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

更新时间:2024-10-09 19:20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

人物生平

效力瓦岗

徐世勣(后改名李世勣,永徽年间改名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本为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人。隋朝末年,迁居到滑州卫南县(今河南浚县东南)。徐世勣家本是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徐世勣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救济贫苦人,不管关系亲疏。

大业(605年—618年)末年,十七岁的徐世勣(按《旧唐书》等记其卒年推算,徐世勣十七岁时应在大业六年,但翟让举兵在大业十二年,此处或有误)见天下已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军。他劝说翟让:“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称善,于是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无算。有钱就不缺人,不久兵众大振,有徒众一万余人。此时,隋朝遣名将张须陀率两万多人讨伐,翟让惊恐之下,企图逃走,徐世勣予以制止。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将隋军全部歼灭,张须陀亦战死。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徐世勣与浚仪人王伯当知道李密为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称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为右武候大将军,统领本部。

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军讨伐李密。徐世勣使用奇计,在洛水两岸几次大败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不周,每天饿死数万人。徐世勣向李密进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如果我们攻陷黎阳国仓,大事可成矣。”李密听计,派徐世勣带五千人,自原武渡黄河,掩袭黎阳仓的隋朝守军。当日攻克,开仓招民众随便领粮,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万人。

此后,瓦岗军内部发生矛盾。翟让在宴会时,为李密杀死。混乱中,在场的徐世勣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伤,王伯当急忙喝止,徐世勣才得以幸免。李密为稳定人心,派大将单雄信前往抚慰翟让旧部,将其分别归属于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麾下。

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炀帝杨广。五月,李密派徐世勣征讨叛将王德仁,以报其杀房彦藻之仇。徐世勣击败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渊。徐世勣守黎阳仓,宇文化及率军四面攻城,形势危急。李密亲领五百骑兵驰援,徐世勣亦从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现身城外。两军里应外合,大败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围而去。

此年,太府卿元文都等拥立越王杨侗(皇泰主)在洛阳称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勣被重新授为右武侯大将军,受命讨伐宇文化及。

归顺李唐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聚集余众归顺唐朝。李密原来所统领的属地都由徐世勣接管。

武德二年(619年),徐世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封魏国公)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主人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是我认为耻辱的。现在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全部报告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他于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渊听说徐世勣没有奏表,只写信给李密,颇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勣的本意告知李渊,李渊才大悦道:“徐世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纯臣。”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附宗正属籍”,再赐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不久后,李渊命李世勣统领河南、山东的军队抵抗王世充。

九月,河北军阀窦建德进攻相州,山东道安抚大使、淮阳王李神通率军逃至黎阳。十一月,窦建德攻陷黎阳,李盖(即徐盖,此时已被赐姓李氏)与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勣率领数百骑兵渡河撤离,但因李盖被俘,只得返回投降。窦建德将李盖作为人质,仍让李世勣镇守黎阳。

李世勣想要归顺唐朝,但又担心此举将祸及其父。他私下与郭孝恪商议后,决定先为窦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图谋。不久后,李世勣在获嘉袭败王世充所部,多有斩获,窦建德因此对他颇为亲近。李世勣在取得窦建德的信任后,成功劝说他亲征河南,企图借机将其杀死。但窦建德的妻子产子,他因此迟迟未起程。李世勣既不能袭取窦建德,谋杀窦建德部将曹旦的计划又泄漏。只得与郭孝恪率领几十名骑兵归降唐朝。

从平四方

主词条:虎牢关之战唐灭辅公祏之战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李世勣随秦王李世民大败宋金刚。同年,李世勣又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郑国(王世充称郑国皇帝)太子王玄应企图攻取管州,李世勣将其击退。李世勣又派郭孝恪劝降郑国荣州刺史魏陆,阳城、汴州也相继来降。

武德四年(621年),郑国的郑州司兵沈悦请求献出虎牢关降唐,李世勣夜间埋伏军队接应,占领了虎牢关,抓获了郑国的荆王王行本。又参与击擒窦建德、降伏王世充。七月,唐军整军回朝。李渊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世勣为下将。他与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着兵车到太庙去报捷。李盖也从洺州与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渊见到他们后非常高兴,恢复了李盖的官爵。十二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率军数万进逼宗城。李世勣弃城逃往洺州,被刘黑闼追上,损失步军五千人,“仅以身免”。

