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2 21:25
天津话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话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
与普通话比较,天津话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山”读为“三”,“吃”这个音比较特殊,仍然读“chi1”, 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né”等。天津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是指开玩笑等等。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阴平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
一个“哏儿”就反映出天津人“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码头文化遗风,生存竞争激烈。想在天津养家活命,不是桩容易的事。要化解生活的压力,只能自己找乐儿。“走路跌倒了,天津人不往别扭处想,哈哈一笑,爬起来赶路是正事。天津人磨合出了一种活法——不说不笑不热闹,热热闹闹度时光。“‘哏儿’简单解释是‘好笑’,其实它体现了天津人的一种化解意识:不和自己过不去,把严肃问题游戏化了。在这个意义上说,天津相声界能人辈出,相声艺术在天津的兴盛,就不是偶然的了,而是与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天津方言的滋润分不开。
天津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中被归为“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但因其语调和用词与宿州、淮南、蚌埠、信阳等地方言的相似性,在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被视为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
三种说法
关于天津话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逐步形成的;其二,民间传说天津第一批居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为山西;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皖北迁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源于皖北。
“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而从清朝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曲艺形式,包括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都经历大发展,不少艺术家在京津两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话与天津话的相互影响。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话;而“糟改”原本是天津话,但在京津两地都有使用。
到了现代,尤其是随着推广普通话的进行,天津话已经开始向普通话靠近,一些词语只在老人的口中能听到,年轻人很少使用。
在李世瑜提出“天津方言岛”的猜测后,主流学术界一致不予认可,但对天津方言的语源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流行在天津这一地区的一个土著方言;或说,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民间传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村移来的;市历史博物馆的陈列根据志书所载,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文献中也有“自山西移民”的记载,故也主此说;李世瑜个人偏执的认为,从语言现象上看,“燕王扫北”一说是较符合实际的。
天津方言今阴平调值与周围方言不同是山东方言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其原调值应是现在被认为变调的213,而现在的31调则是变调代替本调的结果。天津方言演变过程中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具有过渡性特点,它的底层是早期通行在这一区域的冀鲁官话,不是移民方言。
天津方言指分布在天津市区内的方言。天津方言声调古今演变规律与周围北京话等四调型方言相同,都是“古清平今归阴平,浊平今归阳平;古清、次浊上今归上声,古全浊上、去声今归去声;古清入无规则地派入阴阳上去,全浊入今归阳平,次浊入今归去
李世瑜等提出的方言岛说
但凡天津人都知道,杨柳青、咸水沽一代人说的话,似乎很“隔色”。在天津这地界儿,隐隐有这么一条线,线的这一头是“您(ní)了这(jiè)是干(ga)嘛(mà)呀”的天津话,一脚迈到线那头,就好像到了外地。
这条线到底在哪里,1954年,现年81岁高龄的李世瑜全面找出了天津地区四面八方的语言分界线,确立了“天津方言岛”学说,画出了“天津方言区域图”。
李老告诉记者,他过去住在西头梁家嘴,从小就注意到一个事实:在他家的那些男女佣人,串街走巷做小生意的,卖青菜、西瓜的,掏粪的……都不说天津话。李老问过他们说的是什么话,他们不是说杨柳青、静海县,就是说海下、咸水沽,要么就是武清县、白洋淀……他又发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讲的口语中所用的词汇有许多是与课本上、书籍上、报纸上不一致的,字典上也查不到,大人们说这是土话,或者是“杂言”。上个世纪40年代初,李世瑜开始搜集这些土话。
他说,天津方言与附近地区的方言有许多差别。住在市区的人到郊区去,走一段路就会发现语言变了。
在李世瑜的地图中,标明七个方言小区,(1)就是天津方言区,呈倒置的等腰三角形。天津旧城是天津话的中心,它的四至(即等语线或同言线,同语线圈)从东郊大毕庄开始经赵庄子、张贵庄、翟庄子、芦庄子、西郊北马集、南马集、北里八口、大韩庄、大芦北口、小南河、陈村、侯家台、邢庄子到曹庄子。在这范围的西北方向是(3),即北郊方言区。这里又分为A、B两区。(5)即东郊方言区。(4)即静海方言区(属静海音系)。以及(2)即武清方言区(属北京音系)。
