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14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民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陕西关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
在汉代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七绝组诗《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充分体现了当时长安习武之风。
在京城长安民间武侠常常仗义行侠,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唐军四溃,代宗逃往陕州。勤王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仅仅收得散兵数千,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侠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可见长安城习武人数之多,习武风之盛行。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如: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补前扫转上红拳,背弓颠补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盘腿法,前揭起後进红拳”。现存红拳拳谱也是以“撑补为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美誉。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可见红拳在当时声誉。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
从宋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南移和东迁,陕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失去本来的面目,如陕西红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红拳发展离不开民间人民的热爱,在陕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得是红拳,可以说当时村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红拳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
陕西红拳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八字八法”的主要内容,红拳有拳有序,拳序结合,流传拳域起落势相约为一。红拳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既:出手一点红一招制人),和组合技法(排子手、组合拳法、既: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红拳的劲力讲究:拧腰摆胯,力发于根行于梢。
盘,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是习练红拳的入门基本功。俗称“筋不盘软,不学艺”。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
十大盘又有软盘与硬盘之分。
十大盘软盘是: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单足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点斗势。
十大盘硬盘: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缠线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
法,即打手手法,零手有百,汇编成串,组排成排子手。与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法,主要有:“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闪绽腾挪飞步刁打。零手有百余;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等亦有几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1)手法:
手法是指近身实战攻防变化的技法法则。实战训练时叫“打手”。红拳的手法是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体系,亦即红拳之精华所在。八种打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发挥。
排子手。排字意味着可单练,也可对练。单习排手各招时,左右互换,亦进亦退。两人盘排手时,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处于守势,做相应的防御动作。对练是双方切磋,即“走门子”,亦称“打手跑拳”,以各种手法为主,身法、腿法为辅,相辅相成,故名排子手。其类型邢家有:六把扇子、五虎群羊、江南九手排子、三十六排手等。高家有:四排手、十排手、十二排手。习练者要经常进行“跑拳搭手”的技法的实际运用,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相互切磋点到为止的一种文打方法。