武德五年(622年)三月,李世勣在洺水之战中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七月,李世民进击自称鲁王的徐圆朗,连取十余座城池,迫使江淮义军首领杜伏威入朝。李世民鉴于局势初定,于是,留李世勣与淮安王李神通、行军总管任瑰等继续讨伐徐圆朗,自己则班师回朝。经连续升迁,他官拜左监门大将军。之后,徐圆朗又占据兖州反叛,朝廷授李世勣为河南道大总管,前往讨伐。不久后,李世勣便擒获徐圆朗,斩其首级献给朝廷,兖州就此平定。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李渊命李世勣与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怀州总管黄君汉一同讨伐江淮义军首领辅公祏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李孝恭、李靖率领水师沿长江而下,李世勣率领步兵一万渡过淮水,攻取辅公祏占据的寿阳,直抵峡石。辅公祏的部将陈正通率兵两万屯驻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将冯惠亮统帅水师三万,用锁链连接大战船,以阻断长江的航路。陈正通还在长江西岸构筑堡垒,分守水陆两路,以此抵御唐军。李靖等首先攻破陈正通、冯惠亮等人所驻的博山、青林等地,旋即进兵丹杨。辅公祏闻讯后大惊,企图率残部弃城东逃。李世勣乘胜追击,在武康县将其斩杀,并分别捕杀其余党。江南自此平定。

大破突厥

主词条:唐灭东突厥之战

武德八年(625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入侵并州,朝廷命李世勣为行军总管,在太谷迎击突厥,将其驱逐。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拜李世勣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决定对东突厥发起强大的军事攻势。十一月,李勣被授为通漠道(一作通汉道)行军大总管,与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统率十几万军队,都接受李靖的统帅,诸将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颉利可汗误判唐军兵力,仓促北撤至戈壁沙漠边缘,其部众多有叛离。

同时,李勣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与颉利可汗军遭遇。唐军奋力冲杀,突厥溃不成军。颉利可汗战败后,向西逃往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残部数万人,派使者求和。朝廷命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前去安抚突厥。李勣同李靖会师,与他商议说:“颉利虽然战败,人马还多,如果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道路遥远险阻,就很难追上他们了。如今下诏派唐俭到那里去,突厥必定放松戒备,我们随后去袭击,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李靖听后,握着手腕高兴地说:“您的这番话,就是韩信灭田横的策略啊。”于是一起定计。李靖率兵连夜出发,李勣领军跟进。李靖行军至碛口,突厥四处溃逃。颉利率部众一万多人想逃过沙漠,被李勣阻拦。突厥的大酋长率领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勣,李勣在俘获五万多人后顺利回师。

贞观七年(633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朝廷授李勣为金紫光禄大夫,代理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其后,李勣因父丧离职。在不久又获起用,官复原职。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勣被改封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当时,朝廷所封的世袭刺史都只是挂名,不到州郡就任,于是他又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官职遥领太子左卫率。

李勣在并州任职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颇为称职。李世民曾对侍臣说:“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糊涂至此。朕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惧他的威名逃走。边塞安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

开疆拓土

主词条:唐灭薛延陀之战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征调入朝,任兵部尚书。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设联同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族,领军二十万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众进入长城,退守朔州(今山西朔县),并派使向唐朝告急。

十一月,朝廷命营州都督张俭统率所部直逼薛延陀东境。李勣被授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卒六万、骑军一千二百人屯驻羽方,与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等分兵抵御。

大度设率三万骑兵追击思摩不得,却遭逢李勣所率唐军。大度设大惊,急忙自赤柯泺北撤。李勣挑选所部及突厥的骑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军。大度设在诺真水(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勒兵备战,战阵横亘十里。突厥骑兵先与之交战不利,大度设乘胜追击,射死唐军战马众多。李勣命骑兵下马,持长槊直冲,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大度设独自逃走。

