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2 13:41
湖北省古民居艺术风格独特,按地域可分为鄂东南、鄂西北民居和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架梁采取硬山搁领样式,木雕精美细腻,多建有牌坊屋等,使湖北省古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上独树一帜。由于认识不足,大量民居“藏在深闺人未识”,并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毁损严重。为抢救一批濒危明清古民居,经国家文物局批复,湖北省在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湖建设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保护古民居。
以惊人速度走向消亡的古建筑,正引起湖北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记者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看到,一批古民居精品已落户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在这里,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建筑将得到永久保护。
湖北省古民居艺术风格独特,按地域可分为鄂东、鄂西北民居和鄂西南土家族吊脚楼。架梁采取硬山搁领样式,木雕精美细腻,多建有牌坊屋等,使湖北省古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上独树一帜。由于认识不足,大量民居“藏在深闺人未识”,并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毁损严重。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木兰湖景区内,临近木兰八景,是依照《文物保护法艺术价值,原生态及周边环境已遭破坏而缺乏保护手段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构件经过规划论证,实行集中搬迁复建,并配套建设相关景点,将遗产保护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还有明代藩王博物馆。
为抢救一批濒危明清古民居,经国家文物局批复,湖北省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启动明清古民居博物馆项目,首批精选了11栋不同风格的建筑精品搬迁复建,截至目前,已有6栋复建工程完工。建成后的古民居博物馆,将集观赏、体验于一体,让人们感受先民的生活习俗和场景,体会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
据悉,湖北省拟以古民居博物馆为依托,兴建明代藩王博物馆。据了解,湖北省境内的明藩王共40多位,仅次于河南。全国已清理和发掘的明藩王墓10余处,我省就占5处。明藩王建筑是湖北省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显陵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继黄陂大余湾之后,武汉将给51处名镇名村建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近2万个村庄中挑出51处名镇名村。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武汉历史名镇名村文化脉络之完整、历史遗存之丰富,不输外地。”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51处名镇名村是从全市6个新城区的67个镇、2087个行政村、15580个自然村湾进行普查筛选出来的。
黄陂民居是武汉地区最具有浓厚乡土韵味的历史建筑,门斗、石墙、画檐、四水归堂的大胡家楼湾印子屋,特色很明显,值得收藏和爱护。黄陂民居的特色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决定的。大别山余脉的地质地貌为黄陂提供了独特的建筑材料。江西填湖广的历史为黄陂带来了江西建筑文化。明清封建社会晚期的商业发展为黄陂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使黄陂人文蔚起,城镇聚落建设一时大兴。
“我曾见过黄陂罗家岗一幢民居,建造相当精美。”王炎松说,黄陂民居的特色与价值不仅仅看它的单体建筑,还要看它的大格局,看它的山水环境关系,看它的区域交通关系,看它的民俗文化内容,看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经济线索等。“黄陂民居是武汉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黄陂曾经属于黄州、汉阳管辖,与武昌的关系很淡薄,江北黄陂民居的特色与现在‘江夏区’所在的民居风格有较大的不同。大致上一个属于江北系列,一个属于江南系列”。
调查发现,武汉符合名镇名村标准的有51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分别为江夏区金口街和新洲区仓埠街。历史文化名村49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分别为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江夏区流芳街营泉村、江夏区湖泗镇夏祠村和浮山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共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5个。
部分文物古迹现已严重损毁或不复存在。由于自然风化等原因,大部分古墓葬群地面以上已无遗存,如新洲区香炉山遗址、江夏区西潭官窑和墓群。对于明楚王墓、盘龙城遗址这类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遗产型镇村,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其保护还将发挥遗址的文化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再生,将遗址的保护、挖掘、研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以旅游景区或遗址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
罗家岗是继武汉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之后,武汉辖区内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最精美的古村落,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风貌型历史古村落。罗家祠堂现存“一门五户”建筑群、罗家大宅、一品当朝等9处文物保护级别类建筑,51处优秀历史建筑,规划建议沿小汉口街、七星西街、七星前街打造传统水景风貌街巷以及阡陌人家,形成传统民居风貌巷道,进而发展旅游业。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大余湾
