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2 16:34
1969年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山东,1978年考入济南商校,毕业留校任教;
1983年调入齐鲁宾馆任厨师长,1986年调入山东省旅游局,参与创办山东省烹饪学会,先后任常务副秘书长、副会长;
2018年提出34菜系理论,构建了中餐、菜系、流派、门派、产品5级体系,囊括5000年饮食文明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2019年12月17日,受邀参加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数字时代专家组会议,提交“构建食事秩序SEB平台”方案(如下图)。
2022年4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食政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1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主任。
2024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食学研究中心揭牌和食学成果发布会举办。介绍了两项食学研究成果——食学“八要素”建构和“三食”问题系统治理。
2017年创办世界食学论坛(World Eatology Forum,后改为World Shiology Forum),论坛已先后在中国和日本举办四届。
2019年6月在大版G20峰会之世界食学论坛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食事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就不能实现”的观点。第三届世界食学论坛在日本淡路岛举行,发表成果——以食学为中心的《淡路岛宣言》(如下图),并推介国际社会使用《世界健康膳食指南》。
2020年12月18-19日,“第三届世界食学论坛之土耳其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论坛的主题是“食学(EATOLOGY)——采用多维度方法全面解决食事问题”,论坛发布成果《食学(EATOLOGY)伊斯坦布尔宣言》,推介国际社会使用《世界健康膳食指南2.0》(如下图)。
2023年10月10-12日,第四届世界食学论坛在中国海口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大会发来书面致辞。大会发布成果《海南倡议》。
食学学科体系建设、食事问题整体治理、食事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餐整体知识体系建构、海外中餐发展的国家战略、表盘膳食指南、生存性社会产业划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食学,全称食事学,英文为shiology。研究对象是食事。食学是揭示人类食事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研究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知识体系。
食学有三大基本任务,第一是解决人类寿期不充分问题,延长人类个体的寿期;第二是解决食事的社会冲突问题,优化社会秩序;第三是解决食事的生态冲突问题,维持种群的延续。
三食理论:“三食”指食温饱、食安全、食健康。其中,食温饱是粮食数量问题;食安全是食物质量问题;食健康是食方法问题。三者之间呈递进关系。“三食”理论主张把需求侧的问题与供给侧的问题统筹起来,系统治理。
食物:为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的入口之物,包括真菌类、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及人造物类等所有以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为目的食入口中的物质。
食事三角:食物母体系统、食事行为系统和食物转化系统组成的三角关系。
“三层四项”的食权理论:人生来享有食权,食权是人权的基础。食权包括三个层面:个人食权、人群食权、人类食权;食权包含四项内容:获得食物的权利、分享食物的权利、尊重食物的权利、养护食源的权利。
“食育”理论:食育是“食学教育”的简称。“食育”分为食业者教育和食者教育两个方面。
“九业归一”的食业理论:将与人类食生产相关的九大行业整合到一起,统一命名为食业。改变现有的行业分工割裂化、分散化、碎片化的危害,食业是人类社会第一大产业。
“六态九宜”的摄食理论:是指根据人摄食时所处的六种不同状态,在九个方面采取适宜的科学摄食方式。
吃的四种作用:充饥、致疾、防疾、疗疾。
“食病”理论:因食而产生的疾病,统称为食病。包括缺食病、污食病、过食病、偏食病、敏食病、厌食病。
“食丑相”理论:长期以来人类习惯于褒扬饮食文化中的美相,却一直忽视了食丑相带来的弊端。猎奇、不洁、浪费、奢侈、迷信五大食丑相的割除之日,是人类食文明到来之时。
五觉审美理论:食物品鉴是味觉、嗅觉、触觉(口腔)及视觉、听觉共同完成的审美艺术。
“食灾”理论:人类不当食行为会造成环境灾害和生态灾害,威胁地球健康。
