势流畅,笔墨老辣,具有强烈传统民族文化气节和北方民族刚毅豪放的笔蕴。

他的书法线条有弹性,韧性,灵性,美而俊健,力厚骨劲。又在变幻莫测,空灵飘逸之中转达出驰色古拙。运笔或正或斜或放或纵,时而奔放,时而凝重,时而舒缓,时而深沉。看似漫不经心,行笔纵横,时则胸有成竹,于天真浪漫之中显现其精妙与豁达,呈出现当代书法难得的质朴雄放,雍容厚重的笔墨情趣。

钱水卿用笔极为明练,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固线条求劲而圆滑,骨藏肉中,并以今古力行,以深情润色,显得古气沉稳,纵横不群。

纵观他的作品,砥柱山铭,沁园春雪,岳阳楼记,百家姓等。虽无如雕如琢的精微,细腻乖巧的艳美,风流倜傥的张扬,却极力表达了情感与情趣的相依相融。厚重与凝重的相得益彰,古雅与时尚的相映成趣。让观者感受到神采飞扬的韵动,婉转悠扬的节奏,洒脱豪迈的气魄,流露着钱水卿对于笔墨承载精神力量的自信。

钱水卿的作品书写率真而笔墨兼到,流露的是一种秀雅温和的文人气息。这些作品给人很直观的印象,就是作者创作心态的平和温婉,是在一种完全从容且自信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其作品的理解,对性情的阐述,洋溢着典雅平和静穆,简约的文人气息。笔墨取于物,发之心,为物之象,心之迹,钱水卿的书法即为其心迹,其贵于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去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探索,是作品于浑时酣畅中散发出清其深沉的魅力,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内在的气韵之美。

钱水卿的书法用笔简约灵空,气格平和高古,力求原创性,突出字外功,率真自然,这是其人格休养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化书法风格倍受当今书坛瞩目。

钱水卿在对传统古法的各个方面,娴熟理解,并运用自如的前提下,渐成自己一种点划流畅,清新雅致的风格。在他的作品里,丝毫看不到故做惊人的任意发挥,代之的则是一种在继承古法下的写意心情,不徐不急向人们展示了其内心的宁静幽雅,也彰显了钱水卿五十多年来在书法创作领域的探索耕耘与收获。

钱水卿认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论证存在本体的本质;和谐文化必须凝聚了整体生命的共同期盼;和谐文化必须能够刷新多元文化的发展理念以达成人类共识;和谐文化必须能够规范人类社会的成长机制。

钱水卿举手投足时时处处彰显着和谐人生风采。和谐是艺术境界的深遂;生命境界的博爱;精神境界的禅悟。钱水卿和谐的书风来自于高尚的道德操守,靓丽的人格品思。和谐是对精神的回归,精神自由的渴望,是精神腾飞和精神的升华。和谐是心灵真切感受到的;是从生命底蕴弥散开来的。如朝霞曼妙、如花蕊绽放、如嫦娥飞天。

钱水卿的作品能在日常的不经意间发现与人性相关的心境。他所要求的书法是不受外在的社会现实的制约而获得某种独立的想象,质朴,温宁,久远,从中能看到时代、现实另一侧面的文人操守。他的书法建立在他对书学和美学卓尔不群的清晰判断上,流露着书家对于笔墨承载精神力量的自信。

钱水卿尤善行书和隶书。不论是《道德经》、《达观》、《鱼跃出碧海龙腾上青天》、《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砥柱山铭》,还是《临江仙》、《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六盘山》、《将进酒》等诗词摘录的作品,呈现的多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朴之韵、雄浑之态、厚重之美。或雄健豪强、浑穆苍古,或清丽婉和、倜傥俊拔,或放纵奇肆,高逸幽雅,各有风貌,各有情趣,其间又分明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对民族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

大书法家首先是一个文人,必须对传统文化怀有敬仰之心。钱水卿有着很深的国学积累,他坚信开卷有益,读书明理,这样才能把握传统艺术内在的美。他的隶书作品功力,得益于用笔的精妙与娴熟。多年来,他特别注重于整体线条力度,行笔以中锋为主,意随心到,笔随意发,线条劲健有力,饱含金石之气,在平静中透露出飞动之美。赏析他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沁园春·长沙》、《少年中国说》等书作,雄健、俊美、有骨有肉,绵里有针,刚柔相济,相互辉映,笔韵含蓄,字含心声。作品具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让每一个欣赏它的人不禁放慢脚步,体会其中的清缈意境,率真气氛。他将隶书特有的庄重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肃穆,静人心气,有一种超脱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魅力展露无遗。