李勣回师定襄后,又与州兵夹击叛乱的突厥思结部,俘获其百姓一千余口以及众多马、羊。战后,李世民封李勣的一个儿子为县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勾结,企图谋反。李世民得知后,将李承乾幽禁别室,命李勣与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等共同审问此案。同年,李世民在与李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商议后,决定晋王李治为太子。其后,朝廷改授李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民对他说:“朕的儿子刚当上太子,你原来是他的长史,如今把宫中的事情委托给你,所以有这样的任命。虽然委屈了你的阶位、资历,希望你不要见怪啊。”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勣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三名。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时称“高丽”)大莫离支渊盖苏文弑君残民、“侵暴邻国(新罗)”,准备派军征讨。谏议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对,李勣则说:“当年薛延陀进犯,陛下想要发兵讨伐,因魏徵谏阻而作罢,使之直到今日仍为祸患。那时如果采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安宁。”李世民表示同意,并即将亲征。

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水军自莱州渡海攻平壤;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的外族降军进攻辽东。张、李两军协力并进。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同月,李勣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各路唐军会合。之后,李勣从柳城进军,大张声势,表面上作出要通过怀远镇的假象。暗中却派部队北上直趋甬道,出其不意,进攻高句丽。四月,李勣从通定渡过辽水(辽河),抵达玄菟。高句丽人大为惊骇,各城都闭门自守。此时,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及营州都督张俭相继到达。张俭更直趋建安城,大败高句丽军。四月十五日,李勣与李道宗合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至二十六日陷城,俘获百姓两万多口、粮食十多万石。

随后,李勣直抵进至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下。李道宗率四千骑兵击高句丽四万援军,众将都不认可,唯有李勣同意。但在交战中,因行军总管张君乂率先退走,致使唐军处于不利的境地。此时,李道宗收拢残军,登上高处,发现高句丽军阵混乱,于是纵兵进击。李勣也引军助战,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一千余级。

李勣围攻辽东十二日后,李世民抵达辽东前线,亲率精兵会师,最终将其攻陷。此役,唐军共杀敌一万余人,又俘获高句丽军一万多人、百姓四万口。六月,李勣又转攻白岩城(今辽宁省岫岩)西南,迫使其城主归降。

之后,李勣参与围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李世民设计将高句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唐军依山为阵。又命李勣率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奇兵一万一千人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句丽军阵后,李世民亲率四千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高句丽北部耨萨(都督)高延寿中计大败,高句丽军被斩首两万余级。安市城之战后,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最终因辽东气候转寒,草枯水冻,军队及战马难以久留,且粮草将要耗尽,李世民于是下令班师。李勣与李道宗率步、骑军四万殿后。唐军回师后,朝廷录功封李勣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薛延陀内部发生动乱。多弥可汗随后遭回纥等部攻败。六月,李世民也趁机派军进击薛延陀。薛延陀诸部大惊,骚乱不已。多弥可汗逃奔阿史德时健部落,后被回纥攻杀。薛延陀余众七万余口向西溃逃,拥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书朝廷,请求在郁督军山(又作乌德鞬山,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东支)北麓保聚驻牧,李世民派李勣与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往安抚。李勣抵达郁督军山后,薛延陀部落首领梯真达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窜到荒谷,李勣派通事舍人萧嗣业招慰其部属。咄摩支随即投降,被送至长安。此时,薛延陀残部仍摇摆不定,李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

备受荣宠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勣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十日后,又拜太子詹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永徽元年(650年),李勣上表请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职务,李治还是命他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职执掌政事。

永徽四年(653年),李勣被册拜为司空。李治命令为他画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李治又下诏,特许李勣乘小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怕朝中大臣反对,于是召李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前往商议。李勣称病不到,而褚遂良坚决反对“废王立武”。事后,李治暗中询问李勣说:“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自此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而李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显庆三年(658年),李勣跟从李治到东都洛阳,在路上得病,李治亲自慰问。

麟德二年(665年),李治东封泰山,封李勣为封禅大使(《旧唐书·高宗本纪》作检校封禅使),随驾前行。途中在滑州住宿,李勣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勣的旧宅,武皇后亲临她的住所慰问,赐其衣服,封她为东平郡君。李勣又坠马伤脚,李治亲自下问,把自己乘坐的马赐给他。