由于(1)即天津方言区,它的东南西三面都被静海方言区包围着,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就称(1)为“方言岛”。所谓方言岛是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来方言区域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全国这种例子不少,大都因移民所致。北方方言区内最著名的方言岛是承德,它距离北京近二百公里,但居民操纯北京话,就是由于康熙时兴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大批供奉、保卫人员移住该地,定居下来,以致压倒原来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话,因此承德形成一方言岛。
至于天津方言岛,它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即它的语源在哪里?李世瑜表示,这里应先解决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是确定方言岛即画出它的等语线,主要根据天津话的语音特征:阴平(一声)读低平调,在天津周围找不到。图上倒置的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外侧都是静海方言区或属静海音系的海下方言区。两腰村子,有时近在咫尺,但语意也迥然不同。主要是阴平的低调在两腰外的地点中突然消失,其他声调也有所改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北斜村,这里恰在等语线上,村子北由南运河引来的小河隔开,河东半操天津话,即阴平读低平调。而河西低平调突然消失变成静海话。在天津方言岛即那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则情况略异。(3)方言区是过渡阶段,阴平读低平调的现象是逐渐消失的,越往北低平调的越少。到(2)方言区才全部读成高平调。
二是,为什么从天津话中心旧城往北不过一公里,从东于庄、西于庄语音就变了——尽管它是个过渡地区,而往南到二十多公里的大八里台,大孙庄一线才变呢?
因为,燕王的驻军以老城厢为根据地,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东开垦,都是不可能的。这三个方向都有人密集居住,常年耕作。村民不会让外来的人口占据熟地,所以驻军只能向南方开垦。天津地区原是个退海地,自从三十年前发现渤海湾西岸三道古海岸遗迹后,才确认,战国时期天津地区的聚落点还散布在沿张贵庄到八里台一线上,当时军粮城到咸水沽一线之西还是动荡不定的沼泽。而在旧城以北地区则在新石器时代已成陆地且逐渐开发。明初,天津地区的地位更为重要,建卫筑城之后,移民聚集,占据原属静海地面定居,向北阻于南北运河和子牙河,那是早已开发的武清地界。往南多沼泽、苇塘、荒地,移民尽情占用,因此一直开到二三十公里以外。由此说明,天津方言区形成方言岛,是由操着天津方言的少数居民,他们的方言也逐渐同化于天津方言的“母方言”。
天津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
(1)普通话zh、ch、sh这些卷舌声母的字,在天津话里有一部分被读成平舌声母的z、c、s,例如“展览”的“展”(zhan),天津话却读为zan ;“招考”的“招”(zhao),天津话却读为zao;“生产”(shengchan),天津话却读为sengcan;“上车”(shangche),天津话却读为sangce;“事由”的“事”(shi),天津话却读为si;“山脉”的“山”(shan),天津话却读为san等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津话“齿音字”多。
(2)普通话带有r声母音节,在天津话里一般读成零声母,把辅音r换成了元音ī,例如“人”(ren)、“热”(re)、“肉”(rou)、“润”(run)等字,天津话却分别读成in、ie 、you、yun等。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话读为yong,而天津话却读为rong;“让、嚷、壤、”等字,普通话读为rang,而天津话却读为yang。
(3)另外,天津话习惯于在a o e开口呼音节前加声母n。例如把“安全”的“安”读成nan ,把“超额”的“额”读成ne ,把“熬鱼”的“熬”读成nao,把“可爱”的“爱”读成nai,还有“欧洲”“海鸥”等等。
(4)吃字现象(老人和中年人中常见):天津话里面经常会在三个字的词语里面会将前两个字连读,造成吃字现象,例如:“派出所”为“派所”,“劝业场”为“劝场”。
先说语音,天津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 Z、 C、 S,如zhong中读为zong宗,chan产读为can惨,shan山读为san三,shui水读sui;i和舌尖后音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挪”等,再说语词,天津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干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开玩笑),“造改”(即破坏原貌)等等。在外地极为少见。有的个别语汇听起来令人相当费解,如“觉闷”(觉发脚音)即自觉的意思,不觉闷即不自觉,觉不过这个闷来,即是“不明白”之意。
最能体现天津话特点的就是声调。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表现在阴平(一声)声调上,普通话读为高音、高平调,天津话则读为低音、低平调。借用音乐术语来说,二者相差了八度音。如“天”字,天津话不但起音低,落音更低,呈现出低而略带下降的调值,音程短促。阳平和上声声调与普通话也有差别,如“菊”字读“居”音,“笔”读“鼻”等。天津方言由上古音发展而来,其中保留了许多元、明朝代流行的词汇,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名词后面的字一般发音较轻,如“天津”一定要把天字读重,读低,先走平调紧跟低沉向下,津的发音绝对要轻。而动词、形容词则无此现象。
调值比较
地方方言
哎(ai二声):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讲理呢?
