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乡

更新时间:2024-04-19 15:48

琉球乡原名沙马基,是位于中国台湾省屏东县西南外海上的一个小岛屿,即琉球屿,是中国台湾省唯一的珊瑚礁岛屿,唯一无东北季风的观光胜地,俗称“小琉球”,面积6.8平方公里,为本县内面积最小的乡镇市;人口密度则为全县第二,仅次于全县唯一的县辖市屏东市。与屏东东港镇有船舶来往,民生物资、水源亦由东港补给,属于中国台湾大鹏湾国家风景区的一部分。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琉球乡原名为沙马基,依据史籍记载,元朝时代台湾与琉球列岛合称琉球或嵧球、琉求。到了明朝改称琉球列岛为大琉球,台湾为小琉球。到了明朝初为台员、大员。到了明朝万历末年,荷兰据台后设市,制若崇台,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湾,于是称为台湾。而人们就将原来的小琉球名称转到台湾南部的沙马基。

开拓绪论

小琉球系一弹丸小岛,不唯地质贫瘠,而且水源极为缺乏,昔时系一片蛮荒,林竹苍郁,瓦连全城。考小琉球之开辟,汉人之移入,诚与渔民之活动有关,因明代之台湾渔业,闽南沿海居民之生计多利赖之地,明福建巡抚南居益曾言曰:“海上之民,以海为田,大者为商,贩于东西洋,官为给引军国且半资之法所不禁,……其次则补鱼……禁其双桅巨舰,编甲连坐,不许出洋远涉,而东番诸岛,乃其从来采捕之所…。”

台湾既为「从来采捕之所」,可悉福建沿海渔民之来台捕鱼由来己久,尤其小琉球屿附近海面盛产「长者尺余,其子满腹,脂黄味美,吴越人以为佳品(明万历年间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之乌鱼子),更足以导致福建渔民追?其季节性移动而来此捕捉,此可由荷据时期之「台湾商务报告」中记述:「福建渔民来台捕捉乌鱼之渔船,每年冬天总在一、二百艘以上,多时曾达四百艘,于安平荷兰官署纳税登记后,驶往南方之打狗(今高雄),尧港(安平与高雄间之一小港)、淡水(下淡水溪即高屏溪口)等处去捕捉乌鱼」等语。

据此可知汉人之活动于小琉球附近海面,实远在荷兰人势力之前,并渐盛于荷据时期。总之自宋、元以来,闽南沿海之渔户,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更经常以寻觅其新渔场,其结果乃来至台湾西部及南部沿海,此实为必然之发展。同时因有此渔业活动,渔民以琉球屿为停泊之所者必将有之,此亦为意料中事。由于汉人之日渐移入,更日渐与土著间发生深切之关系。生于斯,食于斯,后来竟作定居之计,并开渔农之端绪,更自兹郑定汉民族移入之基础。

明郑复台之后(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廷郑克爽降将黄梧建议,行迁界移民政策,划广东、福建等五省沿海三十里内之居民为内地,划为界外,并严禁通海,不许渔舟商船入海,以坚壁清野之计坐困台湾,又斩杀郑芝龙及其子弟十一人于北京,掘郑氏历代祖坟,成功据闻大愤,沿海漳州、泉州居民及明遗臣多来台者,郑成功皆优遇之,此等移民,当时于东港、安平登陆者众多,而小琉球近东港,移民来往于东港、小琉球间捕鱼采薪或移居于此作渔农业,定居者当亦有之。

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贵反清复明之役兴起,各地树帜反应,台湾省通志政事志有:「王忠起义小琉球与一贵政府治」之记载,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四月王忠企图东山再起,不幸于凤山上里被捕,由此足证王忠之「起义小琉球」绝非孑然只身,显系集结乡勇与一贵合攻府城,若然,则小琉球于康熙末年之居民当真甚伙。

开拓源流

据传清雍正年间(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有闽籍田深氏者,率族入垦本屿杉板路(今之杉福村)之地,后移民渐众,形成一聚落,因其地相思树密布,遂曰相思埔庄。据屏东县志称:今琉球乡碧云寺之前身,称观音亭,即为田深氏于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所倡建,今上福村之田姓,多为其后裔云。

乾隆年间(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泉州人先后移住本屿,扶老携幼,猬集而至,是此地开发之极盛时期,垦区已遍及全域,时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渔埕尾、天台、番仔厝、滥潭、坪脚仔、尖山脚、厚石等诸聚落先后渐次形成,其创建由来概述如下:

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渔埕尾、天台、番仔厝、滥潭、坪脚下、尖山脚、井仔口、澳仔口、厚石。

综观该屿各聚落之创建,约在乾隆、嘉庆之际,足证当时全屿俱已尽辟,惟因该屿土质并非膏腴,不适农耕,垦民生活贫困,且因孤悬海中,船舶停泊不易,故异说殊多,此由台湾采访册详异(二)小琉球火之记述可窥知,该文曰:「距凤山之东港十余里,巨浸茫茫中,有一屿,曰『小琉球』,无山石,广袤约十里许,平坦处可种藷蓣,又宜种西瓜,大如斗,附近贫民结庐居之,皆矮屋低檐,恐四面无山或风吹而去也,海多卤古石,咸水之所结,甚利,船触辄碎,欲渡者只用竹筏。」

