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

更新时间:2024-08-25 15:50

明长城,是指明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简介

明长城又称边墙。因为南北朝坞堡、五代弓箭社世侯都是反儒家的存在,所以明朝大多数时间内北民是没有与漠北部落实力相当的骑射组织,而平时长城的作用就突显出来。明长城的意义,就是对付百人小股流窜游骑,有长城,有二万烽火台,华北平原正常的生产生活才能维持。至于小王子两万级别的大规模游牧军团进攻,长城当然是顶不住,但长城不是为了顶住大军而建造的,是为了提供敌人位置建造的设施,因为要扒开适合大军进入的城墙缺口,需要很长时间,附近的九边士兵就可以利用时间差进行集结。然而因为明长城不是在全盛时期规划,故而只能建在下风口,尚不能囊括亦集乃、黄河河套、开平、辽河河套战略要地,所以明长城的作用远不如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作用那么大。反而因为要对抗风沙平墙,浪费大量卫所人力。

历史沿革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朝代有两汉、魏晋南北朝、隋、金和明。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历代修建与坚守的作用与代价如左河水所云“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方山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隋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北京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

第一道防线: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派兵攻克元大都(北京)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其继承者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但明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古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厂亦集乃旧城大宁卫(地处东部蒙古走廊开平卫侧翼)、开平卫(地处元上都为前进基地)、及东胜卫(地处黄河后套是各方进入河套的冲要开平卫侧翼)三个重镇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继承元朝这个仅存的行省,漠南所设置的诸多卫所都远在长城以北。明人评价“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第一道防线被永乐爷孙破坏。

第二道防线: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镇守边塞扩土开疆的藩王,即从东到西是指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安王肃王。十三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还经常派遣宗王出边巡狩。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在开平卫(上都城)周边地带围猎,时间大约在当年的三月至八月,名为围猎,主要为了围剿残元军队继承元朝岭北行省,这是朱元璋宗王出镇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既“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的打法,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谕晋王“备边十事”,包括检阅开平地区的驻军情况,设置斥侯,开展屯田生产等边务,并交由晋王等全权负责,晋王亦掌管东胜卫附近诸卫所。肃王掌管居延海附近卫所,海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张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径,洪武二十六年之后,朱元璋在离亦集乃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在肃州与居延海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这一卫二所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所以嘉靖《陕西通志》载行都司疆域“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挑府之兰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①。宁王在长城以北“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二道防线被永乐爷孙破坏。

第三道防线:明长城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主要配合明太祖北伐所加固修缮,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后发动第一次北伐;洪武四年(1371年)又发动蔚、忻、崞三处民工和士兵协力修筑加固上述长城后发动第二次北伐。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后发动第三次北伐,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老龙头长城、小河口长城后发动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此后,明王朝虽仍很重视北方边地的防务,但仅是加强边将出卫巡逻而已,并无需大筑长城。

建文中(1399—1402年),“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其所修缮的重点,是在今河北宣化以北迤西至山西大同以北的外边长城。

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敕边将治濠垣,自长安岭(今宣化东北约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堑,以固防御”。当是在建文年间修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修石垣以加固的。永乐十一年及十三年,先后建成山西沿边的烽火台,和在关外各个隘口筑起要塞,以及在开平卫建筑的烟墩。

宣宗宣德元年及三年(1426及1428年)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沿边险隘及居庸关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增置“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继又修建宣府至大同一带的城堡和建立大同威远卫等。总之,明朝前期,从洪武到正统十二年(1368—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主要是在魏、齐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些烟墩、烽堠、屯堡、关城、濠堑等。其中在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年间,先后五次出兵,深入漠北,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瓦剌和鞑靼首领,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但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而长期威胁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虏套寇也是土木堡之变后所出现的。

