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5 09:06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门类齐全,拥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7大学科门类。现拥有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人文学院(含三个系所: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5个文科院、系。文科现有29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点,32个博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等的领导下, 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开拓创新,率先在全国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向综合性大学进行战略发展。 从1979年创建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到90 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在杨叔子院士的领导下又以倡导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提升了文科的地位与作用,至今,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华中大文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实力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门类齐全,拥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7大学科门类。涌现出教育家朱九思、杨叔子,经济学家张培刚,哲学家涂又光、邓晓芒,高等教育专家刘献君,社会学家贺雪峰,中青年法学家俞江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学术大师。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研究水平较高,拥有2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发展基地(平台),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多个高水平特色研究机构;办有《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语言研究》等10多种全国知名的学术刊物。学校每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先后领衔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从2005年开始设立),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国家A级)。
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国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的人文讲座是国内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面旗帜。校内学术资源一流,学术交流氛围浓厚,每周都有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师来校讲学,除此之外,华中大的法学学术午餐会、华中大法学讲堂、喻园教育讲坛、新闻学晒书会、人生事业国家讲座、电子政务沙龙等学术交流争鸣活动都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感受大学精神、获得最卓越的成长。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坚持“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从高起点研究入手,尽快进入学科前沿,并依托学校工科、医科强大的优势,走学科交叉之路,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科。各院系之间也精诚团结、紧密合作,促进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和学科整合。许多“文理交叉,应用见长”的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
华中科技大学现有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社会学系、法学院、人文学院(含三个系所: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历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2个文科院、系。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创建于1979年,经历了由最初的工程经济系、管理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到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
学院现有在读学生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含MBA)16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21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深谙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熟悉中国企业发展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22人,其中88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结构为教授34人(含26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4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学院现有生产运作与物流管理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工商管理系、财务金融系、会计系、财政金融管理系、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系7个系;拥有行政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友联络中心、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图书馆等9个管理服务部门;有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电子商务中心(校级)、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校级)、南亚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校级)等24个研究单位。学院承办的《管理学报》学术期刊,创刊仅3年,2007年就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认定为期刊源。
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经济法”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MBA/EMBA)”、“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财政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和1个“工商管理”双学位专业。2002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首批EMBA试点单位。2000年,该校MBA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正在努力开创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教育事业,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有胆略、思路宽、善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取得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致力于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院之一,办学实力雄厚,学科发展迅速,师资力量强,共有博士生导师16人,其中既有张培刚、林少宫等学术大师,又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还聘请了石寿永、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徐滇庆、宋敏、夏振坤、谢伏瞻、巴曙松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院之一,有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的美誉,在已故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林少宫等带领下,发展迅速,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较强的师资队伍、较高的学术水平、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一流的硬件设施,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理想园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16人,副教授22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5人(含3名领军岗教授,2名晨星岗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其中既有已故张培刚、林少宫等学术大师,又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访问进修的经历。聘请了张五常、石寿永、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徐滇庆、宋敏、夏振坤、谢伏瞻、巴曙松、张燕生、李佐军等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校友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近10位国际一流大学毕业的优秀博士加盟学院。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包括詹姆斯·赫克曼(Jams J.Heckman)、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McFaddan)、罗伯特·恩格尔(RobertF.Engle)、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等5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为兼职教授。
学院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设有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实验班)、金融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统计学6个本科专业,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西方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三),理论经济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数量经济学为湖北省重点二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三),还设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金融和国际商务2个专业硕士点,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等11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学科,;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基础的该校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研究院(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国开行—华科大发展研究院),以及十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2016年依托张培刚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一方面志在传承张培刚先生“坐而言不如启而行”、并坚持为学生提供金融前沿资源的精神,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当代优秀的金融人才,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改革做出贡献。
