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国语课本

更新时间:2024-06-27 11:12

《开明国语课本》是2005年1月1日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以确能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内容紧系儿童生活,从儿童儿周围开邕,逐渐拓展到社会。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文章力选各体的模式,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初年级课本的文字用手写体,由丰子恺写并绘插图。特点是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这在当时同类教科书中是很新颖的做法。课本于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2010年,此书封面、内容及销售情况在微博及各大论坛再次受到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该书更是成为热销书。

内容简介

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上市后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书籍只好停印,包括所有的小学教科书。叶圣陶说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四百来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又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开明国语课本》绝版将近七十个年头,早已很难寻觅了。后来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居然找到了一部完整的,将作为“文献”影印出版,书名简单明白,就叫《开明国语课本》。

作品目录

上册

赵长天:旧书新读的意义

徐根荣:表现和培育儿童的探索精神

第1课 早上起来

第2课 上学去

第3课 先生早

第4课 红花开

第5课 来拍球

第6课 我拍白球

第7课 一二

第8课 大家看书

第9课 书上

第10课 三只牛吃草

第11课 大家画牛

第12课 大家写字

第13课 明天会

第14课 月亮出来了

第15课 月亮光光

第16课 影子

第17课 起来

第18课 太阳

第19课 母鸡小鸡

第20课 小鸡都不识

第21课 小小房子

第22课 怎么不种花

第23课 田里的菜

第24课 桃花开了

第25课 柳条长

第26课 我画桃花

第27课 这样就好了

第28课 雨下着

第29课 雨点、雨点

第30课 雨停了

第31课 田里

第32课 农人种田

第33课 小房子

第34课 妹妹哭了

第35课 再搭起来

第36课 妈妈缝衣服

第37课 说故事

第38课 十只猪过桥

第39课 我叫黄小云

第40课 我家门前

第41课 荷花

第42课 可爱的泥人

第43课 我也不知道

第44课 小猫姓什么

第45课 今天早上

第46课 出家门

第47课 泉水和小草

下册

第1课 中华

第2课 黄河的花

第3课 破碎的瓦罐头

第4课 商代人的书

第5课 沙漠

第6课 忽然起了大风

第7课 初春的风

第8课 春天来了

第9课 孙中山先生和农人

第10课 游中山陵

第11课 龟和狐

第12课 听狮子叫

第13课 胆量和力量

第14课 黄花岗

第15课 荆轲

第16课 大家动手

第17课 菜秧

第18课 上海来的信

第19课 笨人

第20课 百灵搬家

第21课 可爱的同学

第22课 生了几天病

第23课 一封电报

第24课 两句话

第25课 插秧

第26课 戽水

第27课 完全不一样

第28课 小鸟回家

第29课 公园里(日记)

第30课 比虎更凶猛的东西

第31课 救火

第32课 水灾

第33课 蜻蜓

第34课 月夜

第35课 种瓜人的夜

第36课 天上的桥

第37课 游泰山

第38课 母亲的生日

第39课 一群鸽子

第40课 月食的一夜

第41课 设立图书馆意见书

第42课 新收到的书——伊索寓言

第43课 蒲公英

第44课 梧桐子

第45课 荒岛上的罗宾逊

第46课 合群生活

第47课 大扫除

第48课 做皮鞋的作场

第49课 晏子

第50课 蔺相如

第51课 景阳冈

第52课 孙中山先生伦敦遇难

第53课 河神的新娘

第54课 霜的工作

第55课 冬眠的蛙

第56课 愚公

第57课 我们有一双眼睛

第58课 望远镜和显微镜

第59课 中学生的信

第60课 小学生的信

第61课 黑先生——最能干的工作

第62课 请黑先生出来

第63课 让我拿一根火柴

第64课 杂耍

第65课 口技

第66课 踢毽子

第67课 轻气球

第68课 承飞机记

第69课 风和水

第70课 穷人和富翁

第71课 纪念室

第72课 毕业生的信

第73课 一个邮差

第74课 云

第75课 春天

第76课 林则徐

第77课 我们的力量

第78课 孔庙孔林

第79课 瀑布

第80课 火烧赤壁

第81课 从农家出来的画家

第82课 月光曲

第83课 留声机

第84课 毛虫和白菜

第85课 动物园

第86课 达尔文

编后记

摘录

1、柳条长

柳条长,桃花开,蝴蝶都飞来。菜花黄,菜花香,蝴蝶飞过墙。飞飞飞,看不见,蝴蝶飞上天。

2、小房子

妹妹搭了八九所小房子,指着说:“那边是田,这边是房子。白天,我们到田里去种田。晚上,我们回到屋子里睡觉。”

3、妹妹哭了

小狗过来,把八九所小房子冲塌。妹妹哭了。

妈妈说:“哭什么呢?小狗冲塌你的小房子,你不会再搭起来吗?”

