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1 14:38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等三个新型都市区,率先实现一体化。大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即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
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政府政策机遇。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行政区域规划优势。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冀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地缘优势。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综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足够的资金流入。珠三角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最多,与海外有天然便利的人文联系。珠三角吸引的外资中,港澳和侨资占绝大部分,这对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将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大阶段:建国前由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化阶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衰退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由双中心向网络化转化阶段;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城市主导区域形成阶段。
(一)建国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阶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港口驱动阶段。随着港口地位和功能的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元代以前的单个城市中心阶段。这一时期,以广州为单中心的一极化特征明显,而港口交通的便利条件是珠三角单中心格局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明初至新中国成立的区域双中心阶段。16世纪后,澳门被葡萄牙人占领后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而崛起,改变了过去广州在珠三角单中心发展模式,而代之以广州、澳门双中心发展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呈“T”字型结构。鸦片战争后,由于香港的崛起和澳门的衰落使原来的双中心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以穗—澳为中心转化为以穗—港为中心。这一时期,广州的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现代工商业、贸易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的方向转变,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经济中心。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历史时期,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政治压制阶段。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内地与港澳间的交往被人为限制以至几乎隔绝。国家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但处于国防前线的沿海城镇发展缓慢。建国近30年间,珠三角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15.72%微升到1977年的16.26%,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港澳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出现明显的边界分割;珠三角内部的城镇空间格局仍以广州为中心,但功能衰退,关系松弛。
(三)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在这一阶段,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属于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为驱动阶段。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崛起,使之成为与广州并肩的中心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为双中心的城市群体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结构特征。2000来,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城市群体功能呈多样化,交流更加密切,发展为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双核模式逐渐向网络化、多中心模式演化。2010年已经形成东中西三大城市群体。东翼地区包括深圳、东莞和惠州三个城市,中部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市(顺德、南海),西翼地区指珠江口以西、银湖以东地区,包括珠海、中山、江门。这三大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上呈“人”字型结构。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珠三角城市群将以新的组团方式出现,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
(四)21世纪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
进入新世纪,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外资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向,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联系的加强以及民间资本的壮大。如今,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内部交通网络和以香港为中心的外部交通网络,为珠三角迅速融入全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一轮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珠三角将逐步成为城市主导区域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综观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按照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大致经历了单中心—双中心—多中心网络化三个阶段。2008年后,正在向城市主导区域阶段演化,城市主导区域是超越了多中心网络化阶段的更高级阶段,它强调各个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以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大三角洲则属于南亚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
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
丘陵台地地貌年龄较老;故风化壳多已发育为赤红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只有较高山丘才见有红壤发育,有利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
这里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高温多雨,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珠江三角洲气候的南亚热带性表现为四季不明,三冬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但珠江三角洲在亚热带范围之内。
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毫克/升):浮植物总计1.63,硅藻87.4%,绿藻4.9%,蓝藻1.9%,甲藻1.5%,金藻黄藻0.4%,裸藻7.8%。
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种) 34,轮虫(种) 38,枝角类(挠足类)(种) 49,合计(种) 147。底栖动物数量、生物量:1981年个体数(个/㎡) 249.601,1981年生物量(g/㎡) 29.654,1982年个体数(个/㎡) 163.548,1982年生物量(g/㎡) 28.492,平均个体数(个/㎡) 206.575,平均生物量(g/㎡) 29.073。
珠江三角洲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不少,虽然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亚热带种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如今广泛分布的榕、木棉、鱼尾葵、凤凰木亦为亚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盐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物达11科13种。
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亚热带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性属计则达53%。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1%(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性,是一种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生长在砖红壤性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亚热带性植物。亚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菩提树。这些亚热带植物生态特征和这里是亚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南亚热带性三角洲。
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亚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亚热带特点。如亚洲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开平、唐时新会均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鳄鱼因吃人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不相同,与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 porosus)、马来鳄(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则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由于三角洲不断开发,人口增加,林木破坏,它们已被猎食殆尽。
主要经济鱼类有鲥鱼、花鰶、凤鲚、七丝鲚、银鱼、鳗鲡、花鳗、青鱼、草鱼、鳡鱼、鳤鱼、赤眼鳟、海南红鲌、大眼红鲌、条鱼、广东鲂、鳊鱼、黄尾密鲴、刺鲃、南方白甲鱼、鲮鱼和唇鱼等。
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南亚热带性三角洲,与黄河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
粤港澳都市圈分别由三地的简称粤、港、澳组合而来,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即“粤港澳”。决定提出“建设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和“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建设深港、广佛、珠澳核心都市区。 《意见》中提出从城市规划、金融服务等多个层面推进粤港澳合作,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到2012年,粤港澳力争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推进粤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如今粤港澳都市圈已超越伦敦都市圈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是“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各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达到5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全国前三位。在广州投资的外资企业达2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36家。广州上市企业数量达11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4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66.77%,居全国前三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居全国第一位。民生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
2010年至2015年,广州五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位。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华南第一位、世界第五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居全国第一。正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格局。广州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95%的博士、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28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13家,重点实验室33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广州已建成华南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优秀,数量居全国第一。广州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连续6次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又称为“宝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是中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1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日子,而且深圳举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11年2月28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深圳 与汕尾市在汕尾市西部共建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至此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汕尾市。