品读钱水卿的行书作品,用笔洗练、方劲、爽利。运笔放中有敛,雄中寓秀,巧中藏拙;墨色枯、涩、浓、淡变化适宜;章法错落有致、揖让有序、穿插不乱。在《人间词话》、《雪梅》、《采桑子·重阳》等作品中,追求中宫收紧,左右开张,雄健而灵动,苍劲而生气。他以线条自身的浑厚遒劲的用笔,在连贯的动势中,强调空间结构的疏密、渴与润、浓与淡、粗与细、收缩与扩张的多重变化,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钱水卿于从容自如、酣畅淋漓、行云流水之间挥洒情愫,雅逸与恬淡弥漫;畅达与灵动兼得;豪放与婉约并存;可谓酣畅之中见沉着,从容之中见性情,错错落落之中见娴熟的笔墨技巧。

钱水卿的书法古雅浑厚,充满刚健之骨、苍劲之力,却不蹈险怪,归于纯正朴茂。观览其书风,虽远离所谓的流行书风,但他在古人的艺术资源中寻求与自己心性相默契的结合,澄怀抒性,同样洋溢着现代气息,为书法艺术的开拓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反映出和谐社会的人文气息与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并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钱水卿在治学态度上博综古今,对书法艺术思精心会,入境深奥。这一切,皆来自于他思想境界的:明识、开智、悟道修德、达一、全意识。平日里钱水卿严以律已,锻其筋骨,修其心性,积学储宝,心从手妙,获自超脱。书法艺术对钱水卿来说如阅景揽山眼界之外更开胸界。

书法是建立在综合修养上的艺术。钱水卿正在以执着的勇气不断的修炼这门艺术,相信他能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的更远更辉煌,也更令人瞩目

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给钱水卿老师七言律诗一首:

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

静室雅斋号墨乐,道法无为名泉清。

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

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

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钱水卿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钱水卿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钱水清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钱水卿已被公认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之一,被列入我国六位入编国礼书法家名单。其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深得海内外书法家和收藏者的青睐。

活动年表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作了专题采访报道。

2005年,被中华新闻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评为“文艺界2005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2007年,作品《和谐盛世,共创辉煌》被“2007年影响力财富论坛”永久收藏。

2008年,作品《财富天下,宝聚中华》被“2008年杰出华商财富领袖暨第七届外交官之春”大会永久收藏。

2008年,应邀赴日本参加“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东京展”,荣获国际金奖。

2009年,《钱水卿书画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书法十大名家》。首次被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

2010年,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发行的《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的国礼艺术家十六人集》。

2010年,应上海世博会之邀创作8幅作品,作为送给外国元首的国礼。

2010年,与沈鹏欧阳中石一起入选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发行的《书法三大家》。

2011年,与欧阳中石一起入选中国文献出版社发行的《新领军人物翰墨巨擘两大家》。

2012年,《中国书画大家钱水卿水晶琉璃书法专辑》由香港博雅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10月,与范曾一起入编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向党献礼》。

2012年10月18号,重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

2012年11月,与沈鹏张海、刘大为、何家英、韦世尧入选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艺坛风云》。

2012年12月,入编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选集》。

出席会议

左图为钱水卿先生为中国工农红军老战士、原全国政协常委、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夫人王定国题写毛泽东主席诗词《长征》,并于王定国老人合影。

右图为钱水卿先生(左二)出席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2010年主席团会议。照片左一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民间艺术家分会和香港分会主席、世界文艺杂志社副社长宋曙光,左三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世界文艺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高占祥工作室副主席张文麟,左四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收藏家分会秘书长、人民日报新闻战线副总编黄竞仪,左五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美术家分会主席、解放军老干部学院副院长、中国名家杂志社副社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顾正主大校,左六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常务主席兼收藏家分会主席、现任国务院参事刘坚部长(原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右四为著名作家、评论家、战略策划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主席兼理事长、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社长、世界文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文化新闻报社社长、(团中央)中国青年实业发展促进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方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环球联合国际文化艺术院院长刘云峰,右三为著名摄影家和社会活动家、首届中国优秀摄影家十杰、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常务副主席兼摄影家分会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文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文化新闻报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常务副主席、安徽省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名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中国香港新闻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中国艺魂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雅玲,右二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总会副主席兼音乐家分会主席、著名词作家、国家某部委报社主任编辑和记者冰洁,右一为著名词作家、诗人、美国国际日报社(中国版)主任记者、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方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当代作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文艺杂志社副总编、世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执行委员、美国国际日报中国版主任记者马艺源。