熬(nao二声)鳔:纠缠别人,或者是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如:介小子没事就跟我这儿熬鳔。
甭(béng):不用。
倍儿:副词,很、非常的意思,如:倍儿哏儿
白豁(huo轻声):漫无边际的瞎聊、吹牛,北京叫山侃、侃大山
霸呲:乱踩踏,乱走;比如妈妈说小孩:“二子!下雨了,别上外边乱霸呲去!”
不觉(jiao三声)闷:不识趣,没有眼力劲
拔闯:替别人打抱不平
扯:指年轻女性疯疯颠颠,不稳重
椽儿亮:办事大方、周到,善解人意,也作“亮嗖”
抽冷子:突然。
凑分(fen四声)子:大家一起凑钱
吃“挂落(lao四声)儿”:是别人遇到好的事情,自己跟着沾光,也有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跟着受连累意思。
大了(liao三声):专门替人操持婚丧嫁娶一应事情的人,或指出面解决问题的能人
送路:白事用语,意思是送葬,天津大多在晚上。
念经的:白事用语,意思是指白事里面用乐器吹吹打打的道士们
叠了:形容转行、收摊、不干了
打岔(ca三声):最常用的是开玩笑,如:别拿我打岔啊!就是别拿我开玩笑的意思。 也有在别人说这件事的时候突然讲起不相关的事情的意思
得(dei三声)空(kuo四声)儿:有时间、有空
得楞(leng轻声):修理、调试的意思,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楞。”倍儿地道!
二五眼:稀里糊涂的人
饭口:开饭的时间,如:介人真够不觉闷的,回回赶饭口来
奋秋(qiu轻声):一般指手脚乱动,如:坐稳了!别跟这儿奋秋。与固秋意义相近,但固秋特指在床上,奋秋没有特指地点,但也多指在[旮旯儿]
哏儿:有意思、风趣幽默
归齐:副词,到底、最后、结果的意思,如:归齐我一打听,明儿还一拨儿
馃箅儿:早点的一种,油炸的膨化薄饼,常和油条在一起卖,北京叫“薄脆”,也叫馃饼。
呱唧:可做语气助词,如棱了呱唧;也可做象声词;还可做动词,指鼓掌
够板:够朋友、够意思、够交情、
旮旯:角落
硌窝儿:磕瘪了但是没有破的鸡蛋,蛋青、蛋黄没有流出来,还能保存一段时间,比好鸡蛋便宜,过去定量供应时也不要票,算残次品卖
关钱:领工资
齁(hou一声)儿:太甜或太咸,后泛指味道重,如:齁酸;当“齁儿”放在句尾时应读“齁(hou四声)儿”,如:不耐吃糖,我嫌太齁(四声)儿。
喝雷捣撇子:拼命,豁出去了
黑晌(sha四声)儿、夜黑晌儿:前一天的夜晚
介:代词“这”的天津音
街底儿:胡同的最里面的那一家
拣直走:一直走
接风儿:打牌用语,泛指搭顺风
急赤(ci轻声)白脸(lie三声):气急败坏
就地儿:指眼前的地方、地面,如:别拎着了,搁就地上吧。
棱子:指混横不讲理的人,或者指讲话不圆滑
离鸡(轻声):奇怪,邪门,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的样子,也有神神道道的意思,重叠词作“离离鸡鸡”。
路子:关系、关系网。如:好家伙“万能胶”这路子太野了!没他办不成的事!