符合国家级标准历史文化名村:双泉村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木兰,营泉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流芳街,夏祠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湖泗,浮山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湖泗
符合省级标准历史文化名村:孔子河村 建筑风貌型 新洲区旧街街,罗家岗湾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王家河,汪家溪湾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王家河,文兹湾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王家河,楼子田湾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鲁台村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前川街道,丁店村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滠口,作京城湾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李集,王朋村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祁家湾,民主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土地堂,牌楼舒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流芳街道,刘溪村 遗址遗产型 新洲区李集镇,胡咀村 遗址遗产型 新洲区阳逻街道,远景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山坡乡,青山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窑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安山镇,雨霖村 景观风貌型 黄陂区木兰乡,刘家山村 景观风貌型 黄陂区蔡店,石骨山村 景观风貌型 新洲区凤凰,姚家山村 革命遗迹型 黄陂区蔡店
湖北通山古民居王氏老屋位于环境优美的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西南三面环山的江源自然村南侧迪德堂,全 村160余户、800余人口,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国道杨林段始已修筑村级公路沿南岭口通至该地。2009年6月5日,通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 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王氏老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180余年,为此村进士王迪吉与富甲一方的大财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大夫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自然湾,是清末知县王明璠的府第。 这座百余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个天井,48间正房,16间厢房,是湖北省现存的明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学,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通山县地处鄂赣交界处,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 据调查考证,通山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处,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5处。通山县古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宗祠、寺庙、家居、牌坊等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焦氏宗祠位于通山县高湖芭蕉湾村。这栋古民居第一重为戏台,第二重为空旷的大厅,第三重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屋檐上,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7架梁建筑形式,显示着主人的显赫身份。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经通山县文化局初步考证,该民居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主人的祖先考取过探花,才有资格修建这种较高规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厅,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是一座民间艺术的宝库。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
古民居——周家大屋,位于湖北通山县中港景区东南部,是中港景区主要景点之一。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在屋内周游,晴不戴帽,雨不打伞。 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戊戌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徙于此兴建而成。至今230余年,民国21年(1932)国民党通山县中学迁址周家大屋,历时三年之久,随后国民党某军26师医院曾驻扎于此。
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它就是远近闻名的谭氏宗祠。据介绍,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戍寅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宗谱记载:“谭计六首捐百金为合族先声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两条盘虬着的长龙,互相嬉戏着一颗红色的龙珠,四周屋朵点缀着各种水墨山水画,远远望去,整个建筑错落跌宕、浑然有致。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石门墩和1只姿态威武的石狮子,前墙上还有4个十分别致的石马栓。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遒劲有力的“谭氏宗祠”四个大字。在10余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尊“魁星点斗”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标志。
