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影会

更新时间:2024-07-20 14:03

在1979年,北京那些曾在1976年4月以摄影弄潮的年轻人,以完全民间的方式筹办了1949年以后破天荒的非官方的摄影展览,并因此组织了一个民间群众摄影组织——四月影会。四月影会于1979年4月成立,是“文革”后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组织。主要成员包括王志平、金伯宏、王立平、罗晓韵王苗李晓斌翁乃强李英杰吕小中许涿等。四月影会成立后,立即举办了《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

影会简介

成立解散

1979年4月1日,由五十一位“四月影会”摄影人自发组织的“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开幕,展出四十五位作者的一百七十余副摄影作品,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四月影会”于1980年、1981年的4月,在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和中国美术馆又举办了两次展览。之后自行解散。

大型活动

为纪念“四月影会”成立30周年,在2009年3月28日,王志平金伯宏翁乃强吕小中李英杰许涿王文澜贺延光鲍昆等“四月影会”成员和朱羽君顾铮等学者,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举办了纪念“四月影会”的当代摄影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徐勇舒阳策划,在“时态空间”举行,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协办,由《中国摄影》、《映像》、《中国摄影家》、《像素》、《人民摄影报》、《世界艺术》、《今日美术》、《时代艺术》、《艺术地图》、《Hi艺术》、《艺术收藏》等杂志媒体参与。共同纪念30年前那个“应运而生”、“矫枉过正”、“冲破‘文革’对艺术禁锢”的民间影会。

出席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举办的《四月影会30年纪念》研讨会成员合影(2009年3月28日)

2009年秋季,中国摄影界最重要的一个展览——《同年——纪念四月影会成立30周年邀请展》于2009年10月24日至11月10日在北京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举行。本次影展由王志平金伯宏发起,展览编辑由王志平、金伯宏、王文澜吕小中许涿李英杰罗晓韵凌飞鲍昆任曙林穆雨晴那日松等组成。邀请了27位当年“四月影会”的骨干摄影家参展。展览共展近150幅照片,全部参展作品由摄影家自己挑选和制作,堪称张张经典。除了展出照片,还有很多四月影会当年珍贵的“文物”首次现身展场。

以下是王志平亲笔撰写的《同年——纪念四月影会成立30周年邀请展》 前言

《同年影展》前言释文:

汉以同举孝廉为同年。

唐宋以同举进士为同年。

明清以乡试会试同榜者为同年。

一九七九年起三年来,凡参加《四月影会》展览者亦自称为同年。

三十年前《四月影会》是当时第一个成规模的民间艺术团体,其旗帜下凝聚了北京一伙微露锋芒和未露锋芒的摄影人,济济一堂,风雨同舟。

《四月影会》宣泄着年青摄影人的纯真、执拗、求索与才华。他们不拜神佛、不惧霜寒、不惊荣辱、不坠俗流、不谋私利、不辞劳辛

他们得到了千百同仁和万千看官的认同、呵护和击赏。

《四月影会》如一艘前行的破冰小舟,为以后中国摄影艺术的开放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先锋作用,《四月影会》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一页。

一九八二年,《四月影会》在实际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嘎然而止,画上了一个自认尚为圆满的句号。

岁月倥偬,城乡剧变,三十年弹指一挥。当年的小舟畔已是千帆竞发,四月里蔚然嫣红姹紫。在这物质发展,物欲横流的今天,再忆当年那确实犹存肤浅、不无幼稚的影展,却每每令人热血澎湃、激动不已,珍重无比。

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三十年?!