4、再搭起来

妹妹再搭起小房子来,又把十多枝柳条插在小房子前面。

她拍着手说:“比以前更好了。我们种田回来,可以在柳树下坐坐。”

5、小猫姓什么

“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怎么知道他姓小?”“大家叫他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

6、泉水和小草

泉水从山上下来。小草问:“你到哪里去?”

泉水说:“我到地上去。”小草说:“请你停一停。我和你一同玩。”泉水说:“这里我停不住脚。再会吧。”

7、泉水和河水

泉水到了河里,许多朋友欢迎他。

太阳光拍拍他的背。白鹅到河里看他。小鱼和他一同玩。又有不少的花草,都对他点头。泉水说:“这里好朋友很多。我在这里住一下吧。”

8、十只猪过桥

十只猪过桥,母猪在前面,小猪跟在后面。过了桥,母猪回过身来,指着小猪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我们共有十只,怎么少了一只呢?”

9、绿衣邮差上门来

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10、请问尊姓

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

编者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宇慧)

生平: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主要作品集目录

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10月版。

【短篇小说集】

《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

《火灾》,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线下》,商务印书馆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象》,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背景介绍

七十八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我父亲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父亲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一上市,果然有点儿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和学习兴趣。常言道“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父亲和丰先生编这十二册课本的时候,我已经进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琐事,我还能想起一些来。父亲写的课文,尤其是歌谣,有些我还能背诵;丰先生绘的插图,我还记得一些轮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把这两句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那天,初小一年级生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书籍只好停印,包括所有的小学教科书。直到1980年,父亲已经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了,有人约他写一篇《我和儿童文学》,他才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曾编过这样一部小学语文课本。他说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四百来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又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绝版将七十个年头,早已很难寻觅了。忽然传来喜讯,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居然找到了一部完整的,将作为“文献”影印出版,书名简单明白,就叫《老开明国文课本》。我高兴之余,遵嘱写了这篇说明。

特点

大师之作至今依旧有魅力

除了课本内容的浅显易懂,丰子恺这位大师的亲笔,也让这本教材显得更与众不同。“这种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全是手写的字体,配上可爱的漫画,一下子感觉不是那么冰冷冷的了。”孩子在静安区附校上一年级的家长徐妈妈表示,她给孩子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她自己就非常喜欢近代的手写繁体,“感觉这样的字让人心情安静,丰子恺的插图笔画简单,但随时随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略带稚拙的书法孩子看了也很喜爱,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延悠长。这是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所看不到的。”

不少家长都表示,不仅是孩子爱看,这本书和《小王子》一样,也能让成年人重归平静的心灵,感受一些最纯真的东西。

符合儿童心理 寓教于乐

这本书曾经在高安路小学被引为课外读本,被推荐给家长。语文特级教师景洪春老师就表示,这本书每课的内容不多,但是重复字量非常多,很适合识字。又蕴含了足够的内容含量和思想深度,既有《商代人的书》、《孔庙和孔林》、《荆轲》等历史知识,又有《伊索寓言》、《荒岛上的鲁宾逊》、《月光曲》等外国文学,还有 《菜秧》、《望远镜和显微镜》、《种痘》等各种生活自然常识。“叶圣陶本身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所以他编写的课本很活泼,让孩子自然产生学习兴趣丰子恺的插图与文字有机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这套老课本的一书难求对当前学生教材的编写者应该有所触动。《收获》杂志副主编叶开就在博客中表示,语文教材是教育思想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被我们下意识地理解为“旧”的教材,因其浓烈的人道主义思想飘香,反而显得历久弥新。他认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工具化,而失去了人文性考量。“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材料,不仅要传达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要通过基本的识字教育过渡到美德教育和修辞教育。这里的美德,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历史深处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并且把这些历久弥新的道德,用美好的修辞表达出来。”

浅显易读又不失儿童天真

在沪上某知名育儿论坛上,一封几年前推荐的育儿书籍的帖子中,就已经把《开明国语课本》列入其中。因为早已买不到,不少家长只能在网上下载全本,然后再打印出来,作为孩子在家里的课外读物。“浅显易懂,贴近儿童,图很有趣,孩子喜欢看”是家长热推的原因。

一位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吕女士告诉记者,她前一阵在网上下载了这套书,每天睡前给儿子讲一点点。“里面的内容非常好,许多胜于现在用的小学课本。有些文章,看后引人一笑,又不失儿童的天真。”她表示,因为每篇课文都配有图片,丰子恺先生的配图形象又生动,讲解内容时,配上图,孩子很快就能理解。“举个例子,像尊重师长,就配了一幅图:学生见到老师,问一句:先生好。大大的插图配上简单的三个字,小孩子一看就明白了。”