红拳打手绝招有: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偎身靠子拧心肘,打人凭的六合手。
三十六排手之内容:
(1)贴墙挂画 (2)猛虎爬壁 (3)罗汉负宝 (4)判官脱靴
(5)小鬼脱衣 (6)玉带围腰 (7)浪里拾柴 (8)霸王安闲
(9)美女照镜 (10)叶底藏花 (11)锁里拔簧 (12)秦王背剑
(13)搬倒泰山 (14)老君捧盘 (15)缠捶袖手 (16)单段双段
(17)罗汉倒扫 (18)单手擒方腊 (19)金纽银扣 (20)金雀捧圣
(21)大鹏展翅 (22)花马分鬃 (23)云里显圣 (24)隔墙撇竹
(25)白猿献果 (26)犀牛望月 (27)泥里拔葱 (28)鹞子入林
(29)野践满地 (30)脚踏鸳鸯 (31)撑棚斩架 (32)仙人摘桃
(33)小鬼攧枪 (34)老君抱葫芦 (35)李逵标鱼 (36)迎门铁扇子
(2)腿法
红拳拳谚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远脚、近膝、贴身胯打”等
红拳腿法主要包括:
在功能上,上腿主要是进行上三路(头、面、耳根、颌颏)的攻击。腿法有:迎风腿(正踢腿)、五花十字腿、背剑腿(外侧腿)、飞燕腿(外摆腿)、挂面腿(里合腿)5种。十字披红腿、
中腿主要是进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击,腿法有:撩阴腿、开门腿、挎剑腿、肋里塞车腿、挖腿、罗汉腿、磨盘腿。
下腿主要进行下三路(膝、胫、足)的攻击。腿法有:“拦马槛子腿、拨腿、蒲蓝腿(扫腿)、拨腿、顶门腿。抄腿后腿主要是用腿后击对方头面、胸部、腹部,腿法有:跟子腿、后撩腿、美女照镜腿、兔儿蹬鹰腿、驴儿后蹶腿。
腾空五腿主要是腾空踢击对方要害部位的一种方法,腿法有:二起腿、旋风腿、饿马奔槽、腾空双飞燕、腾空侧踹。
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实击虚,采用倒地滚打的跌法技法,腿法有:金锁银扣腿、金绞剪腿、死人腾床、黑驴滚毡、乌龙绞柱。
(3)拿法
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红拳传统称之为“串子”,红拳拿技为三十六把拿。即猛虎爬壁、黑鹰锁嗉、金丝锁喉、金钩钓鱼、古琴独调、搬头换顶、仙人指路、暗渡陈仓、窝里炮捶、搬倒泰山、鸽子旋堂、金丝缠臂、顺手牵羊、赤风摇头、铺地锦绣、定海神针、架海金梁、举手降服、白虎摇头、叶底藏花、凤凰展翅、金丝缠腕、双开金锁、猛虎出柙、金刚折臂、湘子挎篮、强虏附首、侧耳听风、伏首阶下、将军敬酒、震地惊雷、横刀刮鸭、双龙入洞、鸿雁穿喉、二虎争食、声东击西。
(4)滚跌
《万福堂红拳拳谱》中“九滚十八跌”之打法,弥补了红拳倒地反败为胜之缺。
“九滚十八跌”:
一黄龙滚江,二鲤鱼返江,三太子滚殿,四黑驴子滚毡,五美女晒鞋,六坤鱼翻刺,七缠倒探腿,八金铰剪,九金纽银扣。 一死人腾床,二老兔蹬鹰,三下马坐泥,四阴锁阳锁,五美女滚毡,六小鬼攧枪,七力推泰山,八浪里撑舟,九鲤鱼扣腮,十叶底藏花,十一千斤闸,十二夫子拱手,十三倒身拔龙,十四单凤朝阳,十五拌跤,十六黄狗当道,十七二郎担山,十八仙人指路
(5)摔法
樵夫捆柴、老树搬根、勾连腿、却地龙、顺手牵羊、倒卷红。
势,即套路,含拳械对练。陕西红拳以七大拳系组成:红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臂、跑拳(门子),套路百余套。
红拳套路有三十六路: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等。至于所用器,长兵以枪棍刀械为主,如六合大枪、单头双头母子棍、阴手琵琶棍等,断门刀、步战刀等;据《大清拳礼序秘籍本》《红拳拳谱》统计,套路总有百十之多。套路作为入门基本功训练,使初学者身法灵活,步法协调,即可下场表演,又可强身健体,红拳套路有快练与慢练两种形式,快练;是耍场表演的外场功,讲究式势要亮,时而猛虎下山,时而身如游龙,起伏分明,柔里带钢。慢练;红拳也称“化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式势相连,行云流水。红拳的套路与秦腔、社火、舞狮,庙会相结合是陕西农村主要的娱乐方式。
理,即拳法理论。遗有专篇(如红拳打手歌五篇),谱本记有套路与动作名称及打手要言、口诀扎字、用武要言、图等,有拳有谱(基本上用关中方言)。在我国武术流派中,红拳堪称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一个拳系。
红拳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做为拳法理论基础,注重技击性。现存红拳打手歌五篇,即:《红拳拳谱》《红拳跑拳打手》《红拳八大步法》《红拳用武要言》《红拳练功方法(药物等)》,及拳谱口诀扎字、用武要言、图谱等。
八字八法,即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挂)、步法(弓、马、偷、夺、即、窜、踪、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刀法(提、扎、砍、撩滚、摩、擒、拿)、枪法(封、闭、捉、拿、撸、提、缠、环)、鞭法(遮、拦、踪、横、领、辟、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陕西红拳的主要内容。
陕西红拳常用的器械:长器械有枪、矛、叉、戟、戈、双头枪等;短器械有匕首、刀、剑、斧、钺、铲、其它器械有棍、鞭杆、拐、盾、锤、流星锤、鞭、槊、锏、双钩、耙、抓、弓、矢、弹弓等。拳械内容共有40余套之多。
