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14:03
公元409年,冯跋建立北燕,北燕亡国后,冯弘孙女、冯朗之女文明太后执掌北魏朝政24年,冯氏家族出王爵数人,与北魏皇室联姻密切,成为北朝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显赫一时。长乐冯氏后裔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一支于隋末定居江南,后成为江南望族,称为南唐冯氏世家;另一支则于南北朝时期南渡刘宋,定居岭南,成为岭南豪族,即岭南冯氏。
长乐冯氏首见于记载的史书是《晋书·列传》。史书载:“冀州长乐郡之冯氏,为冀州著姓,自六朝逮唐,绵绵不绝,而子孙迁徙他地者,皆称长乐。”民国《冀县志》称:“燕魏齐周之时,信都大族唯冯氏最盛。”民国《冀县新乡土志》中也称:“燕魏以来,信都大族,唯冯氏最盛。”
长乐冯氏,从东晋到唐朝500多年时间,一族内出现“四帝(含追尊)”、“四后(含被废和追尊)”、“五相”,另有王公大臣100多人。
长乐冯氏的兴旺,还得从冯安说起。在东晋十六国时,冯安为后燕的大将,由于他屡立战功,很受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的器重,在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赏给了他封地和家宅,不久,冯安将住在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冯城的妻儿迁到龙城。
公元409年,冯安之子冯跋,平定叛乱,建立了北燕王朝,这是冀州乃至衡水籍中第一位当皇帝的人。公元430年,冯跋病重,其弟冯弘乘机夺得王位。在冯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即后来的文明太皇太后了。冯太后先后临朝听政25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与此同时,她对家族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她派人从漠北将其兄冯熙找回以后,即封其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并娶博陵公主为妻,拜为驸马都尉,晋为太师、昌黎王等高官显爵,又先后把冯熙的4个女儿嫁给孝文帝,还将孝文帝的妹妹嫁给冯熙长子冯诞为妻。冯熙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封官赏爵。冯氏和皇族亲上加亲,使得冯氏家族宠贵益隆,权倾朝野。
长乐冯氏中,冯崇(冯太后之伯父)、冯熙、冯诞(冯熙之子)、冯穆(冯诞之子)、冯冏(冯穆之子)、冯夙(废皇后之弟)等先后被封为王。冯朗(冯太后之父)被封为广平公、西郡公,追赠燕宣王;冯邈(冯太后之叔父)被封为乐陵公;冯颢(冯穆之弟)被封长乐郡公。另曾有5人位列宰相,且5人任宰相出现在100多年、5代内。第一位宰相是冯素弗,是冯跋的二弟。他帮助其兄称帝,《晋书》曰:“跋之伪业,素弗所建也。”冯熙,是北燕末代皇帝冯弘的孙子,北魏冯太后的哥哥,北魏孝文帝以“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冯诞和冯修,是亲兄弟俩,冯熙之子,冯太后之侄。俩人均从小被冯太后引入宫中,享受皇室贵族教育。冯诞身为驸马,官至侍中。冯修是冯熙的次子,官至侍中、尚书。冯子琮是冯弘之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侵灭,冯弘逃往高丽,遣儿子冯业率300人浮海投宋,遇风浪,到达新会便定居下来。后,被刘宋朝廷封为怀化侯,授罗州刺史,居新会。被后世冯氏奉为岭南开族始祖。
冯融(冯业之孙)为罗州刺史;冯宝(冯融之子)为高凉太守,封保护侯,隋时追赠广州总管、谯国公;冯仆(冯宝之子)为阳春太守、平越中郎将、石龙太守,封信都侯,隋时追赠崖州总管、平原郡公。冯仆长子冯魂为仪同三司,封平原郡公;次子冯暄为罗州刺史、高州首领;三子冯盎为宋康县令、高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越国公、耿国公,追赠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骑卫大将军)、荆州都督。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一,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天下冯氏出上党
著名的长乐冯氏出自上党冯氏,而高凉冯氏(岭南冯氏)及南唐冯氏世家亦皆为长乐冯氏之后。