学院以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开展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在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学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院教师在国内顶尖和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重要论文。近几年全院教师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三项重大招标课题)、国家部委等科研课题和项目。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有在校学生近两千人,其中研究生500余人,包括博士生100余名,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400余名,国际留学生60余人。学院重视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学术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历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学界、政界、商界成绩突出,涌现出一大批的杰出人才。其中活跃在国际国内的一批知名经济学家,被誉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家群现象”。近年来以数量经济学领域两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学术型人才辈出。
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环境。拥有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实验教学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此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和林少宫-麦克法登奖学金的建立,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之一,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共五个二级学科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院自主设置了电子政务、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国内率先培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学院提供国内公共管理领域最齐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学历教育,设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为政府部门及各种非政府公共机构(NGO)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素以严谨务实的治学传统享誉海内外,公共管理学院秉承这一光荣的治学传统,并努力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优势,把握社会经济和公共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以“电子政务”、“城市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作为该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在2006年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并列第四名。该校和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起被《中国大学评价》列为A++级,标志该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入了国内顶级本科专业行列。2006年全国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华中科技大学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并有足够的相关学科支撑;学校在MPA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华中大学科优势,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该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1986年7月28日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4月29日获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6月19日改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8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学专业是该院的特色优势专业。早在1986年,作为该院前身的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即获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1996年,本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之一。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2008年入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服务高等教育实践。现有研究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6人。
本专业下设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校德育与学生事务管理、比较高等教育等6个研究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学院现有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高校仅有的6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并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同时,新闻学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三个博士点;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公关学四个硕士点;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传播学及广告学4个本科专业;
学院坚持“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倡导学生在独特的文理交融氛围中全面发展,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传播工具的复合型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高校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招收本科生、研究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管理及国家建设所急需的人才。目前,该系拥有社会学、社会保障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二个硕士点;社会学专业2008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该系有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湖北省科委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及海外研究基金项目近40项,研究经费近400万元。研究成果享有较好的社会影响,曾先后获得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奖项10余项。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是国内新兴的一流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专利局的推动下,原华中工学院创办了知识产权双学位班,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专业研究的院校之一,培养了新中国最早一批知识产权高级人才。1992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开始招收经济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率先开展法学专业教育的理工类院校之一。1996年,获得当时全国唯一的科技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开始招收知识产权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法学院正式成立。
本世纪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争一流、创特色、倡交叉”的宗旨下,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法学院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现拥有法学理论、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授权点,可培养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律社会学、社会政策与法律、知识产权与公共政策、传媒法等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法学院主办了Journal for Law and Policy in China、《华中法律评论》、《私法》、《中国科技法学年刊》、《知识产权法政策学论丛》等学术出版物,形成了较好的学科发展平台。
法学教师队伍及科学研究
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5人;80%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易继明、罗玉中、李贵连、覃有土、俞江、裴丽萍、曹海晶、郑友德、齐海滨、李扬、李红海、杜颖、何士青、贾济东等一大批优秀学者活跃在科研与教学第一线。近5年来,学院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实际到账科研经费699.555万元,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经费达289.6万元。代表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战略研究中关于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即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与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关于中国水权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于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法制建设等;国家软科学重大专项即技术转移法律机制研究;以及省部级项目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制研究、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律保护专题研究等。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文系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文教研室和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先生),1985年正式建系,先后由黄国营教授、尉迟治平教授、汪平教授担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为何锡章教授。
