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民

更新时间:2024-01-15 22:51

陈红民,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求是特聘教授(2010年起)、博士生导师(2006年起)。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98年),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2000年),浙江省社科“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学科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讲课程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中华民国史(以上本科生);1930年代中国政治专题、中华民国史研究专题、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以上硕士、博士生)。

研究项目

在研课题

1、“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国农社科重大项目)

2、“蒋介石与近代中国专题研究”(横向课题)

3、“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教育部课题)

已经结题项目

1、“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项目(1994年)

2、“国民政府立法院之研究”,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996年)

3、“日伪在华东地区的统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000年)

4、“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的编辑整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委托项目(2002)。

5、“中华民国史研究”之子项目“国民政府五院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攻关项目(2003年)。

6、“中日共同研究江南100年”,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2006年)。

7、“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整理与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AZS001。(2015年4月23日以“免予鉴定”结项)

8、“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课题编号: 11HQLS03

主要贡献

陈红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蒋介石的后半生》等相关领域的论著、译著20余部(含合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九一八以后的胡汉民》、《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等论文90余篇,获得海内外同行较高的评价,尤其是在胡汉民研究及其资料的整理方面的工作,更受到学界的好评,受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委托辑注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第四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人民日报》曾给予报道。指导本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外国访问学者多名。多次承担、参加国家社科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也数次获省部级表彰。20世纪中国史学会(HSTCC)大陆地区唯一的注册会员。美国哈佛一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6-97,2002)、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访问学者(2004-05)、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访问学人(1995、2004)。先后去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奥地利、新加坡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访问与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海外学术单位讲学20余次。担任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历史命题组成员数年。

出版图书

教学课程

本科生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硕博生

中华民国史研究专题、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国历史专题、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等。

研究成果

著作

(1)《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合著,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台湾三十年:1949—1979》(合著,茅家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胡汉民评传》(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4)《80年代的台湾》(合著,茅家琦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合作译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6)《台湾政坛风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7)《碧血献中华----宋教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8)《胡汉民》(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9)《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合作译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10)《抗日战争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11)《蒋介石全传》(合著,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今日台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13)《中国复兴枢纽》(合著,刘大年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年;

(14)《台湾风云》(蒋家王朝第二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15)《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副主编)。

(16)《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副主编)。

(17)《辛亥革命目击记——〈大陆报〉特派员的现场报道》(译校),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2年。

(18)《1933:躁动的大地》(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19)《中华民国史研究新论》,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3年(主编)。

(20)《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3年。

(21)《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历史学分册》(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哈佛燕京图书馆学术丛刊第四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辑注)

(23)《中华民国史》(四卷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著)。

(24)《德国与中华民国》([美]柯伟林著,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88,298-312。

(25)《朱培德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

(26)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简史》第五章“民国时期的考试(1912-194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95-224页。

(27)《宋美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两主编之一),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版。

(28)《蒋介石的后半生》(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29)《亲历中国革命》(合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200千字。

(30)《中外学者论蒋介石——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580千字。

(31)《民国史巨子——张宪文教授学术生涯纪传》(与陈谦平联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598千字。

(32)《浙大史学精粹:中国近现代史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305千字,(自己有45千字)。

(33)《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陈红民方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560万字。

(34)《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第九种)(24册,陈红民傅敏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35)《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与裴宜理共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36)《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5辑(张俊义、陈红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

(37)《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6辑(陈红民、张俊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

(38)《蒋介石笔下的史实与人物》,【香港】中华书局,2016年7月。

(39)《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40)《细品蒋介石》,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41)《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7辑(张俊义、陈红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

论文

(1)《关于“新国民党”的考证》,《南京大学学报(研究生专刊)》,1985年;

(2)《九一八事变后的胡汉民》,《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3)《胡汉民活动年表(1931—1936年)》(上、下),《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2期;

(4)《关于胡汉民与孙中山关系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5)《胡汉民与汪精卫》,《革命史资料》第7期;

(6)《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琐谈》,《革命史资料》第10期;

(7)《胡汉民被囚汤山的由来》,《民国春秋》1988年第6期;

(8)《台湾“外交”制衡因素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9)《抗战时期苏北苏中根据地财政经济简述》,《江苏经济》1991年第8期;

(10)《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概述》,《江苏经济》1991年第10期;

(11)《胡汉民的个性特征对其政治生涯的影响》,《江海学刊》1991年第6期;

(12)《国民党的外国模式:胡汉民的评论》(译文),载《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91年。

(13)《良好的愿望 苦涩的结果——辛亥革命的历史考察》,《民国档案》1992年第3期;

(14)《台湾共产党历史补遗》,《南京党史》1992年第4期;