公元前262年,人称“虎狼之国”的秦国发兵攻打韩国,占领野王(今河南沁阳)后,完全截断了韩国本土与其上党郡的联系,拥有17座城池的上党郡陷入了危急之中。无可奈何的韩国国君韩桓惠王忍痛割爱,让上党郡郡守冯亭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作为上党人的冯亭不甘心降秦,在与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把上党郡献给东北部近邻——赵国,以求得与赵国联合,利用赵国的力量抵抗秦国。冯亭与赵国联合后,艰苦抗战三年,终因赵孝成王及主将赵括急于求成,于公元前260年9月大败于秦国,战死沙场。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分散求生,有的留在了上党潞县(今山西省潞城市东北部邻县黎城境内),有的奔向赵国(今河北省境内)。之后的300余年间,这个家族虽历经艰难,但人才辈出,且多有懿德。因此,“上党冯氏”被公认为中华冯氏的郡望之一。直到现今,散居各地的“上党冯氏”后人,仍以血脉中特有的“上党冯氏”基因为荣。
冯亭(?-前260年),战国时任韩上党郡守,后降赵,封华阳君,战死长平。
冯去疾(?-前208年),秦右丞相。
冯劫(?-前208年),冯去疾子,秦御史大夫、大将军。
冯毋泽(?-?),秦武信侯。
冯敬(?-前142年),冯毋泽子,汉文帝时拜为典客,后迁御史大夫、雁门郡守,与匈奴力战而死。
冯无泽(?-?),汉高祖时为郎中令,吕后时封博成侯。
谥号:敬
冯代(?-?),冯无泽子,袭封博成侯。
冯唐(前209-前113年),字伯撰,冯去疾孙,居上党。汉文帝时为中郎署长,后拜为车骑都尉,汉景帝时为楚相。
冯骞(?-?),冯唐弟,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
冯遂(?-?),字王孙,冯唐子。汉武帝时为郎官。
冯奉世(?-前40年),字子明,冯遂孙,汉武帝时为郎官,汉昭帝时为武安长、军司空令,汉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汉元帝时任执金吾、右将军、典属国、光禄勋、左将军,封关内侯。始迁京兆杜陵。
冯谭(?-?),冯奉世长子,举孝廉为郎,功次补天水司马,后为校尉。
冯野王(?-?),字君卿,冯奉世子,初为太子中庶子、当阳长,迁栎阳令、夏阳令,汉元帝时迁陇西太守,入左冯翊,后迁大鸿胪,汉成帝时为上郡太守、琅邪太守,袭封关内侯。
冯逡(?-?),字子产,冯奉世子,察孝廉为郎,补谒者,汉元帝时为复土校尉、美阳令,迁长乐屯卫司马、清河都尉、陇西太守。
冯立(?-?),字圣卿,冯奉世子,初为郎、诸曹,汉元帝时为五原属国都尉,迁五原太守,徒西河、上郡,后迁东海太守、太原太守。
冯参(?-前6年),字叔平,冯奉世子,初为黄门郎、给事中,汉元帝时为渭陵食官令、寝中郎,汉成帝时为上河农都尉、渭陵寝中郎,迁代郡太守,后徙安定太守,为谏大夫,使领护左冯翊都水,封宜乡侯。
冯媛(?-前6年),冯奉世长女,汉元帝刘奭昭仪,汉平帝刘衎祖母。
冯存(?-?),字志仁,冯野王子,迁居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
冯座(?-?),冯野王子,袭封关内侯,后因坐其姑母中山太后(冯媛)事被除爵,居京兆杜陵。
冯弁(?-?),冯参女,汉中山孝王刘兴后。
冯行(?-?),字奇通,冯野王孙、冯存子,随父隐居颍川父城。
冯衍(?-?),字敬通,冯野王孙、冯座子。汉更始帝时为立汉将军,汉光武帝时为曲阳令,转迁司隶从事。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冯野王曾孙、冯行长子。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人称“大树将军”。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侯。
冯豹(?-公元102年),字仲文,冯野王曾孙、冯衍次子。举孝廉,拜尚书郎,汉明帝时为河西副校尉,汉和帝时为武威太守、尚书。
冯和(?-?),东汉开国名将冯异的十二世孙、曹魏汲郡太守冯员之曾孙,其孙冯跋建立北燕后,被追尊为元帝。公元311年,为避永嘉之乱,冯和举家从信都迁居上党。
谥号:元皇帝
冯安(?-?),冯和子,西燕武桓帝慕容永时为将军,其子冯跋建立北燕后,被追尊为宣帝。
谥号:宣皇帝
冯瑶(?-?),字宝芝,冯和幼子,事迹不详。
冯跋(?-430),字文起,小字乞直伐,冯安子,后燕惠愍帝慕容宝时为中卫将军,昭文帝慕容熙时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惠懿帝高云时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封武邑公,后即位,为北燕太祖文成帝,年号太平。
庙号:太祖
谥号:文成皇帝
冯素弗(?-415),冯安子,后燕惠懿帝高云时封范阳公,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等,封辽西公。
冯弘(?-438),字文通,冯安子,后燕惠懿帝高云时为征东大将军,兼任中领军,封汲郡公,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尚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司徒,封中山公,后即位,为北燕昭成帝,年号太兴。
谥号:昭成皇帝
冯丕(?-?),冯安子,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左仆射,封常山公。