老坦儿:土老帽,乡巴佬
离了歪斜:晃晃当当,左右摇摆,不是一条直线
老鼻子、海了去了:形容很多
料:形容词,淘气,多指小孩子
灭(mie一声)了儿:副词,和归齐相尽,也是最后、到底、结果的意思
嘛玩意儿:怎么回事,什么东西的意思
没治了:太好了,没法再好了,也做“盖了帽儿了”
磨奋(fen轻声):磨磨唧唧,纠缠不休的意思。如:不告你办不了了吗?你还跟这磨奋嘛?
尿(sui一声):服软、认栽
腻歪(wai轻声):做动词时是讨厌的意思,做形容词时是无聊、无所事事的意思,也有讨厌的意思
耨(nou三声):动词,做打趣、开玩笑讲,如:今儿个让老张他们耨一顿;还做忍耐讲,如:两口子结婚三年了,没房子,一直跟婆婆那耨着
贫气(qi轻声):就是贫、贫嘴滑舌
青酱:就是调味品酱油
掐(qia二声)个儿:排队加塞儿
擩(ru三声):塞的意思
喏喏(re二声):起哄、瞎掺和;如:没你事别在这瞎喏喏。做名词时指喜欢喏喏的人。
鬊(shun二声):丑的意思,通常形容女性
死签儿:解放前流氓争码头群殴,一方提出条件,另一方从自己人中抽人去应对。由于对方的条件常很苛刻,去的人多半不死带伤(比如油锅里捞铜钱、剁手指等等),所以要抽签决定谁去,故称作“死签儿”,后来泛指玩命、拼命。
踢脚(jiao一声)儿:打牌用语,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后泛指帮忙
崴泥:遇上麻烦了、事情办砸了
窝脖儿:被人当面回绝,下不来台
瞎掰:胡说、扯谎
踅(xue二声)摸:四处乱看,比寻找差一个档次
稀(xi二声)里(li轻声)马虎:稀里糊涂的意思
摇:嚣张跋扈的意思,如:那小子原来就我们街底儿一混混也摇起来了
夜儿个(ge轻声):昨天
摺咧: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意思。如:你别和我摺咧!
走鸡:偏离了正常的、应有的状态。如:这事本来归街道管,你一打110,这不全走鸡了。
赠歪、滋歪:挣扎,动手动脚
折饼(bie三声)儿: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坐地炮:名词,一般指特别能摺咧的人,尤其是中年女性
扒头儿
巴不能够儿:求之不得,巴不得。
把(ba)对(dui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把家虎儿:善于理财持家的人。
白净子:皮肤白皙的人。
红眼儿:孙子(女)。
摆谱儿:摆阔气讲排场。
爆皮儿:皮肤皴裂
笨揣(chuai二声):蠢笨的人。“怎么教你也不会,真是个笨揣。”
倍儿:很、非常、十分。
病秧子:从小体弱多病的人。
不靠盘儿:行为乖张,语无伦次。
不拾闲儿
馋猫(mao二声)儿:贪吃的人。
藏蒙个儿:捉迷藏
草鸡了:栽了、败了、输了没有反抗之力了。
草(cao二声)灭(nie轻声):背后议论人
卷铺盖:被辞退。
嗔着:对孩子的责怪。别“别再祸祸了,你爸爸回来又要嗔着你。”
沉:等。“沉会儿再说,不忙。”
趁:拥有。“这家太趁钱了。”
撑死:最大限度。“这回考题太难了,我撑死能得70分。”
撑子(ceng四声):木器家具的边腿等有支撑力的部分,如“椅撑手”。
诚心:故意。“你是诚心跟我找别扭!”