修习历程

钱水卿号墨乐斋主人,笔名与号皆大有来历,“泉清”是启功老师饱含深意之作,一方面泉清与水卿谐音,另一方面有着泉水清澈的含义,宛如浮华社会中的一眼清冽的泉水,坚持着自我,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一心一意坚持着用心来写字,与启功老师的“坚净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墨乐斋主人”,是钱水卿老师的授业恩师田英章为他而起。从钱水卿老师的笔名和号中可以看出,两位大家对钱水卿抱有的信心与期待。

书法曾是副业

钱水卿并不是书法科班出身,最初书法只是他的爱好,一项“副业”而己。如果按照正常的教育程序走下去,也许他会成为一个爱好写字,字写得很漂亮的科学院士。然而人生就是这么出乎意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正在上大学的钱水卿应上级要求完成革命任务——写大字报、画毛主席头像,这期间他漂亮的毛笔字和写实的画技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回想当初,钱老师不禁感叹,一场文革,可能断送了很多人的学业,在某种方面来说,却让他的“副业”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后来钱水卿在武汉从事教育工作,他为人正直,做事执着认真,连续三届获得武汉市“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1978年为了响应国家政策,钱水卿作为老大学生,考上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进修,虽然学校领导和学生百般不舍,钱水卿还是来到了三峡水电站工作,还参加了三峡葛州坝水利工程建设,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了中央一级领导的接见。

曾国藩曾说过:“习字贵有恒”。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之外,钱水卿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书法的热爱。遍临名家名帖,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二王等等,细细领悟,坚持不缀,几十年如一日,为传统书法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入进去、走出来

1995年,50岁的钱水卿经朋友指点,决心拜师学习书法,他以一封拜师信得到了田英章老师的青睐,后来田英章老师还介绍了启功、刘炳森两位大师给钱水卿指点,从此开启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继而登堂入室,并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书法艺术境界的造就无非是六个字“入进去,走出来”。通过临摹先贤法帖,揣摩大家的书法境界,积累沉淀,从前人的经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融古今书法大家之精髓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这六个字说来易,做时难。

钱水卿自幼临池学书,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功底深厚。但田英章老师依然对他严格要求,对一幅作品的整体构图、结构笔法、笔画运笔,不合理的地方都会提出批评。他建议钱水卿抛开以往的成就,选择一种笔体重新入进去,然后再走出来,田英章说:“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要有自己一个体系,有一门精通的,这就是书贵个性。”对于老师的话,钱水卿心悦诚服。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选择从欧体开始,从点、横、撇、捺一笔一画细心揣摩,认真研习。一年后,钱水卿再次将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点评时,终于被认可,评价为“入进去了”。其后,钱水卿同样再重新对隶书、楷书、行书研究,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终于厚积薄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钱水卿的书法结构似启功书一般上紧下松,端庄沉稳。正如书法家王羲之指出的“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博采众家之所长融于一体,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书法界人士的肯定。

2009年,钱水卿与著名书法家沈鹏欧阳中石共同出版《书法三大家》,肯定了他在书坛的地位。然而他依然每日苦练书法不辍,“70岁的时候,我打算向草书进发。”钱水卿笑着说。

传承、乐在其中

钱水卿的工作室处于北京的繁华地带,与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学府隔街相望,经常有着年轻的学子流连在他的工作室欣赏、观摩、学习。对于未来的国家栋梁们,他抱有十分的期待。钱水卿说:“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必定会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书法艺术,也很愿意提携后进子弟,沿续书法艺术的传承。身处江湖之远,心如泉水之清,乐在水墨之中,几十年如一日,这也许是对钱水卿老师书法艺术生涯的最好注解。

艺术见解

书法的灵魂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其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

