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

更新时间:2024-09-16 13:09

孙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从创举初始的强调技击效应,到近代的强调健身和养生,都说明了这种变化。因此,近年来,大多数人习练的各式太极拳,称之为太极拳功,其实更为合理。

人物简介

孙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氏武学研究笔记)所作的序中,将孙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8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起源传承

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之一。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为孙禄堂。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生于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五日。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后因照顾病中的武禹襄传人郝为真,而蒙其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将三者合而为一,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因内含八卦掌千变万化的特色,故又称「八卦太极拳」。

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自幼喜好武术,曾拜于李奎垣门下,但随师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云深习拳历时七年余,后又拜程廷华先生、郝为桢先生习八卦拳、太极拳,得其真髓,自创一家。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为振兴中华武术,设教于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宗师把武术前辈所传拳术套路和拳意真髓与自己的习武心得整理成书,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术经典著作,使传统武术免换原貌,拳之真意不入歧途。孙氏太极拳自创立以来,颇得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喜爱,现已列入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和套路,并且,新编了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向国内、外推广。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老师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先父、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宗师创立的孙氏太极拳。孙剑云老师七十多年来,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自强不息,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龄奔走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桃李满天下,热心推广中华武术和太极拳。孙剑云老师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艺和健康的体魄,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和健康老人,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武师。前几年,孙剑云老师曾和北京武术院吴彬院长一起赴香港。当孙剑云老师在体育馆出场表演孙氏太极拳时,香港各界观众为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热烈鼓掌,惊叹她不仅身体健康,而且表演孙氏太极拳,精神抖擞、潇洒自如,真是一位“武坛明星”。许多观众感叹地说:经常练习孙氏太极拳,确实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为了把孙氏太极拳继承、发扬和推广,孙剑云老师摒弃家传的约束,在弟子当中优选出品德高尚、办事精干、团结众人的孙永田老师作为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代掌门人,在北京梅地亚饭店隆重举行了仪式。孙剑云老师的高尚风格和孙永田老师的年轻有为,受到了与会领导、老武术家和新闻界人士的好评。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孙永田老师非常敬重孙剑云老师,视同父母、关心备至。近几年来,孙永田老师与研究会的同门协助孙剑云老师,重新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宗师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太极拳学”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术经典著作,并且,在中国武术协会和北京武术协会组织的多次大型武术表演中,代表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表演和推广孙氏太极拳。他还在其任职的中国航天神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中,选拔基本功好、品德优良的年轻人,积极推广孙氏太极拳,并在今 年三亚举办的首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获得特等奖。孙永田老师正在协助孙剑云老师,在新世纪开创继承、研究、推广和发展孙氏太极拳的新局面!

风格特点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孙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孙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孙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总之,孙氏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高级拳术,具有防身、健身、养生、修身的作用。孙氏太极拳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

技击技巧

技击本无法,若使有法御以无法,则惟在气质、本能上下功夫。就习孙氏太极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练出内劲或无不意而发之经验,则最好于技击一道驻步,否则将对习者之身心健康无益。即便习者已练出内劲,技击也仅是检验自身修为的一种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艺凌人、好勇斗狠,否则难以进阶。

欲修孙氏太极拳之技击,需在套路练习和推手练习中熟习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并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数式皆一法。有此基础后,尚需知三机、体三能、混融八法为一,多经实战练习,由实战中检验不顺之处,再从盘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环往复,不计较一时之胜负,全在乎用心求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矣。

何为三机?变势之机,变动之机,发劲

总之,技击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于成法,总以随机应变,感而遂通为至妙。

推手概说

太极拳推手以致用。

孙氏太极拳推手,是以练“用”为主,寻求致用之门径。其用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挤、 按四手为基础。初练习推手,需先以“四手”为基本练法,反复操练,细心体会,练到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手足灵活而有分寸,能准确判断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变势,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诸种手法皆由其中变化而出。此时将能通体虚灵,圆活无碍,变化无穷,而非笔墨所能尽言。

掤、捋、挤、按是为四正。采、挒、肘、靠是为四隅。四隅即称大捋。

采是采住对方之手,使之不易变动。

挒是用掌挒开对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变力的方向或中断。但切不可握住对方之臂用力拽去,如此则失其意,并为人所制。

