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街道

更新时间:2024-09-04 08:00

江宁街道隶属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位于江宁区西部,西濒长江,行政区域面积262平方公里,由原来的江宁、陆郎、铜井3个镇合并而成。街道户籍人口90830人(2010年),辖13个社区、10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滨江开发区盛安大道739号。

建制沿革

周朝以前,今南京江宁地域属荆蛮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战国初期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后,属楚国金陵。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废金陵邑秣陵县,楚汉之际属秣陵县。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今江宁地域属之。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改建业为秣陵县,同时分置临江县。太康二年(281年),临江县更名为江宁县,县治即在今江宁镇(时为金陵镇,后又曾改为静安镇)。

隋开皇十年(590年),江宁县治由江宁镇移置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今江宁街道地域仍属江宁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江宁县更名归化县,属扬州郡,今江宁街道地域属之。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改为上元县,今江宁街道地域属之。

南吴天祐十四年(917年),分上元县南十九乡、丹涂县北二乡,复置江宁县,今江宁街道地域属江宁县。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8年),始置江宁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建康路江宁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今江宁街道地域随属之。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六塘桥(陆郎桥)属铜山乡,朱门属朱门南乡,花塘属归善乡。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江宁县、上元县,江宁府改为南京府,江宁地域属南京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南京府,复设江宁县,今江宁街道地域属江宁县。

民国五年(1916年)6月,江宁县设7市9乡,今江宁街道境域分属江宁市、江宁镇市、云台市,其中陆郎属江宁市铜井乡,朱门属云台市朱门乡。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宁县废市、乡制,实行乡、村制。不久又改为区、乡(镇)、邻制,江宁镇、铜井镇、牧龙镇、板桥等为江宁县第九区;同期改铜山乡为陆郎镇、朱门乡为朱门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江宁县成为自治实验县,直属江苏省,江宁镇、铜井镇、陆郎镇、牧龙镇、清宁乡划为江宁县第九自治实验区,朱门属第八自治实验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5年)汪伪在东山镇建立伪县政府,同时新四军在江宁地区先后建立江宁县、横山县、上元县抗日民主政权,今江宁街道地域属横山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党江宁县政府接收了该地域;10月,新四军渡江北撤,横山县留守处一直坚持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冬。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江宁县划分为7个区,46个乡。今江宁街道境域分属第二区的江宁镇、陆郎镇、牧龙镇、铜井镇、风雅乡和第三区的朱门镇。

1949年11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实行乡(镇)、行政村制。铜井镇划分为铜井镇、三兴乡、洪幕乡、新济乡,牧龙镇划分为牧龙镇、建中乡、松宁乡。上述乡镇及江宁镇、陆郎镇均属二区。

1950年2月,设立第十区,区公所驻牧龙镇;3月,陆郎镇划分为陆郎镇、西宁乡、新宁乡和清修乡,第二区所辖的陆郎镇、西宁乡、新宁乡、清修乡、牧龙镇、建中乡、松宁乡、铜井镇、三兴乡、洪幕乡、新济乡11个乡镇划归第十区,第十区区公所迁至铜井镇;11月,江宁镇划分为江宁镇、安乐乡、永乐乡、三山乡,仍属第二区。

1953年,牧龙镇改为牧龙乡,仍属十区。

1954年2月,第十区改为铜井区;朱门镇改称朱门乡,划属陶吴区。

1955年8月,二区更名为板桥区,其所辖的永乐乡并入三山乡;江宁镇、安乐乡、松宁乡、建中乡合并为江宁镇。

1956年1月,铜井镇、三兴乡、洪幕乡合并为铜井镇;2月,板桥区更名为江宁区;10月,铜井区并入江宁区,铜井镇改为铜井乡。

1957年7月,撤销江宁区、铜井区;三山乡、清修乡、江宁镇合并设立江宁乡,陆郎乡、西宁乡、新宁乡合并设立陆郎乡,朱门乡并入陆郎乡,铜井乡、牧龙乡、新济乡合并设立铜井乡。

1958年9月,撤销江宁乡、铜井乡、陆郎乡,设立江宁人民公社、铜井人民公社、陆郎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以社代乡体制。

1961年11月,江宁人民公社所辖的江宁镇升格为县属镇。

1964年6月,江宁镇降级,由江宁县直管改为由江宁人民公社管辖。

1982年,各公社实行行政体制改革,政社分设,以社建乡,7月设立陆郎乡,12月设立江宁乡、铜井乡。

1989年3月,撤销江宁乡,设立江宁镇。

1994年5月,撤销陆郎乡,设立陆郎镇;撤销铜井乡,设立铜井镇。

2000年3月,江宁镇与陆郎镇合并,设立新的江宁镇。

2005年12月,撤销江宁镇,设立江宁街道。

2006年3月,撤销铜井镇,并入江宁街道。

2010年,“江宁镇”作为历史地名被有关部门和专家认定并命名为南京首批“千年古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江宁人民公社辖11个大队和1个镇(江宁镇,亦称市镇大队),陆郎人民公社辖8个大队、1个集镇,铜井人民公社辖9个大队。