西泉世第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是西泉畈吴姓的支祠。它面阔三间,通深三间,面积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同治四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光绪丙申年(1896年)又作过一次大的修葺。现存的面貌当为光绪年间的建筑遗存。 祠堂大门正对着一口池塘和一排风水树,这是风水的象征,大门上方书写的“西泉世第”一改过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显得别具一格而又富有新意。宗祠的装修以素雅简朴为基调,突出传统的楹联文化。宗祠内的柱子、墙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对联,使整个宗祠荡漾着浓厚的儒学气息。
大屋沈民居群位于湖北通山县通羊镇湄港村,占地约80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30余栋,以东端禾场和水塘为中心,呈环形分布,依北东、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虎贲”、“德盛”、“近台”、“孔彰”支祠,以及当铺、茶铺、孝子坊等。民居群内建筑多为硬山灰瓦顶式,砖木结构,采用抬梁或穿斗构架,用材粗大,装修精美,装饰内容题材丰富。
下郑民居群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李渡村。占地约15000万平方米。据记载下郑郑氏于明晚期定居此地,现存祠堂、民居、商铺等各类建筑10余栋。以青石板街道为中轴,呈南北对称分布。街长80米左右,宽3—5米。
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的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朝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帮的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玄孙刘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 刘家桥四处居民村落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石板桥)各一座。刘姓用两座桥和石板路,将四处民居村落及学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老屋依山从下而上成阶梯建筑,其它则为平地起基。建筑风格为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尤是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累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昔时,桥东头设有炉灶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水,免费供行人饮用。桥用河沿店铺与廊桥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购物。古代和近代,这里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廊桥热闹非凡。
宋氏民居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上坳村五组。有两栋。为一连三重且连贯东西又自成一体;两栋屋内仅天井就有6个,有大小房屋32间;家祠、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以及商铺、家庭戏楼等一应俱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新颖,大石门高达4.2米,天井中有水井。据考证,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贤父子两代人遗留下来。
程氏宗祠:湖北省通山县闯王镇仙崖村三组.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中期古民居建筑。祠堂内陈列着的宗谱,摆设着的列祖塑像,反映着程姓氏族的风雨沧桑。最引人注目的是宗祠内张贴着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奖牌和程九佰杀害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刀、长矛,成为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重要佐证。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中期建筑,其中有雕花戏台和两侧的观戏楼。程氏宗祠的神龛是当地所谓的“五排楼”,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辈分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长夏畈古民居群: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此古民居始建于明仁宗年代(约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建设,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是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长夏畈自清康熙年间以来,是咸宁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贸活动繁盛。畈内建筑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方向纵向布局,形成纵长形的“街屋”。长夏石板街长达600多米,总建筑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街道整体布局犹存,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宅式”与“前店后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号、茶庄、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而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及大量嵌于建筑面墙上的镂孔栓马石,再现了长夏畈昔日的繁华景象。高耸的马头墙、巨大的实木屋梁、精美的镂孔栓马石、悠长的石板商铺街,与同时期其他民居多以单纯居住为主相比,这处古民居内到处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西南26公里处。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东南松峰山下,有观音名泉,水质清澈甘醇,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镇。始建于1557年。全长1700多米,现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面上花岗岩大石板有21000多块。总体构架呈“T”字形,“T”字的一横沿新溪河排列着大小6座码头、6座寺庙,是古时水运及茶文化的真实反映;“T”字的一竖则是陆上商贸主干道,蜿延千余米。沿街设有几十家著名店铺商行。此外,新店横跨潘河的两座石桥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座是坦渡桥,日军入侵期间被炸毁,于1978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公路桥;一座是万安桥,石墩石梁保存完好,于1991年修正桥墩,将桥面宽度由原来的1米加到2米,伴原有石梁浇筑钢筋混凝土桥面。