肘是用肘顶向对方。

靠是用肩挤靠对方。

四隅大捋之步法是进步大而速,须两腿有功夫方能轻灵变化。

活步大捋是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皆蕴蓄在一捋之中。两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相互转换。纯熟时可随意而变,此种练习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是由推手过渡到散手技击的必经之阶。须有形意拳的桩功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练习中变化自然。

推手的用劲和听劲:

手时切忌拙力,务于掤、捋、挤、按四字探求奥秘,此四字即包含无穷之变化,学者务必深刻体会。

如: 掤有直掤、横掤上下之别。掤时要粘住对方的手,随即变换方向,划一圆形,使对方之劲不能发出,或发出亦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时须一手按住对方的腕,另一手按对方的肘,使对方没有活动余地而顺势捋出,同时也可防止对方趁我捋时,进步横肘,将计就计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劲,易伤人,不可轻用。

挤有正挤、偏挤、加肘挤诸法。如用臂以曲线挤,则随时随势变换力点,处处均可发劲。

按包括轻灵或重实,左实右虚或右实左虚,两手或开或合,总之依势而变。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诸用法之用劲皆是劲自足起,由腰带动自脊而发。手法虽有变化,然而其劲皆自腰胯变化而来。此点尤须注意。

二人对练推手时,除注意体会用劲之方法外,务必要做到随屈就伸,不丢不顶,不要用拙力,静心听劲。久之,则能引进落空,牵动四两拨千斤。

关于“听劲”,万不可误为双方用力对顶。常见推手时,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问有劲了没有,一方答有或无,此大错也“听劲”是感知对方用力之大小、方向、变化趋势等随机变化,万不可顶住。初练时,先练两臂,久练全身皆可感知。能听劲,则当对方发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听劲则不必与人相较,学者务必注意。

推手特点

孙氏太极拳推手的特点是:

一曰“中”。这个“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论自己如何腾挪变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虚实转换于自身的稳定范围之内,不失于中。其二是取中,即双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对方的重心,在不即不离中要随化随进,进于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适中,即无论是进是退是化是发,均要适度,机之把握,量之大小,处处与彼洽合。故需足胯灵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终能掌握彼之重心变化。二是,摄神于彼之精神,此时即使彼重心未动,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动,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气于彼之周身,使彼顿感呆滞不灵。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气合一,内劲精纯不可。

三曰整。整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协调一致,混融一体。推手中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势鼓荡。其二是周身始终不离六合。虽为柔化之中,周身内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孙氏太极拳在推手中是通过松肩、松胯来主宰自身虚实阴阳之变化。

四曰活。孙氏太极拳推手练至高级阶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于由来例肘靠组合而成的四隅练法。此为两人对练,搭手即擂即走,两人走中亦可互换。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础。走时需两胯放松,重心上下无起伏。走时之要为动中求静,虽为移动之中,两足两胯虚实变化要自然,搭手要不离不即,不丢不顶,身体内外六合不散。灵活多变无定法。五曰空。太极拳之特点“空中”也,所谓引进落空。若要引进落空,需使彼觉着能取我中,然而一经粘身发劲,始觉走空。故太极拳之变化需隐蔽,走暗圈转换虚实不见其形。起手练习,即从根节练起,一身之虚实转换俱从根节开始。何为根节,两胯之根与尾椎之根构成一身之根节,一身之松转开合,由此而发也。此“空中”之第一层意思。至若习者能练至神气合一,内劲精纯,则可身体不动而重心已动,所谓周身无处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称得着“空中”之精义也。

以上五点:“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过是“神气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无为而无不为”。

孙氏太极拳推手之一般步骤是,先练定步推手,练四正推法,继而四隅推法。然后活步推手(顺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后是大捋随至技击。

常见错误

孙氏太极拳修为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错误理解孙氏太极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的概念。将孙氏太极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极,时刚、时柔、时快、时慢的样子,这是非常错误的练法。孙氏太极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动静合一的本质和形意拳一触即发之本能,但无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练法和劲意来练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走出的劲意是阴阳互济的太极劲,其外形要极尽松柔连顺之致。孙氏太极拳各式的承接变化中孕育着形意、八卦的内涵而不是其外表,此点尤须习者注意。