吃二磨:倒卖,从中渔利。
吃货:本事不大,办不成事,光能吃饭。
吃瓜落(lao四声)儿:沾光
吃味儿:多心
臭美:自鸣得意。
出幺蛾(ne二声)子
刺痒(ying一声):痒。
瓷实:结实、牢固。
冲肺管子:说话特别使人生气,专说别人的痛处。
脆生(sheng轻声):声音清脆,食物酥脆。
戳腿儿:没有座位了,站在剧场后面看戏。
打八岔:没有正式工作,有什么干什么。
打脖溜儿:打人的脑后或颈部时开玩笑的举动。
打补丁:岗位上的一种多面手,哪儿缺人就调到哪儿工作。
打喳喳:小声说话,多指背人的话。
打等(deng四声)儿:等一会儿。
打鼓(gu轻声):付钱的时候两个人争着的行为。
打马虎眼:转移视听,实行欺骗。
打蔫儿:萎靡不振,像是要睡觉。
打泡儿:剧团到一个地方演出头三天的剧目叫打泡戏。引申为到一个新岗位后先实行几个新措施。
打小空儿:旧时为人家办喜事丧事执仪仗的人,多为儿童。
打夜作(zuo一声):连夜工作。
打印子:本指高利贷
打坠咕噜:不接受提拔,或本已商妥又反悔。
大概齐:大约、差不多。
大大咧咧:随随便便,乱说乱动。
大眼儿贼:老鼠。常与蛤蟆、兔子并称,形容档次低的人。
大尾(yi三声)巴鹰:自以为了不起,到处充好汉的人。
大约莫(mu三声)儿:依稀、大概。也作大估莫、大方莫。
大嘴马虎(he轻声)儿:饕餮。
淡巴嘴儿:光吃干粮或光吃菜。
倒卧(wo轻声):冻饿而死于街头的尸体。
得(de二声)楞(leng轻声):拾掇、修理。
德性(xing轻声): 用来调侃他人外貌或品格,常用于褒义,也可作贬义。
得(dei三声)亏:幸亏。
嘀咕:做事犹豫。
踮脚儿:跛足。
滴点儿了:刚下雨。
吊猴儿:故意捣乱、恶作剧。也作吊歪。
吊纸:吊丧。
掉链子:到关键时刻发生意外,工作不能进行。
顶(ding
断顿儿:没有饭吃了。
二虎(hu轻声):做事鲁莽的人。
二来来:一次没有成功,再来一次。
翻儿了:翻脸。
放肝气
符神儿:恰好,正合适,不撅不翘。
嘎杂子:坏蛋、诡计多端的人。
刚头儿:方才、刚才。
硌窝儿:带裂纹或凹陷的禽卵。
自个儿(ge三声):自己。“现在还没成家,就我自个儿。”
跟手儿:立即、马上。
勾腮帮子:勾引,使上钩。
狗碰头儿:用很薄的木板打成的棺材。
鼓棒槌:挑拨是非,背地说人坏话。
鼓掇(duo轻声):收拾、装修、制作。“这孩子心灵手巧,把彩电能鼓掇好了。” 有时也作“偷偷摸摸”作小动作义
骨(gu二声)立:直、挺拔。
灌篓儿:房屋、洼池、鞋物等灌满了水。
灌米::出卖色相的女人向男人献媚。
滚刀肉:指滑头、不在乎、胡搅一类的人。
害孩子:妊娠反应
寒谗(can) 二声:嘲弄,嘲笑令别人自惭行秽的意思。
喝破烂的:收购废品的。
喝儿唬(hu轻声):吓唬。
胡吣:吣原指狗猫之类呕吐,借指人的胡说乱说。
胡巴拉臭:锅里的东西烧焦的气味。
糊(hu四声)弄
护犊子
隔色:形容人的言行特殊另类
上亮子:特指门上方的玻璃窗。也叫上晃子
唆(suo一声)了:就是舔、含的意思。
馃子:北京叫“油条”
嚏(ti四声)喷(fen轻声):普通话叫“打喷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么的,就叫“打嚏喷”
恁(nen三声)么:应该是“怎么”,但天津人就说“恁么”,而且还常常在后面接上“嫩么(那么)”,例:你恁么嫩么腻歪人呢?
油葫芦:指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的所有昆虫,儿时经常捕捉的“蛐蛐儿”就属于这个范畴。
螃海(hai轻声):螃蟹 。雌性为“圆旗的”,雄性为“长旗的”
尼了:“你”或“您”的叫法,实际应为“您这是干什么去?”,按标准的天津说就是“尼了介斯嘎嘛七?”
迂(yu一声):迂贴。指悠闲无忧的状态。例:抽着香烟,喝着茶水,还看着球赛,你挺迂(贴)啊?!