人的一生中,总应该交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做几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吧。

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这当年“四月”一伙中的几个又凑到了一起,举办了这个展览。

王志平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八日

著名人物

主要发起人及创会会员:

王志平金伯宏、王立平、罗晓韵王苗李晓斌翁乃强李英杰吕小中许涿高强于健鹰石志民孙青青刘世昭任曙林李恬、吴鹏、范生平宗同昌凌飞穆雨晴池晓宁(已故)。

(声明:因四月影会并非一个编制严谨的文艺组织,加之时间久远,故不确保人物谱的绝对准确性。)

解散之谜

关于“四月影会”的解散,坊间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四月影会”后来被招安了,因为大部分成员后来都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另一种说法是,“四月影会”最有意义的是1979年和1980年的前两回影展,1981年的第三回展览,作品太温和了,失去了冲击力。

回忆原因时,王立平说:“第三回影展,可以讲是最辉煌的一次,但是我觉得是最惶惑的一次。办得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但是特色最少。我觉得结束的时候到了,所以我力主结束。”

李晓斌认为停办的原因是:“个人的志趣发生了变化、有了分歧,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原因是主办人办展览非常辛苦和累,也不太想办了。更重要的原因是1981年下半年,文化部有一个‘十号文件’。明确规定,任何的群众组织,要有上级的主管单位,要有工商管理的注册,否则就作为非法地下组织。四月影会无法找到上级主管单位。”

历史意义

摄影开端

“四月影会”是中国摄影人在文革后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民间摄影团体,“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展览是文革后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摄影展,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开始的标志。

艺术发端

“四月影会”于1979年4月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办的“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展览,是文革后民间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公开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这个展览由于早发,为其后的艺术活动所借鉴,与稍晚的北京“无名画会”展览、“星星美展”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

理念学术

在“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的前言中,展览的主要负责人王志平写道:“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正像应该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一样,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为展览确立了清晰的策展理念。参加这次展览的作品,最终由王志平负责筛选,事实上成为一个独立策展的当代艺术展。

四月影会作品此次展览的前言,强调了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方式,为中国当代艺术摄影提示了明确的学术方向。这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也代表了当时中国摄影人对艺术摄影的探索。可以将这次展览,视为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开端的标志。

价值争论

在对摄影本体的认识方面,“四月影会”内部曾经爆发了摄影的“艺术”与“记录”功能的价值之争,这个问题至今仍在摄影理论的探讨中普遍存在。无论是王志平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理念倡导的艺术摄影,还是李晓斌“不要让历史留下空白”、“摄影本质还是记录”理念倡导的纪实摄影,都是四月影会“自然·社会·人”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的文献记录方式和艺术方式两者之间不存在优劣之争,都是摄影的功能所在。建议将这种摄影本体价值之争转换为在“记录摄影”和“艺术摄影”的不同摄影功能类别框架内予以讨论。

地位评价

“你可以赞成它,也可以反对它,但绝不可能绕过它”。

——这是对四月影会在中国摄影史上特殊地位的中肯评价。“四月影会”所代表的创新、开拓精神和“自然·社会·人”的拍摄主题,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看来都极具科学性和专业性,对所有摄影人将产生启迪价值和深远影响。

许多当代文化工作者和年轻摄影人缺乏对“四月影会”活动的了解。同时,随着中国当代摄影观念和技术的迅速扩展,需要在此形势下重新审视“四月影会”的历史遗产,对“四月影会”史实的进一步挖掘、清理和学术价值的再次关注、探讨,并对“四月影会”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中的地位予以恰当的定位和评价。

在中国摄影史上,四月影会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它直接影响到新闻纪实摄影艺术摄影,以及现代观念摄影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虽然它的组织形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精神却延续着。

影会今天

“四月影会”从形式上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其倡导的“开拓和创新”精神,与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和“分享”等理念竟然是出奇的一致,有太多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继承的地方。

与当年不同的是,数码时代使相机已不是稀罕物、奢侈品,这从工具上为摄影成为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广大摄影爱好者已经 “玩”出了一定规模。有钻研器材的,他们力求将相机功能配置到最好;有拍人物的,当然,拍的漂亮才是好——这也许源于人们摄影留念的初衷;还有拍风光的,将风光拍得像画一样——也是源于对唯美的追求。

总之,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认为摄影应以四月影会倡导的“自然、社会和人”为主题,而且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如果自然脱离了社会和人,就变成失去了时代特征的明信片;如果社会没有自然和人,也就失去地域和人文特点;如果人没有自然和社会作为背景,将是纯粹的糖水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