土木之变后,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族各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了。由此以后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御体系便显得越来越重要。明朝对长城的大规模兴筑,始于正统,止于嘉靖末年,历时130年。这个阶段由于明朝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击,对北方的防御也逐渐演变成以守为主。经过百余年间的经营使整个北方的边防形成以长城为主体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的九边防御体系。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陆续修建辽东镇的辽河西和辽河套一带的长城。成化三年(1467年)辽阳副总兵韩斌负责修建长城。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范瑾督造宁夏河东长城,“自黄沙咀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夯土长城是明长城的主要部分,夯土墙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每一米造价约为一两银子。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一月,筑宁县沿河边墙。正德元年(1506年),又筑三十里长城。嘉靖十年(1531年)陕西三边总制尚书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李成梁修建辽镇长城(九门口长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抚曾铣在二边以南建造长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于北京北部、东部大修长城,至三十四年(1555年)结束。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独创在蓟镇建立包砖长城,加厚城墙,又建空心敌台,能存放兵器火药,16年内一共建空心敌台1017座。

修筑背景

明朝建立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1447)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63边防),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期(1448~1566)长期的对长城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以下长城重镇。

修建目的

修筑明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治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上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

明长城的九镇(九边) 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亦称之为九边重镇。明代九边防务就是个筛子,防守兵力过于分散,女真或蒙古入寇只要上万规模,就没啥用处了。到了嘉靖时期只剩下烧荒捣巢赶马与防明人的用处了。

重建工程

明后期(1567~1620)隆庆、万历之际,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满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条)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

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蓟镇长城

在“蓟辽总督谭纶刘应节、总兵官戚继光主持下造砖石空心敌台3000座,增筑山海关石墙至南海口入海(今老龙头),修缮工程不仅是环卫京师的内长城,还扩大至 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内三关长城。

宣府镇长城

隆庆二年(1568)总督方逢时补筑北路龙门所外边,起龙门所之盘道墩,(今河北赤城县东),迄靖虏堡之大衙口(今河北崇礼县东南),将开平卫独石堡围在长城以内。万历以后,全部包砖。

大同镇长城

万历初年(1573)户部发26万余金修补增筑大同镇屯堡257,敌台1 028所,砖包。

山西镇

万历二十三年(1595)巡抚李景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亘15里。增修偏头关、宁武关关城和沿太行岭南下长城各关城、空心敌楼,皆瓮砖。

榆林镇

总兵和巡抚衙署成化中自绥德州城迁至榆林卫城后,延绥镇亦称榆林镇。隆庆年间,巡抚王遘重建大边长城;东起榆溪河西岸,西至保宁堡(今榆林市西南30余里);五年(1571)郜光先又督造榆溪河红石峡以东至常乐堡(榆林市东北40余里)、保宁堡西南至波罗堡大川口无定河北岸的两段长城;万历初,张守中殚力营建黄甫川至建安堡(今榆林市李家峁村南)及波罗堡西南至镇靖堡的数百里大边长城。这一带河泽众多,沙砾遍地,旧墙早已冲垮,此次施工砌石券水洞暗门、水口水眼、水道五百余处,解决了城墙跨河的难题.同时“因边为墩,因墩置院,因地筑寨,补修改移,重新配置”,计修墩堠104,墩院484,寨城59使榆林镇北边长城最终定型,屹为巨障。万历三十五年(1607)榆林长城又进行了清除积沙、砖包台堡的工程,并在榆林城北15里红山市口创建镇北台、高7丈,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最大的一座城台。

宁夏镇

公元1561年宁夏发生大地震,长城倾圮殆尽,隆庆年间首先重建黄河东岸坍塌的长城。万历初年开始补筑或重建贺兰山诸沟口的关墙,增筑墩台、大小堡寨。

固原镇

隆庆五年(1571),总督王之诰戴才相继主持新筑裴家川长城“于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羊]川墩。”新筑边墙北自今宁夏中卫县西界,循黄河南岸延伸,止于甘肃景泰县五佛寺乡对岸,与固原旧边相衔,并建水安堡城(今靖远县石门乡东南)驻军戍垦。万历二十六年(1598)大、小松山战役以后,甘肃镇拓新边,尔起五佛寺南黄河西岸的索桥,与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首尾相望,旧边民城军事地位衰落,固原镇防守重心北移至黄河南岸裴家川长城一线,沿线增建几十座城堡墩台,井开口互市,成为贺兰山以西“西套”蒙古诸部同长城以内贸易的重要孔道之一。