中文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含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8个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具有博士授予权,并建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余为讲师与助教;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2人。教师里有1人担任全国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2人先后分别担任了全国、省级相关学会的副会长、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二十余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团结奋斗下,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声望、教学效果好、奉献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踏实与创新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在国内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尉迟治平教授的音韵学研究与计算语言学研究、李崇兴教授的近代汉语研究、董为光教授的词汇学研究、黄树先教授的对比语言学研究、程邦雄教授的文字学研究、何洪峰教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文学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王乾坤教授的鲁迅研究研究、刘真伦教授的古代文献研究、何锡章教授的现代文学思潮与鲁迅研究、李俊国教授的都市文学研究、王毅教授的新诗研究、蒋济永教授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研究、岳珍教授的词学研究、刘久明教授的郁达夫与外国作家关系研究,在学术界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近五年来,中文系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项目与规划项目4项,其它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7项成果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等奖;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在国家级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主办有在海内外影响甚大的学术季刊《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1970年,原华中工学院在全国理工科大学率先创办文科,哲学学科亦在其中;1980年成立哲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哲学系,实行系、所合并的建制。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后,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设置哲学本科专业,2001年正式招生。
哲学系目前设有1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1个哲学博士后流动站;6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哲学系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皆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8人,讲师8人。教师中入选国家人事部“百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19人,占教师比例的90%。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2001年初,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历史学科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在岗教师10人,兼职教授2人,教辅人员1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在职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2人为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指导教师罗家祥教授曾获选2005~2006年度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学术交流;刘金华博士曾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根据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历史学科发挥所有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招收国学、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等方向的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7年9月,其前身为政治教育系。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5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14人。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本学院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现拥有1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法学、哲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四大学科门类。目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14人,其中硕士生110人,博士生4人。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1980年,其前身为华中工学院外语系;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外语系。2000年5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与此同时,原华中理工大学外语系、原同济医科大学外语部以及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外语教研室合并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2005年10月,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院于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后更名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是全国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中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三个授权硕士点。目前,正在积极规划建设和申报学科博士点。
学院主办了学术年刊《外语教育》,2007年底,《外语教育》正式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
学院共有英语,日语,德语,翻译四个系。其中日语系实力最为雄厚,校友资源丰富。翻译系为华中地区第一个翻译系,从2009年开始招生。
国家重点学科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省级重点学科
本科专业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社会学系
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硕士点
01 哲学
0101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5 民商法学
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3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
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
030304 民俗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4 教育学
0401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心理学
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体育学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5 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2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新闻传播学
050301 新闻学
050302 传播学
050320 广播电视传播学(自设学科)
050321 广告与公关(自设学科)
0504艺术学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6 历史学
0601历史学
060105 专门史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20 工程管理(自设学科)
120121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自设学科)
120122 物流管理(自设学科)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220 知识产权管理(自设学科)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 社会保障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120420 电子政务(自设学科)
120421 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自设学科)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2 情报学
文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
01 哲学:
0101哲学
02 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0202应用经济学
03 法学:
0301法学;0303社会学;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4 教育学
0401教育学;0402心理学;0403体育学
05 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0504艺术学
06 历史学
0601历史学
12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1202工商管理;1204公共管理;1205图书馆、情报与档案
文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一、01 哲学
0101哲学:
1、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二、02 经济学
0201理论经济学: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20209 数量经济学
三、03 法学
0303社会学:30301社会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04 教育学
0401教育学:40106高等教育学
五、05 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3新闻传播学:
1、50301新闻学
2、50302传播学
3、50320广播电视传播学(自设学科)
4、50321广告与公关(自设学科)
六、12 管理学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2、120120工程管理(自设学科)
3、120121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自设学科)
4、120122物流管理(自设学科)
1202工商管理:
1、120201会计学
2、120202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3、120203旅游管理
4、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5、120220知识产权管理(自设学科)
1204公共管理:
1、120401行政管理
2、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3、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4、120404社会保障
5、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6、120420电子政务(自设学科)
7、120421 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自设学科)
文科博士后流动站
文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