石桥历史为400多年。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为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庭院间隔,廊庑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正面牌楼有巨匾“家承赐书”、“吴氏祠”。屋顶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角挂有大铜铃。门内右侧有一精致木楼为“观乐楼”,楼顶有彩画《八仙图》、《太极图》、《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楼檐木雕《武汉三镇》,全长9米,画面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且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正殿两旁有数米长的《百鼠图》木雕,造型与雕刻工艺水平颇高超。祠内还有一些陶塑、石雕等。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氏宅: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瓦寺前灵芝村,是清末湖北候选知县段昭均府第。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9间、天井17处,檐梁屏柱雕龙画凤、绘制乐伎歌女、奇花异草,栩栩如生,是我省境内仅存的几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屋垸:位于罗田县九资河镇官司基坪村。因该垸四周遍种紫薇,又名紫薇山庄,又因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故名三省垴。山庄东西长48米,南北宽168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大院、戏楼,三大单元的九十九间房屋和32口天井组成。其中每个单元,进门之后都有戏楼,接着是厅堂,分上、下殿,供看戏、会客和供奉祖先之用,中间就是厨房、书房、闺房、神房(供奉家神)、客厅、水井,足不出户;后边就是花园、马房。
牌楼湾位于湖北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8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有8栋,保存完好的有3栋,为砖木结构,分“抬梁式,硬山式”两种,有前厅、阁楼、天井、左右厢房、过厅、后殿、厨房等,布局合理,左右对称。墙体、门头、窗格等上面的石刻砖刻木雕图案各异,刀法精湛。其中二楼的阁楼就是当时人们表演黄梅戏的戏楼。
距今730余年。据《陶氏宗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西边蟠龙山建宅定居,取名鹳鸟湾。明正统年间,族民踊献皇粮,获祁镇帝钦赐“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楼,敬御赐金匾于其上,村名亦更曰牌楼湾。因历史变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徙外地,牌楼遭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会(字朋兰)出资购买陶姓全部田地、房产,并定居牌楼湾。桂世会崇文重学,勤劳耕作,经商发家。率领族人自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使牌楼湾呈现长盛不衰局面。期间共建一进4重堂屋4栋,一进2重学堂2栋,民居160余间,石牌楼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为当年所建,石牌楼后因战乱被毁。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背依蟠龙山,湾前有日(斛)塘、月(仓)塘,湾后有国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个建筑面东朝西,呈弧状布局。内有清代黄梅戏古戏楼,是迄今黄梅县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戏楼。牌楼湾古民居和古戏楼先后被列为黄梅县、黄冈市和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寨古民居群:湖北省阳新县大王镇金寨村下泥培墩湾,村子坐北朝南,前面是一个大大的水塘,背靠一座小山,山上树木茂盛,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灰墙黑瓦的民居一间连着一间,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古民居群建于清代,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有序地连接在一起青砖砌墙,木制梁架保存完好,墙砖上刻有“光绪卅四年”字样,说明其建于1908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建筑构造和材料来看,此处古民居群为典型的明清古建筑风格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黄姑山下。为光绪年间李蘅石所建。其中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占地1680平方米,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等主体建筑构成,并建有860余平方米的正厅、义学、茶酒厅、碾房等次间。集祠堂、义学、戏楼为一体。李蘅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李氏宗祠约150米,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并建有约700平方米的次间,供管家、佣人、厨事使用。现大门上槛石雕横匾“光禄大夫”字样清晰可见。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湾古民居:位于大冶市大箕铺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古民居连为一体,一进九重门,共有36个天井72个槛窗。天井既可采光,又是古民居的排水系统,排水口独具匠心地使用了鲤鱼石刻,鱼口直通下水道。该民居受徽式建筑风格影响较大,但砖雕、木雕、石雕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胡家大院:位于大冶市灵乡镇长坪湖村新屋。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末加以扩建。大院一进八重(八栋),除极少部分损坏或坍塌外,大都是保存完好。每栋建筑由正屋、横屋、照壁、戏楼、隔楼及高深的围墙构成。正屋坐北朝南,中间是厅堂,靠天井连接两边数量不等的厢房,然后又与其他的厅堂相连,呈对称状依次排开。其中大院厅堂还保存了完好的木雕,木雕大都是人物、飞龙、雄狮、凤凰、花鸟等吉祥物,由于雕刻的年代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一栋老屋宽大的厅堂里,整个阁楼和门联、屏风都保存着完好的花卉、狮子等动物立体浮雕,令人赞叹。