东向灭国

主词条:唐灭高句丽之战

乾封元年(666年),渊盖苏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继掌国事。泉男生的兄弟泉男建泉男产趁机发难,驱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恳求唐朝发兵相助。六月,李治先遣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献诚为乡导,一同进讨高句丽。同年十二月,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一作𬇙江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司列少常伯郝处俊担任副手,庞同善、契苾何力等一并受李勣调遣。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为“高句丽西边要害”的新城,并趁势挥军进击,连陷十六座城。泉男建派兵袭击尚在新城的庞同善、高侃,被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败。高侃进军至金山,交战不利,高句丽趁胜进攻,薛仁贵引兵迎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余级,攻陷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会师。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陆续投降。泉男建又派兵五万救援扶余城,与李勣在薛贺水遭遇。李勣合军交战,大败高句丽军,斩获三万余人,乘胜攻取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与唐军各部会合。李勣率唐军进至鸭绿栅,奋力击破高句丽军,追击二百里,攻陷辰夷城。高句丽各城都惊骇不安,许多人离城逃走,前来向唐朝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契苾何力率先抵达平壤城下,李勣随即领兵来到,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

经过一个多月等战斗,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礼相待,而泉男建仍闭门抵抗。不久后,僧人信诚开门接纳唐军,李勣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至此,高句丽灭亡。此战,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高句丽旧地。

李勣凯旋而归后,李治让李勣先将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先在昭陵(唐太宗陵寝)举行献俘仪式。献俘礼仪结束后,李勣“具军容,奏凯歌”,整军入京,在太庙再次举行献俘仪式。十二月,李治亲临含元殿,举行受俘仪式。同月,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高句丽,李勣担任亚献

生荣死哀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增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这一年,李勣卧病,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兄长的病。

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新唐书》作八十六岁)。李治闻讯后为之悲哭,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监护丧事。到下葬当日,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太子李弘跟随李治送葬,悲痛到极点,使随从都深受感动。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西北,所筑的坟依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和阿史那·社尔)。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李勣与开府仪同三司张行成、扬州大都督许敬宗、尚书右仆射马周一同配享唐高宗庙廷。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上元元年(760年),李勣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同时代被列入“武庙十哲”的只有卫国公李靖一人而已。建中元年(780年)九月,唐德宗评定前代功臣,李勣等二十四人被定为第一等。十二月,朝廷敕:“国初以来将相功臣。名迹崇高。功效明著者。宜差次分为二等”(分上等和次等)。经过评定,李勣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李勣。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勣亦位列其中。

主要影响

李勣一生经历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列其主要军事活动如下:

历史评价

李渊: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旧唐书》引)

李世民:①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旧唐书》引)②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李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即大败。(《资治通鉴》引)③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贞观政要》引)④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资治通鉴》引)⑤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资治通鉴》引)

李治:①勣奉上忠,事亲孝,历三朝未尝有过,性廉慎,不立产业。临危守义,类文聘之怀忠;建策承恩,同奉春(娄敬)之得姓。(《英贞武公李公碑》)②自李勣亡,遂无善将。(《新唐书》引)

贾言忠:李勣先朝旧臣,圣鉴所悉。……诸将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莫过于李勣者。(《旧唐书》引)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上高宗封事》)

柳芳: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引)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注孙子序》)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陈时务疏》)

刘昫:①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烟阁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迹,自拔草莽,常能以义藩身,与物无忤,遂得功名始终。贤哉,垂命之诫!……卫公将家子,绰有渭阳之风。临戎出师,凛然威断。位重能避,功成益谦。铭之鼎钟,何惭耿、邓。美哉!(《旧唐书》)②功以懋赏,震主则危。辞禄避位,除猜破疑。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旧唐书》)

张预:孙子曰:“辅周则国必强。”绩守并州,太宗以谓贤于长城。又曰:“战胜攻取不修其功者,凶。”绩每战胜必推功于下。又曰:“择人而任之。”绩之选将,必遣奇厖福艾者是也。(《十七史百将传》)

