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

更新时间:2024-09-08 12:44

八路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简称,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1935年8月,共产国际七大期间,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八一宣言》是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着中共关门主义的结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开始。

从1936年初开始,国共两党就第二次合作进行了多次会谈,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调停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加快了第二次合作的谈判进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平为北平简称,今北京;津为天津简称)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通电,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呼吁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发出共赴国难宣言,宣布:“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发,担任抗日前线职责”。7月29、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8月13日,淞沪会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変)爆发城市的控制。淞沪会战爆发,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判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在南京国防会议期间,两党达成了最后的合作协议。

正式成立

西安事变后,国共经过反复谈判,确定红军改编原则。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抗日战争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为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济深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五十九师长余汉谋,第六十二师长香翰屏,第六十三师长李扬敬,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八路军3个师的番号为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原来都是东北军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削弱东北军,对东北军进行“整理”,将17个步兵师整编为10个,这3个师都被找借口裁掉,番号撤销。红军改编八路军时,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提出,就把这3个番号授予八路军。

为加强红军改编后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原文如下:“南京已经开始对日抗战,国共两党合作初步成功。为着实现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红军改名之保证,推动这一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日革命战争,我们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着将:前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军政治部,以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以林彪为该师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第二两师及赤水警卫营、前总直之一部等部,合编为陆军第一二〇师,以贺龙为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陕甘宁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等部,改编为陆军第一二九师,以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以上各部改编后,人员委任照前总命令行之。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

朱德、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向全国人民承诺:八路军将“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29日又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同时决定在八路军各师成立军政委员会。

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分析了抗战开始后的形势,明确抗战必须经过艰苦的持久战,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11人组成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为书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八路军抗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决定。8月25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要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全国军事的总动员;3.全国人民的总动员;4.改革政治机构;5.抗日的外交政策;6.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7.改良人民生活;8.抗日的教育政策;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10.抗日的民族团结。

1937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改编后党及政治机关的组织的决定》,规定红军改编后共产党的组织,师以上及独立行动之部队,组织军政委员会;师、团两级及总部和师的直属队,组织党的委员会。改编后的政治机关,师以上设政治部,团设政治处。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

1937年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改编后的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为: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第一二九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

1937年10月,八路军恢复此前一度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任命了各师、旅的政治委员。

红军改编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西安行营代主任蒋鼎文、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纷纷电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彭正副总司令。李宗仁、白崇禧贺电“望东指之旌旗,赋同仇而御侮,歼朔方之倭寇,复失地以奏功”。蒋鼎文贺电“率部抗敌,壁垒新增。行见马肥苜蓿,壮秋塞之军容;酒熟葡萄,励沙场之斗志。扬我国威,挫彼寇焰,河山还我,指顾可期”。

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以后,由于八路军名声远扬,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仍沿用八路军番号,人民群众亦习惯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

发展阶段

自1937年8月八路军挺进华北战场,至1940年底为发展阶段。

在日军展开战略进攻,国民党军不断撤退,华北战局危急之际,八路军主力于1937年8月22日至9月30日,先后由陕西省三原富平县韩城地区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前线抗战。根据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的决定,八路军担负着创建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日军,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发展壮大自己的基本任务,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省灵丘县城西南平型关附近,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日军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斗志。后八路军以一部兵力分散发动群众,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主力于日军的翼侧和后方积极作战,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先后取得阳明堡、七亘村、广阳等战斗的胜利。

11月8日,太原失陷。至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在积极作战的同时,加强部队建设,恢复了因受国民党干涉而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和师政治部名称,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光荣传统。为独立坚持华北抗战,八路军总部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控制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向着日军占领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取四面包围的态势,以及分兵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准备反围攻等指示,以第115师独立团等部创建以恒山山脉为依托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师部率第343旅南下,创建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以第120师继续创建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以第129师和第115师第344旅创建以太行、太岳两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民主根据地

至1938年4月,上述根据地基本建成,先后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晋冀豫军区冀南军区,并粉碎了日军对各根据地的围攻。这样,八路军既在山西站稳了脚跟,又为向整个华北发展创造了条件。