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

书法的精神

看中国的书法,奇峻峭拔,苍润清劲,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但觉气势豪迈,给人一种清劲洒脱、苍润奇伟的艺术感受。“中国书法”,这一概念首先是指用墨题写在纸上的字,尽管中国书法史上的古典时期刻在石上的书作并不少于写在纸上或绢上的书作。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很难把甲骨和青铜器看成是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它指的是手工创作的一切象形文字符号。也就是说,不管书写的具体材料和工具如何,也没有任何时代的限制。因此,中国艺术学家实际上将一切碑刻文物都纳入这一概念,比如从殷代(公元前二〇〇〇年中叶)的甲骨到周代的铜器。从欧洲美学的观点来看,书法首先与纸上的题写有关,而与其它材料上的题写关系不大。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那便是神采飞扬,飞龙走凤的要旨。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中国美术之首

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造型艺术,都以可视的形象因素所构成,形象因素的最小单元是“点”,“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点与线的有机组合,构成书法,“线”移动的轨迹又形成“面”,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绘画,“面”移动的轨迹,形成体积,于是又构成雕塑工艺美术品以及建筑等。

书法教育

选帖方法

有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都谈过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初学书法如何选帖?

碑帖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结晶,是古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一笔一划都蕴藏着书理。我们今天学习书法,就要从众多的碑帖中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爱好的一种碑帖入手,而不能凭自己想当然去写。选帖不当,自然地会多走弯路,也就是说选好帖,才能为你学习书法去打下扎实的基础。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就告诉你,选帖应选上乘之作。选帖如择师,谁不愿意自己选择的老师是最高明的呢?如何选?我通过数十年学习书法经历回头想一想,我认为:学习书法,应当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书体,要多找几种碑帖进行比较,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与自己性情相接近的书体,这样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也容易激发自己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兴趣。周兴莲《临池管见》提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高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都能到。”他还指出学书须“循序渐进,如登楼梯,得一步进一步。”今天热心学书法的人,应该深入地思考这其中的道理。

对于不同的人,选帖应有所不同。比如安静型(性格比较内向的)一般比较沉着、稳重,就不宜选择大气磅礴的书体,反之兴奋性(性格比较外向的)一般热情、活泼,必然喜欢气势雄健、灵活变幻的碑帖。因此选帖要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爱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学书是否必先学楷书

不少朋友谈到学书法时都会问我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古今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书法而言,总体就书体来说,都知道有五体,即楷隶篆行草,细分那就更多了。

初学书法的人,面对这五彩缤纷的中国书法艺术的殿堂,往往不知如何选择。我是属传统功力型的书法爱好者,我的主张自然是先学楷书。有不少朋友说,唐楷是我国书法楷书的高峰,再写也超越不了,为什么还要先学楷书呢?这种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我认为楷书乃有提高的空间,唐楷是楷书的高峰,但并不是不可超越的高峰,更不是顶峰,万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楷书也一样在发展变化。我常对这些朋友多次讲过我的老师田英章,田氏兄弟在欧体楷书上比唐楷欧体更活一些、更生动也更有感染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主张先学楷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个基础牢不牢的问题。我认为今人学书法,不论以后在哪种书体上有所成就,初始阶段必须在楷书基础上扎实地下一番功夫。通过学楷书,把基本笔法、基本结构这个基础打牢固,逐渐做到笔法——比比精到,结构——字字精到,合手法度,精准到位。

笔法精到:就是基本笔画从形象到尺度(长短、粗细),轻重和运笔中的准确性,绝不能随意涂挤。

结构精到:就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每一个字,在点划位里搭配的准确度上。

合手法度:求其重心稳定、平正合理、配置匀称、呼应到位、参差向背得当。

王羲之曾说:“尚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划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这就充分说明了点划及位置的准确性,再学书中是何等重要。

之所以我主张楷书是其它书体的基础,不论你今后是写什么书体,楷书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我每次拜访田英章老师、刘炳森老师,他们都说过类似的话,你的行书见长,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写写楷书,你的行书会越写越好,其它书体也是这个道理。

我学书的实践证实了这其中的道理。

树立精品意识

我曾多次拜读汪曾祺先生“论精品意识”和林岫同志“书法精品之论”,也很有启发。什么是书法精品意识?搞书法创作,一个书家一生会写下大量的作品,但谈到精品一般都为数不多。什么原因?分析起来精品意识将起很大作用。换句话,一个书家精品意识强,他就有可能写下较多的精品,必须有精品意识,才能出现精品。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书法精品?林岫先生提出“起码应该是技巧和内涵都达到某种完美又兼具神采的艺术作品”。但细谈具体标准也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尺度。

