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1 22:46
会宁县郭城驿镇黑虎岔(HeiHuCha Village)位于郭城驿镇镇区东北部,属川台区地域,地势东高西低;黑虎岔河从村北东西穿过;总流域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0多亩。其种植砂田瓜类历史悠久,是瓜类的原生地。主要以西瓜、籽瓜、蜜瓜等为主。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493户,户籍人口2022人,常驻368户1483人;公共服务体系日臻成熟,有村级小学1所,村卫生室1所,以及村址文化广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1370年。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
1370年4月,徐达大败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今安定区辖区),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及数人逃至黄河得流木以渡,遂出宁夏奔和林。而三狼济王、昴空、铁礼棉、铁礼秀等元将隐藏于以屈吴山为中心的周边村落,后明军清剿元残余势力,至黑虎岔上岔大败昴空。
正统二年(1437年)置靖虏卫(今靖远县),辖区东至海剌都界二百里,西至虎豹口一十五里,南至郭城驿九十里,北至黄河三百里。由此黑虎岔村为靖虏卫下辖地区,据明代张雨《边政考》载:“靖虏卫……寨营堡四十有三:黑虎岔赵家堡二十里。”
1936年10月,红军在郭城驿建立抗日农民协会,而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进驻黑虎岔村修整和整编。
1955年后半年,会宁县合并成9区,60乡。区名改以地名称谓。郭城区辖共冯、河畔、塬坪、黑虎、新庄、郭城、泉村、白塬、海村9乡。
黑虎岔村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镇区东北部,属于川台区地域,地势东高西低;海拔1500m~1600m之间;总流域面积38.5平方公里;北部与靖远大芦镇中砂沟村相接,南接叶家滩村,东接扎子塬村、腰井村,西与红堡子村接壤。
黑虎岔村属亚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气候划分为温和干旱半干旱川谷区。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8.7℃,年最高气温37.5℃,年最低气温-29.4℃,夏季均温20.9℃,日照时数达2226.6小时,全年无霜期173天,年平均降雨量312.8mm,年平均蒸发量1728mm;春季常有沙尘暴和反冻潮等气候灾害,干旱和秋涝灾害严重。
黑虎岔村有耕地9880余亩,其中水浇地2880亩(高标准农田1500余亩),晒砂地7000多亩。
村内有黑虎岔沟,径流黑虎岔村而过,村内河岸线长3000m。该河沟属于季节河流,夏秋两季多雨水,汛季冲刷严重,水土流失较大。黑虎岔沟为祖厉河支流,起点为会宁县与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砂河村交界处,位置坐标为东经105°1′49.07″,北纬36°20′57.69″,终点为郭城驿镇驮营村与祖厉河交界处,位置坐标为东经104°50′59.88″,北纬36°18′13.00″,全长29km,流经郭城驿镇驮营村、黑虎岔村、腰井村,在郭城驿镇驮营村汇入祖厉河。
另外,庙湾湿地段有地下水常年溢出,水质稍咸,地下水位10米左右, 该水可供人畜饮用。
黑虎岔村土地结构单一,土壤多为为灰钙土。
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一社、二社、三社、新社),户籍户数493户,户籍人口2022人,常驻368户1483人。人口特点:赵氏占90%,分布于一、二、三社;其余姓氏占10%(大部分由70年代新塬乡冰草沟迁移而来),主要分布于新社。
黑虎岔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没有矿产资源和工业做支撑。以种植砂田西瓜、籽瓜、蜜瓜、玉米等为主。受黄河水灌溉制约,全村逐渐形成了黑虎坪、南坪水地以玉米、小麦、洋芋套种为主;斜道坪、高坪旱砂地以西瓜、籽瓜、蜜瓜种植为主;养殖、林果插花分布的产业格局。全村种植砂田西瓜、蜜瓜等瓜类7000多亩,涉及农户368户,规划发展砂田西瓜1000亩。全村种植优质苹果,80多亩,涉及农户30余户。全村肉牛饲养量20余头,主要分布在三社,涉及农户2户;肉羊饲养量2000余只,涉及农户200余户;能繁母猪饲养100余头,主要分布在新社、一社,涉及农户2户。同时,全村有外出务工户100余户,个体经营户9户,整户常年外出户10余户。
黑虎岔村的砂田瓜种植历史悠久。由于黑虎岔村的地势海波较高,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砂田西瓜、砂田籽瓜、砂田蜜瓜等为主。生长的西瓜具有个头大、汁多、味蜜甜、耐贮存、耐运输等特点,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认证商标”。
自2017年开始,黑虎岔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对接,通过具有本地风土人情特色的产品和新媒体、电商相结合,推动黑虎岔村砂田瓜上行外销,借助独特地域优势,将旱砂田西瓜、籽瓜、蜜瓜这一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黑虎岔瓜得到全国,尤其是南方沿海省份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2019年7月26日,黑虎岔村举行“会宁县砂田瓜全网发售仪式暨全民直播节”活动。活动进一步提升黑虎岔瓜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成功打造了黑虎岔瓜的品牌效应。