宋祁:唐兴,其名将曰英、卫,皆擢罪亡之余,遂能依乘风云,勒功帝籍。盖君臣之际,固有以感之,独推期运,非也。若靖阖门称疾,畏远权逼,功大而主不疑,虽古哲人,何以尚兹?勣之节,见于黎阳,故太宗勤勤于托孤,诚有为也。至以老臣辅少主,会房帷易夺,天子畏大臣,依违不专,委诚取决,惟议是听。勣乃私己畏祸,从而导之,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及其孙,因民不忍,举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呜呼,不几一言而丧邦乎?惜其不通学术,昧夫临大节不可夺之谊,反与许、李同科,可不戒哉!世言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已。俗人傅著怪诡禨祥,皆不足信。故列靖所设施如此。(《新唐书》)

石介:一言容易废忠谋,徇主从昏可自尤。今日始知辜付托,当时齿指血空流。(《李英公勣》)

苏洵: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御将》)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上杜相公书》)

郑獬:李密被诛犹不负,文皇顾命更何疑。岂将当日奔亡后,比得他年富贵时。(《读李英公传》)

陈元靓:蒲山委质,英公在东。地图兵籍,不自为功。逮事唐室,实佐二宗。义声臣节,孰若司空。(《事林广记后集》)

邹智:愚尝闻之,唐之时突厥为最强。及李世绩为将,太宗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惟置世绩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是唐之所以服远者,在将不在险也。(《居庸关铭》)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

陈懿典:高宗之立昭仪,勣亦阴示其言,后遂易。顾以太宗临崩,谓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则昭仪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乱贼也哉!(《读史漫笔》)

黄道周:李勣虽盗,却无盗心。说让推密,破充自申。天下之乱,起于饥民。开仓一赈,遍地三军。李密既败,表上唐君。诏授总管,使立功勋。李密反死,收葬明恩。奉诏北征,沙碛前屯。敌不得渡,降老纷纷。筑城以守,何如得人。暴病调药,帝翦须匀。非独为汝,社稷计深。又勒太子,我死汝亲。君重如此,不愧为臣。(《广名将传》)

丁耀亢:勣,唐功臣也。赐姓李。人主至为剪须合药,际会隆哉!当高宗嬖武乱伦,不能死谏,逢君以怙宠,不几一言而丧邦乎?勣为子孙计耳。(《天史》)

王夫之:①徐世勣始终一狡贼而已矣。其自言曰“少为亡赖贼”,习一定而不可移者也。(《读通鉴论》)②唐太宗百战以荡群雄,李世勣、程名振张亮,皆战将也。(《读通鉴论》)③太宗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闲而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见矣;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高祖不察,而许为纯臣;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读通鉴论》)④繇此言之,则世勣上陷其父于死,而下欲杀其子与壻,非果天理民彝之绝于心也。……籍甲兵户口上李密而使献,知高祖之不以为己罪也;太宗问以建成、元吉之事而不答,事未可知,姑为两试,抑知太宗之不以此为嫌也;年愈老,智愈猾,高宗问以群臣不谏,而曰“所为尽善,无得而谏”,知高宗之不以己为佞也。则以党义府、敬宗,赞立武氏,人自亡其社稷,己自保其爵禄,恻隐羞恶是非之心,非不炯然内动,而力制之以护其私,安忍者自忍其心,于人何所不忍乎?(《读通鉴论》)

张彦士:①勣有世勋而无显恶,阿誉奸险,人莫之觉,偶之当杀,已窃其真,亿其不行,乃孅厥身,孰意世勣,巧诈善伺,闻命则去,不俟终日,怏怏而行。异其再攘,后秉大权,患失愈甚,劝立武后,欲以自固。灭唐子孙,夫复何顾。如世勣者,唐之蟊贼,混迹群贤,知之其谁。(《读史矕疑》)②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许敬宗是也。(《读史矕疑》)

刘体仁:勣可用为将而不可用为相者也。(《通鉴札记》)

李晚芳:高祖称为纯臣,赐姓李氏,太宗亦器重之。……高宗立武后,使勣执言如遂良,武氏必不得立,乃言“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以迎合之。……如此而谓之纯臣,可受顾命乎?(《读史管见》)

爱新觉罗·弘历:世绩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颇见志节。唐太宗所云“公不负李密,岂肯负朕”,诚非虚语。后于立武后事,乃淟忍依阿,毫无匡救,则暮年门户计重,竟尔易操。非独廉谨有馀,刚方不足,实亦有负太宗之知己矣。(《评鉴阐要》)