器械打法
以棍枪为例,手法在器械上的应用与变化,数邢三的十六母子单头棍和二十四母子双头棍法,及赵武陆合枪法皆堪称绝技妙法。其内容于后:
(a)十六母子单头棍(白眉棍)。
黄鶧照坡,白虎洗脸,二龙争珠,樵夫砍柴,蜜蜂采花,庄稼扬场,海底捞月,老君倒关门,鸭子三拌嘴,黄?探爪,仙人捧盘,金鳌劈舟,李逵标鱼,金龙缠柱,勾阴为阳,判官脱靴
(b)二十四母子双头棍。
怀中抱月,母猪探泥,水花落挑,扁身中拦,夜叉探海,直棍拦取,锁里拔簧,倒取摩天岭,月斜月圆,珍珠倒卷帘,青龙三摆头,凤凰三点头,鸿门锣儿,脑门穴里一点红,水里挑莲,火里抓纸,姨娘倒穿鞋,上抡下扫,花子闯街过,莺莺倒上桥,公主攮王彪,陈俊背鞭取濮阳,击击击,刮刮刮。
陆合枪诗
此枪立势甚刚强, 梨花圈枪世无双。
圈枪为母玄中妙, 左腾右挪把人伤。
封闭捉拿使得妙, 梨花摆头法更良。
里外把门人不晓, 双封纵步使花枪。
要知圈枪先学母, 秦王摩旗第一枪。
缠枪拈棍黄龙枪, 黑龙入洞最见长。
把门救护法程好, 凤点头分第二枪。
穿指滚袖并鹞子, 败走大略直入强。
扭手救护身法秘, 扫帚分为第三枪。
背拿拦腿并摆拦, 如猫扑鼠甚威严。
迎风救护枪法祖, 白蛇弄风第四枪。
双封双闭死求活, 无中生有发神枪。
兼有对接来救护, 拔草寻蛇第五枪。
一捷为先接二进, 夺窝复夺称凤凰。
裙拦刁扎还手救, 梨花落总第六枪。
红拳主要特点:总括为十六字诀 “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补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撑”“双撑”“紧撑”“翻撑”以及“却地撑”“转身撑”等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撑”,确实“撑”法之特令人钦佩,“撑”法之妙、意深无穷。
第二,“化身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贵如金”。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练习。讲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在化身方面强调这两条:“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讲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进,进有退,”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之力,借力趁势取胜。故练红拳的主导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讲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锻炼,以盘功练架的“弓步冲捶”而论要求是“侧身一条线,胸腹不全显”。红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闪绽腾挪”等都是练身法而体现“化身为奇”的重要体现。
第三,“勾挂为能”。
“勾挂”也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在红拳诸多套路中连接招式拳谱讲,“练好云手和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功的优势。在红拳的初级阶段,师传教导是要掌握:“高棚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级训练中特别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压;里不勾,外不挂,制敌取胜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但都在变化中应用。其能无穷。“红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体现“勾挂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为法”。
“刁打”红拳,中最突出的技击特征。“刁”是“审”对方之情而发,与“打”相联。不进即“刁”而退之,如进“刁打”并用。以“刁”消对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贵之地,均在对方要害之处,尤以击打点破穴道为秘,所以“刁打“是贯穿在红拳“的始终之法。名拳《四究拳》,是运用刁打的典范。手法共二十盘,用时每盘都是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进击化变;刁必变,打必胜,神奇惊人。
红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一个拳种。它经过历代传人们的传承、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技法全面的体系。
历代习武者大都注重内外兼修,特别是对内功的修炼尤为重视。红拳前辈传人们在对我国传统医学、吐纳导引术中的练气、机理和功法。进行总结与拳技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功力功法。习之以运气为主,意识,呼吸与动作密切配合,以修内气、蓄积内劲、增加功力,可使内气充盈畅通经脉,周身四肢内劲增长,丹田内气充足,平阴阳、养脏腑、气贯周身、能迅速提高武技,达到肢体健康,养生延年益寿之功效。
