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15:20
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有子名钩,为宋国司空,逝世后谥号为“戴子武公”,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黄帝的曾孙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他是一个有德之人,平和而执中正,连日月风雨也都服从他的意愿。炎帝族有邰氏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简狄。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伶俐,身手敏捷,对万事万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天,帝喾出游遇上了美丽聪明的简狄,便将她娶来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妃子。有一次,简狄同另外两个女子出去游玩。当她们玩得又累又热的时候,恰好看到一股又清又亮的潺潺流水。于是,她们三个人高兴地跑进河水里尽情地泼水嬉戏。正当她们玩得高兴之时,忽然飞过一群玄鸟(燕子)。其中一只健壮的玄鸟坠下一枚晶莹圆润的鸟卵。简狄眼明手快,将鸟卵抓在了手里。她托起这枚鸟卵,禁不住诱惑,将其吞下。这天夜里,简狄就觉得肚子里有什么在活动。没过多久,她的肚子就大了起来。后来她就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契。契长大之后有德有才,在帝尧时出仕,帝舜时受重用,帮助夏禹治水,很有功劳,舜帝看到后很是高兴,就任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契遵奉帝舜教诲,尽职尽责,百官受其影响,都能和平相处。舜帝就把契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市),赐为子姓,因为“子”即“卵”的意思。尧舜之际,商的首领契不但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首脑人物之一,也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即把古代象形文字刻于木片或树干、木柱之上,后来商族把他尊奉为始兴之祖,契有“玄王”之称。《诗经·商颂·玄鸟》所谓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指的也就是这件事情。商族以玄乌(燕子)为图腾,是鸟夷族中的一支,被认为是有东夷血统的部落,实际上是西羌族炎黄族系与东夷族系的混血种族。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尚书序》记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所谓“八迁”的路线为: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是为八迁。后来又有过五次迁徙,这就是史书所说的“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即仲丁迁于嗷,河直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盘庚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是为五迁。从此,“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商人的屡次迁徙,或许由于受异族的压迫,或许由于水旱之灾,或许由于扩张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区。迁徙的范围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契的14代孙成汤才智出众,很得诸侯信赖,时值夏王桀为政荒淫暴虐,诸侯反叛,成汤乘机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从公元前 17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至公元前 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殷,及公元前11世纪,共传 17世,31王,历时600年左右。在成汤以前,从契至成汤,传14世。此即所谓商族的“先公”时期。据考古资料看,东南和华南地区分布于长江下游两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吴城文化”、西南地区四川境内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内蒙古、辽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商朝自第24位君主祖甲时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至第29位君主帝乙时更加衰微。帝乙有长子启,因封于微,史称微子启;少子辛。由于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帝乙之妾,地位卑贱,后来其母被册立为王妃,生辛,因此,微子启虽长,但为庶子,辛虽幼却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辛为王位继承人,此即帝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殷纣王。作为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很为王朝的命运担忧,曾多次进行劝谏,但纣王拒谏饰非,不予采纳,甚至对进谏的少师比干施以酷刑,废黜贤臣容商,逼得太师箕子佯狂为奴。微子启知道纣王必亡,于是离开朝廷,退隐林下。不久,周武王联合诸侯兴兵灭商,经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大战,殷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微子启闻讯后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裸露着上身,并把自己捆绑起来,牵着羊,带着茅,跪着去见周武王,请求保留商族的宗祀。周武王答应了微子启的要求,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统率殷的遗民。同时,周武王派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别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监视,号称“三监”。但周武王死后,武庚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夷部落,起兵反周。周公旦在平定叛乱之后,见微子启在殷民中有威望,又顺从周朝,就把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分封给他,让他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保持商王族的宗祀,并作《微子之命》以申诫之。微子启仁慈贤明,深受商族遗民的爱戴。宋保存殷商文化传统最多,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诸侯尊重。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子撝(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该支戴氏的得姓,始自宋戴公的儿子公子文,并且与武、宣、穆、庄等氏谊属兄弟,均是古代圣君商汤的后代。
