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2 12:55
1、伤痛呻唤——伤痕小说
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这一小说现象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伤痕小说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卢新华的《伤痕》通过知识青年王晓华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叛徒”母亲决裂但仍然无法被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接受的故事,反映了“血统论”思想对两代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无法愈合的心灵伤痕)。作品不仅表达了“伤痕”主题,而且对当时文学界的几大禁区如悲剧、爱情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突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具警世作用。
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1)否定文革。(2)反个人崇拜。
审美形态上的基本特点:(1)开启悲剧意识。(2)回归现实主义。
刘心武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问题小说——市民小说——文化小说;
即思考的文学——文学的思考——文学的探索阶段,从对政治的视角转向人的视角文化的视角;
《班主任》以其老师的敏锐观察控诉四人帮的愚民政策,揭示极左对青少年的戕害,否定文革的文化大倒退。其独特性在于刻画出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伤痕。
宋宝琦、谢惠敏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学生,一个人生形态扭曲,一个思维方式僵化。特别是后者,更有警世的作用。
此期,刘心武还有《爱情的位置》 《醒来吧,弟弟》影响也很大。政治的视角,说教的语气,且每篇小说中树立一两个正面形象来鼓舞人心,显出刘心武艺术上的准备不足,但《班主任》在新时期小说中起了开拓奠基的作用,初步奠定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爱每一片绿叶》由“政治性、政策性向社会伦理道德领域转移”,这是一篇“给个性落实政策”的作品。虽还有说教,但已进入着力描写人的性格和命运领域。
《如意》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进入写人,写人的内心,写人的命运,表现作者出对普通人尊重、关心和理解。石义海“人要善待人”的人生信条,表现出朴素的人道感。
《立体交叉桥》向市井风俗和文化小说发展。
《钟鼓楼》集大成者。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八十年代全方位的市民生存状态(2)桔瓣式结构(3)浓郁的京味。
刘心武视人道主义为中心议题,以其敏锐性取胜,使之在各个文学潮头中都有地位。《风过耳》《栖风楼》《四牌楼》等长篇小说,《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记实小说也有较大影响。
2.深沉反思——反思小说:50年代中期以来共和国走过的艰辛历程,对历史道路反思……
代表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布礼》《蝴蝶》
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 、《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通过砍树运柴草和砍树种麦子两个事件展示40年代到50年代干部和群众关系的变异,以50年代干群关系疏离的事实表达了对极左思潮的思考。伤痕文学的深入与自然延伸,对极左理性的批判。此时的文学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向历史、文化和人的心理反省。它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有两大突破:
(1)将时间从文革向前推移,四清、大跃进甚至到建国之初,对左的思想进行全面清算,涉及党政干群,工农学商方方面面。
(2)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乃至集体无意识。王蒙、刘心武、高晓声、李国文、张贤亮等作家都有力作,中篇小说尤为出色。其它文体亦有佳作。
3、大潮奔涌——改革小说
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记》。此外,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及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路遥的《人生》,何士光的《乡场上》等都是极负盛名的改革小说。
何士光的《乡场上》通过乡场上两个女人的纠纷这一极小的生活事件,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冯幺爸由怯到勇,由无声到愤怒,从屈辱中站起来的精神变化过程,为农村新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农民的心灵解放唱出了一曲颂歌。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是面向过去的岁月,那么改革文学便是拥抱现实的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便是其发轫之作。呼唤改革的紧迫,塑造改革的英雄成为当时的主旋律。而厚重之作多为后来出现的长篇。如《沉重的翅膀》、《浮躁》等。
新时期小说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展开(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识流小说
从反思小说探索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小说现象,主要借鉴的是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体,打破时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觉”模式进行小说叙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礼》、《蝴蝶》,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谌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现代派小说:1985,当代城市青年……观念意识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2、喧嚣与骚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筹毛》、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说更多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了当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新潮小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部分作品还表现出口语化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锋小说
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情绪。
寻根文学:1985,反思文学的延续和深化,政治反思后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国民性反思。
4、“根”的追寻——寻根小说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是代表作。
新写实小说: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后国人生存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5、原汁的生态——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 《新兵连》 、《单位》、《一地鸡毛》等是代表作。
