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9 18:40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成立于1950年,设有3个系、 9个研究所(室),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招收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农学、生物技术和农村区域发展3个本科专业。现有研究生180余人,本科学生1000余人。知名校友有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先生。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成立于1950年,先后培养各类学生1万多人,这些同志在各自岗位上为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设有3个系、 9个研究所(室),拥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招收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农学、生物技术和农村区域发展3个本科专业。现有研究生180余人,本科学生1000余人。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起源于1906年成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和1910年成立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经过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农业系(1933)、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37)农艺系、私立相辉学院农艺系(1936)、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农艺系(1945),于1950年组成西南农学院农艺系,1952年,随着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西昌技专等相关系科的并入,成立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2002年改称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05年,随着原西南师范大学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南大学,学院随之更名为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学院院训:追梦求实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学术立院
学院精神:心系三农,顶天立地
学院行政
名誉院长:袁隆平
院长:何光华主持学院行政工作。负责学院发展规划、学科及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人事人才、财务、基础条件建设、安全稳定、校友等工作。
副院长:唐章林负责学院科研管理、科技服务、实验室安全、国资管理等工作。
副院长:张建奎负责学院人才培养、教学教改、国际化办学、网站建设等工作。
学院党委
党委书记:赵子华主持学院党委工作。负责学院党的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离退休等工作。
党委副书记:何光华负责党风廉政、师德师风建设、统战及政保等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方凤玲负责学院纪检监察、学生教育管理、文化宣传、学生党建团建、档案管理等工作。
助理
院长助理:吕长文协助院长或分管副院长工作,具体负责学院社会服务、科技推广、网络与继续教育、校地校企合作、学生校外实习等工作。
院长助理:刘志斋协助院长分管学院外事工作、中外合作办学、公共实验平台管理等工作
农学系(37人)
主任:唐章林
副主任:张正圣
成员:
唐章林、张建奎、易泽林、阮仁武、冯丽、张毅、李加纳、谌利、张正圣、罗云佳、黄顺礼、何光华、杨正林、邢宝莲、王瑞、赵芳明、何凤发、殷家明、廖宇静、戴秀梅、左蕾、周清元、林呐、黄远新、钟秉强、张健、管健、凌英华、徐新福、赵勇、王晓雯、钱伟、李祥洪、陈子平、桑贤春、卢坤、张洪博
生物科学系(20人)
主任:王三根
副主任:朱利泉
成员:
王三根、朱利泉、刘大军、梁颖、李关荣、胡奎、宗学凤、黄爱缨、倪郁、滕中华、吕俊、李帮秀、刘文清、柴友荣、刘列钊、高洁、杨昆、万华方、李云峰、张凯
区域发展系(21人)
主任:王龙昌
副主任:崔翠
成员:
郑钦玉、王季春、隗溟、张兴翠、崔翠、唐道彬、蔡一林、王久光、陈国惠、王国强、吕长文、杨瑞吉、王卫卫、王龙昌、谢小玉、许秀川、孔立、袁晓辉、刘志斋、王胜
基本情况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40人,其中,有国家一、二层次人选2名,部级专家2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2名,重庆市名师1名。。
兼职研究生导师
黄先群,研究员,女,汉族,1958年6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贵州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杨文鹏,研究员,男,1957年10月出生,贵州黔西人,贵州省旱粮研究所正处级干部。
博士生导师
李加纳,男,1957 年9 月出生,教授、博导,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原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
王三根,男,教授,原生物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
朱利泉,男,1962年10生。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毕业,西南大学蔬菜学专业博士毕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植物和微生物学系访问学者。现为西南大学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专家组成员,政协重庆市委员;
何光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重庆市作物学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
蔡一林,男,生于1958年8月,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代会主任、工会主席、党委委员,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
王龙昌,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6月出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正圣,研究员,1964年8月出生,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
柴友荣,研究员,1968年02月出生,重庆市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西南大学分子育种中心主任、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因工程室主任。
博士研究生
(同属作物学一级学科)
培养掌握作物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和试验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和进行口头学术交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作物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具备从事作物科学研究、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
全日制博士生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15学分,其中必修13学分(含必修环节2学分),选修2学分。
培养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熟悉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水平,成为有能力独立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和与生态学相关工作的生态学工作者。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一门外语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能正确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具有外语运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基本达到“四会”。具有健康的体魄。
全日制博士生学制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15 学分(各学科自定)其中必修13学分,选修2学分。
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广阔和坚实的基础,熟练掌握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学位论文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全日制博士生学制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14分(各学科自定)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2学分。
培养系统、全面地掌握植物学及其主要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熟悉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和应用一门外语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正确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本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具有独立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能够申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能力。
全日制博士生学制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14分(各学科自定)其中必修9学分,选修5学分。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十分活跃的带头学科,它是以基因为中心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的科学。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宽广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把握本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能独立设计及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
全日制博士生学制3——6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14分(各学科自定)其中必修12学分,选修2学分。
硕士研究生
培养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现代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2学分,其中必修17学分(含必修环节2学分),选修15学分。
种子工程培养掌握种子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现代化田间、实验室及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至少能用一种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种子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2学分,其中必修19学分(含必修环节2学分),选修13学分。
作物栽培与耕作培养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和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及管理工作的能力;能运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读、写、听、说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2学分,其中必修19学分(含必修环节2学分),选修13学分。
生态学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熟悉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水平,具有独立从事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能熟练地进行本学科专业的专业论文写作,掌握和应用一门外语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能正确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具有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0学分,其中必修20学分,选修10学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养目标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一门外语。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2学分(各学科可自定),其中必修19学分,选修13学分。
植物学培养目标系统、全面地掌握植物学及其主要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熟悉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和应用一门外语查阅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正确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本专业毕业研究生应成为适应师范、农、林、园艺、制药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及产品开发等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0学分(各学科可自定),其中必修24学分,选修6学分。