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随后,八路军第129师一部深入冀南,协同当地人民武装发展冀南和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120师雁北支队晋察冀军区一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协同当地中共组织,领导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以第115师和第129师各一部挺进冀鲁边和冀鲁豫边,协同当地人民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以冀中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同时成立冀中军区,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在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同时,以第120师一部挺进绥远(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协同当地人民武装,开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至10月,八路军在华北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

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逐渐转移其主要兵力,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并以华北为重点,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令3个师的主力分别挺进冀南、冀中、山东,协同当地军民,粉碎日军“扫荡”,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2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山东各地共产党领导的起义武装统一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与第115师主力一部共同完成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任务。

1939年1月,以八路军第4纵队为基础,组成冀热察挺进军,执行巩固平(北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任务。八路军各师主力深入华北平原,对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帮助当地抗日武装起了重要作用。八路军也得到了大发展。为了巩固大发展的成果,提高部队战斗力,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2月和6月两次发出整军训令,各部队进行了两期整顿。1940年2月又发出整军训令,各部队又进行了两期整顿。八路军在整军中先后整顿了100多个团(约40万人)。经过整军,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加强了部队中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

1939年8月,八路军第1纵队成立,统一指挥山东纵队和第115师入鲁部队。1940年2月,八路军第2纵队成立,统一指挥太行山南部地区的部队。3月,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创建并实际领导的属第2战区晋绥军建制的山西新军(含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4个纵队、政治保卫队的3个旅、工人武装自卫队、暂编第1师等),陆续加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4月,为加强冀鲁豫边的抗日斗争,第2纵队东进与冀鲁豫地区部队会合,并成立冀鲁豫军区。6月,撤销晋冀豫军区,分别成立太行军区太岳军区。为协同新四军发展华中,八路军第2纵队一部南下豫皖苏边,于7月与新四军第6支队等部会合,先后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后改称晋绥军区),统一指挥第120师和在晋西北的山西新军。

1940年8月下旬,八路军向华北日伪军发动百团大战。至12月上旬,共歼日伪军4万余人,给日伪军以很大打击,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日军为了报复,遂增强其在华北的兵力,对八路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扫荡”。

困难阶段

1941年—1942年,八路军处于困难的阶段。

日军为巩固其华北占领区,使之成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加紧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先后发动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连续进行残酷的“扫荡”和“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这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进行“反共”军事摩擦,因而,八路军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部队减少到30万人,抗日根据地的面积缩小1/6,人口减少1/3。 在艰难的岁月里,八路军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实行精兵简政政策,撤销了纵队指挥机构。在此期间,成立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将山东纵队领导机关改为山东军区;并将大部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实行“敌进我进”,组织大批武装工作队深入日伪军占领区开展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势,配合根据地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和反“治安强化运动”。在两年的艰苦斗争中,粉碎日伪军1000人以上至7万人的“扫荡”共144次,并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战胜了极端的困难,坚持了华北敌后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中,八路军联系部队的实际,开展了反对军事领域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增强党性的整风运动,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水平,改进了思想作风,增强了团结,纯洁了组织,提高了战斗力。从1943年起,八路军普遍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这一运动,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锻炼了部队,密切了军民关系,并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条件。

恢复阶段

从1943年起,八路军进入恢复和再发展阶段。

进入1943年后,华北日军仍以打击八路军为主,并且更加强调“以华制华”,大力扩充伪军。国民党军大批投降日本,被改编为伪军。八路军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等十大政策和“敌进我进”的方针,粉碎了日伪军的“蚕食”“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由被动转为主动。