有人说,一个书家的精品就是他的代表作品,其实代表作品并不一定等于精品。一般地说,一个书家的创作历程都由初期、中期、晚期;也有以年龄段划分的:有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某一个时期都会有他的代表作品,但就一生而言,代表作品并不完全等于精品。就书法家而言,精品一般都在50~70岁之间产生,就基础和精力而言,这20年是创作的高峰期,也是精品可能出现的时期。

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界来说,树立起精品意识,我认为是必须的、刻不容缓的事,我参加过很多次笔会、展览,笔会上拿笔胡写乱涂的“书法家”大有人在。简直是在浪费笔墨纸张;展览会上也有许多作品错字、漏字,张冠李戴,甚至是根本挂不起来的字每次都屡屡出现,这哪里还谈得起精品意识。

我从小就养成做事认真、细致、负责的习惯,在书法创作上我坚持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外流一张的习惯。笔会现场创作,不满意的绝不盖章并立即销毁,展览中不让一幅“应酬”作品展出。这也许就是精品意识对我书画制作中所起到的影响。

书法中的美与丑

书法创作中关于“美”与“丑”的讨论一直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一流派就叫“丑书”。书法作为国粹,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美而去谈书法。作为书法家要在前人创造的坚实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创造个更美的书法艺术,去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历史,使书法艺术不断地创新发展。

然而,在当前五彩缤纷的书法界,甚至绘画界,我们时常都会见到一些作品,画的是穷山恶水、傻树丑人,写的是完全破坏了中国汉字的结构,更谈不上笔法、墨法、章法,这能称上中国书法吗?也可能是另一类的艺术作品,是书法范围以外的艺术。它既然不是写出来的文字,也就不能叫书法艺术。

因为书法艺术必须是以文字作为载体,要有完美的文字结构,巧妙地运笔方法,连贯地行间气势,妥善地整体章法,书法艺术是为了创造“美”的作品,绝不能把书法引向创造“丑”的邪路。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文化艺术也要跟紧时代的步伐。

就书法艺术来讲,总体上说分为两大素,一种是实用艺术型,另一种是纯艺术型。二者都在为了不同的目的,朝着不同的方向,追求着更高的艺术境界。刘炳森老师多次讲过这个问题,也有不少同志持有不同看法。

我个人则认为书法既然是为了创造“美”,就要尊重民族欣赏的习惯,在传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所发展,探求新的时代风貌,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以文字结构和运笔规律上的美感,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书法艺术欣赏上的需求,同时,提高广大欣赏者的审美能力。

使作品感人的方法

在参观书法展览中,有时会见到某一幅作品很感人。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情绪上的震动,使人久久不愿意离开。后来我就分析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感人、吸引人。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使人百看不厌,这就是作品的生动性在起作用。

那么,书法作品的生动性如何体现呢?其一点划结构形象的生动性,其二作品通篇章法气韵的生动性,其三点划力感的生动性,其四通篇用墨气韵的生动性。

我在书法创作中就开始在表现作品生动性上下功夫,以不断提高作品生动性为目标,来衡量一下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为发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进一份力,发一份光。

关于书法创作

关于创作问题。多年来直到如今,在学习求教思考这个问题。古今大书家都强调要“师古不泥古”,要“推陈出新”这是科学的说法。有的大家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然规律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书法艺术的演变也如此。我们探讨的是书法其内在的自有规律。创新必须先熟知古法的演变过程及其时代特征,再就是其创作的理念及其表现手法。这个过程要博学深究,来丰富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表现技巧,厚积薄发。如颜体的端正大方顶天立地,王羲之的清秀慧妙,赵孟頫的圆融,王铎的摇曳多姿,于右任的中锋活笔,及其结体的妙道。

把这些特点视为“元素”放在心中,牢牢记住,而不断演练。作为日后创作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灵巧运用,使其有机的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传承创新

中国书法艺术多元化发展的现状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本来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

当今中国书法艺术园中,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正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这是好事,无可厚非。有的说,现 在中国书坛真正到了“自由挥洒”的时代,而著名的书法家田英章先生却说:“在书法领域里,就目前来说,根本没有可以抛弃前贤而自由发挥的余地。所以在书法上,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空间,也因此我告诉各位,不要学我,要学古人。”