甘肃镇

明朝后期,长城大规模地重建与改线主要发生在甘肃镇防区内。隆庆五年(1571)廖逢节主持数段重建工程。其一,西自甘州卫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东自明沙堡(今张掖西北60里),其二,东至板桥堡,西达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天城村)黑河东岸(今正义峡);其三,西起嘉峪关,东接镇夷所黑河西岸;其四,自山丹卫教场东接古城窟界碑(今山丹县城东南100里)。重建工程重点是修复城垣,重挖堑壕,补砌排水道。万历二年(1574)以后陆续以青砖包砌,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筑松山“新边”。“河东自永安索桥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一百八十里;河西自泗水土门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二百二十里。”(《秦边纪略》卷一)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固原镇,河西指甘肃镇防地。永安索桥,位于今景泰县东南黄河西岸;双墩指景泰县西北昌林山张家梁,时为二镇分界地;泗水堡、土门堡,即今古浪县北的泗水、土门乡。这条新边长城东与黄河东岸的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隔河相望,西同甘肃镇古浪所、庄浪卫(今甘肃永登)旧边相衔,构筑于松山北麓与卤碛沙滩之间,全长400余里,墙内新筑土门、大靖、裴家营、红水河、三眼井、芦塘营诸城堡,由甘肃、固原二镇分防,使明王朝该段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推进了300余里,乃明后期修筑长城的最大工程。

抚宁县长城

2014年5月5日,在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景区,河北秦皇岛:修复明长城泥土象棋子现身长城下。

再河北秦皇岛的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景区159号敌楼——160号敌楼之间233米的明长城正在有条不紊地修复中。在清理159号敌楼下长城地基时,守卫长城的将士用泥土自制的象棋被发现。象棋子分两种,一种发黑,一种土黄色。清理出土的象棋子四十余枚,分两种,一种发黑,一种土黄色,从字体上看为明代的仿宋体

主要范围

延绥镇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命延绥巡抚都御吏余子俊大筑边缄,“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干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边防)黄甫川源于今内蒙古河套准格尔旗境内,南流至陕西府谷县东北注入黄河;定边营治今陕北定边县,偏头即今山西偏关县,宁固指当时宁夏诸卫固原镇。这条长城的修建乃因袭隋朝开皇五年崔仲方所筑灵、绥长城的西段旧基,东段向东北延伸至府谷县黄河西岸,至成化十年工竣,共筑两道长城。嘉靖年间(1522~1566)杨一清、刘天和等相继主持修缮改造。南遭长城自定边营向南经石涝池、新兴诸堡绕丁一个弧型至龙州城与旧墙相接、依托白子山,以杜塞入犯环(县)、庆(阳)之道。

宁夏镇

总兵官吏钊任职期间(1432~1443)置斥堠、建关隘,成为宁夏明长城的雏形。成化十年(1474)徐廷璋、范瑾仿照延绥巡抚余子俊的做法,督造宁夏河东长城,“自黄沙咀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边政考》卷三)黄沙咀,位于后来的横城堡(今宁夏灵武县横城子村)西北,西临黄河。花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城,这条长城东与延绥镇相接,亦沿用隋代灵、绥长城一部分旧基。明人称作“河东墙”。成化十二年(1476)贾俊出任宁夏巡抚督御史,在边八年,不挟妻子,精勤刚果,主持构筑贺兰山双山南口(今宁夏青铜峡市西北岔口)至广武营(今青铜峡广武乡);永安墩(今宁夏中卫县西南)至西沙咀(今中卫县柔远堡村)的宁夏西南边墙。又在今宁夏陶乐县东岸轫建河东“十八墩边墙”,北起镇远关(今宁夏石咀山东北)所对黄河东岸,南接横城堡“河东墙”。嘉靖年间,宁夏镇边墙再被帮筑改建,连缀成一体,东南起自花马池与延绥镇长城相接处,西北经兴武营、横城堡,沿黄河东岸北行至石咀山越过黄河,经镇远关绕一个大弧型,再依贺兰山东坡南下直至枣园堡转向西行,经宁夏中卫止于黄河北岸。