全村建立小学一所,村卫生院一所,乡村广场舞台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液晶电视、投影仪、音响等设施设备,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多样性需求,有唱秦腔、跳广场舞、看电影、看图书等多种文化活动。同时村里配备了户外体育健身器材。每年举办村晚、及邻村联谊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黑虎小学属山区村学校,学校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1661—1722)黑虎人创办的私塾,此为会宁私塾教育之发端。1935年,黑虎小学正式成立。在绪龙山下原善缘寺内盖起平房三间作为教室,一间僧房为教职工宿舍,学制四年,招收本村及邻村农家子弟学生20多人。1950年,黑虎小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在校学生逐年递增,学校规模也在扩大。80年代教育教学质量在本乡同级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90年代学校生源最多达680余人,为创校以来学生人数之最。学制经历了1958年的六年制到1994年的九年制,再到2007年撤并初中部,成为六年制学校的历史变迁。
为了村里长远向前发展,原黑虎坪村址受地域限制,由一社大场改造修建为新村址和文化广场以及瓜果市场交易区,历时两个月,于2019年11月18日黑虎岔村新村址落成使用。黑虎岔新村址和文化广场按照蒙古特色设计建造,总投资168万元,共新建村级办公场所5间182㎡,文化舞台328㎡,文化广场4200㎡,并配备了健身器材和文化活动设备。新村址的使用,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满足了群众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
黑虎岔村交通主干道已全部完成硬化,大型货车均可无阻畅行,既方便了村民的便利出行,也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截止2021年,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8公里,砂化4.5公里。
黑虎岔村有村级卫生院一所,位于黑虎岔村三社。
2019年农村饮水安全入村入社入户工程建设在黑虎岔村进行,截止7月份,黑虎岔村完成自来水通水,使广大村民喝上干净安全稳定的放心水。
全村共有两级泵房两座,农田灌溉渠道截止2021年,已衬砌20余公里。
黑虎岔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黑虎岔村90%的村民为赵氏一族,赵氏家族为蒙古元朝皇室后裔,其始祖昴空等人于元末明初被迫隐姓埋名落业居于会宁县黑虎岔,随着与当地的汉族文化接触,黑虎赵氏逐渐改变了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逐渐演变成汉族。黑虎岔村为蒙古族后裔赵氏家族的始发地。2013年9月,其族人编纂的《赵氏之根》家谱被评为白银市地情文献优秀成果。2017年10月,黑虎赵氏获得会宁最具影响力的优良家风称号。
黑虎岔地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现有宗教活动场所一处,即绪龙山下的善缘寺。寺内有观音殿(黑虎岔菩萨殿)、大寺殿、大佛殿、子孙宫、方神殿、山神殿、土地殿、三官殿、北八天教主殿、三国殿等众多寺庙。
黑虎岔菩萨殿位于黑虎岔村绪龙山善缘寺内。座北面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大殿一座。重檐歇山顶。平面呈工字形。面阔五间,边长15.2米。其中明间3.6米,次间3.2米,稍间2.6米,进深四间,边宽12米。建筑面积182.4平方米。一层铺座38攒,二层铺座32攒。每攒斗拱出七跳。明次间为掮扇门,稍间为套方窗,殿内供三大菩萨。该殿始建于清代,清同治年间因战乱被焚毁,现存建筑为2006年在原址依原样重修。2018年10月24日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会宁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黑虎岔地区的建筑民居主要分两个阶段。80年代是两个阶段的分水岭,第一阶段是80年代之前,居住以依山而挖建的窑洞和土坯箍的窑洞为主;第二阶段80年代之后,砖木结构的“北七间”四合院居住风格逐渐代替了窑洞。
黑虎赵氏土地家族能歌善舞,在与汉民族的融合中,蒙古长调渐渐融进了汉族民歌、小曲、秦腔、眉户唱腔等元素,变成了短调,形成了具有蒙汉民族融合特色的唱腔,曲调婉转、单纯、朴实、情意真切,听起来铿锵有力,被称为黑虎古调,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小戏剧、小曲、民歌小调、神曲子四个类型。其代表作主要有,小戏剧《浪仙拉驴》、《牧童指路》、《打柴》等剧目;小曲整理出15个曲调;神曲子有《洛阳桥》、《请神咒》、《四盏灯》等曲目;民歌小调有《绣荷包》、《十杯酒》等。2013年,黑虎岔村村内成立“黑虎古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并成立了“黑虎古调”演出团,由8名传承演员、10名司乐组成的。该演出团成立后,在红堡子村的民间文化活动中进行初演,引起了在场的《甘肃日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2017年,黑虎古调被中央电视台四套《远方的家》栏目组录制并播放。