二八八:这可是经典的天津话了,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么窄的道,也就您这老司机能过去,要换个二八八的,准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读作qia二声或三声)
熬(nao一声)鱼:熬鱼。
垮(kua三声):特指颜色对比过于鲜明或颜色太艳。例:你这身衣裳太“垮”了。
来(lai三声):拽。例:你别来我。
拾不起个儿:形容筋疲力尽。
拢子:梳子
堆(dui一声)故(hu轻声):指身体摊成一团
兑(dui三声)鼓(gu轻声):指把液体混合
拿分:指对于成功有很大把握。
干(gan一声)饭:米饭
糖堆儿:冰糖葫芦
洋白菜:学名卷心菜,有的地方叫圆白菜,天津人大多管它叫洋白菜。
胰子:对肥皂的称呼,以此类推,香皂就叫“香胰子”。
蒯(kuai三声):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挠;二,舀。例:1.我这后背好像让蚊子给咬了,帮我蒯蒯。2.上水缸里蒯点儿水。
鞋蹋(ta一声)邋(la轻声): 拖鞋
凿吧(ba轻声): 指再进一步确认。例:我看这些差不多了,再凿吧凿吧就行了。
垫吧(ba轻声): 指正式吃饭前先少吃一些。
饿(口音wò):“饿”
色(shan三声)儿:颜色。例:这是嘛色(shai儿)?
掰掰(bai轻声):天津人对“叔叔”的叫法。同样,“伯伯”叫“大大”。“伯母”叫“娘娘”。
一边儿:一样。例:他跟我一边儿大。
猫(mao一声):“摸”的叫法
贼(zei四声):“这”的读法。
介:“这”的另一种叫法。例:“介是怎么回四儿?”
簸了盖:膝盖
也了盖:脑门
大脖溜儿:用大巴掌打击后脑勺的动作
姐姐:天津人对女性的惯用称呼,不同于其他地区女性,不管多大多小喊一声姐姐人家听着就舒服。
固秋(qiu轻声):无规则的乱动。 例:你在那乱固秋嘛!
揍兴:名词,比“德行”语气重得多
脚(jiao一声):脚。 例:你的脚可谮凑!(你这脚可真臭!)
鼻戥(deng轻声):就是鼻涕。 例:擤鼻戥
氽(cuan)稀:就是拉稀。
脖颈儿:脖子和衣服的空隙。
崴了:坏了
肖(xiao二声):就是学的意思,学习=肖习
耐人(yin二声):就是招人喜爱的意思,这小孩我挺喜欢,用天津话说就是,介孩子倍儿耐银!
好嘛:感叹词
罗罗杠:事情麻烦不清楚难办.
嘬瘪子:倒霉了
顺(shun二声):难看的
顺(shun二声)鸟:讨厌人的
秀眯(mi轻声):秀气
俊(zun四声):通“俊”,长的好看.
毛儿嫩(len四声):幼稚而且没经验,多做贬义
嘴巴(ba四声)子:脸颊
下巴颏子:下巴
脚豆:脚趾
门儿清:对事情很清楚或很擅长
搬不倒儿:不倒翁
嘬:通“做”,多指容易招惹来灾祸的行为
能内梗:爱逞能的人
大大:大伯
娘娘(niang轻声):大伯的妻子
舅母:舅舅的妻子
就乎(hu轻声/huo一声):凑合
牙花子:牙龈
嘎(ga一声)嘛(ma四声):干什么
坐水:烧水
其他俚语
藏蒙个儿:捉迷藏或躲猫猫。引申为扑朔迷离。“有话明说,咱心明眼亮,别藏蒙个儿!”
扯子:行为放肆。“她总是那么不检点,真是个扯子。”
臭美:自鸣得意。
发小儿“发”读四声:从小在一起的朋友,也作“发孩儿”。
翻儿了:翻脸。
匪:穿着打扮过分超前。“一个男孩子留着那么长的头发,还染黄了,太匪了。”
废物蛋:笨拙、办不成事的人。也作“废物鸡”、“废物点儿”。
份儿:①身份。“这回够份儿了,副局了。”②艺术水平。“能不能上一级那就得看你的份儿了。”
浮囊 (“浮”读一声):①膨化。“你把馒头泡在汤里那不都浮囊了?”②浮肿。“我看他的脸不是胖,是
浮囊了。”
服软儿:认错。“别再那么横了,给他服个软儿就没事了。”
改:挖苦、取笑。“糟改”的简化。
撂旱地:不负责任离开伙伴。“你一走,那不就把我撂旱地上了吗?”
