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4-10-09 13:2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简称 “中物院” ,原简称九院),是国家计划单列的副部级国家级研究院,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中物院主体坐落于四川省绵阳科学城,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深圳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历史沿革

北京时期(1958-1962)

1958年1月8日,中央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九局。2月,改称二机部九局。

1958年7月,经中央批准,开始建设定名为221厂的核武器基地,厂址选定青海海晏县金银滩

1958年10月10日,二机部党组决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28日,启用“北京第九研究所”公章,该日被定为建院纪念日。

青海221基地时期(1963-1968)

1963年3月,在221基地具备了科研、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之后,集中在北京的科研人员放弃首都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陆续迁往大西北,创造了中国“两弹”的辉煌业绩。

1964年2月,二机部党组批复,将九局、九所机构撤销后成立“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221基地为“221研究设计分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3月6日,九院机关和221分院机关合并,院领导机构转到221基地。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12月1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九院转归军队系统,由国防科工委领导。

1968年2月,被授予军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

四川山区时期(1969-1990)

1965年5月,中央专委会批准建设代号为“九〇二工程”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分布在四川省的山区。

1969年10月,九院开始由青海搬迁至四川九〇二地区。

1973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取消九院军队番号,仍划归二机部建制。12月,二机部决定九院使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名称。

1982年5月,二机部改名为核工业部,九院名称变更为“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

1985年1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九院对外名称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青海221厂。

1988年4月9日,全国人大决定撤销核工业部,成立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名称改为“核工业第九研究院”。

四川绵阳时期(1990-至 今)

1983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九院建设布局进行调整,相对集中到绵阳,在四川绵阳开始建设新的科研基地,工程代号为“839工程”。

1990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调整中物院管理体制,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成为相对独立的国防科研事业单位。同年,开始逐渐向新基地绵阳科学城(839工程新区)调整搬迁。

2000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国发40号文,调整国家相关部委对中物院管理的分工。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4年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物院研究生院利用中物院大学科、大工程研究平台的优势,依托16个科研实体,凭借一支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和学科领军人物为主体的导师队伍,已经成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全院在岗全职博士生导师355人,硕士生导师57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于敏(已故)、周光召(已故)、程开甲(已故)、张兴钤(已故)、周毓麟(已故)、经福谦(已故)、胡仁宇宋家树(已故)、贺贤土王世绩陈式刚郭柏灵张维岩孙昌璞王淦昌(已故)、邓稼先(已故)、朱光亚(已故)、陈能宽(已故)、郭永怀(已故)、彭桓武(已故)、林海青蒙大桥江松朱诗尧刘仓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俞大光(已故)、朱建士(已故)、胡思得杜祥琬武胜(已故)、李幼平彭先觉傅依备徐志磊董海山(已故)、孙承纬张信威丁伯南(已故)、赵宪庚朱光亚(已故)、邓建军、范国滨唐立胡晓棉黄辉吴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傅思祖、胡海波、吴强、应阳君、姚军、翁继东、莫则尧等。

科研部门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拥有12个研究所,2个新型科研中心,100余个科研室和30多个生产车间,有7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建有科技与信息中心、西南计算中心、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计量测试中心、环保工程研究中心等。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国防重点实验室等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中子物理学重点实验室、高能激光重点实验室、复杂电磁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新型科研中心: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设施资源

设备仪器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拥有3万多台(套)各类设备仪器。物理学主要科学装置有:肿瘤治疗用介质壁质子加速器、抗爆容器研制技术、液晶多光谱成像技术、超光谱成像技术、抗辐照X光CCD相机、高速摄影、PET配套质子回旋加速器、全光纤激光干涉测速技术、特种电源、脉冲X光机等。力学与数学主要科学装置有:超重环境模拟试验装置等。化学与材料主要科学装置有:飞行时间模式极化中子反射谱仪、中子三轴谱仪、中子粉末衍射谱仪、高分辨中子衍射谱仪、中子应力谱仪、中子小角散射谱仪等。信息科学与电子科学主要科学装置有:ZPJ40高速转盘离心机等。

2009年成立的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拥有160kV显微CT系统、450kV双源双探测器工业CT系统、6MeV高能工业CT系统、9MeV高精度大型工业CT系统、管道焊缝检测系统等系统。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5年,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申报的《神光Ⅱ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截至2009年底,研究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7项(含特等奖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7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3200多项。截至2012年6月,研究院共获国家技术发明奖71项,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32项、四等奖33项。