迨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廷改弦更张积极奖励移民开发,自是闽、粤人士移居者日众,迄至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居民已达四百余户,男女二、三千口之众(见凤山采访册),该乡全境之开拓至此全然就绪矣。

建置沿革

荷兰占领时期(1624 ~ 1662年)

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人自澎湖败退,入据台湾本岛,以台南为中心,将台湾本岛划为北部(台南以北),南部(台南以南),卑南(台东),淡水等四区。其统治势力南伸至琉球屿,大约崇祯六年(公元1634年)左右,据台湾抚垦志载:「居於小琉球岛之『番社』,其众千馀,凶悍异常,常加害荷人及中国移民,曾数讨未服。」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七年),荷兰第四任总督普杜曼又统率荷兵百馀,及新港社土番百馀,与若干放索社土著(今屏东县林边乡)前往小琉球征剿。当时小琉球住有土著千馀人,前曾经杀害荷轮金狮子号船员,并常迫害汉人,荷人乃决意报仇。以後,荷人将土著围堵於其所隐藏场所及洞窟内,而以饥饿、放火等方法迫其就范,杀戮其三百以上,俘虏男女老幼七百馀,以船只五艘运往安平,壮男供劳役,女则配予新港社土著为妻此後多次派兵搜捕逃脱之土著,并将该岛屿租予汉人耕作(据台湾省通志同胄固有文化历代治理篇),从此琉球屿土著绝迹,亦即小琉球曾被称砂玛矶之缘起也。

明郑时期(1662 ~ 1683年)

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驱荷兰人领有台湾,於十二月 三日祀山川神祇,以陈永华为谋主,辟荒,设官制改台湾为「东都」,改赤嵌楼为「水天府」,以热兰遮城为「安平镇」,以旧荷兰政厅为王府,北路一带置「天兴县」(当时之开化里,今之佳里地方),南路一带置「万年县」(今之凤山地方),并於澎湖安抚司,以创设台湾设置郡县之始。

更以周全斌总督承天府南北两路,任官抚番,振饬纲纪,立法严明,爱民如子,因此,闽南沿海移民,闻风而至者甚多,时琉球屿隶属于万年县治之行政区域。

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成功薨,世子郑经继立,仍怀复明之志,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改东都为「东宁」,改天兴、万年二县为二州,设安抚司於南(凤山地方)北(嘉义地方)二路及澎湖划府治为四坊,坊置签首,理民事,制酃为廿四里,里置乡长,行乡治之制(据沈光学平台湾序),当时琉球隶属治于万年县

郑氏三代于台湾之郡县建制,无疑是中华文化之一环,台湾孤悬海外,甫入版图,立即行使郡县制度,而消化延之,足以说明吾土吾民,血肉相承之关系。

郑时代,实行兵屯,奖励耕作,以限於人力,开辟区域,大玫仍以今之台南为中心,下淡水溪以南之地尚属毒恶瘴地。其实除东港一隅及新园、万丹之地,似有小集团汉人入垦之迹象,以及於琅乔一带置兵屯垦外,整个屏东平野尽为番社,三五成群,建立于山麓水涯之间,而位於东港西南海面之琉球屿,或亦有汉人之足迹。

清朝时期(1683 ~ 1895年)

永历卅二年(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年),清军大举进攻台湾,郑军虽寡不敌众,仍奋勇抗战一载。嗣经卒於永历卅五年(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正月,其子郑克塽继位,幼弱无能,不堪统率文武幕僚,人心渐趋离散,清军复于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按施琅原为郑成功初举义之干部,个性倔强,不肯轻易下人,而成功则命令必求贯彻,用法极严,不稍宽假,二人内心各存不满,永历五年(公元一六五一年)因施琅捕杀一改投成功之清兵,彼此破裂,施琅父及弟显被诛,琅则走降清军,成为日后郑氏之劲敌大患。)率兵攻台,郑军不支,终于同年七月十九日向清军投降,郑氏父子三代领台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一六八三年)于是告终。

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中国内陆连年干戈,沿海各省居民因避内乱迁台者众,散布于台岛西部一带,少数人住在琉球屿。康熙六十年(一七二 一年)清延平复朱一贵事件后,将琉球屿连同卑南觅、琅乔等地列为禁地。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清廷设台湾府,下置台湾、凤山、 诸罗三县。琉球屿凤山县管辖,屿上设六澳、六庄,是年众水师泛官一员、目兵二十四员,屯守于白沙尾澳,是为小琉球驻军之始。光绪十一年,台湾著手建省,巡抚刘铭传奏准「量丈田亩、清查赋税」以增加税收并藉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础。当中经编制保甲、清丈、改赋以及发给丈单,先后历时六年之久,当清丈完成後,凤山县编制有土地「简明总括图册」,其时琉球与今的新园乡,合称「琉球新园里」。

清朝公元一六八三年领有台湾,一八九五年割予日本,前后计二百十二年。琉球屿自公元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与卑南觅、琅乔奉禁列为化外,禁绝汉民往来。迄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行开山抚番政策时,前后凡一百五十四年,始于开放,正式纳入凤山县管辖之下。

日据时期(1895 ~ 1945年)

