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7 14:34
萧云从(1596年-1673年) ,字尺木,号于湖老人、无闷道人、默思。安徽芜湖人(一说马鞍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父亲萧慎余,为明乡饮大宾,懂绘画。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
萧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画、寒暑不废,崇祯十一年(1638)与弟云倩加入复社,次年为副贡生。入清不仕,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善画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与孙逸齐名。
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1638年云从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1644年,明廷灭亡。1645年清兵攻占扬州,三月占领芜湖,忧愤国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愿与清合作,或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杜律细》等。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
早期作《秋山行旅图卷》,绘《太平山水图》43幅,另有《闭门拒额图》《西门恸器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谷幽深卷》《崔萧诗意卷》等。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太白楼,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7日而就,遂绝笔。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汤以铁作画。画为故宫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
父亲萧慎余,为明乡饮大宾,懂绘画。据《太平府志》记载:在儿子出生前,他突然梦见五代宋初山水画大师郭忠恕闯入他家中,高声喊道:“吾当为嗣!”惊醒后,云从呱呱坠地。幼年时,萧云从就十分聪慧,听父亲说过梦境后,他就决意走郭忠恕的道路,在篆书书法和山水画上“肆力于学,博及群书”。而且还在诗词方面狠下功夫,“每为诗文,援笔立就”。不过,他在八股科举上不太得意,直到四十三岁才中明“崇祯己卯科副榜”,四十六岁再考,还是明“明崇祯壬午科副榜”。
明末清初,我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个奇峰独秀的画派,这就是以太平府署所在地姑孰(今当涂)为名的“姑孰画派”。这个画派的创始人萧云从,字尺木、默思,又号于湖渔人、无闷道人、东海萧生、钟山老人等。他少年科考不利,直到44岁才考中崇祯贡生。入清后,拒不做官,长期闭门读书,或漫游长江两岸,或驻足名山大川,从事诗文、书画的创作活动。他的画初学倪云林、黄公望,晚年放笔,遂成“清疏韶华、笔墨爽利”而独树一帜的姑孰画派。
萧云从的画镂版传世的有以人物为主的《离骚图》64幅和以山水为主的《太平山水图》43幅。当时太平府所辖的当涂、芜湖一带,跟他学画的人很多。其中有他的弟弟萧云倩、儿子萧一 ,侄子萧一荐、萧一箕,犹子萧一芸,还有画友陈延、孙逸、韩涛、方兆曾、释海涛 、王履瑞、施长春等数十人。尤其是自成一派的“海阳四大家”之中的释渐江、孙逸二位著名画家,也都向他求教过画艺,当时萧云从被他们尊为画派的始祖。
清顺治五年(1648年),萧云从创作的《太平山水图》43幅,是他的杰出作品,又是姑孰画派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创作是他应张万选之请而绘的。张万选在是书《序》中说:“余理姑孰四载,姑名胜日在襟带间,披榛涉 ,溯洄寻源,实愧未能。今适量移北去,山川绵渺,遥集为艰,岁月驱驰,佳游不再,于是属于湖萧子尺木,为撮太平江山之尤胜者,绘图以寄。”萧云从按照张万选的意见,在创作这幅长卷时,采取左图右文,用正、草、隶篆等各种书法题词标明仿唐迄明的36家笔墨技法构图,每幅图均题有古代名诗人的诗一首,以之三者结合形成长卷。张万选看了萧云从的画卷后深有感慨地说:“余间一展卷,如见鸟啼,如闻花落,如高山流水环绕映带,如池榭亭台渗绩满眼,即谓置我于丘壑间,讵曰不宜?”可谓“萧子绘事妙天下”。
在这43幅《太平山水图》中,计有《太平山水全图》1幅,当涂山水15幅,芜湖册水14幅,繁昌册水13幅。其第一幅《太平山水全图》,既像是这本书的序言,又像是太平府全景鸟瞰图,用功甚力。按画卷顺序,依次为一《青山》,二《东田》,三《采石》,四《牛渚》,五《望夫山》,六《黄山》,七《天门山》,八《白 山》,九《景山》,十《尼坡》,十一《龙山》,十二《横望山》,十三《灵墟山》,十四《褐山》,十五《杨家渡》。在这些作品中,萧云从均采用古人的画法,题古人的诗句,绘当时的自然风景,在构图特征和布置点染上颇具独特风格。如《采石》图,萧云从在画幅的右边用文与可的《蜀道图》折带皱法描绘翠螺山,只见太白楼耸立山中,山间万松林立,林中置一清风亭,亭中一人远望,两人在平地行走,另一人坐在采石矶头欣赏白浪滔天、风帆片片的长江景色,这个地方就是李白饮酒赏月处。画幅的左边则是浩瀚的长江,江岸杨柳、楼阁掩映生姿,江中一小舟由翠螺山左行,似送游人回当涂县城,将远山、远帆处理在山腰,以突出采石矶耸立之势。再题苏东坡的诗:“天人几休员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稍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作诗一笑君应闻。”使人追忆起大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采石的游踪。
