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02:04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从弹拨乐器“忽雷”演变成为弓弦乐器“马尾胡琴”,从元代文献至清代图稿,其乐器形制的演变脉络十分清晰。最晚至清代,马头琴的乐器形制还依然保存着唐代忽雷的风貌,琴头为龙首、琴体是“刳桐为体”,即以整木剜制出来的梨形琴箱,“冒以革”即琴箱正面蒙皮。这种乐器形制在制作工艺上,由于是整木剜制出来的琴箱,所以工艺要求较高。
清代中晚期,随着马头琴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由于草原上各蒙古部落之间审美要求和工艺水平的差异和民间艺人的制作工艺水平的不同,产生了梯形琴箱或长方形琴箱这种在制作工艺上相对简易的琴箱形状。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马头琴乐器改革与材料创新,起始于五十年代初期,其主要倡导者是新中国第一代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和当时呼和浩特民族乐器厂的高级技师张纯华。在他们的倡导和努力下,经过一次次反复的试验和更多的研究力量进入研制行列当中,最终确立了现代马头琴的基本乐器形制和制作理念。
1953~1958年间,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制,在琴体制作材料的改革与创新过程当中得出了马头琴琴体各部位最佳的选材搭配。琴杆和琴箱侧板及背板的制作材料,最合适的当属各种硬杂木,其中最优质的木料当属虎皮花纹的色木,由于其硬度大、密度高,使琴杆不易由于琴弦的拉力而弯曲变形,也使琴箱的振动达到最佳效果。指板的制作材料,大都使用红木或乌木,由于其硬度大、密度高,不易因长时间磨擦而产生磨损,才能体现其作为指板的意义。琴码、音柱和音梁的制作材料,大都与马头琴面板材料统一,使用白松(鱼鳞云杉)等木材,使这些部件与面板形成统一的振动。
马头琴面板的第一次改革尝试,是进行定音鼓皮蒙皮试验。1955~1958年间,在进行定音鼓皮面马头琴试制的同时,张纯华和桑都仍还进行了另一种面板制作方法的研制,即“膜板马头琴”。所谓“膜板”是指将蟒皮蒙在已固定好的面板上,使面板音色既有木板稳定坚实的音色,又有皮质特有的柔和音色。
1964年,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与北京乐器厂提琴制作师周建雄等人合作,试制成功了木面板高音马头琴。
蒙古国的木面马头琴改革当时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据齐·宝力高口述:“1969年,苏联提琴制作师叶尔别耶夫为蒙古国马头琴大师格·扎米彦制作出了第一把木面中音马头琴,格·扎米彦老师将它送给了我,目前收藏于我的马头琴博物馆当中”。
20世纪80年代,马头琴演奏家达日玛、乌红星等人,与马头琴制作技师李福明、周印等合作,进行了对鱼鳞松面板和金属琴弦的试验。他们首先根据皮革膜面的震动幅度,相应地调整了木质板面厚度分布,使得研制出的木面中音马头琴,既保持了传统音色特点,又彻底解决了皮面琴的塌皮落调问题。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
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
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码,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140根(里弦)和1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
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潮尔主要用于说唱的伴奏,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这种讲唱形式失传的时间并不长久。我们直接从潮尔的演奏方法、叙述性风格与和语言密切结合宣叙式的音调等方面来探索,可追溯到蒙古族早期文化时期的祝赞词和萨满教音乐。
潮尔定弦为纯四度,细弦在外,粗弦在内,民间称“潮尔呼格”(正四度定弦法)。定弦音位较低,如色拉西演奏的《英雄叙事曲》的定弦为A、d。演奏时用左手的食指和无名指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指腹触弦。大指在粗弦四度处轻轻触弦,造成与细弦五度形成同度泛音。这是潮尔的一种特殊的演奏方法。
流行于新疆蒙古族居住区。除蒙鱼皮的半梨状共鸣箱之外,其他形制均与潮尔相同。其指法也用左手食指和无名指指腹触弦。定弦为纯四度。从伊克利的定弦及指法来看,可以发现它与潮尔有着很多共同点,如果说潮尔一直将说唱风格保留到20世纪初,那么伊克利则从另一渠道发展为可以独奏和伴奏的自娱性乐器。伊克利一般演奏民歌或传统专用曲目,如《布勒吉木尔》《加丝拉布尔》等。伊克利的弦虽然还是马尾,但由于半梨状的共鸣箱,使音色稍带透明性。
黑力的共鸣箱与潮尔相反,是上窄下宽。琴箱的正反面蒙马皮或羊皮,有时也可见用木制背板的黑力。背皮(或板)中央有圆形音孔,琴杆顶端雕有马头。弦和弓子与前两者大致相同。整个结构比潮尔和伊克利大些。粗弦在内侧,细弦在外侧,用纯五度定弦,民间称“胡尔呼格”(五度定弦法)。胡尔一词在蒙古民间泛指弓弦乐器,特指四胡。呼格一词意为调、调性或定弦法。胡尔呼格是由于黑力定弦与四胡的五度定弦相同而得名。黑力演奏时用左手食指、无名指、小拇指和拇指触弦。黑力的演奏技法较为丰富,因为它比潮尔和伊克利多用一个小指,且用指尖触弦,与潮尔和伊克利相比较已有所发展。
即现在广泛流传和使用的,以外形特点命名的“马头琴”。其形制结构与第三种类型(黑力)大致相同。选材、制作工艺、乐器改革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如选用制作小提琴的木料,用类似马尾粗细的尼龙丝代替马尾,共鸣箱的正面用蟒皮或桐木板,反面用桦梨木板,音孔位置由背面移到琴身左侧或正面,使用音柱和低音梁,琴弓改为类似大提琴琴弓,弦轴改为铜制机械,因此琴的材料的支撑力、弦的拉力和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的能力等方面大大加强了,从而使古老的马头琴具备了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音质和音量。