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五年),日本人入据台湾,六月十七日行始政典礼于台北市,设总督于善后局(前台湾巡抚衙署址),以海军上将桦山资纪为第一任总督,施行军政,置军政、民政两局,地方行政,全台设三县(台北、台湾、台南)一厅(澎湖岛)。

日本占据台湾後历经施政上的改制

一、光绪二十一年八月改为一县(台北)、二民政支部(台湾、台南)、一厅(澎湖岛),台南民政支部下分置安平、凤山、恒春台东四出张所,甚时琉球隶属于凤山出张所。

二、光绪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公元一九零一年)废三级制,改为总督府厅之二级制,全台岛设置二十厅,将原凤山县辖划分凤山、蕃薯疗(旗山)、阿猴(屏东)、恒春等四厅,而阿猴厅下分设东港、阿里港、枋寮等支厅,由警部担任支厅长,时琉球庄改为琉球区,置区役场,隶属阿猴厅东港支厅管辖。

三、光绪二十四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公元一八九八年)八月卅一日,台湾总督府公保条例(按保甲制度渊源于宋朝之王安石)以十户为甲,十甲为保,甲有甲长,保有保正,作为警察之补助机关。另就每保选拔壮丁十名,由数保联合组织壮丁团,以辅助警察力量之不足,其实琉球屿计置五保,并有壮丁团之设置。保甲制度一直推行至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前为止,此为台湾官制及疆域变迁之第二次大改革。

四、清宣统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公元一九零九年)南北纵贯铁路(台北-高雄)全线通车,对各项开发事业如制糖业、樟脑业、制茶业、制盐业以及矿山之开发等亦渐具规模,且均为日本资本所独占化。时日本为取得台湾之经济利益及配合统一政策,将前所划分之行政区域全岛二十厅缩编为十二厅(台北、宜兰、新竹、桃园、南投、台中、嘉义、台南、阿猴、台东、花莲港、澎湖),厅下设支厅,支厅下设街、庄、区。其时琉球屿仍属于阿猴厅东港支厅辖治。

五、民国九年(日本大正九年、公元一九二零年)台湾首任文官总督田健次郎,一向主张文官总督制(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主思潮高涨)改采同化政策,是年七月公布改定地方官制、改订行政区域,废厅设州。州下废支厅设郡市,於九月间全面改制,将全台设台北、台中、台南、新竹、高雄五州,台东、花莲港二厅及台北、台中、台南等三市,屏东地区改设四郡,设郡役所,郡有郡守,郡下则设街、庄,街有街长,庄有庄长,隶属于高雄州。屏东地区各郡管辖如下:

屏东郡-屏东街、长兴庄、盐埔庄、高树庄、里港庄、九块庄、蕃地

潮州郡-潮州庄、万峦庄、内埔庄、竹田庄、新埤庄、枋寮庄、枋山庄、蕃地。

东港郡-东港街、新园庄、万丹庄、林边庄、佳冬庄、琉球庄。

恒春郡-恒春庄、车城庄、满州庄、蕃地。

于是琉球废区役场,复又改置琉球庄,并设庄役场。迄于台湾光复再无变化。(公元一八九五年至第九次改革即公元一九二六年凡三十一年,至台湾光复即一九四五年凡五十年。)

中华民国

(1945年 ~ 1949年)

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战败投降,十月廿五日台湾省庆祝光复,恢复省制,初设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首任省主席为陈仪),就原有州厅区域改设五大县(原有之州)、三小县(原有之厅)、九省辖市、三县辖市

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各县市政府分别成立后,县市(县辖市)下之行政单位为区(原有的郡)、镇、乡(原街、庄)、里、村,并于同年六月增设山地乡,于屏东市下设东、中、南、北四区,原屏东、潮州东港、恒春四郡则分别改称为区,仍因袭日据时期郡役所之辖区,除屏东市外均隶属于高雄县

其实琉球遂废庄役场而改称琉球乡,隶属于高雄县东港区署,同年一月廿五日,琉球乡公所正式成立,由苏法出任首任乡长,继而设置琉球乡民代表会,许新登当选为第一届主席,旋许君于十月三日转任琉球乡长,原乡民代表主席缺由王海递补之,并于同日就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以后

1950年台湾当局鉴于一部份省辖市经济贫弱,各县人口不均以及各县市面积过大等因素,不利于实施地方自治,乃于八月十六日,“行政院”第一百四十五次会议修正通过「台湾省各县市行政区域调整方案」,于同年九月八日公布施行,据此次调整方案,将原八县九省辖市划分为十六县、五省辖市,原各区区署裁撤,原高雄县合屏东市,划分为高雄、屏东二县,琉球乡从此归属屏东县管辖。同年十一月一日许新登当选光复后首任民选乡长。翌年琉球乡卫生所相继成立,乡农会早在1949年11月成立,而琉球区渔会、琉球邮局两单位亦分别于1955年7月15日及1960年10月5日次第创设。1963年3月政府为便利乡民对外之电话特设琉球电信代办处,1978年9月21日复将代办处改设为琉球电信局,继于1980年1月4日,将原手摇式电话换装为自动拨号电话,至此,琉球之机关、团体大备。今人口约一万二千人,全乡行政区域有本福村、渔福村、中福村、大福村、天福村、南福村、上福村、杉福村等八村,民间习惯划分为四个角落。