冯万泥(?-410),冯荣子,冯跋从兄,后燕惠懿帝高云时为尚书令,幽州冀州二州牧,镇守肥如,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骠骑大将军,幽州平州二州牧,封广川公,加任为开府仪同三司,后因谋反被诛。
冯买(?-?),冯跋从兄,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卫尉,封城阳伯。
冯睹(?-?),冯跋从弟,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太常,封高城伯。
冯宗迪(?-?),冯瑶子,冯跋从弟。事迹不详。
冯永(?-426),冯跋子,北燕文成帝冯跋前太子,兼任大单于。
冯受居(?-430),冯跋子。
冯崇(?-?),冯弘子,北燕昭成帝冯弘废太子,封长乐公,后为北魏车骑大将军,都督幽平东夷诸军事,幽、平二州牧,封辽西王。
冯朗(?-?),冯弘子,北燕昭成帝冯弘时封广平公,后为北魏散骑常侍、驸马都尉,又除使持节、征西大将军、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追赠假黄钺、太宰、燕宣王,立庙长安。
谥号:宣
冯邈(?-?),冯弘子,北燕昭成帝冯弘时封乐陵公,后归顺北魏。
冯王仁(?-?),冯弘子,北燕昭成帝冯弘太子。
冯乳陈(?-410),冯跋堂侄,后燕惠懿帝高云时为中军将军,并州牧,镇守白狼,北燕文成帝冯跋时为征西大将军、并青二州牧,封上谷公,后因谋反被诛。
冯彦远(?-?),冯宗迪子。迁居广平郡酂县(今湖北老河口),娶何氏生三子:冯道植、冯道根、冯道枝。
冯氏(?-?),冯跋女,封乐浪公主,下嫁柔然蔼苦盖可汗郁久闾斛律。
冯熙(438-495),字晋国,冯朗子,北魏冯太后时,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尚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女博陵公主,拜驸马都尉,出为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献文帝拓跋弘时,为太傅,累拜内都大官,孝文帝元宏时,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后除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后入朝,授内都大官,太师如故,后以例降,改封京兆郡公,赠假黄钺、侍中、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备九锡。
谥号:武
冯氏(441-490),冯朗女,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北魏时期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事迹见《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
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冯道根(463年-520年),字巨基,冯彦远次子。广平郡酂县(今湖北老河口)人,南梁名将。年少丧父,靠帮人做工奉养母亲,十三岁时,便以孝闻名于乡里。十六岁时,又以勇救湖阳戍主蔡道斑而知名。永元三年(501年)初,雍州刺史萧衍(梁武帝)在襄阳起兵,道根率乡人子弟归附。南梁建立后,拜为骁骑将军,封增城县男。后出任南梁太守,统率阜陵城军事,到任后立即修筑城防工事,后以两百精锐击退两万北魏军,又以百骑破魏将高祖珍三千骑军,升为辅国将军。天监六年(507),随豫州刺史韦睿克合肥,攻徐州,在钟离之战中立下大功,进封豫宁县伯。天监八年(509年)至天监十六年(517年),两度出任豫州刺史,为政清廉爱民,深得百姓拥戴,累封至右卫将军。普通元年(520年),因病于豫州刺史任上乞求还朝,被任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不久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赠信威将军、左卫将军。(事迹见《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
谥号:威
冯氏(?-?),冯朗女,穆真妻。
冯诞(467-495),字思政,冯熙子,尚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女乐安公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后除仪曹尚书,知殿中事,及罢庶姓王,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军将军、特进,改封长乐郡公,赠假黄钺、使持节、大司马,领司徒、侍中、都督、太师、驸马,备九锡。
谥号:元懿
冯修(?-?),字宝业,冯熙子,尚司空穆亮女,官拜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封东平公,后降为侯。
冯聿(?-?),字宝兴,冯熙子,官黄门侍郎,封信都伯,北魏宣武帝元恪时,卒于河南尹。
冯夙(?-?),字始兴,冯熙子,北魏冯太后时,赐爵北平王,拜太子中庶子,孝文帝元宏时,降爵为侯,赠青州刺史。