出自殷商王朝遣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周武王灭商迁到殷地之后,有不少殷朝遣族便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有改姓戴氏者。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后来的殷氏之中,也有以戴为姓的,书中记载:“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东,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为宋国所灭。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清朝时期被归列索伦部,世居莫里达瓦(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其后多改汉姓为戴氏、涂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戴氏,世代相传。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2006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睢阳(治今河南商丘)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河(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戴姓系出宋微子之后。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开(原名微子启,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为微子开)于商的旧都商丘(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宋国第十一位 国 君宋戴公,其后裔即以“戴”为姓,尊宋戴公为始祖。
戴姓的望郡在梁郡(今河南商丘)、谯国郡(今安徽亳州)、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清河郡(今清河)。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区。
睢阳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避贵堂:同独步堂。
清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赐礼堂:资料有待补充。
注礼堂:西汉时戴德、戴圣两人俱爱礼仪,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礼记”,戴德八十五篇,其侄戴圣四十九篇。因称戴德、戴圣两人为大“戴礼”和小“戴礼”(即礼记),后世奉为典范,族人便以“注礼”为戴氏堂号。。
荣席堂:资料有待补充。
紫薇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荣席堂:资料有待补充。
报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泽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圣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人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又称“太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戴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席传易学;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灵隐士;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戴良,屡征不仕,居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下联典指汉·戴良,嫁五女惟贤是与,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遗之。
破琴示节;学礼删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戴逵,性高洁,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为王门伶人。下联典指汉·戴德、戴圣两叔侄事典。
一经传旧德;五世振儒风。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 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咸通中诏旌其门。
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
——戴公怀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戴公怀《排律·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监赵婺州齐处州》诗句联。全诗为:“今日永嘉守,复追山水游。因寻莽苍野,遂得轩辕丘。访古事难究,览新情屡周。溪垂绿筱暗,岩度白云幽。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凭高拥虎节,搏险窥龙湫。淙潈泻三四,奔腾千万秋。寒惊殷雷动,暑骇繁霜流。沫溅群鸟外,光摇数峰头。丛崖散滴沥,近谷藏飕飗。况此特形胜,自馀非等俦。灵光掩五岳,仙气均十洲。书以谢群彦,永将叙徽猷。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诗之颈联。全诗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戴表元,字帅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洁,名重东南。
经传大小戴;名与斗山齐。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汉经学家戴德、戴圣事典。