(15)《略论辛亥革命及其结局的历史必然性》,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金门炮战揭秘》,《南京党史》1993年第1期;

(17)《台湾的中共党史研究》,《南京党史》1993年第2期;

(18)《从长沙附近的作战看抗战相持阶段的几个特点》,《民国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0)《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侵华日军的“疲劳轰炸”》,《江苏历史档案》,1995年第2期;

(21)《民国史研究新趋势的检阅》,《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2)《蒋介石与希特勒关系论》,《史学月刊》1996年第4期;

(23)《抗日战争时期的驿运事业》,《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1期;

(24)《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动员能力之比较》,(香港)《二十一世纪》1997年2月号;

(25)《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介绍》,(台湾)《近代中国》第121期(1997年)

(26)《刚正不屈的胡汉民》,载《民国著名人物传》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27)《柯伟林教授谈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民国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学报特辑》(1998年);

(28)《The Hu Hanmin Correspondence in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 > Vol.XXIV, No.1 ( November 1998 );

(29)《胡汉民要“左右逢源”》,《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

(30)《从档案看三十年代“新国民党”在上海的活动》,《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2期;

(31)《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的价值刍议》,《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5期;

(32)《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关于对日绝交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3)《在朝与在野:1932—36年胡汉民与蒋介石之关系》,(香港)《二十一世纪》2000年2月号;

(34)《五十年来我党的对台政策》,《南京党史》,2000年3月(总第83期);

(35)《国民政府第一、二届立法委员组成分析》,《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36)《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的价值》,载《世纪之交的中国与美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7)《胡汉民替兄求医》,《民国春秋》2000年第6期;

(38) 《Traditional Responses to Modern War: The Nationalist Post-Stage System and the Communist Great Production Movement》,《China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5》,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2001.P.189-204

(39)《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84-188页;

(40)《朱培德将军生平事略》,《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1期,第50-52页;

(41)《从“自传”看陈独秀的个性及对其政治生涯的影响》,《南京党史》,2001年第3期;

(42)《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210-229页;

(43)《一个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实地观察与感受》,《老照片》第20辑(2001年12月),第33-50页;同时载《南京党史》2001年第5期;

(44)《争斗岂止于国内:1931-36年间胡汉民与两广对海外华侨的争取》,载《史学的传承》,(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9月,第137-162页;

(45) 《Chiang Kai-Shek and Hitler: an Exchange of Correspondence》,Annali di Ca’Foscari, Estratto XL,3,2001(Serie Orietal 32),P.281-291;

(46)《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代道路——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民国研究》第六辑(2001年)。

(47)《胡汉民与张学良关系述论:1931—1936》,《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总200期),;

(48)《蒋介石的权力之路》,载《漫画中的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1月;

(49)《“新国民党”在海外的活动:1932—1936年》,《民国档案》2002年第1期,第64-73页;

(50)《惊人一幕:张学良与西南反蒋派搞联盟》,《世纪》2002年第3期;

(51)《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所用人物代号解读》,《东南文化》2002

年第3期,第70-76页。

(52)《五十年来大陆对台湾政策考察》,(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五十年来的香港、中国与亚洲论文集》(2001年5月)。

(53)《“第二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胡汉民》,载《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民国档案杂志社2002年4月,第299-308页。

(54)《“抗日反蒋”与“联日制蒋”——胡汉民与两广的“抗日”口号与实践(1932-1936)》,《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第201-221页。

(55)《周边の存在の国民党内派阀斗争に对する影响——胡汉民の政治主张を中心とする研究(1931-1936)》载《周边から见た20世纪中国》,(日本)中国书店,2002年

12月,第143-160页。

(56)《胡汉民的人际网络(1932-36)——以“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为中心的研究》,载《中华民国史研究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生活·新知·读书三联

书店2003年。

(57)《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张学良、赵一荻文件与口述资料”》,《民国档案》2003年第3期,第133-135页。

(58)《略论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军事战略——以南岳军事会议和长沙会战为中心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105-114页。

(59)《从“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看“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1932-1936)》,《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第34-40页。

(60)《东亚研究的意义:中华民国史历史之意义——中国学者的感想》,《历史学研究》2003年第9期,日本青木书店出版,第25-28页。

(61)《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书评),《中国学术》,2004年第2辑(总第18辑),商务印书馆。

(62)《解读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往来信件》,《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第197-217页。

(63)《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之宣传策略初探——以1923-1925年《向导》为中心》,《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第63-70页。

(64)《胡汉民资料的典藏刊布及其学术研究》,台湾《近代中国》第161辑(2005年6月),第173-186页。

(65)《抗日战争时期立法院的立法工作述论》(合作),《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86-92页。