冯辅兴(?-?),亦作嗣兴,冯熙子,官平北将军、相州刺史。
冯俊兴(?-?),冯熙子,官员外郎。
冯怀,冯道根子,广平郡酂县(今湖北老河口)人。袭父爵封豫宁县伯。
冯氏(?-?),冯熙女,北魏南平王元纂妃。
冯氏(469-499),野史名冯润,字妙莲,冯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皇后。
谥号:幽
冯氏(?-?),野史名冯清,冯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废皇后。
冯氏(?-?),冯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左昭仪。
冯氏(?-?),冯熙女,北魏孝文帝元宏昭仪。
冯氏(485?-548?),冯熙女,北魏安丰文宣王元延明妃。
冯令华(487-546),冯熙女,北魏任城文宣王元澄妃。
冯季华(?-525),冯熙女,北魏乐安哀王元悦妃。
冯穆(?-528),字孝和,冯诞子,袭祖爵京兆郡公,避皇子愉封,改封扶风郡公,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女顺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员外、通直散骑侍郎,后位金紫光禄大夫,遇害河阴之变,追赠司空、雍州刺史。
冯颢(?-?),冯诞子,袭父爵长乐郡公,尚光城县主元楚华。
冯孝纂(?-?),冯聿子。
冯昕(501-538),字灵曦,冯辅兴子。仕魏历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后授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天平五年(538)五月十三日薨于白马县,年仅38岁,荣赠使持节都督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齐州刺史。夫人元智光,是魏尚书左仆射、大司马、安丰王元延明的第三女,生有二子,其名不详。事见《魏故使侍节都督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齐州刺史冯君墓志铭》
冯灵绍(?-?),冯辅兴子、冯昕之弟。官尚书郎、太中大夫,后以子贵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
冯会(?-?),冯修女,北魏赵郡贞景王元谧妃。
冯氏(?-?),冯次兴女,北魏长平县开国贞男元液妻。
冯氏(?-?),疑为冯诞女,北魏广平武穆王元怀妃,其子元修即位,追尊为武穆皇后。
谥号:武穆
冯冏(?-?),字景昭,冯穆子,袭爵昌黎王,寻以庶姓罢王,仍袭扶风郡公。
冯峭(?-?),字子汉,冯穆子。
冯子琮(?-?),冯灵绍子,初为荥阳县子,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改封长安县男,孝昭帝高演时,为尚书驾部郎中,摄库部,后转太子中庶子,武成帝高湛禅位时,迁散骑常侍,奏门下事,寻兼并省祠部尚书,后拜郑州刺史,转沧州别驾,封宁都县伯,又转吏部尚书,后主高纬时,进爵昌黎郡公,迁尚书右仆射。
冯氏(?-?),疑为冯娘,冯子琮妹,初为北魏任城文昭王元彝妃,再嫁尔朱世隆,后为北齐神武帝高欢妃。
冯慈明(549-617),字无佚,冯子琮子,为淮阳王开府参军事,寻补司州主簿,进除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授帅都督,隋文帝杨坚受禅时,开三府官,除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后历吏部员外郎,兼内史舍人,炀帝杨广时,谪为伊吾镇副,转交阯郡丞,后拜尚书兵曹郎,加位朝请大夫,摄江都郡丞事,赠银青光禄大夫,恭帝杨侗时,重赠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
谥号:壮武
冯慈信(?-?),冯子琮子,齐驸马都尉、金紫光禄大夫。
冯慈让(?-?),冯子琮子。
冯娑罗(531-553),冯修曾孙女,北齐平阳靖翼王高淹妃。
谥号:昭
冯忱(?-?),冯慈明子。
冯怦(?-?),冯慈明子,官拜尚书承务郎,唐时为光禄少卿。
冯惇(?-?),冯慈明子,官拜尚书承务郎。
冯灵童(?-?),冯慈信子,杭州盐官主簿。
冯早惠(?-?),冯慈信子。北周时为乌氏侯,隋朝时任隰州司户,归唐后为婺州长山令,后迁居婺州东阳。
冯摁(?-?),冯慈让长子。
冯掷(?-?),冯慈让次子。
冯捷(?-?),冯慈让幼子。
冯羽(593年~681年),又名宣,冯怦长子,字时举(一字贡禹)。唐贞观年间,以祖功荫为尚书承务郎,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爱其才,荐为金部郎中。因廉洁无私,出纳公平,擢为宗正少卿。后以年久勋著,拜为户部尚书、赐金鱼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乡黄洋社横头(今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岭之南、小易岭西麓,其墓至今存焉。
冯蹇(亦作骞),冯怦次子,曾任汾州刺史。