2013年,研究院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申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神光II多功能高能激光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截至2016年7月,近五年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2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570项。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由中物院研制生产的多个武器装备接受了党和国家检阅。建成了神光Ⅲ、“聚龙一号”、“神龙二号”等一系列大科学试验装置,研发“低空卫士”激光拦截系统。

学术刊物

《爆炸与冲击》

爆炸与冲击》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工程索引》、美国《化学文摘》等收录。

期刊主要发表爆炸、爆轰、燃烧、冲击波、冲击动力学、高速碰撞、动高压技术、激光与电磁驱动的高能量密度动力学、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爆炸驱动与爆炸加工、工程爆破、抗爆结构与设计、爆炸力学计算方法和实验测试技术、爆炸器材、爆炸安全技术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以及科技动态等文章。

《高压物理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创刊于1987年9月,是由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承办的一份学术双月刊。

主要刊登高压物理学科专家学者的最新科技成果,其内容主要有:动态及静态高压技术,人工合成新材料,高温高压下材料的力学、光、电、磁等特性,高温高压下物质的相变及微观结构研究,动态及静态高压研究中的测试技术,以及高温高压物态方程等。

从1989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选用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把《高压物理学报》作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之一。《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把该刊作为引用的核心期刊。1996年,首批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从1994年起,美国《工程索引》的“Page One”光盘收录了该刊文章,从1996年第二季度起,“EI Compandex”光盘收录该刊文章。从1987年创刊起,美国的《化学文摘》收录该刊文章。1992年,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把本刊列为四川省和全国重点联系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物理学类核心期刊(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

《含能材料》

含能材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于1993年创刊,被《EI》、《CA》、《CSA》、《AJ》、《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兵工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强激光与粒子束》

强激光与粒子束》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四川核学会1989年2月创办的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2003年改为月刊,2008年增加了中国核学会为主办单位。

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源刊、万方数据库源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源刊,以及中国期刊网、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网、中国光学商情网、中国光学期刊网等的源刊,同时还是《SA》、《CA》、《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物理文摘》等的收录源刊。2002年入选首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2013年再次入选RCCSE中国权 威学术期刊。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为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性期刊,其前身为《信息与电子工程》,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主办、四川省电子学会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

期刊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网)等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同时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ernicus)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多个研究所与科技信息中心联合创办的英文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主要报道极端条件物理学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学、激光与粒子束聚变、磁驱动聚变、脉冲功率技术与高功率电磁学和高压物理与材料科学等栏目。

获得荣誉

2009年1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二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5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组织工作先进集体通报表扬。

2020年11月20日,被授予“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被全国普法办公室拟表彰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1月,被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4月15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第三团支部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2023年9月13日,入选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中物院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工学和理学两个学科门类。有授权学科专业涵盖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诸多领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物理学力学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光学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

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流体力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建设

2015年,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获批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23年全院招收硕士研究生190名,博士研究生218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7名),共有266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博士毕业生155人,硕士毕业生111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现有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3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95人,硕士研究生489人。

奖助学金

1.根据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对新入学的所有硕士生全面收取学费,硕士生的学费标准为4000元/年·生,博士生的学费标准为5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

2.助学金及津贴(学制年限内年发12个月,各单位发放津贴数不同,一般不低于表中所列)

3.学业奖学金:博士生5000-6000元/学年,硕士生4000-5000元/学年。符合基本条件,覆盖率约为100%。

4.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奖8000元/学年,特别奖15000元/学年,覆盖率5%。

学制及年限

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学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不得超过4学年;普博生、转为博士阶段的硕博连读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4学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不得超过6学年;直博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6学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不得超过8学年。

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学习主要在北京进行,后期科研训练阶段主要在培养单位所在地进行。

合作交流

学术交流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派出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共2500余人次。

政学产研

2009年12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2010年8月27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12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2012年10月21日,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3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12月16日,东南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续签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4年4月28日,深圳市政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4年5月12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南华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

2014年8月16日,清华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字。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以研究院英文简称AEP及包围AEP的椭圆为元素构成的图案,主色调为象征科技的深蓝色。

精神文化

使命目标

推动国防尖端武器及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战略威慑力量始终安全、可靠、有效。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原党委书记:姜悦楷

1958年10月,北京第九研究所建立,李觉任所长。

1964年2月,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成立,李觉任书记、院长。

朱光亚:九院副院长。

邓稼先:1980年担任九院院长。

胡仁宇:1986年任中物院院长。

胡思得:1994年任中物院院长。

朱祖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

2007年8月-2015年9月,赵宪庚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2015年9月-2024年7月,刘仓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