2.错误理解孙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孙氏太极拳套路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发内劲,其二是蕴寓各种技击状况的母式。也就是说孙氏太极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击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够演化为技击中千法万法之总机关。常见一些习孙氏太极拳者将拳中的一些动作当做技击招式来练习,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练法。太极拳追求的是习者自身的协调稳态,故能产生以有法而御无法的技击之效。此点习者当用心体悟之。

3.错误理解推手在太极拳修为中的作用和意义。推手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协调稳定的能力,使身体内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别人推倒,扑人于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寻求体会如何使自己不失稳、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随着各自协调稳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剧烈程度也可随之加强。太极拳技击是一个由定步推手、动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练推手就想着如何把别人放倒,就是极端错误的练法。这种练法也将造成使推手和盘架相脱节,使自己永远站在太极拳之门外。太极拳讲究力从人借。扑人丈外也好,数丈外也好,都不是发人者的主观意识,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结果。此点尤须习者深悟。

4.对气的错误认识。常见习太极拳者相互问有无气感。有,则洋洋自得,以为已进乎太极拳之三昧。没有,则内心焦急,或于行拳中腹内鼓气,或口中嘘气,皆大谬也。真气,非我们日常所呼吸之气,乃是拳架盘走正确后,习者身体内外相合,由此在习者体内产生的一股能量流,给人的感觉与气相仿,故以“气”字表达之。心越静,则此气越为充盈。若有心御气,则气反奔腾,即紊乱也。故气感也罢,麻感也罢,胀感也罢,相吸之感也罢,皆属皮毛之相也,不可过分追求,应听之任之,以静心求中和为要。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5.用“神”不当。练太极拳贵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乱。故神要内守,或食指梢,或身体其他某一处,总之,要与拳式之运作相合。常见初习太极拳者用“神”不当,或精神散乱,左顾右盼,或精神张扬宣泄于外,此皆谬也。精神散乱,必神气不能相合,内劲无望矣。精神外张,久则自靡,更无从得以内劲。故须精神内守,含而不露,养神于一。

6.不明内劲。何谓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耦合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机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常见习拳者或从腹中求之,或从腰中求之,或从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之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鼓动小腹、抖动腰身、抡肩纵胯皆可谓之发力,然皆非内力也。

7.或散或僵。散、僵二者,为初习太极拳者之通病。散则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顶项未能竖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头顶与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撑,身躯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与身躯必不能相合。故此为散之病源也。僵则转换不灵,病根全在足胯上。两足未分清虚实,必然移动不灵。两胯未能松开,必然上下难随、虚实难换。故此为僵之病源也。所以竖项塌腰抽住肩胯之根与足分虚实两胯松开为去此二病之良方。

8.不合于步。孙氏太极拳为活步太极拳,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时机要掌握得准确,确非易事。常见初习孙氏太极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较迟,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较急,于是身体有前仰后俯之势。要克服此种毛病,关键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当迈步后身体重心前移,将及而未及前脚之脚跟时,跟步,同时由腰胯牵带身体有向后移动之势,前脚回搓(回蹬),后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于后足上。此时身体由腰、胯处分为二节,前后互逆,故能动中有静,重心不失于中,所谓顺中用逆。退步时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虚实分清。故顺中用逆以求中和,为走架中身体与足相合之诀窍。

身法要领

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武术项目之一,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是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非柔曲不能化,非刚直不能用。体用则为以柔克刚,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练此拳时应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内外相合,干万不可用拙力。应以意行力,意到力到。

关于太极拳的练法,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孙氏太极拳的姿势、动作,都有一定的要领,并各有其意义。兹摘要介绍如下:

头: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肩: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肘: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手: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腰: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腿: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医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意与力: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这样力量才能贯穿全身每个关节。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运用自如。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以上分别论述了运动要领。但学拳者务必注意太极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所练在神。精神为主帅,身体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举动自能轻灵。心意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方能内外相合为一。练时须注意上下相随,身体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处动作不整,就会使神气散乱。再者,练拳时要以意行力,相连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运劲如抽丝”即此意也。

为便于读者记忆,现把这些要点编成口诀如下:

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坠肘,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求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