赵青黎:有不终屈抑之才,有不可幸邀之名,而必无不败坏能饰伪以藏身之恶,吾于唐之徐绩知之。当其侍翟让饮以出走也,门者斫之伤颈,卒不死。及其佐命唐室,勋成名立,年已耄矣,复不死。高宗立武氏为后,成于绩之一言,而其罪遂莫可逭,而其恶乃终不可掩。……而绩独以一身历其变,不死于李密门者之手,不死于太宗在位之年,岂非天哉?(《星阁史论》)

蔡东藩:①身家念重竟忘忠,一语丧邦塞主聪。待到子孙图反正,阖门授首总成空。(《唐史演义》)②攀龙附凤列三台,百战功成柱石才,可惜生平差一着,依违阿武祸成胎。(《唐史演义》)③薛仁贵,将材也,李勣,将将材也,仁贵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实则勇敢二字,足以尽之。及从征高丽,破男生,救高侃,进拔扶余城,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但亦由李勣之为统帅,知人善任,始则留为巡徼,继则任其进攻,终则自行应援,不掣肘,不惎能,然后仁贵得以建立巨功,扬名千古,乃知李勣固一将材也。……惟勣营私畏祸,导高宗之易后,卒致唐宗几歼,家族亦诛夷殆尽,临终之嘱,果奚益哉?史以不通学术讥之,有以夫!(《唐史演义》)

崔瑞德:①在唐军平服河北和山东的战争中,他是一员主要将领,仅次于李世民。……他在太原这个重镇任军事长官直到641年,并在629年至630年平服东突厥的战争和事后安置突厥降民事务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李靖和李世勣是整个7世纪一直相当普遍的那种官员的代表人物,在内是朝廷文官,在外是战场武将,如成语所说的“入相出将”那样。(《剑桥中国隋唐史》)②高宗初期的统治受三位年长权重的政治家——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世勣——为首的宰相集团控制。(《剑桥中国隋唐史》)

轶事典故

知人之明

李勣前后战胜所得到的黄金、丝帛,都分发给将士。刚到黎阳仓时,去领粮的人有数十万人。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都到黎阳仓做客,他们一出现在众人之中,李勣就恭敬地以礼相待,把他们引到卧室里,谈笑而忘记了疲倦,到平定虎牢关,抓获王世充所授的郑州长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才能,很快就释放了,这些人一一受到李勣的推荐,都做到了显贵的高官,当时人们称李勣有知人之明。

用兵之道

李勣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都筹划有度。临敌应变时,举止合乎机宜。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别它的好坏,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便高兴地听从。他所得的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作战取得胜利的时候,大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因此人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他麾军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李勣去世后,众人没有不悲痛伤感的。

重情重义

李勣的旧主李密反叛被杀后,唐高祖李渊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密,李渊同意。李勣于是披麻带孝,与李密从前的旧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众人待到丧期过后才散去,时人因此颇为赞许李勣的义气。

李勣在瓦岗军时,与单雄信同事,结为兄弟。李密败亡后,单雄信归降王世充,李勣则转投唐朝。后来,齐王李元吉奉命率军包围王世充的驻地洛阳,自恃勇武,每每出现在军阵前。王世充得知后,取酒请单雄信出马擒拿。单雄信饮罢驰马出城,手中持枪几乎刺到李元吉。李元吉身旁的李勣见此,急忙向单雄信求情道:“阿兄阿兄,这是我家主人。”单雄信挽绳大笑,遂不再前进。等到王世充势力覆灭后,单雄信被唐军俘获,依例叛处死刑,李勣上表称赞单雄信武艺绝伦,如果将之赦免,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国家效命。李勣还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他免死,但李渊仍不许,他只得流泪而退。单雄信临刑时,李勣前去探望,对着他号啕痛哭。单雄信说:“我本就知晓你做不到此事(《资治通鉴》则载为‘我固知汝不办事’)。”李勣答道:“我平生发誓要同兄长共作灰土,怎敢贪生,只是已经以身许国,事难两全。何况我死之后,谁来照料兄长的妻儿?”于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说道:“生死永诀,此肉与你同归尘土了!”单雄信毅然吃下,随后赴死。单雄信死后,李勣抚养了他的儿子。