当今书坛如果按大类发展划分可以划分为:一曰贴系书法、二曰碑系书法、三曰现代书法。

贴系书法,是个大系统,有清晰的脉络可寻。他是中国书法的主流系统,影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家熟悉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黄自元等都属于贴系书法的大家,他们学书法走过的道路以及他们传世的丰厚高雅之经典作品,给无数后来学书者以无限启迪,成为人们取法精进的源泉,尤其是“二王”书法,乃是学书者需要反复琢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

碑系书法,是从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潮流,试图打破“二王”为代表的贴系偶像,上取三代古文和不为人尊敬的碑学,尊碑抑贴为潮流在近百年的书法历史中不绝于耳,客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对书法贴学经典的质疑。另一方面在中国书法向多元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现代书法,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的1985年《现代书法首展》,现代书法者认为,当代书法创变,应当突破保守、沿袭、封闭、渐变的古典模式,创造出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新颖的艺术书法形式,以“顺应”和“推动”现代书法的发展,实现传统书法的转型。

现代书法按创变模式可分为:一、以赋予独创性的书体而求新,叫“新贴”派。如隶等;二曰字形的丑化处理,对传统和谐美的反叛而求新;三曰以图解字义创新,日本现代书法默象形势、现代抽象艺术形式而求新;四曰消解汉字的构成要素以营造新书体轨迹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在当今书坛存在的问题

1981年在改革春风开始三年后,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对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全国性的书法活动走向了组织化、规模化、程序化的道路。把书法当作一件事业来做,这在中国书法历史上还属首次。从此,中国书坛开始有了一个新名词——职业书法家。

书协成立27年来,书法从组织形式上不断改进,逐渐完善了从全国大基层的网络相继组建了个省、市、县级书协。从活动方式,规模上不断改进有了比较规模的“全国展”、“中青年展”、“新人展”及各书体或省、市展等。二十多年来,在中国书协的领导下,也确实造就了一批书法界的“精英”人物,也创造出一批质量比较高的代表作品,全国上下的书法热的确为发扬中国书法这块传统文化瑰宝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回顾二十多年来我们走过的路,比较系统、比较深入地分析一下,我们也不难发现书法热的表象下却存在一些我们必须重视、必须深入思考、必须下决心去解决的焦点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即是过分强调创新、张扬个性而造成继承传统的残缺与谬误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书协成立27年,中国书坛一直在强调创新,要在书法上张扬个性,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继承传统只留在报告会上、文字上、口头上,而在进行书法教育、创作、培训、展览评比、发展会员等重要环节上,继承传统早已被丢进历史垃圾箱。

求变,是包括书法在内一切艺术的生命。求变自然是书法向前发展提高的生命所在。丢掉了传统就叫创新吗?真正的创新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什么?就是继承后的创新。“继承”现 在书坛有个新说法叫“入古”,只有下大力气,先老老实实地“入古”,田英章先生所说的:“不要学我,要学古人”就是这个意义的体现,站在前贤(古人)的盾牌上去开辟新天地,才叫创新。舍此,在书法艺术这块土地上决无其他捷径可循。“创新”决非“臆想”就能成功。

而当今书坛,有许多年轻人学书还未入门,未上路,就要超越“古人”。2007年的“国展”,作品来稿共计55319件,创历史之最。作者数量至少40000人以上,可谓空前繁荣,空前兴旺,然而楷书的来稿7322件,只占13.6%,而40000多作者,5000多份来稿具有一定创作水平的只占来稿人数的20%;水平一般的占大多数,而相当数量的作者还处在临贴阶段,和根本还不懂书法创作的人同类。这组数据说明什么?说明时下社会商机涌动,闹的许多人求名心切,成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像丢了魂似的,这种情况很自然地已经波及到书法界,许多人学书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急着创一条新路,张扬自己的个性,哪里还有心去静坐如神,一笔一划去研究笔法、一个字一个字去研究结构去继承传统呢?学写楷书、会写楷书的人越来越少,近30年来,靠楷书在全国展上提名,入展的极少,获奖的可以说几乎为零。而不懂不会写楷书的书法家队伍却越来越大。