0101 哲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303 社会学
0401 教育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文科国家重点基地平台
1、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省级人文社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院校发展研究中心
2、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3、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4、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
5、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6、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7、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8、农村健康服务中心
教育家
朱九思(1916年-2015),中国知名教育家。江苏扬州人。
1929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35年毕业。193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49年后曾任《群众日报》、《天津日报》、《新湖南报》总编缉、社长。
1953年~1984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历任新湖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主持华中工学院工作三十余年,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9年3月5日,朱九思带领教育部派出的高等教育考察组,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考察了许多著名大学;
1980年4月,朱九思在一期干部轮训班上就正式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
1984年12月,华中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经四所高等学校合并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班子换届,年届69岁的朱九思退离大学的领导岗位;
1985年至今从事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
荣誉称号: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哲学家
涂又光,男,河南光山人,1927年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教授。他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1970年后编纂冯氏《三松堂全集》共14卷,翻译冯氏英文著作为中文,其中《中国哲学简史》有广泛影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高等教育史,教育哲学。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主要学术兼职有:北京大学环境中心兼职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学术顾问。涂先生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另外,涂又光先生的国学西译工作在国内学界也享有盛名。
欧阳康,国内中青年哲学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通讯评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哲学学科组成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价值论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国际哲学家联合会常务理事,亚洲哲学家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编委,北京大学《哲学门》编委,日本INFORMATION(《信息》)杂志国际编委,美国SOCIAL EPISTEMOLOGY(《社会认识论》)杂志国际编委。
经济学家
张培刚,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
1941年进入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并于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学位;
1943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47年,他的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张老也成为目前为止亚洲惟一获此殊荣的人(资料截至2009年),该文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以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为主题的专著,并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上提出许多独到而精辟合理的观点,后该文被收入《哈佛经济丛书》,这本书使他斐声于西文经济学界,也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
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
1953年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
文革结束后,张培刚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成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总结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1998年,在其带领下,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获得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点,85岁的张培刚成为博士生导师。
数量经济学家:
林少宫,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担任中国现代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生前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顾问、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林少宫,1922年12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信宜。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949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5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地顿大学任讲师。1954年,在伴侣吴驯叔的支持下,毅然回国工作。1955年至今,先后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数量经济系、经济学院任教。曾任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统计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中国质量管理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
中青年经济学家:
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84年7月,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起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任教,2000年至今任院长。1997年4-7月曾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大学任客座教授,2003年1-4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去日本、韩国、泰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中华外国经济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黄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新闻学科专家
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武汉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网络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教育。
张昆, 法学博士,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1990年9月-1991年9月留学日本。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 、政治传播学。
管理学科专家
张金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电子商务中心主任、管理信息研究所所长,《管理学报》主编;兼任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优选法统筹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优选法统筹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计算机模拟学会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武汉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第三届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职。
公共管理学科专家
徐晓林,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03年获得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科研项目择优资助,2004年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聘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等教育学科专家
刘献君,男,1945年3月10日出生,湖南宁乡人,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教育部学科建设和本科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联副主席,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作有,著作:《中国传统道德》、《大学德育论》、《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人生的关键瞬间》、《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学校德育与社会大系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求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高等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中国高等教育》),《论高等学校定位》(《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研究》)。
张应强,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副主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期刊工作分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理事、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是江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社会学专家
贺雪峰,湖北荆门人,1968年生,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新乡土中国》(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吴毅,男,1958年生于重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博士,博士论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主要从事中国农村政治研究,著有《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三联书店,2007年版)以及学术随笔集《记述村庄的政治》等。