开合方式

孙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逢动作转换之时多以“开手”和“合手”作为联结的关键,全套97式(包括起式和收式),开合的动作有13处之多,计26式。比例之大居所有动作之冠,约占27%。为什么孙禄堂祖师在创编这套太极拳时要设计如此多的开合动作而不厌其烦地让学习者反复习练呢?其中道理,先师孙剑云先生曾提纲携领、画龙点睛地谈论过一些。如“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太极无非就是阴阳,具体到拳中就是虚实开合”,“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开一合之谓拳”,“太极者,气也;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这一放一收,就是开合”等等。

太极拳中的开合

开合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内涵,最为体现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者至大至广,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的古人认为这就是“气”。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一气”中诞生的。所以,“太极”就是“一气”,“一气”就是“太极”,太极拳也就可以称为“气拳”,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恰恰说到了太极拳的本质东西,它是以“气”为模拟对象的一种象形拳术。

“气”没有固定形态,可流动,可膨胀和压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形象地描述了气之开合的自由程度。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追求的就是在各个方面去体会气的感觉,它的柔和,它的流动,它的伸缩。有了这三点,太极拳的体用皆备矣。柔和,则外力无法伤我,“抽刀断水水更流”,何况气乎?流动,则得机得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伸缩(也就是开合),则是最关键的,是气之用。气的做功,全在伸缩之间,世间的一切爆炸都是源于气体的迅速膨胀,其威力尽人皆知,那么太极拳的用也是摹仿于此。拳之用在于将对手放出,放就是开,就是吐,就是伸,就是发力;要放,须先化,先调整自己,使得机得势,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缩,就是蓄力。所以,太极拳中不论有多少动作,其实都是肢体的伸缩,开合的演绎、开合的变化罢了。从这一点来看,说“开合是太极拳的本质”一点也不过分。

开合规律

开合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太极拳中对气的模拟象形,它实际上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无不处在开与合的运动之中。

再看人类社会。“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开开合合中发展的。

所以,太极拳的开合,应该是不仅仅取象于气,而是综合了天地万物的规律后融化在拳中。究其根源,还在太极的阴阳原理中。如果把阴阳具体化,换成开合、顺逆、吞吐、收放、刚柔,那么太极拳的道理岂非尽在其中了吗?开就是顺、放、吐、刚,合就是逆、收、吞、柔。说到此,“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拳中的开合

具体到太极拳的实践中如何体会开合,首要的是在意识中树立身与心都能“气化”,像气一样与天地自然融合为一体,开合自如,伸缩随意,博大精微,绵绵不绝这样一个目标,练拳时在意念上要尽量向这个目标靠拢。也就是说,在练拳时不能只想着身体四肢和动作套路,而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大气球在随着拳路的运动自由地伸缩,自如地开合。如果意识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要想达到开合自如的境界,需要分阶段一步一步地练去。

第一步,直开直合,练明劲。这一步要练大开大合,练顺劲,开就是开,要尽可能地开,开得越大越好,开时的意念越远越好,劲儿要放出去,放足,力要抖出来,抖脆。太极拳要以柔克刚,尚柔不尚刚,但柔是练出来的功夫,是“百炼之钢化为绕指之柔”的柔,是由刚而柔,只有练到相当的程度,才能体会到柔劲。所以,第一步练明劲时,不是不要柔,而是还不可能柔。此时的意念,开就是开,合就是合,意、气、力相一致,用佛家的禅语说,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杨澄甫先生就曾说过:“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只有真开真合、大开大合地练到火候,才能体会出什么叫开,什么叫合,要开的时候才能开得出,要合的时候才能合得拢。此时自己盘架子,动作转换处不能圆滑自如,时有间断,与人过手,有丢有顶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没关系,仍要耐心地体会开与合的滋味,化与打的感觉,化与打要分明,要敢收敢放,收得拢,放得出。