地理环境

全岛呈短靴状,表面有两条地堑,一条为东北-西南走向,另一条为西北-东南走向,此二小地堑相交于本岛中央,全岛被分为4块小台地,故有“剖腹山屿”之称,在地质学上颇具研究价值。

珊瑚礁所构成之低矮冈陵,平地很少,土壤皆因受红壤化作用而呈现红色基盘为泥质页岩层,为三世纪上新世纪之古亭坑层,表面上覆盖珊瑚礁石灰岩。没有河流,最高点为东南台地87米。

位置

琉球屿位于高屏溪口之西南,东经一百二十度二十一分五十五秒,北纬廿二度十九分四十八秒,即东港镇西南海面约八浬,高雄市南南西方约十八浬之海上,孤悬海中状似一只飘浮于台湾海峡之鞋子,为台湾本岛附近十四属岛中唯一珊瑚礁岛屿。

地形

琉球本屿为一丘陆地,地形最高处称为龟仔路山,海拔87公尺,素为航海者之指针。形势东西狭窄,东西最宽处仅2公里,南北长4.1公里,北部稍宽,南部较狭,系由珊瑚礁石构成之一地垒台地,远眺,似睡卧者之腹状。岛之长轴从东北伸向西南,周围13公里,面积仅有6.801平方公里,全岛被两条交叉地堑切割成为四块台地,一条走向东北至西南形成中央地沟,为岛中主要交通孔道(由白沙至海子口);另一条走向西北至东南,通过岛之中央,外形较不明显,为名符其实之剖腹山,故俗称「剖腹山屿」。

地质

本屿是台湾属岛中,唯一的珊瑚岛,表面被珊瑚石灰岩覆盖,海岸被隆起的珊瑚礁围绕。石灰岩洞地形及珊瑚礁海岸地形遍布全岛,较著名的如乌鬼洞美人洞山猪沟等。琉球屿珊瑚石灰岩质与凤山珊瑚石灰岩相似,琉球屿之四块台地表面,均被红土质土壤所覆盖,而呈红土台地。

这些红土系珊瑚石灰岩长期风化后之产物,其风化后之结果,使珊瑚石灰岩仅剩下不可溶性之红色氧化铁氧化硅等杂质,因而成为鲜明之红色,全属贫瘠干燥之地不宜耕作。

土壤

琉球屿兰屿或绿岛等台湾其它离岛不同,是属于珊瑚岛,岛上随处可见出露的珊瑚礁石灰岩。珊瑚虫聚集生长,并且分泌钙质物沉积成珊瑚礁。珊瑚生死接替,新生的珊瑚继续把礁体搭建在老死的珊瑚骨骸之上,累积而渐成珊瑚礁石灰岩。

岛上除了珊瑚礁石灰岩外,还有些地方出现碎屑石灰岩。当珊瑚礁体被波浪打击破碎成砂粒而并被搬运、堆积、再胶结后形成次生的碎屑珊瑚礁石灰岩。

气候

本屿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七月均温最高27.9度,三月均温最低17度,年平均雨量约1000公厘,六月最多平均2657公厘,十二月最少,平均1.9公厘。本地每年夏秋之际多台风侵袭,为全省台风频率最高处,而本区更位于台湾能量最大、雨量最多之台风路径(约占台湾台风路径百分之32倍左右)之中,故此地之建筑与设施均需考虑强风与巨浪之袭击诸因素。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陆域动物

小琉球有原始热带海岸森林,蕴育具有特色的野生动物。鸟类以居留性留鸟如白头翁、绿绣眼为主;夏候鸟有黄头鹭、家燕;冬候鸟有矶鷸、红尾伯劳;秋冬海岸上有过境鸟如赤腹鹰、灰面鵟鹰,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见稀有的黑鸫。蝶类多为凤蝶、粉蝶、蛱蝶等蝶种。夏日的时候,在小琉球美人洞、山猪沟一带,还可看见萤火虫飞舞。

潮间带动物

小琉球海域的鱼类资源丰富,鱼类至少有631种,软体动物约468种。甲壳类虽然数量较少约53种,但有些种类数量可观且色彩丰富,尤其是寄居蟹在沙滩上随处可见,大型的陆寄居蟹则常隐身于岩壁间、礁石上。梅氏长海胆蜈蚣栉蛇尾匿居在潮间带的岩缝中,是最常见的潮间带物种。珊瑚资源亦相当丰富,整座小琉球被隆起的珊瑚礁围绕,色彩斑斓的鱼儿悠游其间,十分适合进行浮潜活动。

植物资源

因珊瑚礁地质之故,全岛植物大都具有抗风、抗潮、耐盐、耐旱等特性。蛤板湾沙滩有海滩沙地草本植物,如马鞍藤、滨刀豆、双花蟛蜞菊等。天台观日台、露营区等地的海岸岩隙植物群,有台湾灰毛豆、马氏滨藜、石苁蓉等。海岸常绿灌丛多见于乌鬼洞、肚仔坪潮间带等海岸丛林外侧,如林投草海桐等。

社会

宗教信仰

岛上居民最大之精神寄托为求神拜佛,尤其衷于庙宇的兴建,境内之大小庙宇约计有六七十间,规模较大的有灵山寺、幸山寺、水仙宫、腾风宫、福泉宫、三隆宫三仙宫碧云寺、五王宫、圣后宫、王母宫、水兴宫、天兴宫、三兴宫、五莲宫、龙凤寺、池隆宫以及在大福村、南福村、杉福村各设有一福安宫