红拳的功法名目繁多,最基本的为软硬十大盘功,内练十八法,小红拳、炮锤及徒手,器械等各种功法,由于修炼者都注重自然力的恢复和求取,结合“以气为本” 的哲学与医学文化,在以放松,凝神的前提下,以心法为主导,强调神统意颂,导气循经,其刚柔紧松、沉稳轻灵、滚缠伏纵、都可使相机随意而就,故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
红拳的技法简单明快,出手快捷,变化灵活、方法清晰、攻防明显、劲力饱满。红拳先辈杨天成有一口头禅,在与人谈论实战时常说,功夫行不行,你往跟前走嘛,人一走到跟前,杨老先辈抬手一晃,盖面掌直奔对方面门而去,手法快捷,有力。
红拳先辈们最爱拉扯朋友,研究打法,打手跑拳的训练,是红拳训练攻防技术和防御能力的方法,是近身搏击的技术,出手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法和变化不同的手法,腿法组成红拳的排子打手体系。
今以鸡步龙爪一势来简要说明红拳的一些打法变化,不当之处,望同仁指正。
鸡步龙爪势,练则为功,用则为拳,招法简单明了,此势有一歌诀:“踩踏之法最为雄,开合还为霸气宗。高低挂截斩靠,体用含神显师风。”
此势在用法上灵活多变,与人交手,应侧身换膀,拧腰摆胯,以腰带动四肢,盘肩活腰,脚步灵活,左右闪打,对方无论左右拳何方向击来,我可用手挂撑,下用脚或蹬、或踩,上步内外跤,上用拳击对方臂、肩、耳门等,或肩靠、肘打,例如,对方用右拳击我面部而来,我右手挂撑回带,左手贴住对方左肘部与左手合力回牵,脚下绊扫对方腿部,对方即可前爬出去。若对方往后退拉。我可贴身上去,脚下绊扫对方之脚,左手拍击对方肘部,右手之掌击打对方面部,或用掌掏击对方腮下,将对方击倒。切记要胆大心细,敢于贴住对方身体,拳谚说:“打人须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技击之道,千变万化,没有编好的套路。任何招式,都在动中寻机,闪绽腾挪、巧击刁打,随时趁虚而入,要在精神上压住对方,在胆识上镇住对方。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ì)”,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通过此功的练习,从医学理论而说,可以促进足少阴肾经的经气使先天之本肾脏发达,肾脏在人体主藏精,生殖与发育、主生骨、主纳气、生髓的作用。按照中医学经络有“同气相求,相互联系”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之脉,足少阴胆经之脉,足厥阴肝经之脉都有腿足部,时常习练此功,可加强人体先后天之本,肾脏与脾脏的功能。必然带动全身各部器官的协调统一锻炼。
久久习之,将使人肾气旺盛,经脉俱通,阴阳调和,神清目明,身轻似燕。以达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可能对膝关节炎、腰腿疼、贫血、头晕、高血压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基本功的习练,特别是内功修行,人体的潜能被调动起来,日久功深,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周身一体,步履轻灵捷利,出手轻柔迅急,用于技击上方可得心应手,威力无穷。
武术是一门文化、一种艺术,具有多元的价值功能,它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一种以拳练人的运动艺术。是一门魂魄并练,身心并重,道技兼修的运动学。其运动特点是由力至劲,由肢体到精神的运动学。
红拳、中国古老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拳种,一个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技相结合的拳派,正在红拳传人们的不懈努力下,焕发生机。
红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红拳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环境、人文文化,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学习红拳不仅要研习技艺,更要追求和理解红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红拳老师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尊称,一切行动,一切过程依礼而动,依礼而始终。上场必礼,是红拳人的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一是站礼,即平日自己习练套势,由场右边上场启示起势,前辈早已形成定规——右上右下,并步成立正姿势,目视正前方。仅此一礼势,实为一种心理,是练,定心静气自省如何练好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开表演演练套路以前,出场表演者,立身并步站立做出特定动作;两臂高抬,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向前上下两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转身动步一圈频座拱手圈礼,以此表示对观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会友”表演或武术竞赛演完收势下场。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求胜负。为此,大都有较为明确的制度,那就是一让二过三胜负。让远让进不让寸。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口语:“请”才能正式比赛。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亦可以说,这是属于“礼”的延续范畴之类的事,红拳的礼仪,涉及范围极广,表现在师徒关系上是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如父子式的“礼”相当普遍,十分严肃,尊师重道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红拳与其他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