中国书法的四要素:笔法,结构,墨法,章法却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的。而要真正成为书法家四要素是要通过长期领悟和实践才能在书坛站住脚的。因为要掌握古人的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确实不易。10年、20年、30年?有的人也许练习写字一辈子也未必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

创新决不是自己吹出来的,小圈子吹也不行,我建议全国各级书协领导们、书法家们、书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还是需要静下心来,沉住气去下决心大力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书法经典,平心静气在传统基础上去创新。创新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技法的传承提高,书法上的创新是急不出来的,决不会像高科技,电脑那样,几年来一个更新换代,有许多人成天煞费苦心地在书法上搞一些离奇古怪的玩意儿,就以为是创新啦,没有经过历史考验在书法史上是站不住脚的,那决不叫创新。再说书法艺术上的创新大家,并不一定每个时代都能出现的,书法史上大家公认的创新大家为数极少,几千年来恐怕只有“二王”,欧、颜、柳、赵等人吧!所以成就真正意义上书法个体的创新极为可贵,是对书法历史的贡献,但不只是难,而是难乎其难也。

当前中国书法艺术的出路何在

最 近我细细地阅读、研究了我的老师田英章先生于2007年九月出版的《田英章书法作品集》,在中国美术馆认真仔细地参观了张荣庆先生“入古之旅”书法展,这两件事都使我反复地考虑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当前的出路何在?

田英章先生是1995年初我通过写“拜师信”认识并交往十三年的第一位书法大师。他的年龄比我小,但他竟然接受我为其弟子,我万分高兴。十几年的书法交流和指导,使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中国传统的“仁之至爱”的好老师;好在哪里?

其一:1981年后,他出版过大量的硬笔、毛笔书法字帖,为中国书法的后来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在字帖中他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传统书法中笔法、结构、章法、墨法四要素的体会和要点告诉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具体到每个字都有他的分析和讲解。出这种字帖的老师,在当今中国书坛是及其难寻的。

其二,是一位严师。对其弟子的要求极为严格,他教书法认真负责,对学生的作品每笔每划从不放松要求,他常说,创作作品必须字字有根据,笔笔有来源,我每次带习作求教于他,他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某一点的位置某一划的长短他都不会放过。回想起我从五岁开始学书法,已有58年时光,但使我真正入门、成长、并逐渐趋于成熟的是我拜师后的13年时间。

其三,关心中国书坛,对时下书法界存在的问题他敢于直言,本文开始我引用的一段话,他说过多次。“要学古人,不要学我,可以学我练字的精神和方法”。对当前书法界存在的歪风邪气,特别是违背传统,鼓动“狂”、“怪”、“肆意创新”、“自由挥洒”的丑陋现象,他总是嬉笑之,怒骂之,深恶痛绝之,有时批评的词语还相当激烈,他还不止一次地在新闻媒体上大声疾呼:“中国书法已处在中国历史上最低谷时期。”说话时他全然不顾场合,毫无顾忌。他的这种为中国书法而忘我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和他教过的上万名学生。他为了书法的纯真和高古,为了书法的振兴和辉煌坚如磐石地苦苦地坚守在传统书法这块土地上。对于时下眼花缭乱的书法“炒作”,他都避之如虎,洁身而自好,甘守寂寞,远离世俗。他坚信着中国书法的春天一定回到来。

再说张荣庆先生,我尽管没有拜他为师,但他那种“入古”的精神也一而再,再而三的鼓舞着我。他比我大七岁,大学他是学建筑的,建筑学使他有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我是学水工建筑的,况且我从五岁学书法开始,就养成了认真细致的精神,但家境贫困,无钱买笔、买纸,我五岁到八岁上学的三年间,以石块为笔,以大地为纸,能写能认两千多个汉字,我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习“只争第一,不当第二。”一直都鼓舞我“学什么,就学好什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和他学书也有许多相同之处。84年他到中国书协以后,成为职业书法家,有了更多时间在理论和技法上去研究。尽管是自称“半路出家”,但他那种爱书如命,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此次细观他的大展,也确实使我震撼,也使我感到高兴。