法学专家
易继明:男,国内中青年法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私法一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破格晋升教授。兼任《私法》主编、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法学年刊》编辑部主编。2005年8月-2006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修。
主要代表作:
1、《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合同法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大陆法私法古典模式的历史含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跛了脚的“法治”――与夏勇教授商榷》,《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5、《中国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物权的定义》,《法学》2005年第9期;
6、《论知识产权的观念:类型化及法律适用》,《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再谈物权法第1条:制定目的》,《东吴法学》2005年第3期;
8、《中国物权法草案的修改意见:总体结构与制定目的》,《河北法学》2005年第8期;
9、《完善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律制度――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两周年》,《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0、《民法典的不朽――兼论我国民法典制定面临的时代挑战》,《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1、《民法之学:关于权利的学问》,《法学》2004年第4期;
12、《认真地对待学者――闲话学者与最近的民法草案》,载《法学》2003年第5期;
13、《民法法典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俞江,1972年7月生于重庆,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于2003年与许志永、滕彪等一起向全国人大建议审核《收容遣送办法》,促使国务院最终废止该办法。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等评选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被《楚天金报》评选为2003年度为“湖北省十大感动人物”;并被美国格莱斯曼基金(the Gleitsman Foundation)授予For People Who Make a Difference奖金;继被《南风窗》杂志社授予“为了公共利益之良知奖”;。
俞江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法律史与民法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相继发表《“契约”与“合同”之辩》(2003年第6期)、《继承领域内冲突格局的形成》(2005年5期)等论文。又曾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读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有《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等。曾获得第一届(2005年)中国青年法律学术一等奖(法鼎奖),上海市第八届(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私法》
《华中法律评论》
《中国科技法学年刊》
《知识产权法政策学论丛》
《管理学报》
《三农中国》
《语言研究》
《外语教育》
《大学人文启思录》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系列丛书》
石寿永,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经济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
全球经济学家排名第42位(2004年排名48位),在所有华人经济学家中位居第一(数据截至2008年3月)
石寿永为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经济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Special-Term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oronto)。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学士(1984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8年),博士(1991年)(BS, Management, 1984,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 /Ph.D, Economics, 1988/1991,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6年10月11日发布的中国2006胡润百富榜榜单上,该校校友汪潮涌以8亿元的资产位列438位。
一九八四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经济管理工程学士学位。一九八五年由清华大学赴美留学,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大陆留学生之一。从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八年,他先后就职于美国摩根o大通银行 (JoPoChase),标准o普尔公司 (Standard & 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等著名金融机构;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期间,他担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一九九八年汪先生受国家开发银行邀请担任顾问,任期满后,与国际投资机构共同创办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李军,交通银行行长
现年50岁的李军自2000年6月至今,历任交通银行总稽核、董事、常务董事、副行长;1998年4月至2000年6月,任交通银行总稽核;1990年10月至1998年4月,历任交通银行武汉分行副总经理、行长;1985年10月至1990年10月,历任工行武汉市分行信贷处副处长、技改信贷处处长;1975年8月至1985年10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工作。李军于1995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6年9月,李军接任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副董事长。
男,汉族,1955年3月27日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记者职称。公安县人,现任中国新闻社湖北分社社长,首席记者,并担任湖北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武汉作家协会会员等社会团体职务。做过农活,当过教师,做过机关干部,做过记者,曾三进大学校门,先后就读北广新闻系、华工新闻系、华工社会学系,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曾三到香港工作考察,访问过宝岛台湾,并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首访北欧国家丹麦、冰岛、瑞典、挪威。
向松祚,华友世纪通讯有限公司(NASDAQ: HRAY) 创始人,董事长。
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欧元之父”、国际宏观经济学奠基人、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杰出校友,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著作包括《伯南克的货币理论和政策哲学》、《汇率危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和后果》、《不要玩弄汇率》、《蒙代尔经济学文集》(译著,6卷)、《张五常经济学》、《金融危机和国家利益》等等。
男,汉族,1956年3月出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教授,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并留校在社会科学系任助教;
1984~1987年华中理工大学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1987~1995年任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1995年6月调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任教,1997年9月晋升教授,1998-2001年任岭南学院副院长;
2000年12月任财务与国资管理处处长,
2001年10月任校长助理;
2004年2月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男,生于1963年12月9日,现任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
2005至2006年,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在职EMBA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任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常委、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2005年9月至今,任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巴曙松研究员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资格评审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招商银行和招商局香港总部的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巴曙松研究员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9年“全球青年领袖奖”(YGL)。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
1956年10月出生,197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后在职攻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工程博士学位。
宋志平是党的十五大代表,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1998年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2003年被评为中国创业企业家,2004年被列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论证的首批高级职业经理。2009年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
丁烈云,男,1955年12月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管理系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城市建设与管理系系主任、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团成员,2003年06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唐国忠,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男,汉族,1952年1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经济师。现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
1980.03-1984.03,在辽宁大学哲学系夜大大专学习,
1985.07-1988.07,在沈阳师范大学政教系大专起点函授本科学习,
1997.07-1999.07,参加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9.06获文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