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2008年12月12日,红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获得“红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清代道、咸年间,陕西关中地区习练红拳较多,为了相互切磋和提高来促进陕西红拳的发展,在渭北各县的红拳拳师倡导下,1826年前后,成立了以武会友的“群英会”,每隔三年举办一次,最后一次群英会约在1841年举办,由于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已经开始,民心不安,所以作为最后一次。会址设在浦城县城,该县一位姓何的举人主持。被邀请来的有三原高三、临潼邢三、潼关苏三,河县阳张大脚等等有名气的拳师。在会期中,安排先表演单人武术,最后进行实战“跑拳搭手比赛。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书写了辉煌篇章。古人即语“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表明了古长安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热土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红拳”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据传,陈抟(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陈抟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抟上前行礼,询问此地风俗情况,老樵夫简略告知。以后又经常碰面,两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后老樵夫对陈抟说:“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体单,我愿将当地先辈祖传下的一套拳术招法传授于你;一则防身,二则对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也很有益处,你我有缘,不知你意如何?”陈抟听后甚喜,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请予传授。老樵夫也很高兴,从这天开始规定每晨向陈传传授拳法与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的很快,陈抟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听后哈哈大笑地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今先生问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说明已看破了红尘,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红尘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你问的好,此拳应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传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华山“下棋古亭”的传说,乃是陈抟老祖与赵匡胤下棋留下的古迹。但流传至今的“关中红拳”有一路叫“太祖红”,这路拳来历的渊源也与陈抟老祖和赵匡胤的传说有关。“五代”末年,赵匡胤流落江湖,后经关东来到了关中。有一天赵匡胤游西岳华山遇到了陈抟,俩人对弈下棋于华山东峰之巅,以输赢华山为注。最后赵匡胤输了,便将华山给了陈抟。陈抟见赵匡胤雄壮英武便说:“君子输了华山乃戏尔,今观壮士英雄无比,愿目观君武艺本领与拳功,请勿推辞。”赵匡胤施礼说:“请先生多多指教。”赵匡胤说完便演练了他经常喜欢又得少林和尚之点的一路拳术。陈抟观后只是点头微笑,赵匡胤请陈抟指教。陈抟老祖说:“君武功勇猛刚烈,技能非凡;可惜并非上乘之功,如遇高手难以化力制敌。君要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才是上乘的拳脚功夫。”接着陈抟脱去外袍也演练了一趟他随老樵夫所学之拳,该拳术在他长期练功体会中又赋予了不少新技巧与内功。赵匡胤观后佩服不已,恳求陈抟老祖传授。陈答应了并约定每日晨在东峰之巅来传授。每天太阳未出赵匡胤登上东峰跟陈抟老祖习拳。赵匡胤悉心习练,终于掌握了此拳。
后来赵匡胤做了北宋王朝第一代开国之君,后人为避讳起见,把他随陈抟所学的三十六势的“关中红拳”美其名为“太祖红拳”。
南宋时红拳更有所发展。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周侗(约1040年—1119年)陕西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精通陕西红拳技法,周侗出游于河南曾向抗金英雄,民族将领岳飞传授了“关中红拳”的招数武功。