(66)《“约法之争”的两个问题》,《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第107-110页。

(67)《韩国档案中有关民国时期中韩关系的史料》,(韩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27辑,第163-170页。

(68)Critique and Examination of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Modern History as described in Japanese and Basic Direc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Korea),P.98-P.119,Chen Hong Min。

(69)《传统军人的现代转变——《朱培德传》序言》,《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3-36页。

(70)《蒋介石与“约法之争”》,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30年代的中国(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19—34页。

(71)《〈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秘书王养冲教授访谈录〉补正——兼谈如何提高“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773—776页。

(72)《朱培德与滇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27—132页。

(73)《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9—27页。

(74)《〈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中的一则错误》,《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第134—136页。

(75)《韩国档案中有关民国时期中韩关系的史料》,《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第129—135页。

(76)《朱培德与抗战准备》(与肖如平合作),《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第158-180页。

(77)《矛盾の联合体:胡汉民·西南政权と广东实力派(一九三二——一九三六)》,载松浦正孝编著:《昭和·アジ主义の实像:帝国日本と台湾“南洋”·南支那》,ミネヴア书屋2007年12月,第78—99页。

(78)《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9—131页。

(79)《抗日战争时期立法院的调整》(与陈书梅合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0—136页。

(80)《民国时期发生在朝鲜的教科书事件》,《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06—113页。

(81)《“以人为本”书写行业史的新成果——《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评介》,《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第137—139页。

(82)《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与傅敏合),《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4 期,第204—216页。

(83)《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与张玲、郭昌文合),《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第93—99页。(注:此论文同时刊于吕芳上主编:《论民国时期领导精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162-172页)

(84)《汪伪政权の立法院初步的分析》(与陈书梅合),(日本)《中国21》,2009年5月号(第31卷),第217—230页。

(85)《胡汉民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关系之探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1期(2009年5月),第97-113页。

(86)《大陆中国の民国史研究》,载《现代中国と历史学》(《20世纪中国史》第4卷),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10月版,第25-42页。

(87)《从“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看“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1932-1936)》,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科院2008年1月版。第176-191页。

(88)《解读张学良与宋美龄的几封信》,载《宋美龄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版。第341-349页。

(89)《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地区的民国史研究》,《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第118-125页。

(90)《蒋介石1950年在台湾之“复职”研究》(与傅敏合),《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第154-163页。

(91)《从最后的日记看蒋介石晚年心态》(上、下),《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11日、13日,历史版。

(92)《蒋介石遗嘱知多少》,《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48-152页。

(93)《植民地朝鲜におけの教科书问题》,载《近代中国·教科书と日本》,日本研文出版,2010年7月,第394-415页。

(94)《朝鲜总督府文书にみられる近代中朝关系》载《中国·朝鲜における:租界の历史と建筑遗产》(大里浩秋、贵志俊彦、孙安石编著),日本御茶の水书房,2010年3月,第134-第187页。

(95)《抗战期间竺可桢主持浙大的一个侧面:解读竺可桢与朱家骅的几封往来函件》,《晋阳学刊》2010年第5期,第94—第99页。

(96)《竺可桢与朱家骅来往信件》,《浙江大学馆藏档案》,2010年,第2-第6页。

(97)《相异何其大——台湾时代蒋介石与胡适对彼此间交往的记录》(与段智峰合),《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8-第33页。(《华美族研究集刊》Journal Chinese American Studies No.20 纽约天外出版社 New York: Outer Sky Press 2010年8月转载)

(98)《“民国史观”与中华民国史新学科体系的构建》,《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第55-61页。

(99)《蒋介石研究:六十年的学术史的梳理与前瞻》,《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第147-第154页。

(100)《蒋介石与“弹劾俞鸿钧案”的处置》,载《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吕芳上主编,下册),台湾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4月,第659-670页。

(101)《台湾时期蒋介石与胡适关系补正》,《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第144-第148页。

(102)《蒋介石遗嘱探秘》,《凤凰周刊》2012第4期(总第425期),第94-96页。

(103)《蒋介石与1961年联合国“外蒙入会案”》,《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第123-131页。

(103)《胡适研究的新史料》,载《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耿云志、宋广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第136-144页。

(104)《新资料与新观念: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评(2000-2011)》(与曹明臣合),《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第151-158页。

(105)《蒋廷黻与夭折的“中国自由党”(1947—1951)》,《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1期,第63-74页。

(106)《台湾时期蒋介石与陈诚关系探微(1949-1965)》,《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第4—29页。

