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2 09:58
科尔内留·曼内斯库(Corneliu Manescu;1916年2月8日,普洛耶什蒂—2000年6月26日,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外交家。原罗共中央委员(1965—1980)、罗马尼亚外交部长(1961—1972)、第2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著名的罗共“六君子”之一,1989年12月事变时为罗马尼亚救国阵线领导人之一,1990—1992年为罗马尼亚议会参议院外委会主席。
科尔内留·曼内斯库(Corneliu Mănescu,1916年2月8日—2000年6月26日),罗马尼亚无产阶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军事活动家、罗马尼亚人民军政治工作领导者。前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长,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将。
青年时期
1916年2月8日生于罗马尼亚普拉霍瓦县首府普洛耶什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在普洛耶什蒂读完小学和中学。1936—1940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学。1936年加入学生民主阵线(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积极投身共产主义学生运动,在大学时代,他为各种进步出版物撰写和发表文章,同时作为一名记者,他对国际关系事务特别感兴趣。1940年应征入伍,被授予少尉军衔,1941年8月—10月,随罗马尼亚第10师第23步兵团进驻敖德萨附近。参与了在德涅斯特地区的人口普查(1941~1943年)。1941年2月—1945年3月在中央统计研究所工作,这里被认为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摇篮”,许多共产党人,如尼古拉·贝泰亚、安东尼·拉丘、米哈伊·列文特、斯特凡·波佩斯库等都在这里工作。
将军、外交部长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全国解放后,科尔内留·曼内斯库进入罗马尼亚共产党和国家机构担任各种职务。1944年10月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1945年3月—1948年2月在罗共中央和伊尔福夫县党委军事部工作。1948年2月任罗马尼亚人民军总政治部组织和训练局局长,被授予中校军衔。1950—1952年任罗马尼亚陆军中央军事俱乐部主任。1952年10月2日晋升少将军衔。1952—1953年任罗马尼亚人民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3—1955年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主任,1955—1960年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军方代表)。1959年晋升为中将。1960年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治部主任。1960年10月13日—1961年5月30日任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在布达佩斯期间,他受乔治乌-德治的指示,密切关注匈牙利各类知识分子以及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南斯拉夫的动向。
1961年3月21日—1972年10月22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长。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委员。1967年9月19日—1968年9月23日任第二十二届联合国大会主席。1969年4月7日—1972年10月23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在1969年8月罗共“十大”、1974年11月罗共“十一大”和1979年11月罗共“十二大”上均当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社会政治科学院院士。
天才外交家
20世纪60年代起,科尔内留·曼内斯库活跃于罗马尼亚的外交战线和国际舞台,为提高罗马尼亚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1961年率领罗马尼亚代表团参加第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议及以后历届联大,1962年率领罗马尼亚代表团参加十八国裁军委员会(今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的前身)和其他一系列国际会议。作为外交部长出访过许多国家。
在此期间,罗马尼亚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开始逐渐疏远苏联,恢复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科尔内留·曼内斯库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罗马尼亚承认联邦德国(西德)并与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7年);在苏联与中国之间,在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之间保持一个等距离的位置,最显著的是罗马尼亚在“六五战争”中的立场,当时,几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支持阿拉伯国家,回避谴责以色列并认为它是一个“侵略者”,即把它定性为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冲突的,就是罗马尼亚;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1968年)中所持立场赢得国际赞誉。
西方与布加勒斯特的关系呈现良好势头,1967年6月23日,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扬·格奥尔基·毛雷尔和科尔内留·曼内斯库与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举行双边会谈,1967年6月26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白宫盛情接待两位罗马尼亚客人。在白宫的首脑会晤,使科尔内留·曼内斯库在竞选联合国大会主席获得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1967年9月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科尔内留·曼内斯库以122票赞成、5票弃权、1票(坦桑尼亚)反对,高票当选为第2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这是第一次由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担任这一职务。在为期一年的联大主席任内,曼内斯库获得了足够的权力来协调该组织的活动,以保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和维护国家间的经济社会合作,以及在国际上引起世人对人权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公约签署国的尊重的关注。