在马头琴演奏初学时,每个演奏者都需要掌握好马头琴的坐姿演奏方法。首先,演奏者要保持自身抬头挺胸的身姿并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分,后背要始终维持挺直的状态,整体身体要保持一定的放松。接着,在演奏时演奏者要让双脚自然放松的向前着地,两只脚能够形成“丁字步”,演奏者要找好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特点的双脚之间距离,并将马头琴乐器的琴箱底端放置于双腿之间。最后,演奏者在利用双腿夹琴时,需要准确将琴箱的右下角放置于右腿的关节内侧,而琴箱左侧则要靠在左腿的内侧,这样有利于保证在马头琴演奏的稳定性,避免由于琴箱在大腿上的不稳影响到演奏效果。马头琴演奏的持弓方法与二胡持弓方法较为相似,也就是利用右手虎口捏弓柄,食指和中指放置在弓杆上。
与其他种类的弓弦乐器相比较,马头琴的演奏需要掌握其独特的顶弦指法。在日常指法演奏技巧训练中,演奏者要反复加强对手指顶弦的实践操作。通常情况下,拉弦乐器演奏都是采用正面压弦指法的,而马头琴的演奏不同,演奏者需要将食指和中指用指甲根部从左向右顶弦,而小指和无名指则是通过向下用力顶住弓毛使弓子撑开。弓子与琴弦的触点位置要保持在马头琴琴箱顶部向下到码子上方四指的位置,倘若演奏者超出了这个区间,就会导致马头琴演奏的音色不尽人如意,影响到马头琴演奏的整体效果。马头琴指法演奏技巧训练,能够帮助演奏者在演奏时更快更好找准把位,保证演奏发音的科学准确性。比如,在处理挑音、弹音以及滑音等演奏内容时,演奏者需要运用到小指,小指需要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内弦。
在马头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掌握的弓法主要有颤弓、长弓、跳弓、连弓以及顿弓等。作为马头琴的初学者,值得注意的是要强化自身对慢长弓的联系。演奏者在握弓是要保持胳膊的松弛性,不能出现胳膊来回晃动的现象,这样会影响拉弓演奏效果。演奏者在拉响琴弦时需要科学控制好运弓的力度,演奏者可以先从C调音阶展开左右手的配合训练,然后逐渐加大难度熟练掌握运用各种弦制的音阶,最后逐步掌握揉弦、换弦以及换把等不同弓法演奏技巧。马头琴的琴弓与二胡有所不同,需要独立在琴弦之外进行擦揍,演奏者要在运弓时将右手的手腕微微向内翻,保证琴弦与弓毛之间能够呈现出直角状态,这样就能够防止出现演奏杂音。
相对于一般的乐器来说,马头琴的制作更为复杂。最原始的马头琴通常是乐者就地取材而成,一般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制作规格与用料并不统一,并且通常会依据其演奏的场合而确定其马头琴制作的大小。大型演出场合通常会制作110至120厘米长的琴体,其琴箱有26至30厘米,这类马头琴更加适用于室外演出,而小型演出场所则通常会制作体积较小的马头琴,一般琴体长60至70厘米,而琴箱则是20厘米,这类马头琴更适合于在室内进行演奏。从其制作上来看,马头琴主要是由鸣箱、琴头以及琴杆等构成。其中,鸣箱一般为正梯形,也有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通常由花梨木、色木所构成,琴箱的正背面均会使用马皮、羊皮等动物皮进行覆盖。
按演奏的技法,传统马头琴演奏可分为四大流派,即“单音演奏法”“土尔扈特演奏法”“泛音演奏法”“朝儿演奏法”,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传统的演奏曲目。与之对应的马头琴定弦方式也不尽相同,可以考证的定弦法有四种:一是“五度定弦法”,二是“吐尔扈特定弦法”,三是“四度定弦法”,四是“反四度定弦法”。自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文化的交流,中国国内内蒙古及其他各地马头琴的定弦方法也逐步统一采取“反四度定弦法”:a-d,即粗弦(低音)在外侧,细弦(高音)在内侧,形成纯四度音程。“反四度定弦法”亦是国际马头琴音乐的主流定弦方式。
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深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马头琴传统演奏法和传统曲目的濒危和灭绝。马头琴有五种传统演奏法,分别是:胡尔、潮尔、实音、泛音、卓弄。每一种演奏法都有自己传统的演奏曲目。在将马头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这些传统演奏法已极度濒危,除了经过改革的“现代实音演奏法”外,会演奏其他传统演奏法的传承人,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不过几人而已。人亡艺绝之事,几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对马头琴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项调查和普查工作,对内蒙古马头琴音乐目前活态传承现状以及传承谱系、风格流派掌握了基础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如2006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首次对全盟12个旗县文化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并先后举办了10余次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近千人,为下一步开展马头琴音乐普查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8月,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前期的摸底调查,准确地掌握了马头琴音乐等200余项非遗