大背心,小裤衩儿,哪儿也不挨(nai)哪儿
麻号:小时候玩的纸片,上面有图画
弹球:玻璃球
大鬼:电子游戏过关时候镇关的BOSS
改锥:螺丝刀
夹剪:老虎钳
拿龙:修车轮子
榔头:锤子
电熨台:电熨斗
电烙子:电烙铁
茶缸子:大搪瓷茶杯
搞把儿:粗棍子
笊(zhao四声)篱:捞面条的漏勺
鸡子:鸡蛋
鸡子亮:光头、也做“秃搞亮”或者“秃子”
炒勺:炒菜的锅
滕(读阴平)饭:用蒸锅热饭
井闭子:有缝隙的井盖子
浆(一声)子:豆浆
浆(四声)子:胶水
片砍:砍刀
馃子汤:油条汤
挑扣:工业用语,加工螺纹
床子:机床
卡(qia三声)子:女孩子夹头发的夹子
梭子:军事用语,指枪械上面的弹夹
洋火:火柴
洋蜡:蜡烛
洋灰:水泥
钢猛锅:金属蒸锅
蛤蟆秧子:蝌蚪
胖头:鲢鱼
后子:草鱼
拐子:鲤鱼
嘎鱼:黄颡鱼(给河南叫“个亚”)
黄瓜鱼:第一是指河刀鱼、又代指撅嘴鲢(给河南叫“串条的鱼”)
小布鱼:圆尾斗鱼(也称中国斗鱼),俺老家一般叫“蒲扇鱼”、“老嘛嘛鱼”
科冷牛:田螺
拉锁:拉链
刀把:7字形状的房子
道儿:工业测量用语,忽米
谬儿:工业测量用语,微米(μM)
米:工业测量用语,意思是毫米(MM)。天津的车工钳工等等会将公制计量长度单位的米和毫米不分,经常会把“多少多少毫米”说成“多少多少米”经常把我们这些外地大学生误导。
弓子:弹簧
占火:淬火,天津叫法
闷葫芦:意思一为形容词,指天气闷热。第二含义为名词,代指空竹
旮子:戒指
老:小。比如老姨、老婶
镀乐:镀铬,天津话把 铬 念为 乐
勾芡:用淀粉做卤汁
团粉:淀粉
嘴子:火花塞
拔火罐儿:A、在屋外点煤炉时候用来使火著的旺的小烟囱。B、医学上的拔罐
顶蘑菇:超级马里奥游戏在天津的俗称
蒜毫:蒜薹
火柿子:西红柿
芫荽:香菜
西排:排骨
鸡蛋果子:荷包蛋
果头:大果子饼,上面有糖的叫糖盖儿
喝破烂:收废品
三尾(yi三声)巴腔子:蛐蛐
咬鱼儿:接吻
大哥大:手机
撂了:打电话用语,意思是 挂了
cei(四声)了:消灭
青辣子:青椒
萝陪(轻声):萝卜
红萝陪(轻声):胡萝卜
嘎头:芥菜
撇列:类似于芥菜的东西,比芥菜脆
起子:酵母
二雷子:两响炮
螺嗦:螺丝的天津叫法
钥素:钥匙的天津叫法
扛旗儿:做事打头的人
拾毛蓝的:乞丐
喝里下:黑白黑
奔敲鼓儿:石头剪子布
砍大头:砍沙包游戏,也叫砍“仔儿”
棒子:玉米
棒子面:玉米面
烟油子:烟囱油
弯脖儿:7字形的烟囱,用来改变烟漂流方向的烟囱
劈柴:柴火
插销:门插板
电棒儿:手电筒
蹬腿儿:突然去世
鸡争根儿:鸡珍 鸡胗就是鸡的胃脏,鸡胗是帮助鸡进行消化的。南方俗称:鸡石子
绿豆菜:豆芽菜,给俺老家河南商丘叫“豆芽得”
香乾(gan一声):豆腐干
辣豆腐:广东腐乳
辣糊儿:鲜辣酱
辣面:辣椒面
紫盐:孜然,老派天津人错念为 紫盐
素肚(四声):豆制品,上面都皱纹
老乌灵:菱角,一般煮着吃
光屁流(liu 二声)儿:光著身子,不穿衣服。例:“介孩子又光屁流在外头瞎跑了”
愁衣裳:洗衣裳
雪花膏:擦脸霜
鳔(biao 四声):木匠用来粘桌子用的化学胶水