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广东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粤剧的发源地,位于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及东南亚的交汇处,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共同构建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佛山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气息浓郁,为岭南文化兴盛之地。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东莞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
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惠州市南临南海大亚湾,西部与深圳、香港毗邻,东部与汕尾相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将惠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两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惠州港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深水港。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水路距香港仅47海里。惠州水深港湾多,具有建设年吞吐量一亿吨以上大港口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条件。惠州成为中国南方通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的进出口口岸。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行政管辖面积1800.14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曾获中国和谐之城,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珠海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东与香港水域相连,南与澳门陆地相接,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珠海市现辖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陆海总面积766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总面积16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690公里,拥有146个海岛,有“百岛之市”的美称。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江门市属河流三角洲冲积平原,沿海有大小岛屿96个,海岸线总长328.7公里。江门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少霜无雪,温和多雨,阳光充足。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之列。
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山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韶关,简称“韶”,古称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之后历朝沿袭。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韶州得名韶关始于明清之际,在今韶关市区先后设立水陆三个税关收税,俗称韶关。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北江上游,浈江、武江、北江三水交会处,南面和西面分别与广东省广州、清远、惠州及河源等市接壤,北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毗邻广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韶关历代名人辈出,有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等杰出人物。
韶关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位,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中国锌都”,“有色金属之乡”。
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林业生态市和生态发展区,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韶关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精彩的民族文化,史上被称为“岭南名郡”。
阳江,广东省省辖市,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东邻江门恩平、台山,西连茂名,南临南海,北接云浮,是珠三角的直接腹地和粤西地区面向珠三角的前沿;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下辖2个区、1个市、1个县;总面积7955.9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254.29万人。
阳江市境内沈海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中阳高速公路、325国道、三茂铁路、阳阳铁路、深湛铁路贯穿全境。阳江人才较多,近代有“岭南八子”之一的南国诗人、书法家阮退之,现代有国画大师关山月,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画家黄安仁、苏天赐、陈醉,语言学家黄伯荣等文化名人。
2017年,阳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8.63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0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87.04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588.52亿元,增长6.1%。2017年,阳江市人均生产总值达55553元,增长5.5%。
汕尾市,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协办城市,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城市,别称红城、海陆丰,广东省省辖市、珠三角城市群成员之一。地处广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台湾一水之隔,东临红海湾和碣石湾,莲花山南麓,东临惠来县,西连惠东县,北接梅州市和紫金县,南濒南海。
汕尾市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合作示范地的窗口,同时享有“中国彩色珠宝之都”、“小提琴之乡”、“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水鸟之乡”等美誉。汕尾是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
汕尾市下辖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海丰、陆丰、陆河、华侨区、红海湾区。居民主要为汉族,还有疍族、畲族等23个民族。汕尾籍侨胞主要旅居马来西亚、印尼等地。
2017年1月22日,广东省环保厅对外发布的《2016年广东21地市空气质量排名》显示,汕尾市优良指数在广东21个城市中排名第1。
2017年,我国首个经济特区至地级市的城际列车--深汕捷运开通,汕尾成为全国首个开通城际列车对接经济特区的城市。
河源,别称槎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河源市是东江流域的聚居中心。全市面积 1.57 万平方千米。
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积1.5642万平方公里。
河源是京九铁路进入广东省的第一个城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城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粤赣高速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1988年1月7日撤县设市,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清远,中国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面和东北面与韶关市为邻,东南和南面接广州市,南与佛山市接壤,西与肇庆市相连;辖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并代管英德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共2区2市4县,总面积1.9万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86.0万。
清远享有地方立法权,中心城区与广州紧密相连,离广州白云机场约40公里,离广州市区约60公里,距香港、澳门200公里,乘高铁到广州仅20分钟,是珠三角北缘的门户城市。清远先后出现西汉中散大夫何丹,唐代两度为相刘瞻,南唐诗人孟宾于等人。清远的摩崖石刻量多质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内容广杂,书法多彩,其中有韩愈、周敦颐、苏轼等名人题刻。
2017年,清远市实现生产总值1500.9亿元,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41.3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740.7亿元,增长6.6%,三次产业结构为14.6:36.1:49.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895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5769美元。
云浮,广东省地级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北回归线南侧,介于北纬22°22′~23°19′,东经111°03′~112°31′之间。南傍西江,东接珠江三角洲,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故又被称为广东大西关,系著名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城。云浮市盛产大理石(云石),石材加工业发达,是全国有名的“石材王国”,素有“石都”之称,此外还有“沙糖桔之乡”的称誉。
全市总面积7779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区,山区面积占60.5%,丘陵面积占30.7%,间有河谷盆地。现下辖云城区、云安区、郁南县、新兴县,代管罗定市。全市户籍人口286.12万(2011年末)。
云浮市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千米,城区人口30万人。“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绿树花香,山水相映”是其一大特色。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12年的7669.9亿美元。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含2县)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该地区有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5.珠三角地区2012年生产总值达47897.25亿元,比2008年(下同)增长了45.8%,占全省79.1%;人均GDP达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增长29.6%。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亚热带,当地人民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经营方式,即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又由于修筑堤防,建立电力排灌系统,防止了洪涝灾害和海潮侵袭,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产水稻、甘蔗、蚕茧、黄麻以及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龙眼、橙、柠檬等,淡水渔业亦称发达。
珠江三角洲是汉族广府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故大部分地区通行粤语,包括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东莞、惠州、深圳等珠三角粤语可分为广府片、四邑片和莞宝片、东江片。广府片粤语流行于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和江门城区,香港原住民之一的疍家话也属于广府片粤语;四邑片粤语主要流行于江门和靠近江门的珠海斗门区一带;莞宝片粤语流行于东莞、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香港、深圳的广府系原住民方言如围头话也属莞宝片粤语。东江片分布与惠州、河源等。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8]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等,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
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2019年12月5日,《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19)》在北京发布,珠三角城市群位列2018-2019年度城市群品牌前5强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