18世纪,《太平山水图》流传到日本,日本画家称它为《萧尺木画谱》《太平山水画贴》,日本南宗画家池大雅不仅构图、用墨、运笔等模仿萧云从技法,就是题款的字体也与萧云从相似。萧画在日本流传很广,研习的人很多,促使日本的南画发展很快。我国现代文学家郑振铎对《太平山水图》极为赞扬,他说:“图凡四十三,无一不具深远之趣。或浪卷云舒,烟笼渺渺;或田园历历如毯纹,山峰耸叠似岛屿;或作危崖惊险之势,或写乡野恬静之态,大抵诸家山水画作风,无不毕于斯,可谓集大成之作矣。”
萧云从的山水画卷多种多样,除以上代表作外,还画有《千峰万壑图》《莲峰高士图》《西台恸哭图》《黄山松石图卷》《青山高隐图卷》《秋山行旅图卷》《归寓一元图卷》《青绿山水长卷》等。尤其是他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元旦创作的《云台疏树图卷》和《江山胜览图卷》,内容十分丰富。云台山位于江宁县南,山脉绵亘,画卷连接到慈姥山、马鞍山、白壁山、望夫山、翠螺山诸山,萧云从描绘的这一带风景,正是他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深入观察自然景物的结果。画面自左而右,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开始,接着巧妙地描绘了古寺、集镇、竹篱、茅舍、舟楫、行旅,最后以浩渺的烟岚结尾,山环江绕,峰回路转,使人一看便知这是马鞍山、采石一带的画境。而在画面上的点景人物,有三两闲话的,有骑驴赶路的,有樵夫担柴的,有纤夫拉船的,无不生动自然,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萧云从在马鞍山地区除作卷轴画外,还应太平知府胡季瀛的邀请,为采石矶太白楼绘制了“峨眉烟云、华岳苍松、匡庐瀑布、秦岱旭日”四幅名山壁画,使“名山之胜”“仙魄攸存”。当萧云从的壁画完成后,立即引起轰动,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赞叹不绝。
云从国画,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以黄公望的瘦树、山石为之纵横,润以马远泼墨之法”,而能随意成卷丈余。其间丘壑布置,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使人观之不厌;岩石林木的表现,深厚坚实,穿插有致;不论水墨着色,皴擦喧染,都苍劲秀润,呈现出空间深度;点景人物,自然生动,屋宇、舟车、驮马安排得体。
早期作《秋山行游图卷》,显露才华,清乾隆阅后题诗“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后应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绘制《太平山水图》,将太平州所属地区山水,绘图43幅,其中:太平山水图一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还有《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崔华诗意卷》等。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赋有生命,云从对《离骚》感触甚深,作《天问》插图,绘制《九歌图》,清高宗得尺木《离骚图》后,命侍臣补绘重刻,并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云从深恶官僚,清初,拘节守志,不肯臣事,不结权贵。顺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求画不与。1662年,重修大自楼,故强其绘太白楼壁画。出于对大自的热爱,“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绝笔。”志行高洁,为人敬慕。新安画派大师渐江,曾师其下,后代临摹者愈众。顺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图》刻本,顺治二年乙酉(1645),《离骚图》刻本,曾流传日本。《太平山水图》为大坂兼葭堂收藏,《离骚图》为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图本丛书》刊行。《秋山游图卷》,为东京帝室博物馆所藏,对日本南画勃兴起着促进作用。云从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天池以铁作画,创制铁画。
1673年,云从“执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赋诗毕,瞑去”,享年七十八岁,葬于芜湖城西严家山。其诗由后学编成《梅花堂遗稿》,继后,黄钺将云从和汤燕生之诗编成《肖、汤二老遗诗合编》。其画为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
(更高清《烟鬟秋色图》请看:)
(更高清大图请看:)
(更高清大图请看:)
(更高清大图请看:)
(更高清大图请看:)
父:萧慎余
弟:萧云倩
子:萧一
侄子:萧一荐、萧一箕
著有《梅花堂遗稿》、后黄铖编有《萧、汤二老遗诗合编》。
1986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筑“尺木亭”,并以紫铜铸其全身坐像于亭畔,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