冯元常(?-?),冯摁子、冯子琮曾孙,唐高宗李治时,累迁监察御史,为剑南道巡察使,后为尚书左丞,武则天时,出为陇州刺史,改授眉州刺史,又转广州都督。事见《新唐书·卷一一二·冯元常传》。
冯元淑(?-?),冯捷子、冯子琮曾孙,唐武则天时,为清漳令,又历浚仪、始平二县令,中宗李显时,降玺书劳勉,并令史官记录其事迹。官终祠部郎中。
冯膺,冯灵童子。曾任通议大夫、邠阳王府司马。
冯文俭,冯早惠子。唐朝时任婺州乣曹椽。
冯智,字子择,冯羽长子。生三子:冯泽、冯湘、冯海。
冯懿,字承美,冯蹇子,事迹不详。
冯忻,冯膺子。唐睿宗时挽郎、隐太子庙令、摄太常太祝
冯道仪,冯文俭子。任括州松阳令。
冯海,字容之,冯智三子。开元元年,任祁门监官,卒葬于其祖父墓左侧。
冯嗣,冯道仪子。任文林郎宋王府记室参军,以四孙俱贵赠礼部员外郎。
冯听,字思聪,冯海长子。
冯子华,冯嗣长子。历南昌令、新安郡长史,以二子贵赠尚书左仆射。
冯安都,冯嗣次子。历散大夫、简王府司马,以子贵累赠兵部尚书。
冯实,字太和,冯听子,曾任宣州推官。
冯宿(767年~836年),字拱之,冯子华长子,自幼随父居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市东阳市)冯家楼。唐贞元中,与其弟冯定和从弟冯宽、冯审并登进士第。初为徐州张建封掌书记。长庆时,由比部郎中进知制诰。历任工刑二部侍郎、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等职,累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长乐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卒后命薄葬,悉以平生书纳墓中。谥曰懿,赠吏部尚书。
冯定(785年~846年),字介夫,冯子华次子。贞元中登进士第,历官国子司业、太常少卿等。开成三年(838),冯定奉文宗旨意,改编开元时流行之乐曲《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为“端严若植”、中规中矩之雅乐《仙韶曲》。会昌二年(842)改太子詹事。四年(844)上章告老还乡,诏以左散骑常侍致仕。会昌六年(846)改工部尚书而卒。
冯审(771年~856年),字退思,冯安都子、冯宿从弟。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入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兵部郎中。开成三年,迁谏议大夫。四年九月,出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入为国子祭酒。后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累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长乐县伯(食邑七百户)。大中十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六,赠刑部尚书。(冯宿、冯定、冯审兄弟事迹见《唐书》《新唐书》本传)
冯图,字昌之,冯宿长子。连中进士宏辞科,大中年间,以户部侍郎致仕。事见《新唐书》冯宿传。
冯陶,冯宿次子。登进士第,《旧唐书》称其“扬历清显”。
冯韬,冯宿幼子。登进士第,《旧唐书》称其“扬历清显”。
冯衮,冯定长子。登进士第,咸通中,历任台省。
冯颛,冯定次子。登进士第,咸通中,历任台省。
冯轩,冯定三子。登进士第,咸通中,历任台省。
冯岩,冯定幼子。登进士第,咸通中,历任台省。
冯缄,字宗之,冯审子。登进士第,乾符初年,历任京兆、河南尹。事见《新唐书》冯宿传。
冯禧,冯图子。唐末官于广州,后因黄巢之乱,不敢返回故土,便安家在岭南。后因经通术数,为南汉刘氏政权所用。事见《宋史》冯元传和宋祁著《宋景文集》。
冯綦,冯禧子,仕南汉。
冯观保,冯綦子,仕南汉。
冯邴,冯观保子。初仕南汉,971年,南汉被北宋攻灭,冯邴归宋,入朝被授为保章正,后以年老多病辞官。事见宋祁著《景文集》。
冯元(975-1037),字道宗,冯邴子。关于冯元的家世,见于宋祁著《景文集》之冯侍讲行状,其原文为:“公之先,始平人。四代祖(禧)官广州,唐末关辅乱,不敢归,而刘氏据南海,侨断士人,故三世食其禄。太祖定交广,公之祢,本刘氏日御,国除,始为王官,授保章正,老病免,遂占数都内。” 冯元自幼师从崔颐正和孙奭,精研五经大义,曾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和夏侯圭善一起讲学,号称“四友”。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中进士,历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和户部侍郎等。景祐四年(1037年)春卒,享年63岁,追赠户部尚书,谥章靖。
谥号:章靖
高凉冯氏,长乐冯氏后裔,高凉郡良德县(今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望族,又称岭南冯氏,缘因今岭南冯氏大多为冯业后人。
冯业(?-?),字粹修,号性一,北燕昭成帝冯弘子,南朝宋新会太守、罗州刺史,封怀化侯,为高凉(岭南)冯氏开族始祖。
谥号:靖恭
冯氏(?-?)