项目的真实现状;2007年4月开始,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对全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全面普查;2011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开始启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工作,并先后在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中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东部兴安盟科右中旗开始进行试点性普查;2013年11月起,内蒙古文化厅与通辽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开展“通辽市潮尔(马头琴)音乐及相关文化专项普查”活动,主要普查了当地潮尔(马头琴)音乐及相关文化的现状、种类、分布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成果总结和资料汇编,成果《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潮尔专项普查资料汇编》已出版发行。
2015年至2016年,启动了对国家级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布林的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已采录马头琴传统音乐500余首、照片200余张。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采访影像20余小时、专题影像10余小时,同时启动的还有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布林口述史的抢救性整理研究工作,以及马头琴传统曲目记谱整理工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从2006年9月开始,通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学位点招收“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并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布林为客座教授,传授马头琴传统演奏法,目前已培养出8名马头琴演奏与理论研究方向硕士。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自治区级传承人呼格吉乐图任教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专,同时他从1999年开始兴办“内蒙古呼和马头琴艺术专修学院”。
马头琴的木料是色木(枫木,也叫五角枫),不管是再好的马头琴,她的主要木料是色木。但色木分很多种,常用的马头琴木料有四种:南方普通色木,东北普通色木及东北花色木。
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因成长速度快而木质软,但白净。用它做的琴外观比较白(没有着色的部分)但音质不是很理想,高档马头琴不选用南方料。
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一般生长时间为几百年(直径45cm以上,有的达到80cm)在严寒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坚硬的木质,但恶劣气候使年轮或颜色有了不一致的特点。用它做的马头琴音色悠远浑厚,尤其东北花色木做的马头琴外观漂亮为马头琴之珍品。
花色木(也叫虎皮纹色木)是做乐器的高档木料,尤其东北花色木是做马头琴的最好木料,用它做的马头琴表面有立体感,极为高贵。但他对音质没有直接影响。
所以木料角度首选是东北色木,再就是南方色木,如今市场因色木(乐器专用料)的涨价,出现了很多花木或其他木料做的马头琴,这种琴从用料角度说不算正规的马头琴。
马头琴不是谁都能做的,她有着蒙古族的独特风格,所以蒙古人做的马头琴才是正宗的马头琴,如今旅游点或一些场所出现有着类似玉雕形状马头的马头琴,虽然外观是马头,但绝对不是真正马头琴的外观。工艺精细度也有很大差异。尤其网上销售的马头琴没有高清晰大图片效果的马头琴绝对不能买。
不能买经销的,必须了解做琴师的情况,产量和信誉度。经销中间必有利(尤其是网上),越便宜越不能买,真正马头琴的材料和工艺不会太低廉。
马头琴的指板通常是红木或乌木做的,乌木的档次较高,用其他木料做的均属非正规。面板为桐木或白松(鱼鳞松)。
共鸣箱的背板,一些厂家为了盈利把马头琴共鸣箱的背板用胶合板代替或整个共鸣箱洋胶合板做,鉴别这种琴的办法是从面板孔看共鸣箱的里面结构。胶合板做的共鸣箱背板里面有贴层,很容易识别。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有马头琴多件。其中有一支来自东蒙民间的马头琴,系用当地所产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长29厘米、上宽23厘米、下宽26厘米、厚9厘米,正、背两面蒙以马皮,背面皮面中央开有一个金钱眼状出音孔,孔径7.8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长108厘米。
琴头长方柱形体,顶端雕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弦轴色木制,呈八方形锥状体,轴长12.8厘米,轴顶圆球形。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龙面装饰,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