固原镇

明孝宗弘治年间,蒙古火筛小王子诸部多次窜入套内,南掠固原平凉一带,致使明王朝于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成立固原镇,设总兵官,并开始兴筑长城的工役。“总制秦肱筑内边一条,自饶阳界起,西至徐斌水三百余里,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起,西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亦各修筑……屹然为关中重险。”(《皇明九边考》卷十)饶阳,指延绥镇饶阳水堡(今陕西定边姬原乡辽阳村),为延、固二镇分界处;徐斌水堡。今宁夏同心县东北徐冰水村,靖虏卫城,即今甘肃靖远县城;花儿岔,位于今靖远县西北水泉镇黄河东岸,这条近乎东西向的长城当时被称为“内边”。嘉靖年间(1522~1566)固原镇将靖虏卫(今靖远)西南沿黄河东南岸修筑的墩台加筑长城穿过今兰州市,并顺洮河东岸向南延伸到今岷县境内,称“黄河一条边墙”和“洮州十关”。

甘肃镇

明初即设甘肃镇主持河西防务,但因明前期来自北方的边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境内,河西相对为安。随着蒙古亦不刺部西迁,甘肃防务吃紧,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才始议修筑长城之事,而真正的兴筑是在嘉靖中叶。嘉靖十六年(1537)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今甘肃民勤)临河墩至永昌卫城(今甘肃永昌县)土垣、沟堑百余里。嘉靖二十年(1541),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边政考》卷四)讨来河即今北大河,石关儿位于今嘉峪关黑山湖水库东北,这是嘉峪关第一次以正规的城垣工程出现。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1548)巡抚杨博又主持了甘肃长城的三段大规模增建工程。第一段东起五坝堡(今甘肃高台东18里)沙岗墩,西至九坝堡(今高台西北40里),绵延于黑河北岸。第二段位于山丹卫境内,东起五泉口奉城铺(今山丹丰城堡)西达大口子东乐驿(今山丹县西东乐镇)。第三段东接东乐驿,西至甘肃镇城(今张掖市)西北板桥堡(今临泽县板桥镇)。在这道长城北侧龙首山诸山口还分别修筑了壕堑、墩台或关城。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型,连为一体。

大同镇

成化二十一年(1485)余子俊以户部尚书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时曾增筑墩台440所,东起四海冶(北京延庆县东),西抵黄河,延袤1300余里。而重新修筑长城主要是嘉靖年间完成的。

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542~1560),翟鹏、詹荣、翁万达先后总督宜、大,挑修边墙干余里。新工程的特点是在城墙上筑墙台、敌台,“利于旁击”,台上置铺屋“以处戍卒”;靠近长城之处筑堡,“以休伏兵”,城垣下留有暗门,“以便出哨”。这是明长城建筑结构的…大改进,使城墙、关隘、烟墩、戍堡共同组成纵深防御体系。

鄂托克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古一级公路往东行驶8公里,位于鄂托克旗上海庙镇西部的明代长城遗址,西起黄河东岸向东绵延数百公里,在我旗境内长达53.3公里。它虽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整体依旧完好,由黄土夯筑,夯层为8至12 厘米,墙体和墩台(敌台)构成主体,墩台排列整齐 ,每墩相距150 米。历经苍桑的墩台至 今仍然高达12米,墙体高6.5米。流经宁夏灵武县的水洞沟河,从长城的豁口处穿过,此豁口为这段长城的防御重地,筑有关城和其它重要防御设施。明长城在我旗境内共有7处烽火台遗址

山西镇

此地区的长城为内边,用意在于防止游牧民族骑兵绕出太行山东,危逼京师畿辅。弘治年间(1488~1505),蒙古鞑靼诸部常驻黄河套中,偏头关一带黄河曲流多滩,向为入寇渡口,故,明中叶在这一带增修数重长城,形成一至四边。大边在关北120里,东接大同镇平虏卫崖头墩,西抵黄河:二边在关北60里,东接平虏卫白草坪;三边在关东北30里,东起老营庙儿(今偏关县东北老营乡),西抵白道坡石梯墩;四边在关南2里,东起长林鹰窝山崖,西抵偏关教军场。嘉靖年间增修紫荆关以南沿太行山而下的内长城,土石相拌,筑敌台铺屋、关城。使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内三关长城始完备。