黑虎岔,地名,为蒙语名,译为“黑羝羊”。黑,蒙语为喀喇(kā lā)之意,虎岔,蒙语“忽察”,即“虎插”,译为羝羊。1370年,赵氏始祖昴空卜居“黑虎岔”时,按照蒙古习俗,将地名取为“博罗虎插”、或 “合剌虎插”。年代更迭,文化流变,后人只知“黑虎岔”,而不知“喀喇忽察”或“合剌虎岔”。
黑虎岔村具有光荣的拥军传统。1936年10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进驻黑虎岔,黑虎岔村村民杀猪宰羊款待红军,站岗放哨保护红军,送米送面支援红军,使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在黑虎岔顺利完成了西征前的整编。黑虎岔人以宽广的胸怀收留了杨金兰和王尧两位女子红军伤病员,黑虎岔人以极大的革命热情送出山的优秀子弟赵世杰参加了红军,赵世杰在红军队伍中屡立战功,获得共和国三枚胸章,与王世华、陈国均并列为“会宁红军三杰”。
黑虎岔村有丰富的蒙古历史人文底蕴,和诸多历史遗址,遗址有如三县衙门古城遗址,明正统二年筑的龟背城,明洪武年间的昴空塌窑沟古居遗址,古丝绸之路兰海盐道及庙湾古井等众多历史遗存。而会宁县旅游局于2018年计划投资3.7亿元,按照生态优先、文化融合、蒙古风情、旅游休闲的总体定位,依托黑虎岔村、扎子塬村蒙古历史人文底蕴,着力打造昴空陵、小河沟、百眼泉、籽瓜观赏体验基地等蒙古特色文化的相关景点。
该遗址位于黑虎岔河南岸。北临黑虎岔河,东、南皆临山谷,据险扼要。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 年)。为当地赵氏家族所筑。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40米,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堡门东西对开。堡西有壕,宽约18米,深约2米,长约130米。壕外有一人工开挖的水塘,与黑虎岔河相通。该堡西墙大部分尚存。残高0.6—6米,北墙及东南城墙大部分坍塌,明显可见夯层厚8--14厘米不等;西北角残留有墩,其余三角不明显;北墙外距北墙约20米处,又筑有外城墙,残长约6米,残高2米。
庙湾湿地位于绪龙山善缘寺前,湿地内有一常年涌流的自然泉眼,泉水稍咸,可饮用。泉水周围形成一方水塘,水塘内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和毛拉等水生植物,以及上万尾大小鱼类,水塘周围分布着一块人工林,形成一块湿地,湿地内有野鸡、野鸭、白鹤、锦鸡等禽鸟出没,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物链,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沼泽湿地,称为庙湾湿地。该湿地由泥岩上翘,地下径流露出地面而形成。
由昴空纪念堂和17棺坟组成。昴空纪念堂立于昴空墓前,为蒙古包式建筑,其形式借鉴成吉思汗陵的样式建造,纪念堂内安置一尊汉白玉昴空塑像,占地20㎡左右。该陵墓位于扎子塬村上岔社老坟湾。据赵氏族谱记载,该墓为黑虎赵氏先祖,葬于明初。墓群共存有4世17棺坟土堆,其墓地风水为“凤凰单展翅”。昴空陵墓是一座用青砖砌就的蒙古包。墓室顶部距离地表5米左右,墓室高4米许,直径3米。穹庐状的墓室上部一圈一圈的青砖逐渐收缩成一个小洞,小洞用一块青砖封死;圆柱状的墓壁有数个突出的砖雕门窗造型;墓室地面一周用经过雕刻的青砖砌成一凸一凹的箭垛。整个墓室内的砖与砖之间互相铆接,不见任何粘合剂,但坚固紧密。该陵墓被会宁县人民政府于2018年10月24日将其列为会宁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河沟,源头可追溯至扎子塬村上岔附近,该沟河为黑虎岔沟的支流,为季节河流,在黑虎岔旧三社汇入黑虎岔沟,河沟将黑虎岔旧三社分割为两部分。沟内多形态万千的黄土崖,以及坎儿井,还有凿于同治年间的窨子洞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黑虎岔村有名的特产主要有,旱砂地西瓜、旱砂地籽瓜、旱砂地蜜瓜、苹果、杏子、土豆等。
黑虎岔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康熙年间,昴空十世孙赵三广被康熙皇帝诰封为昭勇将军,并擢升参将。昴空十一世孙赵鸣翠以参将身份率军镇守四川樊川,为国效力,镇守巴山蜀水。当今更是人才济济,赵琦跻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之列。赵有健走进清华职教,赵永平走出国门,进入联合国任职,赵有雄、赵有健、赵壮壮、赵秉国等四人先后考入清华北大,使黑虎岔村称为甘肃省产生清华北大最多的村落之一。
赵三广,生年不详,卒于1700年,曾任芦塘游击,芦沟莹(在今靖远境内)参将,因“靖乱有功”康熙帝诏封为昭勇将军(正三品武官),原配徐氏诰命夫人,并擢升参将。
赵世杰,(1920-1975),郭城驿镇黑虎岔村人。1936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前济南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曾参加消灭日军第6师的战斗和平型关战役,两次负伤。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任职期间亲自为患者诊断治疗,掌握了中西医结合医疗技术。1975年8月7日在济南逝世,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于1975年8月14日批准其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