另一位家长则表示,小孩子对于顺口溜童谣这样的方式很感兴趣,记起来也快,而这套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短小的语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叶圣陶不愧是大教育家,很知道儿童的学习心理。”他举了一篇《绿衣邮差上门来》的文章:“绿衣天使上门来,送来小小一个袋。什么东西在袋里?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你想是什么?说来给我听。”“妙趣横生,又包含了很多信息量,还能让孩子开动脑筋思考。”

热销

70年前的语文教材,大师亲自编

为什么把上述两句话放在第一册的开头?叶圣陶曾诠释说,“开学那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到老师,他们上前去鞠躬问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课了,翻开课本一看,刚才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在课本里了!老师此时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像这样教孩子如何做人的课文,在课本里不胜枚举。如第45课讲了鲁滨逊漂流的生活,第46课还不忘告诉孩子们:“鲁滨逊的精神和行为虽然令人敬佩,但更可称赞的,却是人类的合群生活。”

《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这套教材在1949年前共印了40余版次。

今天的语文课本,充满人造味儿

老课本重印是件好事,它可以和现在的课本作个比对。当下语文教材的民间批判人士、杭城语文老师郭初阳认为,民国时代是中国教育发展得最好的时代之一。这本教材,体现了民国时代教育的基本水平。

郭初阳是民间自发的教育学术研究团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他说,就拿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来讲,它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眼光和见识,是后无来者的。这本教材的内容富有童心,它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思考的空间。这里的文章,全部都是原创的,真实性趣味性兼备,符合人性,带着真正的爱在做教育。但我们现在的教材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以主流意识为标杆的灌输式教育体系,课文充满了人造味儿。这种只需要往脑袋里倒进去的内容,便不需要学生思考。而不需要思考的课本,哪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路的孩子?

郭初阳认为,目前的教育、教材体系落后,甚至不及从前。因此重印民国教材,有它重要的价值。

语文教学,要让孩子学会审美

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在他们看来,时下语文教材中有一些问题,或者在某些方面有不足,是正常的,因为教材每年都在不断修正。

一位在职语文特级教师说,教材都是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有不同的教材。“不能说什么时候的教材好,我更不认为现在的教材有很多问题,但发现问题进行修正,教材会更完善。”

另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对一个老师来说,教材是载体,教得怎么样,才体现老师的本事。”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审美,了解这个社会和世界这么美,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叶圣陶丰子恺都是一代大家,现在我们难以想象大作家大画家来屈身编写‘先生,早’、‘小朋友,早’。”但他们肯定不觉得大材小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来最浅近最简单的文字,才是最重要的文章。

评论

如今很多人喜欢怀旧,特别是对新事物产生不满或者疲劳的时候,一本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又重回了大家的视线。而这本年代已久的课本不仅备受欢迎,且许多人认为比之现在的课本都要好上许多。

这本《开明国语课本》是由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所编写,而叶圣陶生平以编写书籍为荣,常对人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此外,《开明国语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有配上漫画家丰子恺的插画,这本书在当时可是号称教育书籍的先锋。

现在的语文课本饱受指责,不仅是因为太多的功利性让孩子早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少了许多人味和常识,特别是常识。1960年安徽凤阳武店公社有个医生叫王善生,那时正是大饥荒时期,许多人患有浮肿、闭经和子宫下垂,公社干部找王医生来治疗,他看了看,说治不了,因为“少了一味药。” 而那味药就是粮食。50年后,在中国教育上也有一种通病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常识。

我们都知道长大后的理想是学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的问题,然而在现在的课本和老师教育中,往往都是定以远大的目标,最常见的就是科学家,领导者之类,似乎在他们眼中,这些职业才是最高尚的职业。而教育也是以灌输式为主,以分数为最终目标。然而进入学校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常识,现在许多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吃的米是怎么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常识,而这些常识则会影响将来的做人习惯和人生价值观,孩子们需要学习的不是浮夸虚伪的远大理想,而是符合生活的常识。那些所谓的从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从来都是未实现者对孩子们的强加,孩子们应该有独立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就是从日常累积而成,不受其他思想的强加。

而看过《开明国语课本》的都知道,这本书的理念就是以简单,实在的常识生活来教育孩子,而这种最真实最贴切的的课文也更容易让孩子心领神会。在多年前,中国的学子都是激情昂扬且富有创造力,而现在的高分低能比比皆是,社会在进步教育却在退步。现在的课本体制教育出来的都变成了模板型的考试者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改造者。

《开明国语课本》的热潮值得引起当下教育者们的反思,童年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时期,童年所需要的不是别人灌输式的想法,而是自己接受常识性的东西而衍生的思想。