1944年,在日军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向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时,八路军实行局部反攻,向日伪军占领的城镇和交通线连续发动了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并以主力一部向河南和湘粤边挺进,收复了部分失地,实现了控制中原等。部队在作战中发展到50余万人。为适应更大发展和全面反攻的需要,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训部队的指示,八路军于1944年冬季,利用战斗间隙,开展了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的大练兵运动,并总结了带兵、用兵和养兵的经验。经过整训,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1945年,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发起了春、夏季攻势作战,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上。八路军在1944—1945年夏的局部反攻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收复城镇70座,为举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同年8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关于对日伪军举行全国规模反攻的号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日伪军全面大反攻的命令。为了加强对晋冀鲁豫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对华北日伪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要道展开了大规模进攻作战,并以一部主力向东北进军。在大反攻中,八路军共歼日伪军21万余人,收复城镇200余座。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八路军发饷数目,始终根据三个师(按4.5万人计算)每月发给军饷法币63万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抗战中,八路军获得大幅发展,到1940年,八路军的人数就已经扩大了10倍,达到40多万人。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同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9月,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仍未统一名称。直至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全军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至此,八路军的名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战斗序列

领导部门

下辖部队

编制情况

1937年10月23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一一五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7日,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此后,又创建了晋绥(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冀鲁豫、鲁西、湖西)、山东(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等军区。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8月,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兼任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

一一五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陕南红七十四师合编而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参谋长周昆。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师直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000人。改编即日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工兵、辎重营留守陕甘宁。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1000余人。10月,聂荣臻改任师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同月,聂荣臻率独立团等部2000余人留守五台地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师部率三四三旅南下开辟吕梁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林彪受伤,陈光代理师长。1939年,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地区,1943年,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8年抗战中,该师共与日作战3800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抗战胜利后,一部分部队调东北,另一部分编入新组建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三四三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下辖六八五团、六八六团,由杨得志李天佑分任团长。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彭明治率六八五团抵微山湖地区,改称苏鲁豫支队,该旅于1940年改称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后并入冀鲁豫军区

三四四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而成,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下辖六八七团,六八八团。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杨得志、崔田民率该旅旅直一部与当地武装合并为冀鲁豫支队,同年2月曾归一二九师指挥,1940年2月隶属于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以后又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编者按入新四军第三师

一二〇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总部特务团、赤水警卫营等合编而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人。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七一八团留守陕甘宁。9月,一二〇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李井泉大青山支队开辟绥西、绥南和绥中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8年抗战中,该师共与日作战2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8.5万人。解放战争初期,改编为晋绥军区及晋绥野战军

三五八旅:一二〇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二军团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下辖七一五团,七一六团,团长分别为王尚荣宋时轮。改编后于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当月由宋时轮组建宋支队,后与邓华支队会合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忻县独立团编为714团列入该旅序列,夏天李井泉带部分部队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由彭绍辉接任旅长,罗贵波任政委(也叫彭八旅)。9月将独二旅也改称三五八旅,张宗逊为旅长,张平化政委(称张八旅)。1940年9月彭八旅改编为独立第二旅,1945年9月,三五八旅及独二旅均编入晋绥野战军

三五九旅:一二〇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总部特务团一营改编而成,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下辖七一七团,七一八团,团长分别为刘转连文年生。除七一八团留守延安外,其余全部于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平山独立团改编为七一八团、崞县独立团改编为七一九团列入该旅序列,1939年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三五九旅主力调回陕甘宁边区驻防,1940年冬该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三五九旅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支队(也叫南下支队)分别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员、政委,南下湘粤边,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并开辟根据地,后该支队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留驻陕甘宁的三五九旅一部由副旅长苏进率领作为南下第二梯队。

一二九师

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四方面军第四、红三十一军及陕北红二十九、红三十军,红十五军团之骑兵第三团,独立师所辖的4个团合编而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3000人。9月30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〇团留守陕甘宁。10月,张浩任政委。年底,全师越过正太路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张浩调延安,师政委由邓小平接任。4月,陈再道、宋任穷等率部开辟冀南,抗战时期,该师先后开创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8年中,歼灭日伪42万余人,部队发展到30万人。解放战争初期,该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

三八五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下辖七六九团,七七〇团,由陈锡联张才千分任团长。旅部于七七〇团留守陕甘宁边区,之后将警备第三、七团编入该旅序列,并划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指挥。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后,又归联防军司令部领导,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边(军)区。该旅第七六九团跟随一二九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据地成立,由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委,辖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该旅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生活战斗,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该旅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