帘外微风斜燕影;水边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为清代画家戴熙(1801-1860)自题联。戴熙,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赠尚书衔,谥文节。
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席;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戴凭(字次仲,平舆人)事典。下联典指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戴大宾,字宾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对第三。传胪:本指替皇帝的传言。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
堂构起萍乡,念先人注礼删经,家学宏垂曲则;
山川恢庙貌,愿后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荐烝尝。
——戴衢亨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敦伦敦厚敦尚,万古纲维,溯阀阅名家,原为敦礼之祖;
叙穆叙昭叙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叙份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像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同其他姓氏一样,戴氏自得姓以来都有自己的谱牒,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等因素有影响,现存戴氏家谱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家谱。通过家谱,可以了解戴氏各支系的发展繁衍情况。南朝宋时大臣戴僧静后裔居萧山(在今浙江)。《萧邑苎萝戴氏宗谱》不分卷,清荣席堂木活字本,残本,记事至清光绪年间。谱载:一世祖僧静,仕南朝齐,历官至高平太守,卒葬萧山道源里土地庙后,子孙因留居于此。居道源二十四世纲,宋元易代之际避乱由道源里移家苎萝十八都蒋桥村,为苎萝始迁之祖。存册载系图、行传。
湖南衡阳衡山县、南岳区等地戴氏字辈:立训从中正,传家重本原。诗书垂世永,光绍在金门。
安徽太湖县戴氏字辈: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应 传先启后.........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辈:童兴昌孙和,英鼎希国士,文光兆善良,传经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声振显扬。另付女行排辈:娥容姣艳美,秀凤娟巧粧,琴音联珠玉,芝兰媚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传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
安徽阜阳颍泉戴楼村戴氏字辈:永祥金锡绍继士,华夏昌盛,为政清廉,恒学经纶,重道敬贤,宽恩聚福,中良光前,礼义固本,伟业方全。
湖南善邑戴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澧县戴氏字辈: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永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启绍金玉鸣
山东曹县戴氏字辈:“建振云瑞长 盛德贵聚良 肇基存国宝 庆善本贞祥 勤俭立业富 仁义礼智昌”。
重庆路阳戴氏字辈: “礼乐熙万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兴 永远禄寿康 忠信仁义长 光荣安邦国 富贵定贞祥”
湖北鄂州汀祖镇的戴氏字辈:受荣华思胜,兴玉凤世宗,立先贤法纪,守显德光隆,启佑自绵远,顺承应盛昌,天锡方滋大,维时永嘉祥……(绍礼堂)
湖北荆州注礼堂迁徙分支戴氏字辈:“天兴思玉 金木水朝 曷思嗣文 益元方舒 绍经中堂 居兆其福 康豫昭吉 安邦绪表 帝卜作寓 亚相前知 千长九章 万民载武 成国永光 显礼厚度 付与后人 慎勿讹误”
安徽无为县戴氏字辈:友志彦福,文遇万启,国朝必昌,继衍恒茂,永绍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苏阜宁县戴氏字辈:元、宝、可、为、学 、必、尚、其、德、自、立、如、祥。
江苏射阳县戴氏字辈:元启光中,式从古训,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荫永丰。
江苏<注礼堂>戴氏字辈:遵培树尔尚 振宇耀华昌 浩得绵泽久 惠贤传远方 风良兆国泰 怀广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长
重庆戴氏字辈:仁义聪明,智慧达天开,文德方长,生光祖 永世容昌
江苏句容戴氏字辈:邦大文元尚、时良世道光、儒臣立朝国、相佐显名扬、德正贻谋远、学修教育长
湖北孝昌县戴氏字辈:学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维法,观国友光
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叶家山村戴氏字辈:安定太昌福 英才世泽新 崇贤宏盛治 家国庆长青 。
山东金乡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忠孝仁义礼,智信德文武
重庆綦江新建戴氏字辈:万启正世单,举绍钦洪仕,维明朝天国,荣显昭忠义。因二十字即将圆满,重启二十字:相王载宗耀,政全文武昌,贵富繁锦绣,庭族永升望。
重庆丰都红星戴氏字辈:述思文学德,三元发吉祥,孝友传家远,百世永其昌。
江西新建注礼堂戴氏字辈:昭宣启圣贞 熙隆逢泰运 亿兆诵唯新 ......
安徽芜湖注礼堂戴氏字辈:帮家之庆继起贤良文名大振恩泽万坤宗德长兴立志业恒忠孝传厚
安徽五河、泗县戴氏字辈:学子从廷允开永,肇启辅谷振,志道建勋友,茂德广先泽,昌乃恒世修
四川阆中:天、开、袁、为、军、应、国、廷、成、文、光、宗、仕、泽、长、本、德、永、崇、卿。二十辈还祖。
河南渑池戴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元亨利贞,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戴氏字辈:荣祖腾会士 光宗世泽长 延联思远大 天心必顺昌。
浙江温州永嘉县楠溪口村的戴氏古村,位于楠溪江上游,山水清幽,风景绮丽。北宋仁宗皇佑年间,戴氏天旭公随其祖先自闽迁居到温州,以后天旭公又由温州徙仙居蟠滩转徙永嘉县合溪,成为合溪戴氏第一世始祖。传至第五世戴龟年,他以募资造战舰抗金有功著,拜承信郎以年老未就。宋高宗敕书《乐寿堂》匾额以赠,其子戴蒙登宋绍熙庚戍科进士,孙戴侗、戴仔皆登进士第,与进士戴述、戴溪、戴栩等房亲,合称为一门四世六进士。诸公文章渊博,著作辉煌,并有溪山小“邹鲁”之美称。溪口村戴氏古村的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仍保留有戴氏大宗、戴蒙进士坟、戴蒙书院、溪门、石板、玉街、荷花池、李氏三退屋及小山堂书院、古民居等建筑60余座。
