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动员

更新时间:2024-07-05 09:02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相应的国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法的一项基本内容。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交通通信动员、物资储备与动员、财政金融动员等。主要做法是:根据战争的需要,调整国民经济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和民用;改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实施工业转产,扩大军工生产;国家物资储备用于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军用物资储备用于现役部队齐装满员,应付局部作战需要,动员物资储备用于临战和紧急增产,由生产部门结合生产周转;国家财政金融部门,平时为各行业的动员准备提供资金;战时为稳定国民经济,支持战争筹集和提供资金。

涵义

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将经济体制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活动。战争动员的组成部分。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商业贸易动员、财政动员金融动员医疗卫生动员劳动力动员物资动员交通运输动员、邮电通信动员等。有效的国民经济动员,对于迅速提高经济支持和保障战争的能力,建立战时经济秩序,满足武装力量作战、维护社会稳定和消除战争灾害对经济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史

国民经济动员是随着战争的演变和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古代虽没有国民经济动员的概念,但在战争爆发前后,许多国家已有筹措粮草、征集车马、增加赋税和制造兵器的国民经济活动。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逐渐扩大。1793年8月23日法国国民公会通过的《全国总动员法令》中,就规定有武器生产、财政分配等内容。

现代大规模国民经济动员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由于战争规模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物资消耗之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主要参战国单凭战前储备的武器装备等军用物资和正常的军工生产,已不能保障军队作战的需要,不得不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动员,将工业、农业、科技、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财政金融等方面转入战时轨道,以提高武器装备生产和物资的供应能力

奥匈帝国根据1916年4月17日敕令,在战争部内增设了战争经济科学委员会,下设人口组、财政金融组、农业林业组、日用品供应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组、矿业组、交通运输组、打扫战场组、卫生组、战争经济和战时社会政策组10个专门小组,负责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各主要参战国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后,军火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共生产飞机18万架,火炮约15万门,机枪100万挺,各种炮弹10亿发和子弹470亿发,坦克9200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力、物力的消耗和补充成倍增加,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更为突出,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内容更多,各主要参战国将所有的经济部门有计划地转入了战时体制

德国为发动侵略战争,早在大战爆发前就改组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秘密制定扩军备战的第一个四年计划,重点是增加煤和钢铁生产,发展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及与军工有关的重工业

1935年成立“战争经济全权总办”,负责把全国的经济纳入“总体战争经济体制”。1936年又制定规模更大的第二个四年计划,主要是增加战略原料的生产和储备,优先发展橡胶、燃料、钢铁生产。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工业能力已超过英国和法国,军火产量超过了美、英两国军火产量总和的一倍多,并略高于苏联。在整个战争中的军费高达数千亿马克,仅1943年就达1120亿马克,占国民收入的82%。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为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建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统筹安排全国军事、政治、经济活动。在部长会议领导下,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指挥体系,迅速将全国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完成重工业企业的搬迁,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将几千个民用工厂、企业转产制造坦克、火炮、军用车辆、飞机和舰艇等。对国家资源和财力进行重新分配,保证了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1941~1945年,苏联的军费总额达到5824亿卢布,为战时财政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到卫国战争后期,苏联的经济和军工生产水平都超过了德国,对赢得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新建军工厂1690个,扩建军工厂970多个,并先后组织9万多家民用工厂转产军品,1944年军火生产达到高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约有90%是通过国民经济动员后生产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中,许多交战国也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国民经济动员。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越南进行了包括国民经济动员在内的全国动员,美国也在工业、人力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动员。80年代发生的两伊战争伊朗伊拉克都进行了充分的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加强对税收的监管增加战争费用,增加工农业生产,实行食品定额供应制度,减少对某些民用经济部门的投资,控制非必需品的进口,出售海外资产,动用外汇储备购买军需和民用产品。

90年代发生的海湾战争,美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动员。在交通运输方面,动员了大量的民用运输力量,在1991年1月以前5个多月中,把40多万人的部队、600多万吨装备和物资运往1.5万千米以外的战区。在工业动员方面,美国针对中东的特殊条件,动员一些工厂生产净水装置、防化衣、伪装网动员生产“爱国者”导弹的雷声公司和生产直升机的贝尔公司,昼夜加班,紧急扩产。在物资动员方面,除在国内筹措军用物资外,还动员了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100多家公司生产或供给军用物资,品种达200多个,价值达数亿美元。在财政动员方面,美国大规模增加了战争经费,在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筹措战费,沙特科威特、日本等国承担了约545亿美元战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经济动员可以追溯到历次革命战争中的经济动员,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采取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法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加紧经济动员”的口号,采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贸易,统一财政税收等措施,保障了红军的供给。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组织军队、政府机关、学校,利用作战、训练和工作的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大量荒地,并建立了棉织、毛织、丝织、制鞋、肥皂、面粉等工厂,改变了政府、军队物资供应严重困难的局面,改善了人民生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军工生产,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为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进行了国民经济动员,开展捐献活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

我国主要做法

国民经济动员根据国家或政治集团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①根据战争需要,及时调整军工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②动员生产线启封并投入军品生产,充分发挥军工厂的生产能力;改组民用工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③搬迁、疏散可能遭到战争破坏的重要工厂和战略物资,加强重要经济目标保护。④调整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及其任务,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⑤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保障军队作战和军事运输的需要。⑥调动邮电通信、医疗卫生以及外贸、文教等各行各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⑦改组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军民粮食的供给。⑧加强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扩大生产,厉行节约,保障战争的需要。

世界各国主要做法

世界许多国家强调在平时就做好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主要做法是:①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②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以及军用物资、仓库、试验基地、通信站等,采取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配置和建设,以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③实行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用产品;在民用企业中建立军工动员生产线,为战时转产军品,扩大军品生产做好准备。④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初期军队扩编,以及扩大军工生产的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食盐等生活物资,保证军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⑤根据平战结合的方针,加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其通信设施的建设,提高重要枢纽工程的防护能力;制定征用民间交通运输、通信工具的计划和措施,在重要部门和厂矿企业中设立军事管理机构,以保证战时人员、物资运输和不间断的指挥。⑥加强农业、财贸、文教、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⑦在财政预算上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⑧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生产做准备。

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战争正由机械化战争向战争转变,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动员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动员范围日益拓展,许多新的行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动员的重点;动员手段不断多样化,除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传统手段外,技术手段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动员方式日趋灵活,针对保障信息化局部战争的需要,局部动员特别是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动员将成为主要实施方式;动员速度越来越快,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将日益深化,平时动员准备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动员对国际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