李勣与其弟李弼特别友爱,家门以内,他如同严父一样。李勣虽然贵为宰相,但到了姐姐生病的时候,他一定亲自为她煮粥。有时候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于心不忍,劝李勣说:“家里有这么多下人,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李勣回答:“哪里是因为缺人呢!只不过看到姐姐年纪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为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李勣出征高句丽时,想让女婿杜怀恭同行,以便他建立功勋。杜怀恭一开始以家贫为由推辞,李勣答应接济他家;杜怀恭又以无奴仆、马匹为由推辞,李勣又答应如数供给。杜怀恭无话可说,便躲进岐阳山中,对人说:“乃公想拿我开刀,来警示他人。”李勣听说后,流泪说:“杜郎(杜怀恭)散漫不知拘束,应该确有此事。”便不再提此事。时人评论说:“英公(李勣)是严正执法之人,杜怀恭的考虑颇为深远。”

太宗宠遇

李勣曾患上急病,验方说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疗此病,唐太宗李世民就自己剪下胡须,为他和药。李勣连连叩头哭谢,直至出血,李世民说:“这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并非为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

李世民曾经在闲暇中设宴,望着宴上的李勣说:“朕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你过去不负于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拭泪辞谢,咬破指头,沾血为誓。一会儿,便喝得酩酊大醉,李世民解下自己的御服给他披上。

不信方士

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自称通晓长生之术。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对他颇为听信,希望借此得到长生药。但此人所言“迂诞无实”,只为拖延时间,最终也没有成果。高宗李治即位后,那罗迩娑婆寐又前往长安拜见高宗,又被遣还。高宗不信神仙,对侍臣说求长生药只会空损民力,世上并无不死之人。李勣当时在旁,回答道:“正如陛下所说。这个婆罗门现在再来,已经白发苍颜,不同于从前,怎能长生!陛下将其遣回,朝廷内外都感到高兴。”那罗迩娑婆寐后来果然死在长安。

富贵知止

李勣自患病后,只接受唐高宗李治及皇太子李弘送来的药,家里所请的医生、巫师,他都不许进门。李勣的子弟坚决送药给他服用,李勣对他们说:“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田夫,攀附明君,滥取富贵,位至三公,年近八十,这难道不是命吗?寿命的长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么能随便就医求活命呢?”于是拒不服药。

临终戒言

李勣病逝前的一天,忽然对弟弟李弼说:“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工奏乐,檐下子孙罗列。待到酒宴结束,李勣对李弼说:“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不过想与你诀别罢了。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辛苦苦建成家业,也希望把家业传给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家荡尽。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恶人的,立即打死,然后告诉我。又见人死后多埋藏黄金、宝玉,也不必这样。只用麻布覆盖的车,载我的棺木,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后如果有知觉,希望穿上它拜见先帝。随葬的器物只做马五六匹,地宫里的帷帐用黑布做顶,四周围白纱,帐里放十个木偶,表示依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物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愿意留下自己养育的听任自便,其余的全都放她们离开。丧事办完,你就搬进我家居住,抚恤小儿弱女。违背我的话的,就如同杀戮我的尸体。”言毕而止,李弼等人都遵行他的遗言。

人际关系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是徐国君主章禹十三世孙徐诜的次子徐矩的后裔。

主要作品

李勣兼通医学,曾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公元1542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833年。《新修本草》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对世界医学领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将其规定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影响达300年之久。中国历代主要本草书籍如《蜀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贯穿着它的内容。此书后来也成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并影响朝鲜等邻邦的医药发展。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除此之外,李勣还自撰《脉经》1卷,今已佚。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清代长篇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说唐演义全传》中,李勣被演绎成瓦岗寨军师诸葛亮一类的半仙级人物徐茂公(又作徐茂功)。

影视形象

后世纪念

李勣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约18公里的烟霞新村,处于昭陵(唐太宗陵寝)南侧。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以表彰他生前破突厥、薛延陀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居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李勣墓被盗掘多次,现今已被发掘出李勣佩带的鎏金剑鞘、三梁进德冠以及残壁画的飞天舞人等,都极其珍贵。昭陵陪葬墓的所有石碑、墓志(共50多件)集中于李勣墓,建立了昭陵博物馆

史料索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