福建漳州洪坑村的戴氏古村,自然环境十分幽美,绿色的蕉林环绕着村子,一色的红瓦顶,是典型的闽南古民居。据族谱记载,戴氏先人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先迁至天宝墨溪村,戴永明的后裔戴从宣又于明初迁至鸿湖(洪坑)开基立业,并在洪武年间(1375到1379年)建祖祠“世泽堂”。当时明末清初正处于商品经济萌芽时期,戴氏后裔在当地经营粮、布生意,开设当铺,富甲一方。洪坑村戴氏古村主体建筑是一字排开的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令人称奇的是村庄内大屋与大屋、大屋与护厝、护厝与护厝之间都有小路相通,纵横交错有如迷宫。据有关专家称,洪坑戴氏古村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布局之独特,实属罕见,它的发现,对研究闽南古代民居建筑有重要意义。
广东潮州凤凰村的戴氏古村,周边有青山、绿水、古宅、老榕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美妙的“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古村图。凤凰村是一个以戴姓为主的自然村,现有人口970多人。戴氏始祖是明代自江西迁入到广东潮州的,从家谱了解,戴氏家族中举人和秀才的人数在归湖镇是最多的,逐渐成为当地之望族,在潮汕地区有较大影响。凤凰村戴氏古村在婚姻、家庭、宗教礼仪等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现存有凤凰溪渡口、福灵古庙、戴氏祖厅、戴氏宗祠、宝书楼等历史遗迹。另外,这一古村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引起海内外关注,主要源自美国社会学家葛学溥(Daniel HarrisionKulpⅡ)当时出版的《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社会学》一书。该书比较详细记录了古村族群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以后被诸多中西方学者所引用。
三陵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居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为西周宋国宋戴公等三公王陵。1996年版的《商丘地区志》记载,三陵台有古柏树442棵,汉代砖瓦遍布,地表50厘米下为夯土层,并发现西汉时期陶片。台上三峰对峙,传说为古宋国三座王陵。 现在,三陵台已经成了戴姓寻根圣地。2013年10月13日,世界戴氏宗亲会海内外宗亲700余人,聚首三陵台,共祭三公。 三座陵墓前约百米处,立着一座气势颇为恢宏的大殿。此殿名为三公殿,建成于2008年,近千万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世界各地戴氏宗亲的捐助。
戴大夫故居位于路桥区峰江街道蒋僧桥村,其为坐北朝南,畚斗形木结构二层楼房,正房面阔五间,东西两边各有两开间的厢房与正房连为一体,正、厢均为两层,总占地面积约为327平方米。
戴笠故居为江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南向北开大门,沿街有门檐,屋角有飞檐,粉墙黛瓦。戴宅的最大神秘,有三点;一是前高后低,称为前二层后三层。二是房门多。大小不同的房门竟有87扇。而这87扇木门,竟也高低不一,大小不同。三是窗多。在87扇房门边上,还配上了122扇窗户。据有关资料查证,在仅300平方米的建筑中,安装了如此多的窗户,在近代居宅建设中独一无二。每个窗口规格又都各不相同。有的是正规民居设计,上下左右相称,有的却大小不同高低不平,有的只够一个人头进出,还有的可以通过移动推拉并成四方形的大窗。
河南商丘作为戴氏的发源地,戴氏始祖的祖陵——三陵台(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陵墓保存完好。1990年代中后期,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柘城、虞城、睢阳区等地黄河冲积的泥沙之下,找到了雄霸中原800多年的周代宋国故城遗址。作为宋国故城遗址中一个亮点,三陵台也得到了确认,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从戴公往前追溯,公元前1039年,商纣王胞兄微子启封宋,启传弟微仲衍,戴公即为微仲衍的后代。戴公之后裔,已分化出戴、宋、牛、武、宣、萧、钟、穆、边、庄、皇甫等80姓,其中单姓57个,复姓23个。所以说,三陵台不仅是戴公后裔们祭祖圣地,也是许许多多人们的寻根之处。
近年来,海内外戴氏宗亲纷纷来到商丘三陵台寻根祭祖,以表达游子思乡的殷殷情怀。
2001年9月,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戴氏宗亲代表团到商丘寻根,80多位戴氏宗亲到三陵台祭祖。
2007年10月,世界戴氏宗亲总会在三陵台举行了丁亥年重阳公祭初祖典礼,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戴庆元、咨询顾问戴方、秘书长戴平宜,及来自新加坡、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戴氏宗亲寻根祭祖,缅怀先人。
2008年11月,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七次恳亲联谊会在商丘举行,来自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爱尔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戴氏宗亲拜谒三陵台戴公墓。
2010年8月,爱尔兰华协会副会长戴国良带领家人到三陵台寻根祭祖,缅怀先人。他说:“我来这里的目的是寻根,带着小孩来这里看看自己的戴氏发源地很有意义,中国人要寻根问祖。”
许多寻根游子们表示,身处故土,处处感受到作为游子回归故土的喜悦和兴奋,处处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名人总数的0.4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四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史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四位。
戴德、戴圣:戴德系宋戴公(子撝)的十一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戴渊,东晋人,年轻时,很侠义,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