小河明清民居:位于湖北孝昌小河镇。小河北宋时期即为驿站,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朴考究的“明清一条街”,清一色的木挑、木柱、木板门,长长的青石相嵌的街心,街道长达三公里.曾设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咸宁会馆,这里的建筑是“同山共脊”,彼此相连。里屋结构典雅,从街道上的门面开始向里一重一重的加深,少则三、四重,多到八、九重,木质门窗、楼阁雕龙画凤,内容丰富,饱含浓厚的地方特色。
天门市胡家花园:又称胡巡按官厅,位于天门市竟陵雁叫街孝子里,始建于1899年,为清代山西巡抚胡聘之故居。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轴线浙进,前厅后堂”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群由中厅、东厅、西厅建筑及其附属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园林组成(东厅后续建筑和西厅尚存,中厅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完好,园林已不复存在)。中厅共五进两天井一过廊,建筑沿百余米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从中厅大门向里行进,大厅、大堂、正厅、二堂、上房及书房秩序井然地坐落于该轴线上大厅与大堂、大堂与正厅之间有天井围合的小院落,两个天井都是十米见方。东厅后尚有两个天井相联的旧房(包括过廊、厢房等)。西厅尚存。东西厅建筑开间约十五六米,略小于中央主体建筑,西厅前厅进深约三十米。据有关专家认定,胡家花园是我省仅有的一座巡抚官厅,是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官邸。
渔泛古民居位于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渔泛村的古名渔泛峰。老街长不足500米,现存五十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民居为砖木结构。
大水坪严家祠堂:位于咸丰县尖山大水坪。祠堂建于清光绪元年,占地面积736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四合院。主体建筑分门厅、亭台、正殿3部分。门厅3间,是族人笙乐聚会和就餐之所。正殿设严氏祖宗牌位座龛,上悬“敬宗收族”金字匾额,是祭祀之堂。殿左侧立族规、戒律、创建祠序石碑2块,字迹工整,雕工精湛。两旁穿枋照面有“千里走单骑”、“三堂会审”浮雕。亭台置于天井之中,高6.7米,楼两层,飞檐翘角,装饰典雅。屋脊是琉璃瓦镶嵌的彩色图案。亭中2柱系青石狮雕,左为狮子滚绣球,右是大狮戏小狮。狮下石座刻有“孟中哭竹”、“武松打虎”、“单刀赴会”、“辕门斩子”等8个故事画面,线条自然流畅,刀法洗练精巧,形态逼真。亭台前有长1.07米,宽1.63米的斜面空雕盘龙石,下端是鲤鱼跳龙门,上端是“三龙戏水”,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奔腾在云海波涛之中,形象生动。紧靠龙盘石有一高0.67米的半圆形小鱼池,由8块石碑组合而成,上刻“家训十六条”,四周装饰云纹,美观精致。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坪民居:位于鹤峰县五里坪老街中段,布局整齐,保存完好,街道全长150米,均系悬山式穿斗结构木房,共117间,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为五里坪革命旧址所在地。旧址分别排列于街道两则,分别有联县政府,共青团湘鄂边特委机关、区苏维埃政府、合作社、会场、关押提审犯人处、医院、驻军等。其中联县政府在五里坪老街中段南侧,共六大间,尚剩三大间,分上下两层,基本保持原貌。
鱼木寨:在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是清代嘉庆年间为防御白莲教而修筑的古寨堡。传要攻破它如缘木求鱼,因此得名。现存有寨楼一座,寨卡4处,寨墙2段,栈道3段,清至民国墓葬10余所及古民居建筑和石刻等,碑一般都在5米以上,最大的是建于清同治5年(1866年)成永高夫妇墓,共三门二进,占地100平方米,墓石周围刻有花鸟人物90余件,石工精细,技艺高超,气象万千,堪称艺术奇珍。“三阳关”卡门、“亮梯子”石栈道于绝壁之上,地势险要。是研究土家族历史、建筑的实物见证。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由“李氏宗祠” 和“李氏庄园” 两大建筑组成,宗祠与庄园东西相距200米。宗饲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占地3800平方米。建有大殿3个、厢房4排、天井6个,共房屋69间。三大殿均宽17米,进深10.5米,四厢房中分别设有讲礼堂、仓库、银库、财房、族长住房及客房等。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砌有围井石墙与柯堂围成一体。水井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祠堂四周围墙高耸,左、右、后三方为依山势逐步升高的石墙堞垛,高6-7米,厚3米,总长为390米,全用麻条石砌成。东西侧分别有“承恩门”和“望华门”供出入。庄园修建于1924年。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天井24个,房屋多2-3层的楼房,其中有大厅、套房、客厅、客房、小姐楼、帐房、仓房等。李氏宗词及庄园建筑宏伟,修饰华丽。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楹联等。均保存完好。
唐崖土司城:位于咸丰县唐崖司镇。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
狮子包古建筑群:位于巴东县信陵镇云沱小区。占地37亩,复建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秋风亭在内的13处古建筑。其中秋风亭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寇准任巴东县令时修建的,后历经清康熙初年、嘉庆初年、嘉庆21年、同治5年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多次修复。1991年再次经过维修。2004年迁此。秋风亭为木质穿架结构,分上下两层,赤柱彩瓦,雕梁画栋,四角攒尖顶。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古建筑群:位于秭归县城凤凰山.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包括青滩水府庙、江渎庙、紫光阁24处古民居、归州古城门、屈原故里牌坊、屈子桥等。被称为中国地面文物复建博物馆。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湾老屋:位于宜昌夷陵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又名黎永志老屋。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占地面积916平方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通面阔46.24米,通进深19.8米,横长方形布局,纵深两进,横连十一屋,共有7个天井,主体部分呈对称布局,砖木混合结构。进大门依次为木隔墙、左右两门、前厅、天井、正堂、后屋。