1958年10月,天然大队的前泰来、后泰来.谢村3个自然村和三兴大队的晏公庙、湖泊塘2个自然村划归马鞍山市慈湖乡管辖。

1959—1964年间,铜井人民公社成立了双虎大队、石山大队、魏家大队、陶村大队、共和大队。

1960年,江宁人民公社增设渔业大队。

1961年,从江宁大队中划出10个生产队,另建梅府大队;同年11月,江宁镇升格为县属镇;年底,陆郎大队划出12个生产队,设立河西大队,庙庄大队、大塘大队合并为庙庄大队。

1962年,邵庄大队中划出7个生产队,设立孙家大队;从建中大队、江宁大队共划出9个生产队,设立官山大队;西宁大队划出12个生产队,设立南门大队;西宁大队另划出9个大队,设立河东大队;从张府大队、陆郎大队共划出18个生产队,设立牌坊大队;庙庄大队分为庙庄大队、大塘大队。

1963年,荷花大队划分为荷花、朱门、王府3个大队。

1964年6月,江宁镇降格,复属江宁人民公社。

1968年,烈山大队并入新民大队。

1971年1月,谷里人民公社所辖的山北大队的8个生产队划归陆郎人民公社,仍称山北大队。

1972年,山北大队与花塘大队合并为花塘大队;撤销沿江大队,划入铜井大队、星辉大队。

1976年,从铜井大队划出部分土地,建立铜井乡良种场。

1981年,以牌坊公社的6个生产队成立战备林场。

1982年12月,江宁乡辖15个行政村,共有1个自然镇、184个自然村(1985年调整为185个);陆郎乡辖15个行政村、1个集镇;铜井乡辖15个行政村、1个集镇。

1984年4月,战备林场更名为黄龙岘林场。

1987年,铜井乡良种场改为叶村行政村。

1995年5月,江宁镇所辖的永安村、孙加村、邵庄村、三山村、新建村划归雨花台区板桥镇。至此,江宁镇辖10个行政村,境内有1个自然镇、152个自然村。

1999年,黄龙岘林场改制为黄龙岘村,保留林场牌子,为村场合一体制。

2000年3月陆郎镇与江宁镇合并后,江宁镇辖2个社区、26个行政村。

2001年3月,朱门村与张府村合并为朱门村,北庄村、石山村、魏家村合并为北庄村,河西村、桥西村合并为河西村,牧龙村、陶村、共和村合并为牧龙村,建中村、官山村合并为建中村,荷花村、王府村合并为荷花村,西宁村、南门村合并为西宁村,牌坊村、黄龙岘村合并为牌坊村,庙庄村、大塘村合并为庙庄村,洪幕村、李村合并为洪幕村,渔业村改为渔业社区,叶村并入铜井集镇社区;9月,新济村因整体搬迁而撤销。

2002年6月,撤销铜井集镇社区,设立叶村社区;10月,撤销陆郎集镇社区,设立神山社区;12月,撤销江宁集镇社区,设立瑜桥社区。

2005年4月,朱门村、河西村、江宁村、梅府村、司家村改为社区;9月,陈塘村、建中村改为社区;10月,北庄村、双虎村、铜井村、新民村、陆郎村、牧龙村改为社区;12月,江宁街道成立时,辖8个社区、10个行政村。

2003年,开始陆续将原江宁镇建中和陈塘社区划给江宁滨江开发区开发,两社区随后撤消,新成立盛江社区,辖盛江花苑、银杏园、玫瑰园、牡丹园、玉兰园等小区。

2006年3月,铜井镇并入江宁街道后,江宁街道辖17个社区、14个行政村;8月,星辉村与三兴村合并设立星辉社区,北庄社区与双虎社区合并设立南山湖社区,新民社区与铜井社区合并设立新铜社区,陆郎社区与神山社区合并为陆郎社区,江宁社区、梅府社区、瑜桥社区合并为江宁社区,荷花村与河东村合并设立荷花社区,村居撤并后江宁街道辖15个社区、10个行政村。

2008年5月,陈塘社区与建中社区合并设立盛江社区。江宁街道辖13个社区、10个行政村。

2010年,渔业社区并入盛江社区。江宁街道辖12个社区、10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底,江宁街道辖13个社区、10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江宁街道位于南京市西南部,东邻谷里街道横溪街道,南界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慈湖街道、濮塘镇,西滨长江,与浦口区桥林街道、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隔江相望,北接雨花台区板桥街道。地跨北纬31°43′20″—31°55′45″,东经118°28′25″—118°42′50″,版图近似三角形,行政区域面积262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江宁集镇瑜桥街96号,位于江宁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

地质条件

江宁街道位于华南准地台下扬子褶皱带北部,境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代二套、新生代一套和第四系全新统。中生代二套均为中生代中基性陆相大山喷发熔岩堆积物所组成,其中大王山组分布在东部马大山至铜山以及直山至杨家大山一带,厚约600米;冯圩村组分布在中部小山砚—百头山—戴山带,和尚山、俞家马场附近也有出露,厚约380米,与下伏大王山组地层也呈段整合接触第四系全新统为河流、湖泊沉积物组成,分布在境内广大低洼及平坦地区,厚0—30米,与下伏的各套地层或各种岩体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江宁街道位于宁芜断陷盆地西侧北段,东南部区域褶皱构造属白头山—娘娘山向斜东翼,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断裂较大的有三条:阴山—莺子山断裂、郑家庄—牛迹山断裂、美人山—娘娘山断裂。境内岩浆岩非常发育,均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岩石以中层性岩和酸性岩为主,还有部分碱性岩,产出形态为岩株岩脉岩墙岩枝等;出露种类繁多,主要有辉石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细晶花岗岩、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等。