戴僧静,东晋人,在平定沈攸之叛乱中建功,被封为前军将军、宁朔将军。萧道成建立了齐国政权,就把戴僧静封为“建昌县侯”,担任‘太子左卫率’。4年后,又做了‘北徐州刺史、淮南太守’等官职,他出身贫贱,知道艰辛,看到百姓穷苦,就自己出钱买牛给穷家用来耕种土地。
戴法兴(414~465):南朝宋权臣。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卖葛于市,后为吏传署,好学能文,颇通古今,为孝武帝所重,为南鲁郡太守,兼中书通事舍人,多纳货贿,权重当时,前废帝立,迁越骑校尉,益专权,后被阉人谗于帝,免官赐死。
戴胄:唐初贞观朝宰相,为人忠正鲠直,秉公执法,很有干才,深得太宗赏识。贞观七年去世,太宗罢朝三日,为之举哀,并赠其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曰“忠”。
戴至德(?-679年),唐初宰相,戴胄哥哥的儿子。乾封二年(667年)几次升任后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后升任尚书右仆射。仪凤四年(679年)去世。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
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奉化(今属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1317—1383),元代诗人。
戴进(1388—1462),明初画家。
戴铣(?-1506年),字宝之,号冲峰,婺源县岩前村(今属江西)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
戴才,(1513—1586),明太子少保,两京兵部尚书,晋菴公沧州人,嘉靖十三年进士。曾巡抚甘肃。当时甘肃刚刚遭受寇兵。戴才去后抚起创痍,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加强防卫,建学明教。使甘肃大治。后又巡抚陕西、河南等地。官至户部左侍郎、兵部尚书。
戴君恩(1570-1636),字忠甫,号紫宸,别号兰江痴叟。明澧州(今湖南澧县闸口乡石庄村)人。 著有《说山》、《四书剩言》、《绘孟风评》、《读风臆评》、《抚晋疏草》、《掌园杂记》及诗文等。
戴本孝(1621—1691),清初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休宁(今属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绝食死。本孝以布衣终老。能诗,工山水,多作卷册小景,擅用干笔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画趣。
戴名世(1653—1713),清代史学家。
戴震(1724—1777),清代学者,思想家。
戴第元(1728—1789),清代文学家、官员。字正宇,号簋圃,又号省翁。大庾(今江西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号可亭,清代大庾(今大余县)客家人。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戴衢享之叔父,与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于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士,时人誉为“西江四戴”。
戴衢亨(1755—1811),清朝状元、官员。
戴熙(1801—1860),清代画家、官员。
戴煦(1805—1860),清代数学家。
戴鸿慈(1853—1910年),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大同绿涌村人。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近代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
戴季陶(1890—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
戴笠(1897—1946),字雨农,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民国情报机关将领。
戴安澜(1904—1942),抗日名将。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余杭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克敏(1906—1932),湖北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戴季英(1906—1997),湖北红安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黄麻起义,为重建后红25军第74师政治委员,1933年4月任军政委员兼74师政治委员。
戴松恩(1907—1987),中国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193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戴曙光(1911-1944),江苏射阳人,抗战时期革命烈士。
戴苏理(1919—2000),山西省襄垣县戴家庄人。原名戴登润。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省长、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戴逸,1926年生,常熟人,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生毕业。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任。
戴伯勋,1930年7月生,湖南湘乡人。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俄语可读、译。曾任辽宁大学经济系系主 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
戴白夜:1935年生。四川璧山人。1953年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曾任张家口市作协副主席、电影观众学研究会副会长。
戴敦邦(1938年-),中国国画家。
戴秉国:男,土家族,1941年3月生,贵州印江人,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四川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长。
戴相龙:1944年11月生,江苏省仪征市人。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会计系毕业,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天津市市长等职,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