三八六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下辖七七一团,七七二团,由徐深吉叶成焕分任团长。9月30日,该旅随一二九师出兵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成立独立团,由韩东山任团长,7月,七七一团编入一二九师独立旅,不久独立旅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1940年改编为新四旅,1942年11月七七一团归冀南第四军分区,1944年春,该团又调往延安,编入新编第四旅。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0年5月该旅兼太岳军区,对外称太岳纵队,1941年1月三八六旅改为机动兵团,一直在太岳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兼太岳第二军分区,抗战胜利后该旅分别编入太岳第十九军分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山东纵队

由山东地区的各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1937年7月11日至1938年5月,中共山东党组织在各地发动和领导了10余次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几个抗日阵地,至1938年夏天,起义部队达4万余人,为加强起义部队的统一指挥,1938年12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总指挥,罗舜初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至第八支队和挺进、南进支队,总兵力5万余人。1941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指挥。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由一一五师统一指挥。1943年3月12日,中央决定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5个军分区。

第一纵队

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

第二纵队

1940年2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决死第三纵队和河北民军第四团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

第三纵队

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7月由程子华接任),下辖第七、八、九、十支队和独立支队、回民支队,共二十一个团6万余人。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39年1月,一二〇师主力抵达冀中,成立了八路军冀中区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冀中的游击战争,第三纵队有很大发展。同年8月,一二〇师离开冀中后,第三纵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战争。1943年秋,吕正操奉中央之命,率部到达晋西北地区,第三纵队建制随即取消。

第四纵队

八路军第四纵队: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〇师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汇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6月,第四纵队经平北向冀东地区挺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冀东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

第五纵队

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汇合。中共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共中原局直接指挥。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辖三个支队共九个团近2万人,执行东进任务。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整体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

后方留守处

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抗日后,中央军委将一一五师炮兵营、辎重营;一二○师七一八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一二九师之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等共9000余人组成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由肖劲光任主任兼政委,辖八个警备团、七七零团及三八五旅旅部等部。1937年10月12日成立了五县(绥德、葭县、米脂、清涧、吴堡)警备司令部及神府(神木、府谷)、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何长工任五县警备司令员,郭洪涛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两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员,白志文任副司令员。同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

后方留守兵团

1937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团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938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由留守兵团指挥。此时留守兵团辖三八五旅、警备第一至八团、绥德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部。至1940年,留守兵团直辖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警备一旅、关中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共13个团,31000余人。1942年月1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在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劲光任副司令员,林枫任副政委。留守兵团归联防军司令部统一指挥。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942年5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建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并任命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关休养期间,由高岗代政委),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林枫任副政治委员,下辖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留守兵团、晋绥军区部队和陕甘宁边区保安队以及炮兵团等部。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正式成立。9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增任肖劲光为副司令员,张经武接任参谋长,不久,又任命谭政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但对外一律不用联防军司令部的名义。抗日战争进入反攻时,联防军领导人分赴山东、东北就任新职,中央机关任命王世泰为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为政治委员,王维舟阎揆要为副司令员,张仲良为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为参谋长。此时,联防军仅指挥陕甘宁边区部队。

东进纵队

1937年12月17日,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一二九师以七六九团4个步兵连队、1个机枪连队、1个骑兵连队组成东进纵队,由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任司令员,东进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东纵兼冀南军区,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8个支队和1个独立团。1939年1月,冀南军区与东进纵队分开,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任纵队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卜盛光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5、6月间,一二九师又新编了6个旅,其中东进纵队被编为新七旅,旅长易良品,政委文建武。至此,东进纵队番号撤销。

大青山支队

1938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由一二〇师派兵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师部决定以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师直绮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由该旅政委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委,姚喆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7月底大青山支队正式出发开支赴绥中、绥西大青山地区。为加强绥远地区武装力量,1940年,贺龙、关向应决定将大青山支队的3个营扩大为3个团,姚喆任司令员,1942年10月,中共晋绥分局根据中央决定,将绥远(大青山)和雁北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以姚喆为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统一指挥塞北区的军事行动,同时撤销支队番号。