谥号:武庄
冯宝(507?-558),字君珍,号元善(一说字柱石,号廷臣),冯融子,妻谯国诚敬夫人冼氏,南朝梁高凉太守,隋时追赠广州总管、谯国公。
谥号:诚恪
冯仆(550-584),字纯贤,号独统,冯宝子,陈武帝时为阳春太守,陈宣帝时因功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封信都侯,隋时追赠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冯暄(?-?),冯仆次子,历任隋罗州刺史、唐高州首领。
冯盎(?-646),字明远,冯仆三子,初为宋康县令,后因功授高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隋炀帝时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唐高祖时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先后封吴国公、越国公、耿国公,追赠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骑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冯士翙(?-?),冯暄子,历任隋冈州刺史,唐罗州刺史、窦州刺史,封上柱国、合浦郡开国公、右武卫将军。
冯智戣(?-?),一说冯智玑,冯盎子,唐高州刺史。
冯智戴(?-?),字天锡,号辅元,冯盎子,唐高祖时为春州刺史,唐太宗时授卫尉少卿,后迁任左武卫将军,追赠洪州都督。
冯智彧(?-?),冯盎子,唐东合州刺史。
冯智式(?-?),冯盎子,唐恩州刺史。
冯智玳(?-?),又作冯智垈,冯盎子,唐恩州刺史、潘州刺史。
冯游(?-697),又作冯子游、冯子犹,字子猷,冯智戴子,妻唐中书令许敬宗女,唐潘州刺史、恩州刺史。
冯君衡(628?-700?),字正平,冯智玳子,妻越国夫人麦氏,唐潘州刺史,追赠广州大都督。
冯梧(?-697),冯游子。
冯氏(644-717),冯盎曾孙女,唐太宗孙朗陵郡王李玮妃。
高(冯)元琎(?-?),冯君衡长子,唐左卫中候。
高(冯)元珪(?-755),冯君衡次子,唐左领军卫郎将。
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一,冯君衡三子,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南唐冯氏是长乐冯氏的重要分支,其族谱奉西汉冯唐为一世祖,二十八世祖冯慈明(隋赠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壮武)为本宗江南冯氏始祖,冯慈明为北魏昌黎王冯熙之玄孙。
南唐冯氏由冯慈明十六世孙 南唐吏部尚书冯复(字建中,居安徽休宁冯村)及其子冯延巳(南唐宰相)、冯延鲁(户部尚书)、冯延惠(监察御史)、冯延慈(国子祭酒)开创。南唐冯氏世家分延巳、延鲁、延惠、延慈四大支派。
目前已知的南唐冯氏主要聚居地有:安徽祁门、休宁、绩溪、宿松、池州,江西抚州金溪、东乡、崇仁、南昌、都昌、鄱阳、彭泽、九江、浮梁、余江、弋阳、万年,江苏金坛、溧阳、扬中、无锡、江宁,湖北大冶,福建福州、延平,浙江绍兴,山东青州,陕西西安,云南滕冲等地。
都昌灵芝冯氏
都昌灵芝冯氏是南唐冯氏的支派,其开基始祖为冯延鲁之曾孙冯评(字公甫,号长者,生卒年为公元974至1060 年,北宋天禧年间进士,知饶州府),冯评于公元1055 年迁入都昌县长宁乡灵芝山(今江西省都昌县南峰乡石桥村,该村是江右冯氏主要发祥地之一,该村在鄱阳湖畔,钟灵毓秀,乃文明古村,宋代高中进士16 名)。
至明朝嘉靖年间统修族谱时,南唐冯氏后裔仅延鲁一支在江南各地繁衍便有108 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