戴玉强:1963年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文安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主要演员。
戴正华(1901-1966),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戴克林(1913-1990),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5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6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0军59师副师长、师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戴克明(1915-1986),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戴金川(1918-2000),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戴润生(1916-2011),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戴学江(1930.2-—),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戴怡芳(1940-2001),199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戴广坤(1941.12-——),1988年7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戴清民(1943-——),山西省万荣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四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电子对抗与雷达部部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戴大夫(1887~1968),东南乡蒋僧桥村人,原名戴普送,幼时家遭土匪抢劫,被子弹击瘸右腿,人呼绰号“大夫”(船老大),时久真名渐忘。
戴宝林,中国照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媒体建筑学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室外照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照明学会照明系统建设运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照明学会照明设计师交流中心常委、北京照明学会常务理事、豪尔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向宇,原名戴阳天,1984年12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戴萌(Diamond),1993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SNH48 TEAM SII副队长,7SENSES成员,《青春有你第二季》练习生。
戴耀廷,1964年7月12日出生,香港法学者,曾任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香港非法“占领中环运动”三名发起人之一。
代文雯,1996年2月24日出生于山东省,中国内地女演员 。
代乐乐,1982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
代旭,中国内地男演员。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商丘。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35%,占浙江总人口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7%。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戴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戴姓人口净增长率为230%,纯增加了26万。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8%),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由于戴姓的主力早已进人江南,在这600多年中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播,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江苏)移动。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
自明朝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戴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
建国后国家一个推行了二次简化字尤其是在1977年二次简化字的时候。如戴姓改为代,姓萧姓改为肖,姓辨、姓辩姓改为弁姓或卞姓,改板酆、改丰、改八、改干、改强等。后来在1986年二简化废除,启用新的简化字总表,但国家并没有将原先强行简化的姓氏更改回来,必须由本人自己改回,故继续出现了代,付,肖等姓氏。
从1977年使用到1986年废除,代字代替戴使用了九年。后来人口普查时,由于部分统计人员水平低。和部分宗亲书写方便,则继续使用了代姓。而1977年后出生的人,不懂得其中的缘由,也继续使用;从而形成了今天戴和代混乱的局面。
戴氏在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台湾等省的戴姓,比其它省宗亲要好的多,不会把姓“戴”错写成“代”字,一些宗亲群里每天都有人辩论戴与代的问题,历史上没有代姓只有戴姓,这种错误是近几年图方便的戴姓人造成,才使戴氏人口排名逐年靠后。
百家姓当中没有肖姓、付姓、闫姓、代姓的座次,而将其人口归结于萧、傅、阎、戴等姓氏,说他们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这是不公允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已经明文规定,废止了一批不规范简化字的使用,上述姓氏用字就属此例。萧有708万,傅有612万,阎有492万、戴有468万人口,这包括了肖、付、闫、代的人口,因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用“代”字的各宗亲,下一代起名时候一定要更改为“戴”以免误导自己的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