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12:17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迁至成都,参与筹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一年后返回交通大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评为全国二级教授。
1957年,随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并筹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无线电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建系后任系主任及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名誉系主任。
1982年,消化道严重出血,开始频繁入院接受治疗。
1986年1月8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74岁。
黄席椿是中国最早从事电磁波理论、天线及电波传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在网络及信号理论方面也有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组织开展对流层的电磁波散射传播理论及实际应用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主持开展脉冲波的辐射、散射及接收研究工作,由此开创了中国瞬态电磁场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转向研究电磁散射问题,完成了飞鱼导弹模型后向散射近场的理论计算及测试。
1963年,黄席椿组织翻译杜里哈诺夫(M.П.Долуханов)的《无线电波传播》一书;在整理、研读萨默费尔德(A.Somerfeld)和布里莱昂(L.Brilliouin)及其他学者关于波速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论波速》一书;还著有《滤波器综合法设计原理》《电磁能与电磁力》等著作,翻译了《无线电技术基础资料汇编》(第一集)、《电磁场与波》《无线电波传播》等书。
20世纪40年代回国执教期间,黄席椿编译了《微波引论》及多部电磁场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1956年起,与清华大学常迵教授等编译了《无线电技术基础资料汇编》(第一集);文化大革命期间与高顺泉一同编写了《滤波器综合法设计原理》。
20世纪40年代回国执教期间,黄席椿开设了《电磁波理论》等课程;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在浙江大学和同济大学开设了电磁波有关课程;1956年起,在交通大学讲授《无线电基础》课程。
在四川宜宾李庄同济大学任教时,黄席椿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等人才。1959年起,黄席椿开始指导和培养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授予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生中学有成就者达数十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尚福等。
父亲:黄远生(1885年1月15日—1915年12月27日),民国初年报人和进步政论家,曾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从事新闻工作,1915年秋因鄙袁世凯复辟帝制之举,远走美国,在旧金山被误杀。
哥哥:黄席群(1909年—2009年4月22日),先后担任国立兽医学院英语副教授,兰州大学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教授,甘肃教育学院、金城联合大学教授。
弟弟:黄席棠(1913年—1972年6月),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曾任交通大学物理系主任、代理理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福州大学物理系教授。
妻子:熊淑媺,1917年生,1952年至1958年在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陕北中学)任教,1958年迁校西安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儿子:黄上恒,1948年8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随父母一同迁至西安,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
孙子:黄浩翔
黄席椿教授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丰富和发展了电波及天线方面的理论及实际应用,深受广大师生、校友的敬重和赞誉,且在学术和精神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评)
黄席椿有着“国家为重,事业为重,淡泊名利”的理念、“物质要求简单,学问从不马虎”的生活态度及宽厚真诚待人的性格,不仅将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无线电工程科学及教育事业,丰富和发展了电波及天线方面的理论及实际应用,还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融入灵魂,见诸行动。(《神州学人》评)
为弘扬黄席椿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感谢其为中国电波及无线电技术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黄席椿教育基金”,重点奖励在研究成果突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
西安交通大学师生自编自导的系列话剧《大先生》之《师者·黄席椿》讲述了黄席椿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随校西迁,在西北攻克种种难题,建设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