地形地貌

江宁街道属宁芜丘陵区,中南部低山起伏,濒江西部及通江河两岸多为冲积小平原,江中有诸多沙洲,地势东南较高、西北较低,呈簸箕状的盆地地形特征,共有低山、高岗、缓岗、冲积平原和沙洲五大地貌类型。

气候

江宁街道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特征。春季从清明开始到芒种结束,冷暖交替,多阴雨;夏季从夏至开始到白露以后结束,高温、高湿、雨量集中,每年6月中旬进入约20天的梅雨期,7至9月常有雷雨、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秋季从秋分开始到小雪结束,由暖趋凉,秋高气爽;冬季从11月下旬到次年清明止,寒冷干燥,常有寒潮霜冻雨雪出现。

江宁街道年平均气温16.66℃,1月平均气温2.2℃—6℃,7月平均气温28℃—31℃,极端低温-14℃(1955年1月30日),极端高温40.7℃(1959年8月22日)。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气温年平均差在0.5℃以内,冬季丘陵区比平原区偏低;夏季丘陵区比平原区偏高,差值一般在0.5℃上下,一般丘陵区农作物成熟早于平原区。全年总辐射量115.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约103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82毫米(1954年),最少降水量425毫米(1961年);全年有3个多雨期,3—4月份春雨绵绵,俗称“桃花水”;梅子成熟季节多降面雨叫“梅雨”或“霉雨”;8月份前后的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形成连绵秋雨。秋旱比夏旱频率高,周期短。多年平均风速1.4米/秒,静风最多,占50%以上,其次是东北信风东南季风霜期一般在11月上旬至4月上旬。

水文

江宁街道位于长江下游的中段,属滨江水系,长江傍流而过,有江宁河、陆郎河、铜井河、牧龙河、天然河等通江河流,水系多为东西流向。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兴修水利,已形成一个旱可引江水进山,涝可排洪水入江的完整水系。

长江自星辉社区南端和尚港流入境内,自西南向东北顺流而下,至新洲村下坝的北端江宁河口出境;江岸线长19.2公里(主江堤长19 2公里,含通江河入江处200米河堤),境内主航道长(直线距离)18.8公里;江面宽窄不一, 一般为1000—3000米,水面面积3330.3公顷;水深一般为15—30米,最深70米;河床冲淤频繁,河道时束时放,形似藕节,开阔段多有江滩露出,河道分叉,有新生洲、再生洲、新济洲、子汇洲和小洲5个沙洲。

江宁河(陆郎地域内的河段称陆郎河),史称江宁浦或南浦。西源在铜井娘娘山东南麓,东源在马鞍山市濮塘镇境内的马大山、笔架山、七里岘等山系北麓,二者汇合后纵贯陆郎河谷平原北流,穿过陆郎集镇,至石门里经江宁河口注入长江。河流全长27.5公里,干流长22.5公里,河床宽30—60米,底宽10—13米,丰水年最大流量22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约198平方公里。源头至张家坝段河谷深、河床高,流至陆郎桥附近,河谷变宽,河床变浅。江宁河属老年期曲流河,除暴雨期间,流量变化小,河道稳定,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河漫滩发育,沉积物以泥、粉砂为主。有四条支流,形成江宁区域内的基本水系:

铜井区域内有四条通江河,形成该区域的基本水系。

境内沟渠通称“过水沟”或“旱河”,供溢洪和排灌通水,截至2007年共开挖成23条大沟渠,加上人工支渠,总长近200公里。境内共有容积5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坝29座,其中铜井地域5座,江宁地域1座,陆郎地域23座;坝体多为山涧、沟壑、沼泽等古地貌演化而成,是沟通境内塘、坝、库、沟4大水系的枢纽,也是境内除河流以外的第二大自然水系。

土壤

江宁街道境内的耕地土壤大部分为砂岩、安山岩和红色沙岩的风化物母质,属黄棕壤型水稻土。分布于东部陆郎河谷地带的土壤为河湖沉积物组成,主要有粉砂亚粘土、亚粘土和细砂分层等河圩母质,属潴育型水稻土。土壤淋溶作用比红土弱,酸碱度呈微酸至中性反应,土壤质地一般为沙壤、中壤,土壤耕作层表土和犁底层容重分别为1.49克/立方厘米和1.57克/立方厘米,一般保水性能良好,地下水位大多在70—80厘米。主要土种有马肝土、青泥条土、黄土白土和黄沙土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江宁街道水资源充沛。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730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的三分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境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来自通江河流、井水和池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乡镇陆续建立了自来水厂,其中江宁、铜井以长江为水源,陆郎以江宁河为水源。境内有在册水库13座,塘坝4600多座,总蓄水能力约2500万立方米。其中最大的牌坊水库总库容339.5万立方米,其次为杨库水库256万立方米。

地下水方面,铜井、江宁地区的长江边滩及新济洲、新生洲共约19平方公里的长江漫滩区水资源丰富,单井涌水量1000—3000立方米/日,天然补给量435万立方米/年,储存水资源量2850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307万立方米/年,占江宁区地下水资源量的10.8%。

矿产资源

江宁街道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铜、铁等,均为小规模的矿(化)点。据不完全统计,境内有铁矿点6个,铜矿点8个,金矿点4个,其中稍具规模并进行过浅部地质评价的有铁矿1个、铜矿3个、金矿2个。