教材

2013年1月,在南京一场致敬民国十位教育家的艺术展上,南京一位语文老师马翼翔带领他的10多名学生“重现老课堂”的讲学表演,格外引人注目。马翼翔开办了目前所知的南京一家公益民国课堂,使用的正是当时热卖以致脱销的《开明国语课本》。两年来,课堂日益受家长追捧,从最初的8个学生到现在的180人。

从2002年,马翼翔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初识民国老课本是2010年春天的事。那时,他第一次在凤凰周刊上看到几篇民国语文课,“那是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其中一篇是蔡元培张元济两位先生所编《陪客》,配插画,“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马老师觉得“陪客从娃娃抓起,比电脑从娃娃抓起更具人性,这些基本的东西是孩子需要的,应该教给孩子”,但在小学课本里并没有。此外,没有类似于“老师带病上课”的道德说教,“这是老课本最珍贵的地方”。

课堂外立着一个“常识、经典、快乐、童趣”的宣传牌,这也是他的教学目标。在他的课堂上,每当提问,孩子们总是急切地举手,孩子们的回答或表演也总是得到欢呼雀跃的回应。上《春天来了》课文时,孩子们对春天的感受五花八门。“风吹在身上暖暖的”,“大公鸡叫的早了”,“你看他不在‘春眠不觉晓’吗”,一个女孩子指向正在打盹的男同学,引来一片欢笑。上《客人和主人》一课,他让孩子们表演如何待客。他从来不给孩子布置作业,顶多是课文中讲到小河小草,让孩子回家观察自家周围有什么。最让他得意的是,一个男孩关于秋叶的创意回答,“像披着黄色披风的蝙蝠侠飞下。”

马老师说,一定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提到春天就是“万物复苏”,提到冬天就是“大雁往南飞”,提到秋叶就是“像黄蝴蝶”。“一二级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感受,他们亲身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们那么多道理,孩子自己的思想就长不出来了。”马老师的原则是,“说自己的话,留意身边的事”。到2012年9月,第二学期开始,从一个公益班逐渐增加到5个班180人。

重印卖断

这是1917年版《商务国语教科书》第117课《请问尊姓》的全文。现在上海市江湾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蔡亮,盯着右下方一脸懵懂的永儿肖像咯咯直笑。书页在她手中轻快地翻动,《语文》课本反被抛在了一边。

“如果拿现今的课本与此读本相比较,知道了什么才是孩子喜欢的书籍课本。”

“这本书孩子看了几页后,甚是喜欢。这更让我们家长明白好书籍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目前海外的许多华人家庭和台湾地区,还以此书来教育孩子。”

当当网读者对这套再版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是民国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馆长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自1917年问世后的十年里,总发行量达到七千多万册。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编得太用心了,小孩怎会不喜欢

如今影印再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原名《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薄薄八小册,素色封面上干净的竖排文字,别无他饰。

陈宁宁五年前从旧书堆里刨出它们的时候,还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担任编辑。她198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现在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在地,一栋法式洋楼,原是张元济顾廷龙等开办的合众图书馆。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还收藏了不少民国年间出版的“旧平装”。

这些当年被当成“新书”搜罗的古旧书籍,还来不及细加甄别、保护和收藏,“有的乱七八糟堆得一塌糊涂”。但凭着对馆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国丛书编目》,陈宁宁从“旧平装”里,翻寻出全套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

在这个过程中,还勾连出了开明书店1932年版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1930年版课本。三个版本均插画精美,陈宁宁两只手指掂着黄脆的书角,啧啧称奇,“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为了拣选出几部合适的老课本再版,当时,她的案头堆满了各种蒙学读本和新式课堂教材。有《三字经》的民国新排本,做成了识字卡片的样子;也有清末的钦定新式读本,少不得讲经尊孔。

最后选定再版的这三套老课本里,“最先确定的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一起编写的开明书局版”。为此陈宁宁还联系上丰子恺的女儿,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的丰一吟,“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她对这套课本的记忆还很鲜活。”

陈宁宁的老同学吴遵民,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副教授,也肯定了这几套老教材的价值:现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于去编纂小学课本,既没有名又没有利,也没有人出来邀请,他们很难介入。但70多年前的大师们,编了一个好教材,就滋养了一代人。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

这套意象优美的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不用教,一读就能成诵

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引以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高老师举出佐证:

《绿衣邮差上门来》,“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到。

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洋溢着开放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1932年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

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似乎深了些,但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

最能够体现当时孩子的神采的,是这样一篇应用文,出现在1922年《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

《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此上,即颂健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

“这就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媒体人潘采夫感慨,读者都是明白人,这样的课文,对于大国之中的寡民,是多么稀缺的珍品,对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的小国民,又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