开篇之作:池莉《烦恼人生》
代表作: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新时期小说
1、新女性小说
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的“私人化小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恋”情绪,一种对女性身体和情感的眷恋。女性小说的极端是“另类小说”(卫慧、棉棉的小说),表现自虐和放纵的情感。
2、新历史小说
它不再严守“写史”的创作准则,而强调对历史的拆解和颠覆。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
3、新现实主义冲击波
以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的河北“三驾马车”何申、谈歌(《大厂》)、关仁山(《九月还乡》)及湖北作家刘醒龙(《分享艰难》)为代表。作品关注的是市场经济启动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侧重反映中国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经济问题。
4、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5、长篇小说的兴盛——“陕军东征”引发的创作热
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
《燕赵悲歌》等。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 《男人的风格》 ,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条战线的人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大淖记事》、 《受戒》从逝去的年代里发掘蕴藏于各种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愫,表达他对历史文化的见解。
《蒲柳人家》、《渔火》 、 《蛾眉》 、 《瓜棚柳巷》 、 《鱼菱风景》 、《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何士光以清澈的忧郁细腻地刻画了普通知识分子的心理。代表作为《草青青》、《似水流年》。
李杭育、郑万隆等。其中虽不泛象郑义的《老井》这样的优秀之作,但仍有许多内容杂芜、手法怪异,令人费解的作品。
军旅题材小说在新时期,题材相对独立而自身发展又始终持续不断并有所突破。80年代,徐怀中的《西线轶事》首先突破以往注意战争过程与场面的写法,通过主人公刘毛妹矛盾、忧怨朱苏进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绿荫》、《亚细亚瀑布》,简嘉的《女饮事班长》,李斌奎的《天山深处的大兵》,刘兆林的《雪国热闹镇》,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韩静霆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支生力军,是在新时期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中间有铁凝、张抗抗、梁晓声、王安忆、孔捷生、史铁生、张承志等。王安忆以《雨,沙沙沙》为文坛所瞩目,它以抒情诗般的轻柔诉说着对理解和沟通的渴望;张抗抗的《夏》、《北极光》等对当代青年的追求、理想、个性进行了深入地触及;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等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感与社会人生意蕴;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让读者感到逝去的岁月并非一片空白;梁晓生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讲述着英雄毁灭后庄严升腾的价值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以对城市空虚的极度厌倦表达对人生真正道路与真实价值的追寻……
由高行健、李陀等人提倡,经刘索拉、徐星等人实践的现代派文学发展很快,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等,从各自角度展示了一代青年在旧价值观废弃后找不到新价值尺度的茫然与混乱状态;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刻意追求与表现奇异、独特的艺术感觉,另外还有著名的《檀香刑》和《丰乳肥臀》;马原等人更多是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下功夫。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小说中,最早出现的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小说)”,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是较早产生影响的两篇作品。“伤痕文学”的概念产生不久,又有了“反思文学(小说)”的提法出现,“反思小说”和“伤痕小说”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先后区别,但在特征上两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可以这样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在内容上,“反思小说”的主题动机和结构,表现了作家这样的认识:“文革”并非偶然事件,其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早已存在于“当代”的历史之中,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封建主义积习相关。与“反思文学”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是“改革文学(小说)”,蒋子龙是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认为是开“改革文学”的风气之作。“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学之潮流,在八十年代初达到高潮。
1985年前后,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知青作家中的一些人提出了“文学寻根”的口号,认为:中国文学只有而且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古老土地上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其中,汪曾祺的高邮市镇风情小说,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以及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作品被看作是“寻根文学”成功的例证。这样,就形成了一股表现传统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历史的创作风气,并与当时的市井小说、乡土小说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特征的创作潮流。其次是先锋小说的诞生,马原、残雪、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叶兆言等人构成了这一文学潮流的基本力量。比现代派小说稍晚,出现了“新写实主义。1988~1989年,《钟山》杂志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活动。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的叙述方式。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一般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90年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无名”的状态,女性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元而破碎化的格局,但迅猛的发展中也难免显现种种浮躁的心态和现象,离中国当代小说创人作新的繁荣期恐怕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真是任重而道远。