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龙面鼻孔中穿出,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一束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76厘米。此琴制作精细,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深棕色漆,马头、轴顶涂黑色漆,琴头和琴箱正背两面油漆彩绘云头、花卉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在这个博物馆里,还珍藏有两件蒙古国制作的马头琴,其中一支共鸣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块硬木板拼粘而成,两侧板上开有音窗,琴箱长33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用一块松木制作,全长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弯曲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轴。
弦轴云杉制,轴长18厘米,轴柄扁而长,形如马耳。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装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马长6厘米、高3.2厘米、底宽1厘米。
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为木制弓杆,两端系一束黑色马尾而成。琴头、琴面髹以淡绿色漆,琴杆、弦轴为橙黄色漆,通体彩绘富有蒙古民族风格的云头、花卉和图案纹饰。此琴为20世纪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国音乐代表团访华时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它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张纯华
1922年生于山西定襄,祖上为官宦人家,到父亲时家道衰落,充任乡间教师,母亦识文断字。幼年时母、父、祖母先后去世,9岁入村国民小学读书,两年后因家庭穷困辍学。1936年,为了谋生,沿着前人走西口的道路,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投奔在绥远平市官钱局任职的伯父,伯父与当地有名的“德余泉”商号大掌柜兰银余是相与(挚友),遂介绍他到德余泉学徒,伺候大掌柜,吃住在兰家大院。
1947年,德余泉老店员苏全与他在津合资另开字号,经营两年歇业。1949年夏,他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经常给教会、一些乐器班子修风琴等民间乐器。1952年,在旧城大什字街租一处二层楼铺面,创办归绥第一家乐器店“和声文艺工业社”,组织了一些工人从事修理配制和经销各种乐器,生产少量板胡、四胡等产品。服务范围,东至大同,西至包头。此后,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合作化以后,他始终与乐器打交道,尤其与蒙古族弦鸣乐器马头琴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情有独钟。
1950年,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建国一周年活动演出。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各省区艺术团体表演,其中内蒙古民间艺人协会主任色拉西演奏一首《朱色烈》乐曲(由民歌改编,喻爱情像朱色烈山峰永恒),当时是坐在舞台上的一张桌子上面进行演奏,声音又有别于一般乐器。毛泽东于是问旁边的乌兰夫:这是什么乐器?声音很好听,就是音量有些低。为什么要坐在桌子上演奏?乌兰夫回答:这个乐器叫潮尔,也叫马头琴,一般是在蒙古包或室内演奏,如在舞台上演出,没有桌子帮助扩音,前面的人能听到,后面的人就听不到了。毛泽东说:能不能改进一下,走进音乐大堂。
领袖的嘱托,也是对民族音乐的希冀。乌兰夫随后让秘书在京城寻访修理制作乐器的厂店技师,几经试制,都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议在马头琴的故乡想办法吧,于是内蒙古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研制马头琴小组,遍访能人,自然找到了张纯华。
最初,潮尔音箱的蒙皮传统用料为羊、马、牛、蟒等皮,北方气候干燥,一般不影响发音,但气候潮湿时发音沉闷且跑调。20世纪50年代初,色拉西到广州演出,尽管事先准备了理发吹风机,在后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场,仍然大大影响了发挥水准。其后,张纯华试用牛马驴骡及野兽动物各种皮,变换多种做工技艺,虽然取得全国首家成功改革制成的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的四胡形制统一的成绩,但对提高马头琴声音并不十分明显。这样,以后在制作传统蟒皮马头琴、旅游小马头琴时,用料开始由皮改木,试用杨柳松楸枫等多种木料,采用多项加工技术,终以枫木作共鸣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采用鱼鳞松、梧桐木作腹板,音孔由侧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树枝改为弹力大韧性好的木料制作,琴轴改为机械轴,琴杆由直杆改为带有弯度,琴弓由二索马尾改为金属弦再到尼龙丝弦,琴杆顶部统一为马头造型。
经中国音协和北京乐协专家、马头琴演奏家鉴定,1962年基本定型,1983年试制生产乌木主体马头琴、木面中音马头琴,音域从原有两个8度变为三个8度,不仅可以演奏二胡、小提琴的双音和弦传统曲目,还能演奏创作曲中的6、5、4、3度等双音和弦,音量音域大为提高和拓宽,马头琴改革有了根本性突破。其声音柔和、浑厚、明亮、力度强,音质纯净、清晰,音色悠扬动听,保留了传统马头琴的特色。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并可独奏、合奏、伴奏、重奏、协奏,与交响乐团同台演出。马头琴改革大获成功,让马头琴走向殿堂,走向世界。