参观他的书法展,之所以使我入迷,就是他的“入古”精神,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传统书法家,他崇尚“二王”,他从“二王”走来,他曾说:“贴系大家所走过的路子,以及他们传世的丰厚高雅经典性作品,给无数后来学者以无限启迪,成为人们取法精进的渊源。尤其是“二王”书风,乃是学书者需要反复琢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他的书法讲究用笔,从中国书法史看,东晋“二王”时代,书法五体具备,篆、隶、揩、行、草之形制趋于稳定,以后再没有新的书体出现,古法用笔,经“二王”熔铸,遂亦空前完善。从此以后,后来书法家的有识之士,仍千方百计追寻古法和保存古法,如此代代相传,相承保证了中国书法艺术这门古老民族瑰宝的健康延续,这是很值得庆幸的。

细看张荣庆先生的作品,用笔起止求利纯净,技能轻松流畅,无矫揉造作的习气,有浑然天成的意趣。字体结构清秀简朴,章法疏密有度,虚实相交,耐人寻味。形成了作品清和明朗,文静俊逸的风格。至少在他的字里,作品里我看到当今书坛少有的沉静自然,若真的有他和田英章先生这样的一批书法家,能沉下心,下大力气,走正道,不去想入非非,耐着性子下决心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冷板凳,耐着性子去做书法的学问,去步步登高。不断在提高中去创新,中国书法艺术的春天一定回早日到来。

本文开始我就强调性的提出,有人说中国书坛真的到了“自由挥洒”的时代,自由挥洒并非坏事,但如果拿今天许许多多自称书法名家,大家的自由挥洒的“大作”与古人传世之作比一比,我总认为缺少什么,并且缺少许多东西,古人的自由挥洒特别注重书法法度的精确完备,那是率意和精创极为完美的结合,故经得起细看、耐看、越看越想看,过一段时间回头还想再看,越看越让人着迷,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就是这样的作品吗?尽管50多年以来,我读、临此贴不下千次,但至今每拿起来仍是爱不释手。而时下许多人的“自由挥洒”,很大程度上却丢掉了书法法度的严谨,缺乏深厚学养和书法技艺的支持,经不起细看,越看越使人感到乏味,看上一次也就再不想去看第二次。因为细看就会发现他的书法技法的稚嫩,法度掌握修炼上的缺失,文化底蕴学养上的薄弱。这种现象如不引起书坛领导的重视,危害会越来越大,新入会的“书法家”会越来越多的只能是书法学习上的中学生、小学生啦!

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中了书法专业,这本来是件特大的好事,应该说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但本人纵观这些专业学习书法后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还有为数不多的博士后们,其作品名不符实,有的人也不过是书法学习上的中学生和小学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们为什么不很好地思考一下呢?原因在什么地方?由学生我们自然会想到老师,在这些大学书法专业里担任教授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导师们,如果能选择田英章张荣庆这样的一批书法家做老师,情况就会绝然不同。因为学书法除学生本身的素质天分之外,决定因素在老师的引导,“打铁还须自身硬”,自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好的老师会让学生比较好地进入书法艺术的修炼,逐渐成长为中国书坛的中间力量。

我有一位大学校友,现 在某高校是书法研究生导师,他连真正意义上的楷书都写不出来,能教好书法专业的学生吗?那不是天方夜谭吗?因此,书法专业设置是件大好事,但要真正办好书法专业,并非易事。这些院校的领导们为什么不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书法家去大学任教呢?不合格的老师,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这话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的书法专业越办越好,为中国书法事业春天的到来多培养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传承民族文化瑰宝的书法家。

书法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中,中国书法占什么位置?书法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很难,但又不难。

曾经有两位艺人说过,一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有接近于音乐、舞蹈、建筑的物象美。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为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另一位是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北京讲学时说过:“书法是中国艺术核心的核心。”我个人认为中国书法在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发展的写照,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汉字为基本元素的特殊的书写艺术法则。遵循这些法则而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才叫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举世瞩目的、独特的艺术。也叫国宝、国粹。

书法家们要每时每刻建立并牢记一种意识,这就是精品意识,决不能不顾传统法则的“自由挥洒”啦,要沉住气,耐得寂寞,老老实实在传承中去发展,提高,为中国书法的春天早日到来添一块砖,加一块瓦。

我坚信,已经在中国历史中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是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在这条路上去攀登,路尽管很长,也许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去努力,但毕竟是一条宽阔的路,艺术的路。

中国书法一定回走出“最低谷时期”书法事业的春天必定回到来。

——中国炎黄书法艺术研究会

钱水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