考琉球先民多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二州,故岛民所奉祀者为原地具有地方性、乡土性之神祇,虽荷兰人曾带来基督教(本屿尚有一座长老基督教会),西班牙带来天主教,日本人带入神道(天主教、实行教)、佛教(天台宗、真宗)等,但随著主政者之更替,即迅速恢复其原有之信仰。乡民所奉祀之神祇虽殊,但彼等之诚心则一,善男信女崇教求神之心至为强烈,几乎视为万能之主宰,小至生病求药,大至建造渔船、渔船出海、结婚择日、出殡择时、建屋破土、新居落成无不叩拜问卜,求神指引。

盖以海为生,生命堪虞,惟有求诸神明,祈求庇护保佑,风调雨顺,依此信念发为虔诚,实亦出于环境所需而不得不然也,故耗费于祭祀之财物殊多,尤其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之观音佛祖圣诞,岛上居民几乎进入狂热崇拜的情境,每一村落大小庙寺,均有酬神、外台戏活动,延续五、六十日之久,成为岛上重要之盛事之一,对该乡的经济之发展造成相当影响。每三年的迎王爷活动,全乡居民不管身在何方,皆会回乡参与迎神活动,可谓本乡最重要盛事。

筑港

琉球屿系由珊瑚石构成之地垒台地,海岸线更因?古岩突出,并隆起于海中,虽白沙尾、杉板路、澳仔口、大海边有部份砂质,但近海岩礁碁布,是以船舶停靠不易。

日本据台后,以为港湾之建设,实有资助琉球之开拓,于民国二十五年(日本昭和十一年、公元1936年)十一月廿五日起于白沙尾兴建「琉球庄避难港」,翌年(1937年)十月廿五日全部竣工,总工程费为八万日元

台湾光复后,因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之轰炸,全省百废待兴,政府无力及此。迄至1956年,政府鉴于琉球屿四面环海,附近海面渔产丰富,屿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赖捕鱼为生,更因白沙尾渔港泊地狭小,无法容纳已有之渔船停靠,部份渔船被迫分散停泊各村澳外海,常因季节性之强风或潮流影响,导致船毁人亡,渔民生命财产无法获得安全保障。

于是扩建白沙尾避风港,第一期工程该年(1956年)三月开工,迄翌年(1957年)五月竣工。第二期工程于1958年五月开工,翌年五月竣工。(该工程位置在今老人会前,故一般人称之为「内港仔」)此一工程之扩建,对于促进琉球乡之开发与繁荣影响至为深远。

惟渔船数量不断增加,政府遂另辟第二渔港,1971年由台湾省渔业局进行勘测规划,地点在大福村,此新辟渔港全部竣工后,对发展渔业及观光,便利交通,繁荣经济效益,实难予估计,亦使琉球迈入划时代之新里程。

考大寮渔港开辟之主要目的,系作为现有小琉球渔港之辅助港,供琉球渔船休息避风之用,盖因琉球受地理环境暨法令之限制,无法设置渔市场,所有渔船之渔获物均运往东港、高雄区渔会鱼市场销售,至出海所需之物质及补给品,如油、水、冰、食粮等,皆需由台湾本岛供应,新渔港兴建目标仅为避风、休息港,至于修护、保养、造船等仍需往东港、高雄行之。

邮政通信

台湾之邮政始自明郑时代,依照明朝制度,设铺令兵勇递送事务,至清朝仍沿袭之,屏东地区之设置邮传则始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据凤山县采访册丁部规划篇载,已增设有东港铺,置铺司一名,铺兵六名,上述邮政均属官制。

台湾建省后,巡抚刘铭传,依据从来之驿站制度,参照中国海关邮政部之先例,依光绪十四年一月公布之台湾邮政章程,于六月十四日施行新式邮政,驿站分总站、正站、腰站、傍站四种,台北乃至台南设置总站,自两地(南北本路)一日路程之驿站为正站,正站之中间驿站为腰站,其支线为傍站,使用兵勇递送公私文件。递送系以驿递方法,其速度每小时十华里,自台北出发至恒春镇费时七日半,如欲托送私信,需付以高价之酒资。

日本人据台后,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一月一日起,开始办理公众邮政,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实施邮政法,嗣后随同交通机关逐渐发达(据高资治台湾三百年史)。琉球屿因孤悬于台湾海峡,开发较迟缓,邮局之创设迟至于光复后之1960年10月5日,地址位于本福村中山路旁。

电信与电话

台湾电信之装设,始自清同治十三年,日军侵犯牡丹社,钦差大臣沈葆桢治军台南奏请急设电线,至光绪三年(1877年),先行开办自台南至凤山旗后间之工事,自郡治至安平及旗后两线总长九十五华路,是为南路线,同年九月完成。日本据台后,自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起,开办公众电报。屏东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二月于鹅銮鼻新设无线电信局,其通达距离一千二百公里。本省之电话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国人曾为申请装设而未获准。日本据台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公布台湾总督府电信局组织规程,同年四月订定台湾电话接线规则,七月始营电话业务。