越南战争期间,罗马尼亚承担了河内与华盛顿之间谈判的沟通桥梁的作用,在这些年的谈判中,曼内斯库负责与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会晤,而罗马尼亚其他党政领导人埃米尔·波德纳拉希、扬·格奥尔基·毛雷尔、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等人则负责与越南及其主要支持者中国举行会谈。一切都将在未来几年(1967至1970年)取得成功,曼内斯库和他的同事们促成了美国暂停对北越的轰炸。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布拉格之春)中,如何应对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科尔内留·曼内斯库作为联大主席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这种情况随着杜布切克被释放和布加勒斯特发出罗马尼亚不会参加干涉的信号得到缓解。
1968年9月23日,科尔内留·曼内斯库卸任联合国大会主席职务,由危地马拉外长埃米略·阿雷纳莱斯·卡塔兰接替。1968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访问拉丁美洲,加强与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双边关系。早在1960年代初,曼内斯库就访问了拉美各国,展开与海外拉丁语系国家的外交接触。1970年5月3日至26日,曼内斯库访问非洲,与加蓬、刚果、喀麦隆、尼日利亚、布隆迪、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等黑非洲国家领导人进行会谈。
自1961年担任罗马尼亚外长伊始,就把乔治乌-德治提出的逐步减少和摆脱对苏联、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的依赖定位外交政策的政治指导思想,曼内斯库试图与许多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缔结协定。据统计,1960年至1965年期间,罗马尼亚逐渐减少了对经互会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这有利于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罗马尼亚与具有重要而强大的现代技术的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瑞士、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行合作,通过谈判从美国和瑞典获得了长期贷款。
在人权领域,1962—1964年,在联合国和秘书长吴丹的压力和曼内斯库劝说下,乔治乌-德治开始释放政治犯,这一决定的关键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于1963年5月4日至8日访问罗马尼亚期间,科尔内留·曼内斯库从中做了大量中介疏导工作。而与吴丹的友好关系也被视为曼内斯库后来竞选第22届联大主席的有利因素。随着乔治乌-德治去世,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并且与新总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一些政策上意见相左。
并非职业外交官出身,没有经过任何专门外交培训的曼内斯库展现了他的杰出、文雅和得体的外交天赋,堪称一位天才外交官。但是,只有齐奥塞斯库才是罗马尼亚在国际上的象征,齐奥塞斯库将罗马尼亚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他个人,他不能容忍别人分享这一荣誉,从而影响到对他的个人崇拜。
1972年10月,科尔内留·曼内斯库被解除外交部长职务。1972年10月23日—1977年3月15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7年3月15日—1982年4月9日任驻法国特命全权大使,1979年4月2日—1982年4月9日兼任常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代表。1980年被解除罗共中央委员职务,1982年退休。
科尔内留·曼内斯库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五、六、七届大国民议会代表。1965年3月7日—1969年3月2日当选为普洛耶什蒂州伯伊科伊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年3月2日—1975年3月9日当选为普拉霍瓦县坎皮纳第14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5年3月9日—1980年3月9日当选为登博维察县莫雷尼第3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3—1977年任大国民议会各国议会联盟罗马尼亚议员团主席,1973—1975年任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1974年任各国议会联盟大会春季会议主席。1975年3月17日—1977年3月15日任大国民议会外交政策和国际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
荣誉
科尔内留·曼内斯库曾荣获“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之星”二级勋章(1964年)、一级劳动勋章(1966年)等多枚功勋奖章。
1989年3月,科尔内留·曼内斯库与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西尔维乌·布鲁坎、格雷戈里·扬·勒强努六位退休的前党政高级领导干部联名上书党中央,公开批评齐奥塞斯库的对内对外政策,公开信指出,农村规范化、限制公民言论和通信自由、严禁群众同外国人接触,是违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和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的;耗费巨资修建行政中心,预算不透明;作为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反对“剥削阶级”的专政工具被用来恐吓、压制诚实的党员和知识分子;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大量饥饿人口,大批公民外逃;罗马尼亚的国际声誉崩溃。他们要求改变现状,切实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扭转党和国家的颓势。公开信由党内大理论家布鲁坎执笔,曼内斯库则在罗共元老派中进行秘密串联,最终有六人在公开信上署名,而最有影响力的扬·格奥尔基·毛雷尔、伊利耶·维尔德茨、扬·伊利埃斯库、列昂廷·拉乌图、亚诺什·法泽卡什等人则慑于齐奥塞斯库的权势而保持了“沉默”。
老同志们致党中央的公开信经由秘密渠道在境外通过西方各大媒体公开报道,在国内外激起轩然大波。1989年3月1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会议讨论了罗共六君子的公开信,会议在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埃列娜·齐奥塞斯库的操纵下一致通过决议,将公开信定性为“反党反革命事件”,将这六位元老打成“叛徒”,会议还决定禁止罗马尼亚公民与外国人的接触。在此之后,罗共六君子被软禁并受到内务安全机构的审讯。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扬·伊利埃斯库领导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接管国家权力,科尔内留·曼内斯库参加了救国阵线委员会。1990年2月13日当选为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临时立法机构)执行局委员。1990年5月20日作为救国阵线候选人参加罗马尼亚第一届多党制立法选举,在普拉霍瓦第30选区当选为罗马尼亚参议员,1990年6月18日—1992年10月16日任罗马尼亚参议院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1992年10月16日第一届罗马尼亚议会任期届满后退休。
科尔内留·曼内斯库1950年与丹娜·多布雷斯库结婚,他们有一个女儿。
2000年6月26日,科尔内留·曼内斯库因白血病在布加勒斯特的一家医院中逝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