明间及主要厅堂的梁架均为穿斗式木构架,制作精细,檩、枋、柱等用料讲究,做工规整;墙体、天井、屋面及脊饰工艺高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抗战时期,这里是抗日部队30军的长江上游江防总指挥部所在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家祠堂: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新集烟竹园。原址在太平溪镇伍厢庙村,2000年迁此。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308平方米,建筑面积598平方米。其结构呈长方形平面布局,面宽14米,进深22米。一进院落,前为厅,后为堂,中间夹一天井,两侧有厢房。井上为回楼,前厅为穿斗式木构架,后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梁与梁之间用驼峰或大斗支垫,边筑高约8米,檐口高5米,二层楼设有回楼。小青瓦屋面,硬山屋顶,人字式山墙,脊式均用条砖,白灰砌垒,正立面为牌楼装饰贴面。是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等级较高的氏族宗祠。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村民居位于南漳板桥镇冯家湾村4组。是一处庄园式的建筑,为辛亥革命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冯哲夫所建。冯氏民居小地名为鞠家湾,始建于明朝崇祯(公元1628年)。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房屋五栋有大小房间105间,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间三进宅楼结构。老宅用了10万块石条作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桐油石灰浆砌。
谷城老街民居群:于湖北省谷城县城。面积近4平方公里。其中以“三神殿”为代表的米粮街、五福街、中码头街、老街、新街等明清古建筑群。这里沿街的楼房一般为二层楼房,每层楼都有一道屋檐。第二层过去主要用于储存货物或外来客商临时住宿之用,所以比第一层要矮。整个老街上的建筑,多以黑色调为主。
上津民居群:上津古城,又称柳州城,位于郧西县城上津镇,建于明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现城垣完整,城内建筑大部分为原貌。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5个城门,门内右侧有蹬道至城楼,城外有护城河。城中轴线偏西有一南北向主街,连接南北二门,从西门至主街有一小街,长60米,街道正中以青石板铺面,旁为卵石馒路,街檐设下水道。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隆脊吻檐,雕梁画栋,一进多重。景区以古城景点为主,配以明清古街、陕西会馆等人文景观。
房县清末庄园:位于房县土城镇龙坪村一组发现一处古建筑,该建筑是个标准的四合院,正门厅放置一对石狮,威风凛凛;外墙上童男童女石雕像,丰满靓丽,栩栩如生;门楣上的《八仙过海图》绵延数米,八位仙人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门厅内,散落的石凳、石条、石柱、石砖满地都是,每件物品上均雕刻有人、物、鸟、兽佛像等,做工精细,姿态鲜活,让人赞不绝口;内墙上“国恩家庆”字迹完好无损,书法飘逸,院内文雅清静,依稀可见屋主人的修养。这个四合院为两层土木结构,以石为基,字画为饰,气度不凡。据考证,四合院可能是清末一王姓富足人家居住庄院。
饶氏庄园: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徐家庙村水田畈。建于清末民国初年。庄园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正面阔42.2米,通进深36.4米,建筑面积1118.21平方米,由42间房屋组成。庄园座西北朝东南,分为南北两个院落,均为三合院组成。其中北院为正院,由正门——前庭院——天井——中厅——后庭院——天井——后厅及南北配房组成。南院即为配院,这里有全套的封闭保安系统。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有砖雕、石雕、木雕,在建筑物柱基、抱鼓,门槛、檐枋、雀替三岔口刘海砍樵梁祝纹饰有云纹、龙纹、汉文、缠枝纹、雷纹等。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清代传统的雕刻手法与技艺,是研究清末建筑雕刻技艺难得的实物资料。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龙武昌会馆: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武昌会馆始建于嘉庆岁已卯年,座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前后分进殿、戏楼、石门、拜殿、正殿,进殿檐高3.06米,通高7.85米,通长2.08米,通宽10.08米,为7立柱,9檩。拜殿为四立信、九檩。正殿由四个耳房,一个大殿组成。梁架上部用梁与矮柱重叠,以支撑层面檩条。大殿前有走廊和两侧耳房相通。现有面积958平方米。顶部房檐四角翼角翘起,设有封火墙,墙壁有“喜鹊等梅”等壁画,大院内设有“天井”,排水设施合理。正殿分为前殿,后殿对称建筑,其建筑采用直径约为55——58厘米,石座为基,墙体及围墙每块砖烧该有“鄂郡”二字。据查,郧阳府唯一在此处设有武昌会馆,属独一无二的遗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家大园:位于房县中坝乡三池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整座房子四周全是雕廊画檐,屋顶、屋檐是用质地细密的石料精雕凿而成,墙壁、墙基全是用清一色的大青石垒砌而成,即便是门槛,也全是用最大,最好的石料加工而成,据测量,最长的一个门槛长5米,比北京故宫的当时皇帝出入的门槛还要长,其重量不下5吨。在这座房子的正门上,有“光宗耀祖”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
瞿家湾古民居,位于洪湖市区西北31公里瞿家湾镇。明弘治九年(1496年)为江陵瞿文暹所建,初名“打铳湾”。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名为“瞿家湾”。有明清建筑21栋,大多集中在古镇东部。
周老嘴老街民居:位于监利周老嘴镇。留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建造的具有典型的江汉平原风格的民居建筑。现保存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省委、省政府和红二军团重要机关旧、遗址48处。
程集古民居:位于监利县程集镇。老街东西走向,1000多米长,宽不过4米的街道两旁,民居挨肩接踵,现有明清建筑110余栋,约有70%保存完好,整体历史风貌较为完整。这些建筑临街的多为商业铺面,中进是客堂或作坊,侧有账房,后进则为货栈或晒场。每幢房屋进与进之间设有天井(或报顶)、厢房,均用木格扇门和木格扇板相隔。门窗一律镂格,登楼推、街景尽收眼底;木板排门居多,石质门框较少,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独具江南水乡特点。被专家学者誉为“最具湖北传统特色的商埠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