鱼泡:鱼鳔
摞管儿:军事用语,给枪支上弦。
枪子儿:军事用语,子弹
钩儿、嘎嗒、K:扑克牌中的J Q K
大猫小猫:扑克牌中的两张joker,有颜色为大,没颜色为小,也做:大鬼小鬼、大蜜小蜜
逗根儿:扑克牌的一种玩法,类似玩麻将,庄家手中十张牌。其馀都是九张。也做“逗十胡”
混儿:天津人打麻将时候的用语,相当于限制性听用或财神。
房盖儿:房顶
蛤蟆:意思一是青蛙、蟾蜍等统称。意思二是扑克牌中的2
尖儿:扑克牌中的A,也可说做“腰(音)”
玻璃碴子:碎玻璃
挠儿:挖土机
狗骑兔子:农用三轮车,烧柴油的。
三蹦(beng一声)子:三轮客运车。(在河南叫“蹦蹦车”)
练摊:摆摊
掏轮儿:汽车驾驶用语:掏方向盤
钢板儿:金属硬币
汽车楼子:汽车驾驶室
树妞子:天牛
刀螂:螳螂
但泽沟:蚂蚱
大得(三声):蜻蜓,也叫“老贺”
夜猫子:猫头鹰
狗抛(二声):狗游泳,应该是“狗爬”
水楼子:水塔。
集市儿:菜市场
拽(读一声):动词,意思是 扔
疤黎:伤疤
堵头儿:水塞儿
尿尿(第二个字念suī):小便
大闸:机器上的总开关
闸:制动器
粉皮儿:指东北大拉皮
大皮儿:西安凉皮
焐(wu四声)炕:铺床
苗或(轻声):棉花 老派天津人经常错误将其念成“苗或”
糖苗或:棉花糖
水猫:农民工
钓鱼儿:汽车驾驶用语,指汽车在爬坡的过程
倒杆儿:汽车驾驶用语,指汽车桩考项目
前脸儿:汽车的前方保险杠
趸(dun三声)货:取货,也做“上货”
暴腾(读轻声):尘土飞扬
家巧儿:麻雀
生炉子:点小煤炉
大板牙:大门牙
大牙:臼齿
扒秋:毛毛虫
雹子:冰雹。
瑙袖子:衣袖
打滑溜儿:打滑梯
看夜儿:守夜,不知道为啥来到天津就成了“看夜儿”
推头:理发。
二茬儿:头发十分短的一种头型,就像和尚刚刚长出头发一样。
齐眉穗儿:刘海儿
毛刺儿:短发的一种,头发十分直立
揪儿:小孩子在头后留下的类似小辫一样的头型
桃儿:娃娃头,只留下前面的一块,就像个桃子一样
大白:装修行业用语,指白色涂料
刷浆:装修行业用语,指指用涂料刷墻
白灰:生石灰
反光镜:汽车的后视镜,天津司机都称为 反光镜
挂斗:拖挂货车。
拖斗:半挂牵引车上面的挂车部分,天津司机称其为“拖斗”,车头部分被叫做“主机”
散火儿:汽车转向灯,天津司机称为“散火”
扎星针:扎针灸
乌(wu 一声)豆:水煮蚕豆,天津地方小吃。
赢果(三声)儿:花生
转(zhuan 四声)莲籽(‘i 三声)儿:葵花籽
凌:冰。
凌拍子:老派天津人小时候在冬天冰河上玩的冰橇
凌眼:冰眼
扎猛子:跳水到潜水的过程
洑(fu二声)水:游泳
膀子:翅膀和肩膀
梆子:大方脑袋
元宵:汤圆
虫子牙:龋齿
小碗儿:盒装冰淇淋
瞎蛾(ne二声)子:飞蛾
盖儿虫:金龟子
拉拉万:葎草
树彪子:杨树、松树等在夏天分泌的黏液
要麻(ma 二声)儿:蹊跷、啫喱、出乎常理的
剋饬:抠、拿、捏,例:“”大夫(医生),你在我耳朵里剋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