蓟镇

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这段拱卫京师的长城因盘亘于燕山山岭间,易被山水冲垮,弘治、嘉靖年间分别在喜峰口一片石古北口、黄花镇至居庸关段补彻山口水道,增筑塞垣,即建城墙下可过山水的水关。

辽东镇

史书一般都认为始筑于明成祖永乐中罢海运以后,但对修筑情况和位置走向又语焉不详。稍详确的记载是①辽西边墙,兴筑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王翱提督辽东军务,“躬出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璧贯。”(《全辽志》卷四,《皇明从信条》卷十八)辽西长槭西起山海关北锥子山吾名口蓟镇长城相接处,沿辽西走廊西山东坡向东北伸展至白土厂关(今辽宁黑山县白厂门乡)。②辽河套边墙,《全辽志·边防志》载,“毕恭守辽东,始践山因河,编木为垣,久之乃易以版墙,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至毕恭立边后,将辽河套置于境内。”正德初年(1506)李承勋巡抚辽东,“题请修筑边墙,自辽阳三岔河北,直抵开原,延亘五百余里。”经过几次修筑,辽河套边墙西自白土厂关顺辽河西岸南下,经黑山县东边壕、台安县大台子、六台子,至海城牛庄镇西北越过辽河,再折向东北,顺辽河东岸至开原、昌图县境,止于镇北堡。由于这道长城向南绕了一个大v形,傍辽河东西两岸而置,故称“辽河套长城”。③辽东边墙,筑于成化三年(1467)明军驱走建州女真之后,韩斌、周俊先后建东州至草河十堡,镇北、清阳二堡,至十五年(1479)加筑边墙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十七年(1481)筑凤凰、镇东、镇夷三座边城,至此,整个辽东边墙总体完成。

主体结构

城墙

明长城由城墙、关城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慕田峪长城,显示军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出水石咀。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关城城堡

明长城关城就是中国的城堡。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要防线,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箭楼。一般关城都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墙连接成封闭的城池,有的关城还筑有瓮城角楼、水关或翼城,城内建登城马道,以备驻屯军及时登城守御。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城堡

世界上的城堡多位于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匈牙利荷兰等国家。但在中国的长城上也同样拥有城堡。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4~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l~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墙台

墙台在长城上,约间隔300米设一座,突出墙外,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建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遮避风雨,墙台外滑砌有垛口,用于对攻城之敌进行侧击。敌台,亦称敌楼,跨城墙而建,分二层或三层,高出城墙数丈,开拱门,箭窗,内为空心,守城士卒可以居住,储存火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顶面建楼橹,环以垛口,供隙望之用。敌台视长城险要之处而设,周阔十二丈,可容三、四十名军士。空心跨墙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创建的。

烟墩

烟墩也称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 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烟墩形式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砖石砌高台,台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柴草,报警的号炮、硫磺、硝石。台下有用围墙圈成的守军住房、羊马圈、仓房。烟墩的设置有四种:一是紧靠长城两侧,称“沿边墩台”;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的,称“腹外接火墩”;二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的,称;“腹里接火墩台”;四是沿交通线排列的,称:“加道墩台”。大约每隔10里左右设一台,恰好在人的视力所及范围内。今河北、山西省交界处的内长城,因山势险峭依山为障而未筑墙,仅在山隘谷口、河流折曲崖岸处建砖砌空心敌楼,依次编号为“×字××号台”,驻兵把守,兼有守御和传递信号之用。

九边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委派总兵官统辖,亦称镇守,故,九个防区亦称“九边”、或“九镇”。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

辽东镇

总兵官初治广宁卫(今辽宁北镇),隆庆以后,冬季移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所辖长城东起今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鸭绿江边,西至山海关北吾名口,全长975公里。由宽奠堡、海盖、开原、锦义、宁远五参将分段防守。因辽东镇长城大都没有包砖,现存遗迹较少。

蓟镇

总兵官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三屯营镇)。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黄榆关(今河北邢台市西北太行山岭),全长 1500多公里。蓟镇长城分为蓟州镇、昌镇、真保镇三个管辖段。①蓟州镇又由三路副总兵分管:东路自山诲关至建昌营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马兰峪;西路自马兰峪至石塘路慕田峪。②昌镇管界东自慕田峪连石塘路蓟州界,西抵居庸关边城,接紫荆关真保镇界,由参将三人分三路镇守,为:黄花镇、居庸关、横岭口。③真保镇管界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又分为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四参将分守。蓟镇长城是现存遗迹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宣府