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莺子山—竹园山一带,含铜磁铁矿体成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大王山组安山岩及凝灰岩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规模不大,一般长数十米,厚0.3—3米。品位较富含铁的最高品位53.1%,富矿平均品位47.88%,局部含铜,品位0.5%。铁矿石储量12.8万吨。

铜矿主要分布在南部洪幕、东部朱门、中部小山岘—杨库村一带,均属中低温热液型铜矿。铜井金(银、铜)矿位于娘娘山、铜坑山、洪幕山一带,铜为小型矿床,金为中型矿床,且含量较高;金品位4.5克/吨,探明储量5.04吨,保有储量1.12吨;银品位13克/吨,探明储量12吨,保有储量2.24吨;铜品位1.33%,探明储量1.7万吨。朱门北部施山至马谷山一带发现22条含铜石英脉,地表矿体规模很小,储量小于1000吨。小山岘到杨库村一带的铜矿大部规模小,品位低,工业价值不大;部分含铜石英脉中还含有金,铜坑山、萝卜山等地金品位单样最高达6.008%,但规模很小。

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硫、磷、大理石、石英石、玄武石、硅化石、重晶石、钾长石、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耐火泥等20余种。其中石灰石储量最大,探明储量约5亿吨。硫储量2000千万吨,约占江苏省储量的35%。娘娘山含钾岩石矿点氧化钾品位10.5%,资源量1500万吨。此外长江河道内有丰富的河砂资源,2000年后禁止开采。

土地资源

根据2010年制定的《南京市江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江宁街道基本农田保护区9683.45公顷,一般农地区1644.03公顷,城镇村建设用地区3466.1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区209.6公顷,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628公顷,林业用地区1994.65公顷。

人口民族

注: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江宁镇有10698人划归雨花台区。

2000年,江宁镇(陆郎镇并入后)汉族人口53644人,少数民族人口125人,其中回族48人,苗族22人,彝族18人,土家族9人,蒙古族壮族各6人,藏族布依族各4人,朝鲜族满族哈尼族各2人,瑶族白族各1人;铜井镇汉族人口30139人,回族28人,土家族9人,壮族6人,布依族4人,朝鲜族、满族、哈尼族、彝族各2人,维吾尔族、瑶族、白族各1人。

2010年,江宁街道总人口90830人,其中男性46009人,女性44821人。家庭户户数26854户,家庭户总人口86574人,其中男性43063人,女性43511人。0—14岁8834人,15—64岁71752人,65岁及以上10244人。户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80669人。

2014年,江宁街道总户数28832户,比2013年增长0.59%;户籍人口90781人,比2013年增长0.56%;人口出生率10.64‰,人口自然增长率3.41‰。

经济

综述

2014年,江宁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3亿元,比2013年增长1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比2013年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21.05亿元,比2013年下降1.2%;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比2013年下降9%;年末有企业479家,企业从业人员3221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551元,比2013年增长13.1%。

第一产业

农业

江宁街道境内种植的农作物向来以水稻三麦小麦大麦元麦)、油菜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江宁、铜井沿江圩田以及陆郎部分地区主要种植一季水稻(籼稻),多数为冬闲田、水沤田,陆郎约六成耕地为两熟制。1950年冬至1951年春进行土改,随后开展农业合作化。20世纪50年代在一熟稻田集中区推行“沤改旱”,实行稻、麦(油菜)两熟制。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60年代在丘陵区旱地和沿江洲地推行“旱改水”。60年代末试种双季稻。70年代推行“麦(油)—稻—稻”三熟制,江宁公社成为“农业学大寨”省市典型,受到国务院嘉奖。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基本上恢复了“一麦(油)一稻”的一年两熟制。90年代出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种植专业户,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为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94年起推广旱育抛秧技术。2000年后传统农业都市农业转变,发展花卉苗木、野生蔬菜种植,建立中小型农场

2006年,江宁街道粮食播种面积5202公顷,粮食总产量34225吨,油料总产量7524吨。2007年发展高效农业旅游农业,建1000亩反季节蔬菜大棚,在陆郎地区发展甘蔗集中连片种植。2009年实施花卉苗木提升、食用菌致富等工程,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1座4500平方米,食用菌大棚12个,其中朱门设施农业示范园为南京市重点设施农业项目,筛选适合南京气候的番茄辣椒茄子及瓜类等新品种,年产值1500多万元;注册11个农业企业商标,申报5个农业项目,形成规模效应。2010年成立5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13年新增高效农业种养面积300公顷,设施农业面积166.7公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土地合作社2家。2014年,江宁街道耕地面积5260公顷,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63万亩,农地入股面积1.61万亩,现代农业实现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林业