张纯华老人是中国乐器学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中国北京乐器协会特邀会员,内蒙古政协第五届委员,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研究制作马头琴大师”称号。
2009年3月,桑都仍的弟子、中外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在内蒙古卫视节目上动情地说:张纯华老人是汉族,用大半生心血研制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痴心不改,一直为马头琴走向世界作贡献。当人们演奏马头琴的时候,不要忘了有这么一位制作大师。
白苏古郎
白苏古郎出生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他的记忆深处,耳旁常常响起的是父亲拉着自制的民族乐器,自编自唱自伴奏的歌声。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他就对蒙古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凭着这份执着的追求,2001年春,18岁的他毅然告别故乡,独自一人踏上漂泊他乡拜师学艺的征途。
古郎为了学习,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马头琴厂打工,他下定决心努力钻研马头琴制作工艺,求学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来,用他的话说是不混出人样来决不回故乡!功夫不负苦心人,2005年冬,他学有所成,选择了来到马头琴之乡——吉林前郭尔罗斯制作马头琴,从事了他所热爱而又让他值得骄傲的事业,有幸能用自己这双勤劳的双手,来弘扬本民族文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个品质优良的马头琴,制作所经过的程序非常复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双手。传统的马头琴只有马头,没有其它雕刻,古郎制作的马头琴有所不同,经过他不断创新,马头琴的马头下还刻上一个龙头,中国有句老话,龙马精神就体如今古郎的马头琴上。他制作的马头琴声音纯正浑厚,能够赋予它民族的灵魂,曾得到过齐峰、容中尔甲,赛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赞赏,远销各地,常常是供不应求。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绩,但他深知这才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他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充实自身文化素养和提高技艺,更加完善马头琴制作工艺,打响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创事业,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
古郎为人善良淳朴,有着草原儿女坚韧、热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结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过宣传,能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艺,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发展马头琴艺术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
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艺术大师,是科尔沁草原马头琴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唱能手,从小接受音乐洗礼和熏陶,九岁学琴,十岁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岁拜有名的马头琴手仁钦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形成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色拉西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琴艺上,直到六十一岁才结婚。旧社会,他背着马头琴在草原上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奏出人民的心声;新社会,他演奏的是绚丽多彩的颂歌,有些乐曲还录了音、灌制成唱片。
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门生,他严格地继承了老师的技艺,吸取传统演奏法的优点,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运用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条件,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更擅于演奏现代乐曲。他还在马头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贡献。当代马头琴演奏家有巴依尔、齐·宝力高、布林巴雅尔、达日玛、李波等。
布林巴雅尔,著名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2009年4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潮尔马头琴大师。代表作有《牧马人之歌》《叙事曲》《怀念》《在戈壁高原上》等。