(107)《胡适·蒋介石关系论纲》,载山田辰雄· 松重充浩编著《政治·战争·日本》,日本东方书店,2013年3月,第313-第336页。

(108)《传媒眼中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与复职:以<大公报>的报道与评论为中心》(与曹明臣合),《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6期,第71-78页。同时刊于《政治精英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杭州师大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109)《合作中的波折——1960年前后蒋介石与陈诚关系之研究》,载《近代国家的转型》,台北“国史馆”,第987-1012页。

(110)《蒋介石与胡适关系之再思考》,载《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形塑》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2013年,第625-646页。

(111)《蒋介石与“李闻惨案”的善后处置》(与王丛丛合),《民国档案》2013年第4期,第124-127页。

(112)《政权交替之际的知识分子:以蒋廷黻筹组“中国自由党”为中心》,载《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273-300页。

(113)《抗战期间蒋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述论》(与罗树丽),《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4期,第47-第59页。

《胡适与蒋介石研究论纲》,载吴景平主编:《民国人物的再研究与再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48-161页。

(114)主持《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笔谈,有“主持人语”与“蒋介石研究:做什么?怎么做”二篇,《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76-178页。

(115)《让学生说话——“近现代中国人物研究”两次辩论课设计》(与钟健合),《复旦通识教育》总第11期(2014年3月),第88-98页。

(116)《白崇禧受严密监视的晚年》,载《中国国家历史》(壹),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61-70页。

(117)《张宪文教授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洪银兴、陈红民等),王育济主编《中国历史评论》(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第188-202页。

(118)《什么是好的历史研究:以蒋介石研究的三个面向为例》,澳门大学《南国学术》2014年第2期,第114-117页。

(119)《从“转向革命”到“被革命”》(与潘建华合作)《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4期,第113-121页。

(120)《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选之往来函件》(与段智峰合作选辑),《民国档案》2014年第3期,第46-53页。

(121)《风云历历:哈佛大学典藏“蒋廷黻资料”的史学价值》,《中国历史评论》第五辑,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第1-47页。

(122)《1962年蒋介石对“外蒙入会案”决策之研究》(与傅敏合),载《东西文化与外交方略比较(实践篇)》(主编魏楚雄、陈奉林),澳门大学2014年11月。第163-180页。

(123)《台湾当局对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反应:以“蒋廷黻资料”与《蒋介石日记》为中心》,《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第90-98页。

(124)《《蒋介石日记》中的“约法之争”》,《史学月刊》2015年第4期,第130-133页。

(125)《“蒋廷黻资料”中的“中国自由党”》,《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100-105页。

(126)《民国时期意大利与中国关系的新档案——以<陈公博访意报告书>为例》,《安徽史学》2015年第1期,第41-49页。

(127)从《陈诚日记看台湾时期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63-74页。

(128)《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为组建中国自由党与胡适等人往来函件》,《民国档案》2015年第3期,第39-46页。

(129)《政治判断与抉择: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后》,《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 期,第177-188页。

(130)《毛泽东、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前后的判断与抉择》,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9月版。第182-204页。

(131)《政治判断与抉择: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后》,吕芳上主编《战争的历史与记忆1:战与和》,国史馆,2015年12月,第275-298页。

(132)《蒋介石的接班人计划》,载《中国国家历史(叁)》,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96-102页。

(133)《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1日。

(134)《陈诚日记:国民党军的“围剿”因何失败》(与徐亮合),《同舟共进》,2016年第2期。第75-79页。

(135)《蒋介石与1937年的国府迁都》(与潘建华合),《世纪》2015年第4期。第12-15页

(136)《蒋介石苦心经营的云南布局何以崩坍》(与周丽莉合),《纵横》,2015年第12期,第53-56页。

(137)《“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构想》,《民国档案》,2016年第2期,第140-143页。

(138)《回到蒋介石:“蒋介石资料资料库”建设构想》,载李又宁主编《世界历史中的孙中山、蒋中正与宋美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纽约天外出版社(New York: Outer Sky Press),2016年5月,第238-247页。

(139)《蒋介石与1934年浙江旱灾救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肖依依合),2016年第6期,第87-第100页。

(140)《从<蒋介石日记>看其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苏区研究》,2016年第6期,第,第10-第19页。《新华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60-64页。

(141)《中国大陆地区蒋介石研究的新趋势》,《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 期。

(14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Chen Cheng in Taiwan as Appears from Chen Cheng’s Diary.Edited By Laura De Giorgi and Guido Samarani. P.37-74, Edizioni Ca.Foscari-Digital Publishing, 2017

(143)《“蓝皮书”《蒋介石言论集》解读》(与周维煦合),《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7辑(张俊义、陈红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