琉球屿之电讯业务,始自民国二十六年(日本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卅日动工兴建「琉球屿无线电信所」,翌年五月竣工,总工程费一万二千日元台湾光复后于1963年1月18日成立高雄电信局辖琉球电信代办处,由乡公所代办,以来话传呼长话去话方式与外通话,乡民庆幸与本岛之时空距离已拉近。

1973年10月31日装设交换机,开放人工市内电话。当时系手摇式电话,对外通话需接续手续藉超短波无线电路联络,仍感诸多不便,故使用并不普遍,嗣后经本乡各方人士奔走争取,终于在1978年9月21日获得改设为电信局,首任局长为何文雄先生,继于1981年元月4日淘汰人工手摇式电话换为自动电话,至此电话之使用始普及于家家户户,电信局局址设于白沙尾港口旁。

照明电力

琉球之照明用电,始自1969年,由乡长王海先生所争取。初设乡营火力发电厂于大寮观音亭旁,以火力发电供给家庭照明,当时乡民莫不额手称庆。然因电费过于昂贵,电力微弱不足,具供电时间甚短,无法满足乡民需求。

政府为减轻乡民负担,提高离岛生活水准,遂于1974年4月1日移交台湾电力公司接管,迁厂于大福村龟仔路海边。电价亦随接管比照台湾本岛计算,但供电量、供电时间仍有限制,依然未能称便用户。

台电为配合政府改善离岛居民生活政策,彻底解决琉球居民用电需求,毅然决定于台湾本岛及琉球间敷设海底电缆,引接本岛电力系统供应琉球所需电力。电缆施放工程自1980年4月5日开始,同年六月廿五日竣工(日本人承包),全长14.7公里,总工程费一亿六千万元,在台电陈董事长兰皋先生按钮通电后,全乡步入全日供电,居民之用电问题,终于获得彻底解决。

自来水

琉球土质贫瘠,地下水源不足,非仅无以灌溉,日常生活饮用、洗涤亦深为缺乏,自古即为岛民切肤之苦。1971年八月,政府为纾解此一民困,特派专家钻探,测有地下水层,遂筹建琉球给水站,隶属于台湾省自来水公司东港营运所,抽取地下水,供应全乡之需,水荒始获解决。

唯因琉球地形陡峭,雨水容易流失,尤其1979、1980两年,连续干旱,滴雨未降,导致地下水源日益枯竭,水荒日趋严重,居民三餐用水,常有不继之虞,妇女于井边大排长龙,苦候一、二小时仍得不到一桶淡水之拥挤惨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乡民曾经请求派军舰从台湾载运淡水至琉球,再用消防车分配各用户。

政府为彻底解决此一民困,台湾省自来水公司,奉“总统”蒋经国先生之指示,于1981年5月20日起耗资二亿三千万元之巨款,敷设台湾本岛林边乡崎峰村)至琉球间之海底输水管,此一东亚最长海底管线工程,于同年七月十九日竣工(日本人承包),是日台湾省政府林主席亲临林边乡崎峰国小主持通水典礼,当时气候恶劣,风雨交加,但全体乡民在柯文福县长主持之庆祝活动仍热烈异常,其感激、雀跃之情,溢于言表,盖历代居民深以为苦之饮水问题,继琉球全日供电之后,亦于政府爱民之德政下,终于获得澈底之解决。

交通

小琉球位于台湾省本岛屏东县西南方大海上,是台湾唯一的一座珊瑚礁岛屿。前往岛上方式为自东港港口搭乘交通船,船行时间约25至30分钟即可抵达。

海运

对外唯一交通为海运,岛上有白砂大福两港,以前者较贴近琉球市区。往来则以屏东县东港镇往来最密切(航程约30分钟),周末另有往来高雄市真爱码头航线(航程75分钟)。

道路

本屿现有主要道路有二:一为自白沙尾起及至天福村、南福村之海仔口,系为琉球的纵贯公路,纵长大约4.3公里,原为路面狭窄起伏难行,1953年台湾当局“警备总部”于琉球设立职三总队,经全体官兵与队员将此纵贯干线之路基辟为六公尺,各村之道路亦于同时拓宽并铺设柏油。1973年4月洪江城乡长为增加地方财富、开辟自治财源,极力发展观光事业,辟建道路,于1974年规划开发“美人洞”风景区,并于沿海开辟环岛公路,全部工程仍悉由警备职三总队支持。环岛公路与纵贯公路为主要干线,支线遍及各村落及名胜、古迹区,可谓四通八达,不仅本地居民称便,更有助于观光事业之发展。

交通公具

琉球屿之交通工具,计有公车、出租车、篷布车、机车出租等。琉球之海陆交通,经迭次开拓充实,今已四通八达,其交通之便捷,不仅使琉球有都市之方便,亦有乡村之宁静。

加以该岛孤悬台湾海峡,空气不受污染,沿岸水石相搏,海水碧绿澄澈,景色幽美入胜,古迹引人遐思,尤以朝晖晚霞,极具热带海洋美景及南国风光,置身其中令人有脱凡尘世、处身蓬莱仙岛之感。往昔史籍所载:“贫民结庐居之,皆矮屋低檐”之景象,经历代先民之打拼及惨淡经营,不仅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光复后由于政府之锐意建设及琉球屿民之刻苦奋励,今已被誉为“海上乐园”。