遗传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十分活跃的带头学科,它是以基因为中心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的科学。本学科的硕士生培养以高级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并重,旨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在遗传学领域内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相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备的高层次人才。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有团结合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研究及教育的精神;熟悉本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较熟练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有关领域中做出一定的成果。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
学制3年。应修32学分,其中必修18学分8,选修14学分。
药用植物栽培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了解药用植物栽培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试验设计、实验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书刊,并能撰写论文。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产品研发、中药材资源保护、中药材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科技推广或科技管理工作。
学制2—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应修32学分,其中必修18学分(含必修环节2学分),选修14学分。
农业推广
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等、主要作物形态、发育、自交、杂交、种子生产及种子检验等方面的实验。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培养目标: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程序设计基础、植物学、植物学实验、大学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实验技术、基础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普通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土壤农化分析、普通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学、植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生产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种子学等。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培养适合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需要,掌握与当代农村发展相关的农业技术、农业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受到农村发展调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组织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实施的技能,具备农村社会调查与分析的能力,掌握农村经济、农村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组织与管理、经营与促销的技能,熟悉国家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熟悉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农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从事农村发展计划、规划实践、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农村发展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区域经济学、农业推广学、经济管理学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拥有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市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重庆市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等,拥有1500多万元的科研设施设备,可以开展作物育种、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细胞遗传、分子标记、基因克隆、设施栽培、耕作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选育农作物新品种50多个,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30多项。十五期间,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100余项,到位经费1500多万元。目前在水稻、油菜、棉花、小麦等作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原颂周(1886-1975)男,广东番禹县人。1911年毕业于美国爱沃华农业大学,中国近代运用遗传学原理开展水稻育种的首创者之一,早年撰写出版的《中国作物论》的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书籍。1951年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从事红苕、玉米、豆类等研究。
陈兆畦(1895-1986),男,汉,广东省新会县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24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硕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主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职。1953年任西南农学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担任过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重庆市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生物化学,农业生化及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都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有《放射化学》、《植物生物化学》等专著。
陈让卿(1901-1989)男,汉族,四川渠县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3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硕士,1950年参加筹建西南农学院,历任教授、教务长。对四川省甘蔗发展贡献卓著,著有《甘蔗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报告》、《中国甘蔗栽培学》、《西南地区作物栽培学》等。
管相桓(1907-1966)男,汉族,四川营山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曾经留学于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博士。先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1950年调至西南农学院,讲授《进化论》、《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四川农业建设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易明晖(1912-2005)男,四川富顺县人。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历任重庆大学、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学教授。为国内知名气象学家。1953年9月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1963 年任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气象学教材编审组长,主编有《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一书,发表论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翊金(1912-1962)男,汉,江苏省东台县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大学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
刘明钊(1915-2002)男,四川乐山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曾编写《细胞遗传学》教材和《英汉生命科学词典》,主编《农业科学技术自学丛书》。主持“棉花多抗育种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突出,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重庆市三峡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
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乙醇生产基地和综合利用优良的科技环保型企业。公司以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为技术依托,着眼于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全局,以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工为切入点,利用三峡重庆库区丰富的甘薯资源生产醇类产品。
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重庆市必扬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市英红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西南农业大学科技咨询公司等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于2000年5月,注册资本3500万元,公司专门从事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渝黄1号”(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和“渝黄2号”(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种子生产、销售,以及黄籽油菜商品菜籽的收购、加工。
重庆西农种业有限公司是由原西南农业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其中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70.9万元)、校工会、品种选育者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属西南大学校办产业。
西南大学应用生物技术研究室
麦类研究室
棉花研究室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
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室
作物分子育种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原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
原云南省副省长——李铮友
原陕西省副省长——林季周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加纳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裴炎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农业生物高技术与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余懋群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管科研副院长、北京遗传学会和北京作物学会理事——晏月明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教代会主任、工会主席、重庆遗传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蔡一林
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三根
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副主任、并兼任国际花生青枯病工作网首席专家、国际花生研究与发展协会理事、湖北省遗传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廖伯寿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学
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泽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再云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华春
重庆市荣昌县政协常委、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动物科学系副主任、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元明
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生物信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蔡应繁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正圣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
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