第二步,暗开暗合,练暗劲。有了前一步的顺劲基础,要练逆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内劲,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看开似合,看合又开,一举一动之间,意、气、力之间都有自然的对称与平衡,全身有如气球在做着伸缩,而球是没有棱角,没有缺陷,所以也就没有薄弱处。要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关键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领先于肉体。俗语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须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开外。前人经验说“打拳要如有人,与人交手如无人”,指的就是这个暗劲。此时与明劲阶段对比,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说练明劲时是阳刚的话,那么暗劲就是阴柔,精神内敛,劲不外露,劲力转换之间没有间断,圆满无亏。举手投足之间,全身的关节应似有无数的小皮筋在各个方向牵掣着,无论怎么动,都要克服阻力,克服的过程就是长劲力的过程。那么,这些小皮筋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意念,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念到了,身上才能有。也就是说,练逆劲也是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念去找,而不是僵硬地较劲,较劲不但找不到内劲,会连原来的明劲也丢掉。只有放松了去找,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加强意念的训练。

其实在明劲和暗劲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也不是说我今天把明劲练成了,明天才可开始练暗劲。实际上,在明劲的功夫不断增长的同时,身体本能地要平衡,否则就会失重。你向外开的越圆满,越顺畅,越脆快,你为暗劲打的基础也就越深越厚。这就是太极“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的道理。但是这样不等于只要练明劲就可以自然地有了暗劲,而只是有了一定的基础,或说是“准入许可证”,练了明劲就有了练暗劲的资格,但暗劲还得一点点地练。

练到暗劲阶段,自己盘架子可以舒展圆活,转换处自然无间断,一气流行,绵绵不绝;与人交手,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身随意转,开合自如。—一手伸出去,则上下、左右、前后各方无不圆满,无有缺陷。以“懒扎衣”中的“挤”为例,前手伸出,既有向前上方的挑挫力,也有向前下方的碾压力,既有向前的顺力,也有向后缩力,既有肩向外的开力,也有肘腕向内裹的横力,还不算后手与全身的配合,如此一来,敌欲寻找破绽,谈何容易?此时可说达到了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中和”地步,所谓中和,不就是自然的平衡么?

第三步,开合一体,练化劲。何谓“化”?毛泽东曾用一句话形容: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开就是合,合也是开,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外形的意义已经淡化。用佛家的话说,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拳经的话说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关于这一层的体会,笔者也仍在探求与砥砺之中,故不敢多做妄言,以免谬种流传,贻笑于大方。老子认为“自然”甚至是高于“道”的最高境界,太极拳是顺其自然,归于自然,最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化”的最高境界也许就自然吧,把后天的浊气拙力完全褪掉,返朴归真,达到自然。拳术练到这地步,开也好,合也好,完全变成了人的本能。当开则开,当合就合,举手投足,全是规矩。动静虚实,全为道理。开开合合,纯任自然,完全不靠大脑的调控,而是本能的反应。至此,无论养身、祛病、技击,无不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也。

上述三层功夫,三种境界,需要逐步练去,循序渐进,既不可急于求成,还没有体会到开与合的真谛就去寻找逆劲;也不可故步自封,忽视理论上的提高和指导作用。“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样高”。对拳理的悟性就是帮助高飞的翅膀,特别是对于像太极拳这样绝对以意念为引导的拳种,更要重视理论的修养,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就一定做不到,意念到不了,拳就一定到不了。据先师云,一趟孙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一开一合中,掤、履、挤、按、采、捌、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笔者禀承师训,细心揣摩,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开合之中有如此大的天地,先祖师设计于拳中,匠心独具,真点睛之笔也。

盘架要求

孙氏太极拳盘架的意义,是通过孙氏太极拳架这一运动形式,使习者从中体味周身内外的虚实转换、开合鼓荡、动中求静、变中求整、阴阳互济的基本规律,并最终将这些规律中和为习者自身的机体本能,达致内外合一、神气合一、内劲中生。

孙氏太极拳为了使习者在盘架上获得如上意义,故对盘架有如下要求:

1·要求内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纯以神行,循环无间。

2·要求运动形态要松、整、匀、轻、静。即关节、筋肉要松柔协调,不得较劲,板劲。身形构架要整,即始终不离内外六合之要。速度要匀,其动若静,身体重心变化不露于形。起落要轻,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翻内中行。劲意要静,似静水流深、渗之遥遥。不可冲、炸、震、捣。

3·要求身体状态要以“九要”为规范。“九要”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 (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顶,即顶头竖项、舌顶上额;裹,即裹膝、裹胯、裹肘;松,即松肩、松胯;垂,即垂肩、垂肘;缩,即缩肩根、胯根;起钻落翻分明,即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三者要协调一致。起时外形为钻而内气下潜,落时外形为翻而内气自脊而上直贯两掌手指。故所要分明者是内气与外形的虚实互换、阴阳互济。需注意,上“九要”是一个相互有机协调、规范身体形态的整体原则,不可将“九要”诸原则相互割裂对立起来。