总兵官治宣府卫(今河北宣化)。管辖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处,西达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与大同镇接界处,全长558公里。本镇地当京师西北门户,形势重要,边墙坚固,有内、外九重。总镇之下,分六路防守。①东路,东起四海冶连昌镇黄花镇界,北至靖安堡,城垣长66.5公里。②下北路,北起牧马堡东际大边,西抵样田,南至长安岭,城垣长106.5公里。③上北路,东起镇安堡,北至大边,西抵金家庄,城垣长130.5公里。④中路,东起赤城,西抵张家门堡,城垣长89.5公里。⑤上西路,东起羊房堡,西至洗马林,城垣长107公里。⑥下西路,东起新河口.西至西阳河大同镇平远堡界,城垣长58公里。宣府镇长城遗迹东段砖石垒砌者,多被拆毁;西段夯土墙保存尚好。

大同镇

总兵官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辖长城东起天成卫(今山西天镇)乎远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山)与山西镇接界,全长335公里。自东至西分八路镇守,依次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井坪路。大同镇长城遗迹砖石已被拆毁,夯土城墙保存尚完整。

山西镇

也称太原镇。总兵官初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寻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管辖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旧县城)黄河东岸,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接太行山岭之蓟镇长城,全长近800公里。因其在宣、大二镇长城之内,故又称为内长城,偏头、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相对于蓟镇的“内三关”:居庸、紫荆、倒马。山西镇长城倚山而筑,多为石墙,并置几重,由北楼口、东路代州左、太原左(指宁武关)、中路利民堡、西路偏头关左、河曲县六参将分守,长城遗迹经过修复,尚为连贯。

延绥镇

总兵官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故亦称榆林镇。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全长885公里。在大边长城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定边)与大边墙相接。分别由东、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宁堡六路参将分守。愉林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干做了公路,仅夯土墩台尚存。

宁夏镇

总兵官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今宁夏盐池)与延绥镇长城接界处,西端止于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县西南),全长830公里,分五路防守。①东路,白花马池营城东界,西至毛卜刺堡西境(今宁夏灵武东北宝塔乡)。、②中路,东南自清水营城(今宁夏灵武县磁窑堡乡清水营村)东境与东路接界起,西北至横成堡黄河东岸。③北路,由自横城堡北境,西达镇北堡南界(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路长城跨黄河向北绕了一个大弧形。④南路,白平羌堡北境(今银川市千吉堡村),向南至大坝堡(今青铜峡市大坝村)。⑤西路,东起广武营北界(今青铜峡市广武乡),西止于中卫西南喜鹊沟。宁夏镇长城遗迹大部分埋于流沙之中,仅贺兰山段石砌城垣有断续残存,并保存一段因断层地震活动而造成的错位现象。

固原镇

总兵官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因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开府固原,所以也称陕西镇。管辖长城旧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绵延干余里。明后期改线重建,全镇长城划分四路分守。①下马关路。东自延绥镇饶阳水堡(今陕西定边姬原乡辽阳村)西界起,西达西安州所绵沙湾口(今宁夏海原县西北棉山湾)。“梁家泉新边”东南起自今同心县徐冰水村东南大罗山,西北过红寺堡抵今中宁县鸣沙镇黄河南岸,亦属此路分守。②靖虏路。东起乾盐池堡东北绵沙湾口,西达平滩堡大狼沟墩(今甘肃靖远县西南平滩乡)。隆庆年间营建的“裴家川边墙”,东自中卫西南黄河南岸,西至迭烈逊堡南境(今靖远县水泉镇西空心楼村)。③兰州路。东起黄河东岸一条城堡(今甘肃榆中县青城镇),西抵高山堡甫境(今永靖县境)。④河州路。北起河州卫(今甘肃临夏市)黄河东岸,南达旧洮州堡(今甘肃临潭)。⑤芦塘路。东南起索桥,西北达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固原镇长城遗迹除景泰县境“松山新边”保存较完整,其余地段城墙圮坍严重,仅保存夯土墩台。