九大食事问题:人类社会存在九大食事问题,即食物数量、食物质量、食物可持续、食用方法、食者食病、食者寿期、食物浪费、食者权利、食者数量九个问题。
“AWE”礼仪:通过正视人类食物未来的稀缺性,号召全世界每个人在进餐前例行这一礼仪,以此尊敬并珍惜食物。
20字食事认知共识:人人需食、天天需食、食皆同源、食皆求寿、食皆求嗣。
食事社会3阶段:即缺食社会、足食社会、优食社会。
人体生存状态三阶段:健康、亚衡、疾病
食物浪费7种类型:损失型、丢失型、变质型、奢侈型、时效型、商竞型和过食型。
食在医前:食事是医事的上游。食事是“预防为主”的重要抓手,食事是“治未病”的重要抓手。让每一个人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掌握健康的饮食方法,这是实现国民健康的重要一环。
餐前捧手礼:确立一个可以普及的餐前礼仪是彻底、持续地解决食物浪费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由一组手势(如下图)和一句话组成,可以概括为“捧手贴心吟,粒粒皆辛苦”。借此号召每一个人心怀敬畏,餐前行礼,发自内心地理解善待食物、珍视食物。
2001年,组织发起环保“拒烹”活动。“拒烹”活动的主题是“珍爱自然,拒烹珍稀野生动植物”。从2001年至2007年,先后有100万厨师在“拒烹”条幅上签名支持。
2010年,组织发起健康“裸烹”活动。“裸烹”活动的主题是“倡导回归食材本味,多用天然添加剂,少用化学添加剂,远离非法添加剂,为食客烹制健康菜肴”。2010年至2013年,已有10万家餐厅参与举办了“裸烹”签名活动。
2013年,组织发起诚信“亮德”活动。“亮德”活动的主题是“用业者良心经营,换顾客放心消费”。“亮德”活动得到了全国餐饮人的热烈响应,至今正在进行中。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评价刘广伟的《食学》时说:“食学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2项目标高度相关,食学是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公共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非常赞赏刘广伟构建的食事教育体系。他说:“当今世界忽视了对大众的食教育,食学提出的食业者与食者的双元教育结构,构建了人类食事教育的整体体系。”
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对《食学》给予了高度评价,“食事问题是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探索整体治理。食学是开启整体解决人类食事问题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撰文“《食学》提升中国饮食文明”,对食学作出如下评价:食学不是食学史,也非食学概论,更不是饮食技法手册,而是围绕着食物生产、食物加工、食物利用、食物秩序、食事治理明确食学的性质、定位、任务、法则,正确引导人们的食事、食为。它对人类饮食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刻分析和生动表达,并结合作者多年的餐饮实践、技艺创新,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食学理论体系,并努力确立食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地位。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在“全面认知与解决食事问题——《食学》(第二版)读后”一文中对食学的评价是,食学与时俱进地发展了“药食同源”这一理论,认为药源于食、药食同理、食在医前、食廉医贵,不仅利用食物的特性来治疗疾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吃病”的概念,从病因的角度管理疾病、管理健康。这种按照病因命名的方式,可以让患者明白发病的原因,可以自我控制与治疗,研究了六种食源性疾病的种类与预防。
《解放军报》原总编室副主任牛明汉对食学的评价是,食学的创立是人类食事认知史上的一次革命。食事问题的全面解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众多具象的理论构件支撑。在这些具象的构件支撑体中,食学提出的整体应对食事问题的食学体系,无疑是其中最接地气也是最坚实的一个。食学体系因人类的食事问题而生,为解决人类食事问题而立。食学学科体系,是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全球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倪健民对《食学(第二版)》的评价是:中国学者刘广伟构建的解决人类食事问题的整体认知体系,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特征。《食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群体、种群与食事的关系。不仅是生存问题,还有和谐与可持续问题。食学体系是解决食事问题的全球公共产品,就如同今天令国人骄傲的5G、北斗。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