冀热察挺进军

1939年2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基础上与冀东起义部队合编而成,由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挺进军下辖2个支队和1个抗日联军。1942年,晋察冀军区精简整编,挺进军番号取消,平西、平北、冀东各成立军分区,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冀鲁豫支队

1939年2月,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率旅直一部、一个警卫排、一个工兵排、一个迫击炮排,挺进直南地区。4月初,将活动在该地区的八路军特务团、独立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五支队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下辖4个大队,至年底发展到7000余人。1940年4月底,奉总部命令,八路军第二纵队由黄克诚率领,从太南地区进入直南地区与杨得志会合。随即,冀鲁豫支队与第二纵队合编,仍称为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下辖三四四旅、新二旅、新三旅、河北民军第一旅。至此,冀鲁豫支队番号撤销。

山西新军

山西新军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由薄一波同志负责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组织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工卫旅、暂一师、政卫旅、二一二旅、二一三旅和在牺盟救国会领导下的各地游击队等革命武装。1937年8月1日,决死第一纵队(第一总队)在太原成立,政委薄一波,纵队长鲁应麟(旧军官),政治部主任牛佩琮;10月下旬,决死二总队成立,11月,改编为二纵队,政委张文昂,纵队长陈庆华(旧军官),政治部主任韩均;1938年2月,相继成立了决死三、四纵队。决死三纵队,政委戎子和,纵队长陈光斗(旧军官),政治部主任董天知;决死四纵队,政委雷任民,纵队长梁浩(旧军官),政治部主任李力果。分别开赴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北、晋西南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后又相继成立了政卫旅(旅长张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鲁言),工卫旅(旅长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言),二一二旅(旅长孙定国,政治部主任李成林),二一三旅(旅长郝玉玺,政委程国梁,政治部主任牛佩瑄),暂一师(师长续范亭,参谋长张希钦)。

边纵(简称)

1938年底,根据集总命令,晋冀豫军区改称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倪志亮任司令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支队(支队长桂干生,政委张南生)、第二支队(支队长唐天际,政委方升普)、第三支队(支队长张贤约,政委杨树根)、第四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1939年秋,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改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边纵在太行根据地的抗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940年6月,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在整编中撤销,成立太行军区。

南下支队

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八路军南下支队,挺进华南,随即以三五九旅主力一部5000余人,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郭鹏任副司令员,王恩茂任副政委,挺进湘鄂赣边,创建根据地,三五九旅留下的部队约5000余人,作为第二梯队,待机南下。11月9日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越过陇海铁路,于1945年1月29日到达鄂豫皖根据地的大别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

冀中回民支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河北中部地区的回族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回民教导队,与回族共产党员马本斋领导的河北游击军联合组成回民教导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秋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1940年发展到2000多人。支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转战在冀中和冀鲁豫的广大地区,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后该支队编入冀中军区。

主要将领

各级将领军衔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后,八路军各级将领按照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原则,先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了相应的军衔: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将领名单:

朱德(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林彪(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一说1938年1月挂少将军衔)、贺龙(八路军120师师长)、萧克(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刘伯承(八路军129师师长)、宣侠夫(八路军总部总参议,一说少将军衔)、周恩来(1937.9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

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将领名单: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指挥部参谋长)、聂荣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徐向前(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后携款脱队)、周士第(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倪志亮(八路军129师参谋长)、陈光(八路军343旅旅长、后代理师长)、周建屏(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徐海东(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黄克诚(八路军344旅副旅长)、卢冬生(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八路军358旅副旅长,后旅长)、陈伯钧(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旅长,后旅长)、王宏坤(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王维舟(八路军385旅副旅长)、陈赓(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再道(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

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将领名单:

120师参谋长周士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为少将军衔;120师参谋处长彭绍辉、359旅参谋长郭鹏、385旅政治部主任谢扶民、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贺炳炎、770团团长张才千、支队长宋时轮

主要战斗

115师主要战役战斗:

平型关大捷广阳战斗薛公岭战斗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

晋察冀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冀中区“五一”反扫荡战役晋察冀1938年秋季反围攻

山东纵队主要战役战斗:

孙祖战斗

山东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郯城战斗

冀鲁豫军区主要战役战斗:

杨城战斗欧阳岗战斗晋冀鲁豫军区反攻战役

120师主要战役战斗:

雁门关战斗收复晋西北七城作战齐会战斗陈庄战斗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

129师主要战役战斗:

夜袭阳明堡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响堂铺战斗长乐村战斗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

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军事、政治组织。1937年11月聂荣臻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这些抗日根据地成为193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抗日主要战场之一。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中国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由八路军115师开辟的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以五台山为中心,1938年建立了正式领导机构——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选举实行“三三制”。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结束前占有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的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下辖108个县。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的《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晋察冀根据地最早产生了沙飞等一批革命摄影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像记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晋绥抗日根据地

1938年,八路军120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就是晋绥抗日根据地最早的雏形。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合并而成,1942年合并后,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为正式领导机构。公署主任续范亭。 范围包括山西西北部与绥远东南部,是陕甘宁边区的前卫阵地。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1.01万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0.07万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以太行山为中心建立的抗日根据地,由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的率领下,合并晋冀豫、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形成的。是南北抗日根据地的联合点。1941年领导机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杨秀峰任主席。在1938年曾配合武汉会战袭击平汉铁路沿线日军。

地处华北南部和华中北部,分晋冀豫和冀鲁豫两个军事战略区,活动范围包括了济南、徐州、太原、开封、石家庄等战略要地,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余人。

山东抗日根据地

最早由山东民兵自主创立的游击队开辟,以沂蒙山区为根据地中心。当地民兵在1938年被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与山东纵队汇合。于1940年8月成立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黎玉为首席代表。

活动范围由山东大部与河北、江苏一小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八年抗战中当地武装与日本军队及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5万人。

主要标志

军服

八路军军服为上衣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却清楚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军的有“八路”“十八集团军”“18GA”几种,新四军则为“新四军”或“N4A”等。

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国军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色,后来军服均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陕北制成时多为灰色,穿着后逐渐褪成草绿色。新四军位于江浙,条件较好,一般为较稳定的蓝灰色(现代影视作品中通常以德国灰色作为两支军队的标准色调)。除极个别外事军官获授军衔外,两支军队均只有臂章标明自己的军级番号,并将姓名和部别写在上衣左胸内布片上(不同于其他国军和汪军,八路军的布片朝内,外观不可见),俗称“符号”。

早期八路军、新四军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换帽徽(原红军纯红五星布制帽徽)时,由于戴上了昔日“敌人”的象征,两支军队均发生过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离部队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国共合作协议,由南京(重庆)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于发生了皖南事变,引起新四军全军极大愤怒,新四军残部和重建后的新四军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与之不同,八路军由于1940年后兵员大幅扩充,远远超过3个师的协议规模,加上国共合作时好时坏,无法获得国统区工业部门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珐琅帽徽,越来越多的官兵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仅有两粒仿德国山地帽式纽扣,这并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实上,1940年后的八路军军人是否佩戴帽徽相当自由,无任何规定或推荐,亦不纳入班兵风纪考评,有的军人将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国共破裂的1948年。

军歌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军事力量。1939年末,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了由六首歌曲组成的《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军歌》即其中的一首。这首歌的旋律浑厚深沉,蕴含着内在的力量,讴歌了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

军旗

抗日战争开始后,八路军、新四军没有单独的军旗,统一使用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旗。

历史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作战牵制了日军在华正面战场,对抗战的全局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在1937年9月到1945年3月的7年半(华南抗日纵队缺1943年以前的数字)中,总计对敌大小战斗11.5万余次,击毙和杀伤日伪军计96万余名,俘虏日伪军计28万余名,争取投诚反正日伪军计10万余名,日伪总共损失计136万余名。主要缴获:炮类共计1028门,机枪共计7700余挺,步马枪43万余枝,攻克碉堡3.4万余座,攻克据点1.1万余个(参见参考文献1)。

至1944年5月,八路军建立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至1945年8月,八路军发展到90多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八年抗日战争,八路军总共歼灭日伪军125万余人,解放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部队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对于推动全民族抗战,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