江宁街道多丘陵,具有造林的良好条件,绿化林木以松、、杨、柳、竹等为主,经济林木有茶树、桑树、苹果树、油茶、油桐等。陆郎地区有植桑养蚕和种茶的传统,历来是江宁县蚕茧和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多荒山秃岭。20世纪50年代起在荒山、江滩、路旁进行造林,并扶持农户植桑养蚕。“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山林遭到砍伐破坏。1960年开始人工种茶,陆续建起多个林场、茶场,70年代后茶园面积逐渐扩大。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桑蚕业效益较好,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80年代以前,由于违背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进行造林,加之重复造林、管理不善,苗木成活率低,造林效益不高。80年代以来实行林业承包责任制,造林绿化成效显著。1985年,江宁乡有林地面积达到2362亩,陆郎乡荒山基本实现全绿化。1987年铜井乡林地面积达到18746亩。80年代中后期,江宁乡、铜井乡不再养蚕。90年代在市场作用下,茶园、果园、苗圃等经济林面积增加,用材林面积相对减少,陆郎镇桑蚕业亦逐渐衰落。1999年陆郎镇茶园面积2567亩,茶叶产量7.89万公斤,茶叶生产成为陆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启动“绿色江宁”工程,主要实施绿色通道、放火隔离带、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工程。2005年,江宁镇茶园面积875亩,是江宁区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生产成为一项产业。到2007年,江宁街道培育成以洲滩为基地的特色沿江防护林和汤铜沿线的花卉苗木培植基地,绿化总面积4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00余亩。

2008年,陆郎和铜井山区有茶园333.3公顷,推广无性系茶苗,发展高档优质茶。2009年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04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1.56%。2011年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69.1公顷,绿化村庄19个,创建成为市级森林镇街。2013年,江宁街道创建绿色社区1个、生态村1个、绿色学校1所;新增成片造林100公顷,森林抚育566.7公顷,新建绿化新村24个,林木覆盖率27.28%;黄龙岘茶叶实现营业收入450万元。2014年,江宁街道造林1100亩,绿化改造850亩,森林抚育2000亩,创建省级生态村3个,建设省级绿化示范村4个、区级绿化示范村15个。

第二产业

唐宋年间,朱门地区有铜、铁开采和缫丝业。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数家砖瓦窑厂以及碾米、榨油、酿酒、铁器、木器、糕点等手工业作坊。20世纪50年代进行手工业合作化,并建起粮油加工厂、农机厂、窑厂、建筑队等乡办企业。“文革”前期,村办企业停产,工业生产处于瘫痪或停滞状态。70年代初知青下放至本地插队,同时城市工业通过厂队挂钩形式下放一批产品到农村生产,成立了多家采矿、化工、建材等类型的企业,促进了乡村工业的发展。1976年后为乡办、村办企业大发展时期,到1995年,江宁镇工业形成了化工、电子、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六大行业,销售收入8.7亿元。1995年起对镇村企业进行改制,2000年完成。2003年起,陆续建起江宁工业集中区、晓庄工业集中区、汤铜路沿线工业集中区、江滩工业开发区等工业集中区。2005年,铜井镇撤并前,形成了冶金、机械、化工、轻工、造船、服装、建材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镇有工业企业118家,产值3.24亿元;江宁街道有工业企业248家,产值9.83亿元。2006年区划调整后,驻于江宁街道境内的工业企业共有51家。2007年,江宁街道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50余家,以轻工、非标准件制造、高分子和复合材料、食品企业为主。

后为改善环境,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江宁街道实施“退二优二”,先后关停或重组了一批冶金、水泥等高耗能企业以及化工、采矿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产业项目。2011年在滨江开发区设立街道工业发展专供区和中小产业特供区,专供区引进2个超亿元项目,特供区入驻企业52家,建成20.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年税收1500多万元。2012年南京地铁盾构管片研发生产基地建成投产。2013年规划建设6.02平方公里的江南静脉产业园,发展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等循环经济产业。2014年,江宁街道整治关停石料加工点17个,取缔塑料加工点39个,关停和改造苏皖交界6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6台锅炉;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04亿元,比2013年下降9.3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87亿元,比2013年增长10.68%。

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

简称滨江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江宁镇区以南、宁马高速和宁芜铁路以西,涉及清修、建中、陈塘、铜井、新民、牧龙、北庄、双虎8个行政村,2006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51.12平方公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核电、交通工程、智能电网、新材料等装备产业集群。2014年,滨江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170.5亿元,比2013年增长5.8%;工业总产值487亿元,比2013年增长7%。

第三产业

商贸

江宁集镇位于南京城区西南,旧时素有“江宁首镇”之称,商贾云集。陆郎地区的朱门在宋代就出现过山村集市。集镇商业以粮行和油坊的粮油贸易为主,还有茶馆、酒肆、面点店、杂货铺、手工作坊、布匹店、药店等商铺。20世纪40年代后期,江宁集镇有商户208家,陆郎地区有商户60余家,铜井集镇有私营商店46家,牧龙集镇有私营商店21家。1950—1951年,陆续成立了铜井、江宁、陆郎、朱门供销合作社和铜井粮库。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后个体商业、集市贸易基本取消。“文革”时期仅有合作商业和集体商业。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商业、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七五”期间,陆郎乡在老街建成小商品一条街。90年代中后期,各供销社开展体制改革,陆郎乡建成陆郎、朱门2个农贸市场。1997年,陆郎供销社并入江宁供销社。1999年,江宁集镇农贸市场搬迁至镇北开发区。2000年后,江宁供销社连年进入全国供销社前100强行列。2007年,江宁街道有农贸市场3个;物资交流会6场,分别为江宁二月二和三月三,陆郎二月初八,庙庄二月二十五,铜井三月十五和四月初一。