甘肃镇

总兵官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抵甘肃嘉峪关,南达祁连山脉,全长800余公里.划分五路防守。①庄浪路,东南起自沙井堡(今兰州市黄河北沙井驿)与固原镇安宁堡分界处,西北至镇羌堡庄浪河南岸(今甘肃天祝县金强驿)。②凉州路,东南起自安远站堡南境(今祝县),达于定羌墩堡古城窟(今甘肃水昌西北)。③甘州路,东自山丹石峡口堡接凉州路界,西迄高台所九坝堡西界。④肃州路,东起镇夷所胭脂堡,接九坝堡西界,西止于嘉峪关南红泉墩(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文乡卯来泉村西南)。⑤大靖路,东起阿坝岭堡双墩子,接固原镇芦塘路西界,西至泗水堡同凉州路旧边相接。这一段称“松山新边”。甘肃镇长城遗迹,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10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以上九镇所辖长城总长度已超过万里,故称“万里长城”。

考古发掘

2010年9月1日,宁夏银川文物普查队在宁夏永宁县黄羊滩农场贺兰山东麓小井子沟山前洪积扇台地上发现了一段明代长城,为中国明代长城建制和军事防御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新发现的长城在明代称为“边墙”,查明的边墙长16.1千米,起于黄羊滩小井子墩中心,途经烂营盘堡、大井子、牛头山、红井沟、夹子沟鹦鹉山、柳渠沟,止于福宁村烽火台北侧100米处,再向东南延伸部分因农田水利建设损毁严重,走向不明。

据了解,现边墙均已坍塌呈斜坡状,底宽13米、残高1.2米至1.5米。边墙利用墙体西侧开挖宽约6米、深约1.2米的砂石土堆积而成,土塄和深沟遗迹现象明显。在小井子山顶上,有一烽火台,烽火台东南530米处的东麓台地上有城堡遗址一个,遗址随处可见明代的建筑材料和生活陶瓷残片。

根据明代史料对成化年以后的长城构筑记录较为详细的特点推断,新发现的黄羊滩边墙应当是成化十二年(1467年)之前的产物。

2014年是延庆长城修缮的重要一年,明代长城延庆县段修筑长度约4400余米,包括九眼楼段、石峡关段、残长城段等6处。9月在延庆现存明代长城最长的八达岭镇修缮现场,工作人员清理坍塌的城墙时发现多块崇祯七年的砖瓦及敌楼等。砖瓦的发现意味着明长城延庆段的近200年修筑历史又被延长13年,延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长城修筑史被刷新。这些文物是迄今为止在长城修缮中的首次发现,对于研究长城的历史,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这些抢修项目将全部于2014年10月底完成。

此次率先修缮的地段是八达岭镇地段长城上的80-84号敌楼段,修缮项目包括1000余米墙体和5座敌楼,将后代人为拆改和自然因素所致的损毁按传统工艺进行修缮,使国宝长城的保护情况得到彻底改善。

测绘数据

2009年4月,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中国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9个省(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人类宝贵遗产,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历时两年,首次摸清了明长城的“家底”。其间,调查人员总行程几十万公里,2008年10月全面结束野外工作,12月15日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量测工作结束,至此中国首次获得了明长城的基本数据:总长度为8851.8千米的明长城包含人工墙体6259.6千米,壕堑359.7千米,天然险2232.5千米。

“明长城比原来掌握的数据长了约2000千米,这意味着今后保护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长城专家罗哲文兴奋地说,这些成果为各地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修缮方案、建立长城档案等提供了支持。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介绍,调查结果显示,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相关遗存1026处。通过调查,中国不仅首次全面获取明长城保存现状等第一手资料,并测绘出明长城的准确长度等各种基本数据;有关部门还首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现存状况,包括其具体分布、走向,墙体和附属设施建筑特点,以及长城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

历史意义

明代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故事传说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长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人却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拨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就是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保存现状

全国范围

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明长城共54段/处被列入其中。

北京及周边

长城的保护工作存在地域差别。有专家表示,北京境内某些长城段如八达岭、居庸关等,因为景点闻名世界,保护工作受到重视。“野长城”因为没有盈利能力,不受相关部门重视,得不到完善的管理和保护。