此外,对初学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头。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顶头竖项。其次为足,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盘石、山岳,动如舟揖、车轮,两足始终要虚实分明,身体重心之移动只在两脚足心之间。再则,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带动肢体活动的是腰,腰如车轮之轴,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际,以腰引动。由此可见,初习者在掌“九要”时,应首先从头、足、腰三处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张开,掌心内凹,手掌如抱球状。

以上所述为孙氏太极拳在盘架中的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并以此构成孙氏太极拳盘架的特点。

老架拳谱

1、无极学 2、太极学 3、懒扎衣 4、开手 5、合手 6、单鞭 7、提手上式 8、白鹤亮翅

9、开手 10、合手 11、搂膝拗步 12、手挥琵琶 13、进步搬拦捶 14、如封似闭 15、抱虎推山 16、开手

17、合手 18、搂膝拗步 19、手挥琵琶 20、懒扎衣 21、开手 22、合手 23、单鞭 24、肘下看捶

25、倒撵猴左式 26、倒撵猴右式 27、手挥琵琶 28、白鹤亮翅 29、开手 30、合手 31、搂膝拗步 32、手挥琵琶

33、三通背 34、开手 35、合手 36、单鞭 37、云手 38、高探马 39、右起脚 40、左起脚

41、转身踢脚 42、践步打捶 43、翻身二起 44、披身伏虎 45、左起脚 46、右蹬脚 47、上步搬拦捶 48、如封似闭

49、抱虎推山 50、右转开手 51、右转合手 52、搂膝拗步 53、手挥琵琶 54、懒扎衣 55、开手 56、合手

57、斜单鞭 58、野马分鬃 59、开手 60、合手 61、单鞭 62、右通背 63、玉女穿梭 64、手挥琵琶

65、懒扎衣 66、开手 67、合手 68、单鞭 69、云手 70、云手下式 71、金鸡独立 72、倒撵猴

73、手挥琵琶 74、白鹤亮翅 75、开手 76、合手 77、搂膝拗步 78、手挥琵琶 79、三通背 80、开手

81、合手 82、单鞭 83、云手 84、高探马 85、十字摆莲 86、进步指铛捶 87、退步懒扎衣 88、开手

89、合手 90、单鞭 91、单鞭下式 92、上步七星 93、下步跨虎 94、转角摆莲 95、弯弓射虎 96、双撞捶

97、阴阳混一 98、无极学

无极学问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圣人有道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大极者是也(原注:一气者即太极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原注:坎、离、震、兑八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原注:即乾、坤、艮、),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棚拥挤按,采例肘靠言,渭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也。

竞赛套路

1,起势 2,揽扎衣 3,开手 4,合手 5,单鞭 6,提手上势 7,白鹤亮翅 8,开手 9,合手 10,左搂膝坳步 11,手挥琵琶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眚四闭 14,抱虎推山 15,开手 16,合手 17,右搂膝拗步 18,揽扎衣 19,开手 20,合手 21,左单鞭 22,肘底看捶 23,左倒卷肱 24,右倒卷肱 25,左搂膝拗步 26,左揽扎衣 27,开手 28,合手 29,右单鞭 30,右云手 31,高探马 32,左分脚 33,右分脚 34,践步打捶 35,翻身二起 36,披身伏虎 37,左踢脚 38,转身右蹬脚 39,进步搬拦捶 40,如封四闭 41,抱虎推山 42,开手 43,合手 44,左搂膝拗步 45,揽扎衣 46,开手 47,合手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 50,揽扎衣 51,开手 52,合手 53,左单鞭 54,左云手 55,云手下势 56,金鸡独立 57,闪通背 58,玉女穿梭 59,高探马 60,十字拍脚 61,上步指裆捶 62,活步揽扎衣 63,开手 64,合手 65,左单鞭 66,单鞭下势 67,上步七星 68,退步跨虎 69,转身摆莲 70,弯弓射虎 71,双撞捶 72,阴阳合一 73,收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