2009年,飞鹰路综合市场建成开业,结束了滨江地区以街代市的历史。2014年,江宁街道集贸市场成交额4.1亿元,比2013年增长2.8%。

旅游业

2000年后,境内陆续新建了南山湖、六顺生态园、雁南飞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景区。2006年,南山湖被评为AAA级景区。2011年策划西部旅游专线,建设被称为江宁区“五朵金花”之一的朱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全年接待游客76.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4亿元。2013年黄龙岘景区建成试运营。2014年,境内共有景区(点)5个,接待游客130.2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53.2%;旅游收入11.07亿元,比2013年增长25.1%;黄龙岘景区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

交通

公路

江宁街道境内干线公路主要有宁芜高速公路、205国道和337省道。宁芜高速公路(南京—芜湖)编号G4211,1998年建成通车,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设计时速100公里,在滨江开发区、铜井设有互通匝道。205国道(山海关—深圳)江宁段前身为1932年竣工的宁芜公路,自营前村东入境,途径江宁集镇、铜井集镇,至铺头村出境,全长16.03公里,为南京至芜湖的主干道,境内的乡村道路以此路为中轴辐射至各村,2004年改建为路基宽25.5米、设计时速100公里的一级公路。337省道(龙潭—铜井)自东南部入境,途径朱门、陆郎,向西至铜井接205国道,2001年被定为337省道,为二级公路标准,路面宽14米。此外,境内还有003县道(秣陵—江宁)、106县道(建中—西宁)、206县道(西善桥—陆郎)、207县道(谷里街道张溪村—江宁街道朱门村)、208县道(陈塘—铜井)、304县道(谷里—江宁)等县乡道路。

铁路

宁芜铁路前身是1935年建成通车的江南铁路,抗战期间遭日军破坏,1946年被国民政府拆除,1948年再度铺轨运行,1949年后收归国营,改称宁芜线。宁芜铁路江宁段长约16公里,境内设有江宁镇站铜井站,原办理客运和货运业务,后因公路交通发展和火车提速,客运均停办。

宁安城际铁路大致平行于宁芜铁路,于2015年12月6日通车,在江宁街道境内设有江宁西站。据12306网站2017年3月数据,江宁西站每日有10趟列车停靠,其中高铁4趟,动车组6趟。

水路

航道

长江自古以来即为天然航道。长江江宁段的水道为乌江水道和凡家矶水道。乌江水道自黄洲新尾滩至下三山,全程25公里;凡家矶水道自马鞍山肉联厂水塔至大箭山,全程22公里。两水道为顺序分汊型,自马鞍山以下被新生洲和新济洲分为两支,北支为乌江水道,南支为凡家矶水道。乌江水道1994年来冲淤变化异常,1994年11月改为副航道供江轮行驶;1995年10月维持水深不足4.5米,改为小轮航道。凡家矶水道1956年以前是主航道,水道弯曲,右侧多礁石,江中有丽山礁和凡家矶礁群。1994年以来,进流条件因乌江水道上口被泥沙封堵而逐年变好,10米水深线全线贯通,宽度在500米左右。

境内还有3条等外级航道。江宁河航道分为两段,江宁集镇至河口段长5.5公里,一年有8个月可通10—30吨船舶;江宁至陆郎段长11公里,一年有6个月可通10—20吨船舶。铜井河通航里程3公里,一年有6个月可通30吨以下船舶,为江船避风河港。牧龙河通航里程4公里,一年有6个月可通30吨以下船舶。

码头、港口

长江江宁段原建有铜井码头、三山码头、仙人矶码头、生建码头,1985年建成滨港码头。上述码头水浅、泊位小、运输量小。2003年滨江开发区成立后,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建成数个5000吨泊位码头。南京港铜井港区简称铜井港,别名滨江港,位于江宁街道滨江开发区,岸线长21.5公里,平均水深8米,最大水深12米;2003年始建,时有泊位4个,为件杂散货通用泊位型。2007年,年吞吐量5万吨的永辉码头(2座5000吨级泊位的散、杂货码头)和件杂货年吞吐量80万吨的大件重件码头(2座5000吨级重件大件码头)开港运营。到2014年,江宁街道共有12个万吨级码头建成投入使用。

此外,境内原有三山渡、河口渡、新济洲等渡口,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桥梁建设、移民搬迁等原因而于2001年全部消失。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近代西式教育传入前,境内全为私塾教育。1909年,铜井始办琢玉小学堂。1915年,江宁镇开办江宁镇小学(公立)和汇文女子学校(基督教福音堂开办)。1920年,办起国立陆郎小学。抗战时期多数学校停办,维持会曾恢复学校,进行奴化教育。1945年后实行国民教育,小学全部改为国民学校,教育事业有所恢复,江宁镇办起乡村国民学校9所,另有私塾10余个。民国年间,私塾与小学校并存,私塾教育仍占有重要地位。