航空

昔日曾有小琉球机场往来高雄小港机场,今已废止。

经济

渔业

本屿可耕农地不多,四面环海,又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支流所经之冲,洄游鱼类甚丰,具渔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加以土地贫瘠,不力农耕,是故自古以来渔业便为本与岛民的经济命脉。

因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国人从事渔业意落,人员缺乏,纷纷雇用外国船员。经济产业早期以椰子、渔业为主,光复前后则是石头、石灰、渔业、地瓜及花生,则以渔业、芒果、休闲渔业(箱网养殖)及观光事业为主。

琉球屿近海为台湾省首屈一指的著名渔场,岛民大都以捕鱼为业,水色澄明,游鱼历历在目,素有琉球龙宫之名,故渔业始终为岛上经济之命脉。

日据时期,鉴于附近海上渔产丰富,遂于民国十四年(日本大正十四年、公元1925年)成立渔业组织,以辅导渔捞技术及谋取渔民之福利。当时装置动力之渔船有一百二十艘,会员五百名,从此渔产丰收,年有发展。尤其民国二十六年(日本昭和二年、公元1937年)十月,所谓「琉球屿避难港」工程竣工后,不仅当地渔民之生活及福利获得显著改善,亦使琉球屿成为台湾南部地区渔捞业者之避风港及渔场中心。

台湾光复后,于1955年7月15日正式成立琉球乡渔会。渔民于近海捕获之鱼类多为延钓鱼,如旗鱼、串鱼、雨伞鱼、鲨鱼等为主;沿岸捕获者以带鱼、刀鱼、飞鱼、?鱼、乌鱼尖嘴鱼为多。岛之周围,尚有虱目鱼苗、龙虾、夜光螺、活珊瑚等多种特产。

农牧与林木

琉球屿全岛6.8平方公里,除了建地外,主要为杂木林地、农地、草生地、海滩等,其中农耕地面积140公顷,全为旱田,亦即所谓看天田。因本岛地形起伏,土壤又为隆起珊瑚礁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红土壤,加上没有河流,缺乏灌溉设备,耕作不易,只适合种植耐旱性之陆稻、甘薯、落花生等杂粮及少数木瓜、芒果、番石榴、莲雾等水果,其它散布各地之银合欢、相思树、林投野菠萝)、竹林等杂林,与分散全岛各处的天然草地以及农地废耕荒芜之地占大部份。

1980年以前本屿尚有部份农地种植陆稻,因连年干旱,收成不可靠,农民耕作意愿低,废耕颇多,逐渐增加甚至荒芜。琉球屿之农作物栽培以甘藷为主,其次为花生果树类,甘藷与花生连年欠收,其栽培面积大幅减少。农会极力推广果树,以芒果为主,甜度高,较早熟,转为本岛之主要经济作物。本屿农地虽不生产价值作物,但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农会。

特产

爱文芒果

海产

教育

琉球乡未设高中、高职以上学校,初中毕业后若欲升学需至台湾省本岛。

初级中学

屏东县立琉球初中

小学

屏东县琉球乡琉球小学

屏东县琉球乡天南小学

屏东县琉球乡全德小学

屏东县琉球乡白沙小学

政治

第1届乡长:许新登

第2届乡长:黄醮

第3届乡长:陈金顿

第4届乡长:陈上兴

第5-6届乡长:王海

第7-8届乡长:洪江城

第9-10届乡长:蔡朝和

第11届乡长:林福泉

第12届乡长:蔡文明

第13届乡长:蔡家强

第14-15届乡长:洪义详

第16届乡长:蔡天裕

第17届乡长:陈隆进

警政治安

屏东县警察局东港分局琉球分驻所

旅游

花瓶石

花瓶石为小琉球岛上最著名的景点,其形成原因是原本的海岸珊瑚礁被地壳隆起作用所抬升,然后颈部受到长期的海水侵蚀作用,因此形成上粗下细,类似花瓶的特殊造型,加上岩顶上长满了臭娘子以及盒果籐等植物,如同插著花草的花瓶,因此便取名为「花瓶石」。

本景点由于邻近小琉球主要的出入港口-白沙港,因此常成为第一个旅客造访的琉球屿景点,有许多游客在此观景与戏水,但是过度接近有可能会降低花瓶石的景观品质。

在花瓶石周围,还可以看见正在海水面下新形成的珊瑚裙礁,也是琉球屿还正受到地壳隆起作用的证据之一。

蛤板湾

蛤板湾(威尼斯海滩)

琉球屿沿海主要是侵蚀性的珊瑚礁岩岸,只有几个属于堆积地形的沙岸,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位于西部蛤板至乌鬼洞一带的蛤板沙滩。蛤板沙滩属於贝壳沙沙滩,约有一百公尺长,人们可以在此亲近大海,进行浮潜、游泳、玩水等游憩活动。

此外,因为蛤板沙滩面对西方的海洋,所以在傍晚的时候游客可以在此欣赏海面上的日落美景。

美人洞

美人洞琉球屿风景区之一,为乡公所于1975年以公共造产方式辟建而成。该洞位于琉球屿东北角,距乡公所约一公里,在杉福村东北侧外缘,北山面海,奇石陈列,花草丛生,洞外碧波万顷,茫无际涯,身临其境,静听涛声,仰望奇石,胸襟不禁为之豁然开朗。