李自成(1606—1645)子鸿基,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幼年酷嗜红拳,拜陕北罗拳师习练红拳。青年时期,率驿卒起义,加入了闯王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高迎祥牺牲后,众卒拥戴李自成,被尊称为李闯王。在潼关南塬与明军作战中失利之后,李自成率部突围,仅带18骑进入商洛山中,休养生息,集结义军,整军经武,操练兵马,以谋东山再起。在此期间,李自成与商南县李氏“蛮”人结拜兄弟,传其武艺。 商洛山,作为李自成转败为胜的起点,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练兵习武的动人故事,流传着他的一些武术套路。对这些宝贵的优秀传统武术套路,做好挖掘、研究工作,对于陕西武术界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成立了以洪述顺同志为执笔的商洛山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组,在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民间老拳师,寻找闯王武术的踪迹,终于在商州龙王庙乡阎村84岁的老拳师阎生荣这里得到闯王武术的的由来。阎老拳师陈述并演练了1911年,由他继承李氏“蛮”人后裔丹凤县茶房李新茂拳师所授的双股剑,黑虎拳一、二路、红拳、乾坤剑一、二路,五十五刀,花枪,盘龙棍,黑虎单、双鞭等10个闯王武术拳械套路和基本功技法。对此,经红拳专家认真的研究和实地考证,并将这些套路行反复的比较和论证,最后确定了闯王拳,就是红拳。
乾隆年间千邑(西千阳县)宋朝佐、凤翔(陕西凤翔县)师宝龙、耀州(陕西耀县)郭崇志、宝鸡张阳真(东传红拳第一人陕西宝鸡人。据中国武术史载:“在1763年清代乾隆二十八年,在周至县传授于山西平遥人师来明,师来明又传授于山东冠县人张普光,张普光传张洛焦至使红拳传入山东”)。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陕西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并出现“关中三三.一四”即:三原“鹞子高三”(高占魁最早师承耀州郭崇志)、临潼“黑虎”邢三(邢福科师承凤翔司宝龙)及潼关“饿虎”苏三、“通背”李四。四人皆精于红拳,为使红拳不向表演套路形式上发展,并在原红拳技法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了体现红拳技法的“四究拳”。使红拳形成了以盘、法、势、理俱全的红拳体系。
陕西杰出人物胡景翼、杨虎城自幼就习练红拳、并将红拳在西北军中推广,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张鸣岐等均为当时著名红拳拳师。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1937年,红拳高派杨杰在西安与杨瑞轩酬建陕西省国术馆,任“高家拳”教练。1961年,74岁高龄的杨杰,应邀出席全国武术表演,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荣高棠等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196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记录了杨杰先生的红拳套路“燕青掌”“子拳”“子棍”“六合枪”“春秋刀”等。
(?—1647),字绳武,陕西临潼人幼习红拳,原为明末曹文诏部下,任游击。据载曾杀死过农民军领袖“点灯子”,擒获过“不沾泥”和高迎祥,明亡后曾联合李自成余部贺珍等发动关中抗清起义。孙守法骁勇善战,善用铁鞭,故史书上有“铁鞭孙守法”之号。顺治四年在兴安府药箭寨一战中,手持铁鞭打死10多名清兵,其亦战死于此,陕西总督孟乔芳在给清廷的奏议中,还特别提到缴获“铁鞭一条”。
陕西长安县人,幼习红拳,善拳勇,嗜拳技。史载:“顺治十六年五月,郑成功大举入长江,六月破镇江,七月至江宁城下,二十三日清将梁化凤破郑成功擒杀大将甘辉等十四人,十月郑成功还至厦门。梁化凤因救驾有功官封太子太保衔。”
殷化行(1644—1710),字熙如,原籍山西沁水县人,王姓,明末全家躲避战乱,迁至陕西咸阳靳李村,改姓为殷。在疆场上战斗大半生,在平定三藩之乱和征讨噶尔丹战争中立有殊勋,是康熙年间的名将。自幼习红拳,好读兵书。康熙四年(1665年)中武举,八年由武进士授守备职,后擢台湾、襄阳,宁夏总兵官。三十四年冬,皇上亲征厄鲁转,殷化行随大将军费杨古、振武将军孙思克出西路征噶尔丹,与之会战于昭莫多,打败噶尔丹部,立大功。三十六年康熙西巡,为表彰殷化行在昭莫多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特授予参赞之职。“总兵官王化行去岁出征噶尔丹之役,见其人才矫健,队伍警齐,尤著劳绩,大将军费杨古来亦奏其功,绿营总兵官向无授为参赞之例,着王化行于此役军中为参赞赐孔雀翎,还赐御书‘深沉节制’四字。”擢广东提督。
字振公,其先世延安人也,徙居咸阳马泉镇红拳之乡程家堡。红拳名师,乾隆年间平定三藩,征讨大小金川叛乱,因胆气过人,精于双刀,屡立战功,被乾隆封赏赐匾。
(?—1842),清朝将领,陕西长安人,乡良出身。幼习红拳,膂力出众,曾参与镇压川、陕、楚三省反清叛逆组织。道光初,随杨芳平乱,亲手缚擒叛首张格尔,功任千总、守备、参将、广西提督、浙江提督。
师宝龙(1765—1845)别名师己,行六,陕西凤翔府石家营人。家室殷富,文武世家,中科连捷之士代不乏其人,据其后人讲述,家门原有石牌坊为朝廷赐建。乾嘉年间被称为红拳大家,技艺精妙为陕、甘、川省武林所称道,精技击,有南山打虎之传,增与千阳县南寨源红拳名家宋朝佐相友善,又与临潼黑虎邢三为莫逆之交,其成就非凡:箸有红拳“师宝龙拳法”流传于世。