解放后,私塾改为小学校或被查禁,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发展。1949年,江宁有9所小学,陆郎有12所小学,铜井有9所小学。1949—1966年间,各乡(公社)开办冬学进行扫盲。1956年创办江宁镇初级中学。1958—1960年间,几乎村村办起幼儿园(班),成立了陆郎中学、铜井中学、朱门联中、花塘联中和数所农业中学,在校人数达到历史高峰。“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小学数量增加,并办起戴帽初中,公社开办夜校进行政治教育和扫盲。1968年,江宁初中、陆郎中学增设高中部,江宁初中更名为江宁中学。1977—1981年,陆郎公社办有“五七”中学。1978年后,教育工作走上正轨,学校逐步调整合并。1979年创办洪幕初中。80年代初,戴帽初中陆续撤销。1980年,各大队完小开设幼儿班(学前班)。1981年,陆郎中学高中部撤销。1983—1984年,成立了江宁、陆郎、铜井乡中心幼儿园和清修、建中、孙家、新济、牧龙一批初中(联中)以及江宁乡成人教育中心,洪幕初中并入铜井中学。1986年,陆郎乡、铜井乡成人教育中心分别成立。1988年,清修初中与建中初中合并为江宁镇初级中学。1999年,江宁镇有幼儿园10所,小学12所,中学2所;陆郎镇有幼儿园6所,小学16所,中学3所。2001—2003年,新济联中、牧龙联中并入铜井中学,朱门联中、花塘联中并入陆郎中学。2005年,铜井镇有幼儿园4所,小学5所,中学1所。经过多年撤并,到2007年,江宁街道有幼儿园12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1所;同年,江宁中学迁至秣陵街道百家湖。2012年,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迁入滨江开发区,学校占地面积约300亩,规划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开设4个系(部)、8个专业,专职教师近140人,在校本科学生约3000人。2014年,江宁街道有中小学校6所。

文化体育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在重要节日举办有传统文艺活动,如舞龙灯、采茶灯、玩亭子、赛龙船等;亦有文艺爱好者在过年期间走村串户开展玩灯、高跷、打鼓等文艺活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铜井地区的李村采茶灯闻名乡里,常在铜井和陆郎地区演出。

1950年,境内各乡成立农民俱乐部,1952年改称文化站,业余剧团、农民俱乐部等文艺团体也陆续成立。1956年开通有线广播。1974—1976年,各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70年代中期电视机传入。1978年后,文化工作走上正轨,各公社(乡、镇)完善文化设施,成立群众文艺团体,开展各种文娱活动。1983年,各乡文化站、有线广播站、电影放映队、文化宣传队合并为乡文化中心站;同年,梅山冶金公司在新建村建成电视差转台,转播江苏台一套和南京台节目,覆盖半径8公里,1986年停播。80年代中后期电视逐渐普及。1990年,建成江宁乡文化宫,在陆郎乡神山头建起电视差转台,主要转播南京台节目。1993年境内开通有线电视。2006年江宁街道文体服务中心成立,内有文化宫、图书室、书库、报刊阅览室等设施。2013年,江宁街道有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2个,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200平方米;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为80%,有80%的较大自然村或小区建有500平方米以上活动广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率100%。2016年,江宁街道22个村(社区)均建有超A标的文化活动室和室内健身场,有体育健身器材场所109处,全民健身广场105个,50%以上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拥有广场舞、秧歌、腰鼓、太极拳等各类体育健身队伍30余支,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运动会,每年举办广场舞、乒乓球、篮球等群众性文体比赛。

医疗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卫生条件差,医疗落后,天花麻疹流脑疟疾伤寒等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血吸虫病蔓延,人口死亡率较高。1933年成立江宁卫生所。1946年江宁镇开设首家西医私人诊所。1951—1954年,各乡成立联合诊所,后相继发展成为公社医院。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各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80年代初,公社(乡)医院改称卫生院。1984年,各大队医疗站改称村卫生室。1995年,江宁镇卫生院成立江宁县中西医结合医院。2004—2005年,各卫生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年,江宁街道有卫生服务中心3个,分别为江宁卫生服务中心、陆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铜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此后每年组织新农合参保者进行免费体检。2007年成立江宁街道公共卫生分中心,负责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整治工作。2008年,江宁街道为农民健康水平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年查螺120万平方米,按时为血吸虫病人服药;计划免疫13个品种全部免费,街道卫生院和卫生服务站300多个品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3年,新建的铜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2014年,江宁街道实施合疗免费健康体检,惠及群众19335人;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支付合疗基金3300余万元。

历史文化

千年古镇

江宁集镇曾为西晋故城。太康元年(280年),从秣陵县划出江边一片地域,新设临江县。《正德江宁志》引《图经》云:“古县治南临浦水,故曰临江,在(应天城)西南七十里,今江宁浦即其故处。”太康二年(281年)临江县改称江宁县。临江县址、江宁县址都在今江宁街道驻地。《至正金陵新志》载:“古城在今城西南七十里,南临江宁浦,周六里四十步。”江宁县初置不久即废去,至永嘉元年(307年)复置。南朝时江宁县沿置不变。隋平陈后,移江宁县治于陈安德宫即都城西南角处,但原驻地仍为要地。唐朝中叶至南唐共180年无江宁县建制。保大二年(944年)分上元县西南十九乡、当涂县北二乡复置江宁县。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8年)在旧江宁县址置江宁镇,以后历代沿用,江宁镇遂为千年古镇。千年来,此地是西南境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宋代至清代此处都建有水、马驿站,称“江宁驿”。据传,古时镇南街头有个牌坊,上书“江宁首镇”四字,街上商贾云集,店肆比肩,人群熙攘,买卖兴隆。