风景区以环岛公路分隔为两部份,路过收费站不久,右侧有一条水泥石阶向下伸入珊瑚区中,于美人洞处衔接环岛公路时,左侧另有一条水泥石阶向上伸入珊瑚礁山坡地中,人行步道长约四公里。风景区断续相连约二十馀洞,天造人塑、各有特色,重要景点包括:(一)曲径探幽;(二)天外天;(三)蝙蝠洞;(四)情人坪;(五)仙人洞;(六)仙人泉;(七)怡然园;(八)迷人阵;(九)一线天;(十)榕岩谷;(十一)宁静谷;(十二)望海亭;(十三)美人洞等。

厚石裙礁

厚石裙礁主要分布于琉球屿东南沿海一带,大约是大寮港与海子口之间。沿岸是绵延不绝的珊瑚裙礁,在裙礁内则是大片平坦的海蚀平台,受到海水的侵蚀作用,全区海蚀平台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怪石嶙峋,与其他景点的景观截然不同。

因为厚石裙礁尚未经过人为开发,整体自然景观还保持得很完整,加上邻近海岸公路,因此吸引许多观光客到此驻足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乌鬼洞

琉球岛上珊瑚多属石灰岩,因此洞穴地形遍布,最著名者为地处琉球屿西南方,天福村海岸的乌鬼洞

该洞自古即传说纷纭,相传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遗臣延平郡王郑成功,光复台澎,驱走荷兰人,少数黑奴被弃于此,潜居该洞,洞在岩石隙缝间,俯瞰黯然深黑,不知深长几许,据传清时洞中之石桌、石椅、石床、石碗等器皿,尚俱全,银器、珠宝等亦时有发现,可惜於今洞口塌陷已不能进入。1975年琉球乡公所以公共造产方式开发为风景区,其建设包括有甘泉、碧涛亭、怡桥、冽池、幽情谷、别有天、浩然亭等名胜据点。

山猪沟

山猪沟位于杉板澳口左上端,与乌鬼洞衔接相通,沟为断崖所形成,怪石嵯峨,起伏交错,形势颇为峻险。崖深数丈,曲径通幽,迂回四百公尺,谷内遍布荆棘苔藤,花草丛生,仍然保持原始风味。

此沟据云山猪出没而得名,又传往昔有一只山猪精潜修数百年,已可随意变化成人形。有一天,天上仙女下凡到海边沐浴,将衣衫放置于岸上,山猪精发现了,暗地将仙女的衣衫窃走,仙女完浴,找不到衣裳,无法升天,只好隐入树林中哭泣,山猪精胁迫求婚,仙女佯为应允,等山猪精交还衣服后,穿好衣裳升天而去,从此山猪精终日相思嚎啕,最后为情而愤死,于是后人就把这个山沟称为山猪沟。

中澳沙滩

中澳沙滩在琉球屿东侧由龙虾洞至白沙新港间的沙滩为「中澳沙滩」,也是琉球屿上的主要沙滩之一。其主要是由珊瑚礁碎屑、有孔虫与贝壳碎屑所组成的海积地形。除了适合海滨游憩活动之外,中澳沙滩也可以进行潮间带生物观察与夜间的观景活动。

观音石

观音石位于厚石一带,因外貌酷似面海观音沉思伫立的模样而得名。与花瓶石、红番石并列为小琉球三大地标。

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本屿大寮庄山顶,即上福村与大福村之间,恰当琉球屿之中心,主奉观世音菩萨,小琉球居民无论婚丧喜庆、求姻缘、问生病、求渔船满载等等,必前来求签请示,是乡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清朝雍正年间(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年),有一位籍叫田深氏者,自打狗迁移至本屿杉板路居住(为今上福村田氏祖先),那时他在今碧云寺前园宅内构建一座小茅舍从事牧羊。有一夜,他梦见南海普陀山观音佛祖要他在此地建立庙寺,田氏惊醒,感念佛祖的灵显,於是遍告岛民,共同计划将他的土地损献出来建庙,就在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建立一座草庙名为「观音亭」。并雕刻佛像,永为敬拜,据说乡民求卜都很灵验,因此香火鼎盛。

红蕃石

红蕃石位于厚石一带,为一颗珊瑚礁岩,远望有如印地安人头。在早晨日出时,与邻近岩石背光景象,宛如恋人相望,十分浪漫。

白灯塔

琉球屿现有灯塔两座,一座位于白沙尾港口,当船近临该屿和进港时,多以此塔为主要目标;另一座位于北纬二十二度十九分四十八秒,东经一百二十度二十一分五十五秒,在琉球屿东南尖山之顶,为国际性之灯塔,系为日据时代高雄州水产会于民国十八年(昭和四年,1929年)元月十四日所兴建,总工程费为一万零三日元

整座塔之造为混凝土圆形白色,高度自基座至塔顶一十公尺,水平面至塔顶有八十八公尺之高,为第四等闪光(每二秒二一,闪光一次),其光度射程可达二十浬之远,亮如白昼,日夜自行闪光。该塔与鹅銮鼻灯塔同具有指引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往还船只之功能,更是渔船航行之指针,亦同属国际性灯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