红拳拳法(师宝龙著1765—1845)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紧相连,手起脚不挪,止注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大病。侧身换膀学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手去不显身形,显身形何为能。势势要亮,脚脚见将。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拔步如风,站步如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拳打势样招架。打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进步如鸡窜,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压,里勾外挂,撑斩勾挎,高低上下。双手不离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为奇,脚眼手尖不可离。打拳不离三尖,脚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动,眼尖手快耳听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得步忙进脚,打人如捏火。撑来换撑,斩来换斩。撑不动不撑,斩不动不斩。高如泰山,低如鸟雀。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你斩我绽,你绽(注:绽陕西方言读can解开的意思)我闪。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屈,后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无敌。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打如玄黄,小如猫。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发。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脚与手和,气与力合。肩探捶攒,吸喉贯顶,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气如细丝,习气养身,穿肠过肚。五脏六腑,气串经络。行于丹田,左传右转。拧腰捩胯,通关利窍。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针为本,惜气养身。吸气之法,缩骨欠肩,搜肩探膀。顺人之劲,借人之力。撑捶不利离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劲口难,离人一寸,打上有劲,离人远必定闪。前顶后挺,上不离胸膈,下不离带口,高不过眉,低不过肩。捶到临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转劲最为高,身法要逍遥。眼硬打的眼软,手快打的手慢。拳不离脚棍不离搠,拳打手指,枪扎步眼,眼观手脚定存亡。一要准,二要稳,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变万化,闪身脱化滑如鱼。一搬二扣三丁拐。
高三(1816—1902)原名高占魁,字鸿斋,别名高春鸣,陕西三原县马额镇高家堡村人,因排行为三亦称高三。
高三四岁从兄习武,由兄引见拜陕西耀州红拳名家郭崇志习练红拳,后又拜陕西三原清凉寺僧人园净长老学艺。
高三深得红拳技击精髓,即只身遍游,冀、鲁、豫、湘、鄂、苏、川、甘、晋等地传红拳十余省,以武会友,以艺求师,以技击轻功见长。鹞子高三在实战中讲究力圆功轻线为快,审势刁打交为先;形一实二手步连,贴身攒靠市真传;闪、绽、腾、挪、飞、步、刁、打8个字随机便用,制敌取胜。
铁彦彪(1861—1953),西安市人。回族,陕西著名武术,硬气功家:因身硬是铁,功力深厚,故有“铁教师”之称。
铁彦彪幼年在回民坊习练查拳,后随赵彦彪习练大、小红拳及富有醉拳特点的分洪闸拳,善使锁子石。石担及百余重的大铁刀,兼习十三太保健体功,全身拍打功及各种硬气功。民国12年(1923)发起成立西北回民体育组织“金一健身会”,首任会长,开设摔跤、武术、气功等项目学习班,会员发展到数千人。
民国23年(1934)秋,曾代表西安地区少数民族,参加过陕西国民政府举办的武术比赛,获银质奖。抗日战争期间组织回教青年服务团国术队表演募捐。民国廿六年(1937)六月,担任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陕西省选拔评判工作。
张汉鼎(1880—1945),号九三,陕西咸阳人。近代陕西邢家拳主要传人。张汉鼎早年习武于“黑虎邢三”第一代传人李邦彦门下,较全面地继承了邢家技艺。臂膀灵活,步伐敏捷,精通“六合拳”,善以掌击人,左右进击,六掌兼施,变化莫测。民国17年(1928)在咸阳两寺渡办班授徒30余人,重视武德教育。民国廿(1931)受聘咸阳学道小学,西安第二中学国术教师,组织学校武术团,培养骨干,推广国术教育。进行国术表演赛,二中独占鳌头。他编辑有《九三拳术秘籍三拳脚》等拳谱。
杨瑞轩(1871—1957)陕西富平县人,陕西著名拳师。 杨瑞轩青年时期,曾拜陕西耀县安老三(安伯龙)姜老五(姜宝)习练高家拳。体魁力巨,单手善使大铁刀,曾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司令胡景翼部任营长等职。民国27年(1936)杨瑞轩发起创办“陕西国术馆”任馆长多年。