历代战事

古江宁镇历来是沿江南岸水陆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于此驻兵。南朝时,齐建元初年于江宁镇设兵营以防御东魏、西魏;陈高祖陈霸先则屯兵江宁浦,派遣侯安都率水军击败“还踞石头城”的吴景叛军。明、清两代都在江宁镇设置巡检司。清初建立江防营讯,江宁镇、铜井镇驻有重兵。康熙至雍正年间,境内设有游兵、骑兵两个营。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由西线而东,由太平四合山顺流而下,经江宁镇、板桥镇,攻聚宝门(今中华门),打下江宁府城。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屯兵秣陵关、陆郎桥一带迎战洋枪队。宣统年间,张勋军曾扎营驻兵铜井镇黄子罅,百姓称之“辫子兵”。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江左军第七军独立一旅、二旅进驻朱门山区,最终打败军阀。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时,先从秣陵关分兵一路攻占江宁镇,建立据点控制宁芜铁路,制造了多起屠杀惨案。1938年6月,日军宪兵队40余人、警备队20余人占领江宁镇。1939年至1942年,日军一个班盘踞陆郎下溪庙。抗战期间,新四军曾几次转战于境内。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十一师、七十四师、九十七师所部先后驻扎境内。1949年3月,国民党军首都警卫师师长王晏清率部起义,亦从江宁镇河口渡江北去,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名胜古迹

方旗庙失考墓石刻位于建中社区顾村前田冲里,仅存一对南朝石兽“辟邪”,当地人称石马。辟邪系整块巨石雕成,东西对立。西侧一只完好,为雌兽,长2.57米,高2.04米,颈长0.8米,体围2.58米;东侧一只为雄兽,臀部有损,残身长1.5米,高2.28米,颈长1.11米,体围2.77米。石兽造型雄骏,雕工精美。古墓现无存,墓主失考,疑为南朝齐豫章文献王萧嶷梁元帝萧绎。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方旗庙石刻

神山头古文化遗址位于陆郎集镇南(乡政府门前),为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古人住地遗址。遗址长110米,宽55米,高出地面8米,属台型遗址。四周用石块砌成高4米护坡,西北临大街建有门楼,初具规模。2006年被列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郎桥位于陆郎集镇西北500米处,旧称“六塘桥”。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拆旧建新,因敬仰郁林太守陆绩,更名“陆郎桥”。为中孔大、耳孔小的三孔四墩桥,为弧拱卷形,均为青石条砌成。桥身长21米,宽5.5米,从桥基至桥顶高12米,三孔净跨16.5米,石雕栏杆高1米。1985年于旧址西200米处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陆郎桥,原桥整体填埋入土封存。

周郎桥位于江宁集镇中部,距江宁河出口处4公里,相传为三国时周瑜所建,故名。为三孔石拱桥,桥身长25米,宽约6米,石雕栏杆高1米,为青石条砌成,已有1700多年历史。

烈山是牧龙河入江口北500米长江之中的一个孤岛,海拔24.6米,为江防要地,史籍多有记载。山上原有侯将军庙、江心护国寺、穹源寺等建筑,新中国成立前香火旺盛。后因“文革”时期采石,山已整平,庙亦不存。

秦桧墓位于盛江社区宅前自然村,2004年发掘。有南北两个墓室,出土各类文物800余件,是江苏省内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结构最牢、出土文物最多的宋代墓葬。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推测墓主为秦桧夫妇。2006年又在清修村邵家自然村发现一宋代墓葬,呈倒“品”字型三个墓室,出土随葬品百余件、墓志铭一个,推测为秦桧养子秦熺夫妇墓葬。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宁街道申报有十般吹、铜井挂面加工制作技艺、陆郎茶干加工制作技艺、羊糕加工制作技艺4个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均由江宁街道文体服务中心负责保护。

十般吹一般由十名乐手组成,故名十般吹;亦有以十件器乐为组合的说法。乐器有高胡二胡四胡笛子三弦月琴唢呐。主要是应婚丧喜庆之邀上门演奏,逢年过节有时也欢聚合奏。原多演奏《小开门》《柳青娘》《梅花三弄》《傍妆台》《万年欢》等传统曲牌,现也演奏流行歌曲、革命歌曲。演奏基本形式:一吹(奏),器乐单独演奏;二哭(唱),哭(唱)为主,器乐为其伴奏;三表演:红白喜事程序走完以后的表演活动,除器乐外,多为小品、曲艺。

铜井挂面加工制作技艺分布在江宁街道的铜井一带,星辉社区内居多。据说是清初屯兵于此的八旗驻军流传而来,主要在严氏家族中传承。铜井挂面制作工艺独特,有韧性,耐煮、耐存,口感爽滑、绵软、清香。民国时期到解放后制作工艺逐渐外传,从业者越来越多,由原来的几户到几十户、上百户,一村到多村。

陆郎茶干加工制作技艺在现代主要集中在陆郎桥西一带,一共有四家,以韩大南茶干为代表。制作时,将黄豆浸水一小时,去皮,辗成豆浆;煮沸豆浆,冷却半小时后倒进豆干格内,压干水份;去布,把压干水的豆干放进大鼎煮沸,添加黄桅,尔后取出豆干冷却,即成成品。陆郎茶干为江宁土特产品之一。

羊糕加工制作技艺由清代从山东逃荒至朱门镇的贾承福先父首创,做工考究,只在冬季制作。挑选一年以上的食草山羊,屠宰后剥皮剖腹,割块洗净,放入大铁锅中煮至八成熟后取出,冷洗后拆骨,再将拆骨肉放入原汁汤里配上食盐、生姜、味精、大回汁、桂皮、丁香等佐料烧熟,降温到-6℃,将羊肉均匀放入杉木箱套中制成羊糕。羊糕为固态,切成方形销售,为冬季保健食品。

旅游观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