致力于长城保护的民间志愿者“火箭人”向记者介绍了“野长城”目前的状况:“我们经常去涞源的一个地方,叫乌龙沟。那边的长城特别美。那边有个说法,人们用老的砖头修房是不吉利的。因为这个传说存在,让乌龙沟这段长城保存的非常完好。但是04年夏天我们发现,原来保存非常完好的城墙被推倒了。有人到村子里面收蝎子,可以做中药。一个蝎子5分钱,大人看不上5分钱,但对小孩5分钱就很有吸引力了。蝎子在砖缝里,于是小孩就跑到长城上把墙推倒,在里面捉蝎子。原来因为习俗保存非常完好的长城,又因为经济利益被破坏了。”

报道称,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长城的城墙部分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部分。“火箭人”对记者说:“长城大部分是用土、石构建的,已有500多年。一方面,风雨不断侵蚀,我们看到的敌楼,在某场雨中就消失了。还有一方面是(人为破坏),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开采矿物,对长城产生破坏,造成威胁,甚至有些改变了当地的景观。”

报道称,于偏僻之处的“野长城”,正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被破坏,濒临消失。中国国务院2006年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但长城保护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中国媒体称,保护长城条例存在着执法不严,缺乏细则,没有执法者,缺乏具体实施的细则,实际上处于一纸空文的状态。

根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9月28日发布的消息,北京、河北和天津达成了一项协议,对京津冀接壤地段的野长城进行维修和保护,目 前重点是红石门、司马台金山岭段的野长城。

2019年5月26日,明长城昌平段修缮二期工程动工,长城上的弹孔等抗战遗迹,在修缮过程中将原状保护。

榆林地区

榆林地区的明长城东起府谷,西至定边,沿途城堡林立,规模宏大。虽屡遭破坏却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雄伟,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为完好。

甘肃景泰

景泰明长城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遗址徒步探险,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寻求未知,探秘明长城留给人们的宝贵遗迹。对驴友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明长城自靖远县越黄河进入景泰县。东自索桥嘴起,经芦阳乡北部,跨马鞍山--草窝滩--八道泉--三眼井--陶家山--红水乡--龙口--长岭山--牦牛圈,西入古浪县界,纵贯景泰长达90多公里,所经响水白土梁、芦阳水沟山、红水长寿山等处为石块垒砌,至 今保存较好,其余大部分地区因土质疏松,经风雨长期侵蚀,已自然倾圮,只留残迹。8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期间,约18公里长城遗迹夷为平地。至 今省建工局农场内有一段长200米,高3至4米,顶宽0、7米至1米的长城遗址。据《明史》载:明万历年间,甘宁间有松山、宾兔、宰僧、著力兔居之,屡为两镇患。巡抚田乐决策恢复。乃偕副将甘州马应龙、凉州姜河、永昌王铁块等分道袭之,寇远窜,尽拔其巢,攘地五百里,“松山既复,为筑边垣,分屯置戌。

甘肃通志》载:明万历兵备副使荆州俊《三眼井堡记》中云:起工于二十七年(1599)三月,至六月事竣,凡筑边自乌兰哈思吉至大靖、泗水堡,延袤四百里。《靖远县志》方域篇云:自靖虏卫界黄河索桥起至土门山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第芦塘、三眼井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葺,仍按国初旧址。1987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7月在甘肃白银市景泰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遭破坏,索桥堡遗址本体和环境分别遭到破坏,索桥长城墙体被挖开了数个豁口,长城烽火台七座墩被铲挖。国家文物局接到报告后,火速派督察组赶赴现场进行查处。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长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保护工作仍然不尽如人意,一刻都不能松懈。

保护案例

2023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21日联合发布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包括陕西省神木市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明长城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明长城(大通段)行政公益诉讼案等共5件案例。

2023年8月24日下午4时20分许,右玉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杨千河乡境内的三十二长城被人挖开一个缺口。经查,犯罪嫌疑人郑某(男,38岁,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和王某(女,55岁,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在三十二长城附近施工时,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该缺口处通行,对明长城的完整性和文物安全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