巴依尔(1942年—1993年)达斡尔族,新中国解放后的第一位国家颁发一级职称的专业马头琴演奏家。他把大小提琴的跳弓,顿弓和琵琶的轮指运用在马头琴演奏上。他发明了拨弦演奏,把古老的弓子改良成今天先进的弓子,把过去普通的琴木改变为如今的晒木(虎皮纹),为现代马头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代表作品有:《朝霞》《青松》《草原春色》,马头琴协奏曲《达斡尔民歌主题协奏曲》《萨茹娜盛开的时节》等。
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1986年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出许多青年马头琴演奏人才。代表作有《草原连着北京》《草原赞歌》《万马奔腾》《回想曲》《初升的太阳》等。
达日玛,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他创作了马头琴独奏、二重奏、五重奏等曲目30多首,舞蹈曲、歌曲70多首。代表作有《草原新歌》《新春》《赛马》《吐尔扈特青年》《神骑》《白色的骏马》等。他在国际马头琴艺术节上荣获组委会颁发的“马头琴艺术杰出贡献奖”。
李波,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成立李波马头琴基金会,先后出版了英文版《马头琴的故事》《李波马头琴独奏曲集》等著作。代表作有,《遥远的敖特尔》《荒城之月寄相思》《亚洲抒情李波风》《天、地、生命的祝福》等。
仟白乙拉是一位出色的马头琴表演艺术家,是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他出生在阿鲁科尔草原,他赋予了马头琴全新的生命,他将自己对草原感情完美的融入了马头琴的表演中。由他创作的马头琴独奏曲《腾飞》获得了很多大奖。代表作《腾飞》以马头琴为主旋律,时儿深沉时儿激昂,舒缓与激烈并存,悠扬和粗犷同在。当悠扬的马头琴曲奏响时,你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在音调的起伏中,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去勾勒辽阔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创作任何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都无法描述的画面。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牧马人之歌》《青松》《朝霞》《叙事曲》《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马的步伐》《干杯》《蒙古小调》《草原连着北京》《赞歌》《森吉德玛》《蓝色摇篮曲》《奔驼》《初升的太阳》《回旋曲》《万马奔腾》《欢乐的草原》《牧马人》《苏和的小白马》《敖特尔青年》《命运》《鄂尔多斯高原》《安和桥》等。
《朱色烈》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朱色烈”是山峰的名字,乐曲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坚贞。
《凉爽的杭盖》是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
《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
赞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创编乐曲,有巴依尔的《朝霞》《牧场之春》,布林的《欢乐的草原》《叙事曲》《美丽的戈壁高原》《怀念》,达日玛的《草原新歌》《新春》,齐·宝力高的《草原赞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在鄂尔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赞》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
《草原新歌》取材于锡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赞歌。
《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
《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
2005年,中国马头琴学会会长齐·宝力高带着段廷俊制作的马头琴,率领他的“野马马头琴乐团”走进被誉为“世界音乐殿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马头琴专场音乐会,将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推向了世界舞台。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
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
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
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
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
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
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
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
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
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