张鸣岐祖籍陕西西安,排行为四(陕西武林界称张老四)生于1883年,卒于1972年,享寿90令,出自省城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少年时师从清末武举张金锡先生(张金锡:清同治年间武举,新意红拳泰斗鹞子高三嫡传弟子)入行习武,为鹞子高三第三代传人。曾任冯部国术总教官,冯部驻陕部队军官训练团第二分队队长。根据实战格斗需要,编纂“步战刀”五十六势,全军推广演练为后来抗日大刀队奠定战术基础,解放前与原陕西国术馆馆长杨瑞轩先生私交甚厚并被邀请为红拳教练,晚年并致力于红拳的传播培养的徒弟有;武清江、张长荣、侯拫为、邵智勇、白平、范长江、韩秦生、韩奎生、张新国、罗文斌、刘继民等。已成为继承发扬红拳的骨干,尤其是邵智勇(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继承先师遗愿为弘扬红拳文化呕心沥血。
张鸣岐(1893—1949),爱国将领。原名忠祥,号虎臣,后改为虎城。陕西蒲城人。自幼习练红拳“跑拳打手”1908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前,20多岁的杨杰与同盟会员胡景翼、武观石等来往密切,因为他们都是喜爱武术的拳师。他们也知杨杰不仅爱习武练拳而且是有志的青年,因而经常会与富平县东城门楼上讲武艺、论国势、谈革命。
为了联络志士,杨杰与他亲如弟兄的高三传拳习练者的王振西经常掮杠着耍武术器械“把子”,在渭北一带各县,以卖艺耍拳为名,作些有益于反清革命的秘密工作。
(二)“神腿”雅号的传说由来
“神腿”杨杰先生,武林界誉为“神腿”是有一定的传说事实的。目前有两种传说。一种是,他当年秘密进行反清活动时,一日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好友,潜入西安城内打探消息。到了晚上巡夜的清军约十余人查到了他们住的旅店时,他们几个人夺门而出,杨杰在前用腿打倒几个敌人而向城北门逃去。清兵打着灯笼穷追不舍,杨杰让几位先跑他断后,当五六名清兵追来时,杨杰回身照前边两名用“鸳鸯连环腿”先将清兵手提的灯踢灭。再将二人打翻在地,后面清军吓住了转身逃走。杨杰追上前边几位一同逃出了北门。这件事回到住地后,互相传来传去说:“杨杰的腿功真厉害,简直是‘神腿’,只用腿功就把清军打跑了。”从而“神腿”的雅号与杨杰的名字连在一起,成为关中武林的赞誉之称了。
一种说法是,他参加反清活动时,曾受命去商、洛一带侦察敌情。途中天晚,与数名巡哨清兵遭遇,杨杰施展腿功,横踢竖扫,一兵倒毙,余众逃散。杨杰完成任务后,安然返回。因而被誉为“神腿”,“神腿”杨杰之名,变传扬关中而誉载武林了。
传徒授艺
1925年,杨杰目睹了军队腐败和不平之事毅然脱离了军籍而返回故里专心从事武术事业而传徒授艺,1935年杨杰还去北平,与一些武林名家授徒年余时间。
1936年杨瑞轩先生受杨虎城推荐在西安筹办了“陕西省国术馆”,并担任馆长,聘请“神腿”杨杰与“黄毛”王振西、张鸣岐专门教授红拳。
在国术馆内门户之见较深,杨杰名声威望日高,有人不服,有一拳师叫郑汝平是河南郑州人,从南京来此,以“太极拳”任教而夸口不凡。一日,馆长杨瑞轩召集全馆人员说:“我们不能在众人学生面前扬己压人。郑老师不能非议杨老师。今天关上馆大门,事不外传,今天请郑、杨二位老师各露一手,见见高低”,两人各自站定,只听见杨杰一声“请”字,之间郑汝平已栽倒在地,众人大惊并十分佩服杨杰之功夫。杨杰制服郑汝平用的是“四究拳”中的“云里显圣”与“判官脱靴”连环手法。之后“神腿”杨杰在“国术馆内威望更高了。
(五)解放后对武术事业的贡献
1949年西安解放后,省人民政府在革命公园设立了“陕西省国术辅导处”,杨瑞轩先生和以陕西高家拳闻名关中的“神腿”杨杰先生被任命为该处的武术教练。到了1958年陕西省戏曲学校(今戏曲研究院前身)校长罗明慕杨杰先生之名特聘为该校的武术教练,他又兼任陕西省体委武术指导和省武术协会副主任,在此其间受到了省长赵寿山同志的热情接见,使他受鼓舞很大。杨杰先生便倾心踏实的为培养戏曲舞台新秀与陕西省的武术事业的人才而努力传徒授艺,为我省境内武术事业的开创与发长做出了成绩。
1960年国家体委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全国武术表演大会,杨杰先生这时已74高龄了,他也应邀参加了大会的表演。杨杰先生在会上表演了具有陕西浓厚武术特色的红拳,其中有“青龙刀”“六合枪”“子棍”“春秋刀”“八仙剑”“大小疯魔棍”“尉迟鞭”“虎翻身”“燕青掌”等精华器械与拳术。杨杰先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与会者与广大观众的赞赏。领导同志有习仲勋、荣高棠、赵寿山等接见了他并热情洋溢的肯定了他在中华武术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并希望他为祖国武术事业这一宝贵遗产,进一步作出新的贡献。
杨杰先生回陕后,在1961年在西安又作了次武术表演。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西北局实际刘澜涛、陕西省省长赵伯平等首长提出,将杨杰先生的表演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它摄制成片,作为珍贵的武术资料加以保存,西安电影制片厂也完成了这一任务。
杨杰先生在西安时,多住单位,后来年迈便住在家里传徒授艺。1970年因病于1971年农历正月十三逝世,终年85岁。
杨杰先生的一生是从事革命,热爱武术、竟业乐群,认真工作的一生;他也是对陕西红拳的继承发展和培养了不少高门人才的一生。杨杰先生刚直诚实,笃信不二,廉洁自律,清操可风;他一生为中华武术事业作出的贡献,将会在陕西武术史上留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